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通过局部注射博来霉素(BLM)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的方法。方法选用C3H/He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组9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各组小鼠背部中央区皮下注射100μL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1次/d连续1周,2周和3周。动物模型组12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3只,分别背部皮下注射100μL600μg/mLBLM1次/d连续1周,2周和3周,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以及血清自身抗体检测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连续注射3周BLM的小鼠真皮均匀硬化,皮损区表真皮厚度增加(P<0.05),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肥大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伴有脱颗粒现象,TGF-β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LM连续注射1周和2周的小鼠皮损区上述改变不明显。该小鼠模型肺泡间隔增厚,伴单一核细胞浸润,并可见肺组织小血管壁增厚。小鼠模型血清中ANA阳性,结合ENA抗体测定提示存在Scl-70抗体。硬皮病小鼠停止注射BLM后继续观察6周,皮肤硬化仍然存在。结论在C3H/He小鼠背部每日皮下注射600μg/mLBLM,连续3周可以成功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并了解其免疫功能特性。方法造模组用200μg/mL的BLM0.1mL注射于小鼠背部皮肤,1次/d,共3周;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液(PBS)0.1mL同样方式处理;观察两组背部注射区皮肤的大体变化并进行组织HE染色了解组织学的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抗核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循环硬皮病相关自身抗体;对皮肤进行Masson染色,医学彩色病理图象分析系统计算免疫组织化学指数,样本碱水解法分析胶原含量。结果造模组小鼠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皮肤增厚变硬、弹性差、毛发停止生长,皮肤和肺组织病理符合硬皮病表现,ANA阳性率50.00%(4/8),仅1例出现抗Scl-70抗体阳性。且注射区皮肤胶原染色和胶原含量均明显较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采用200μg/mL的BLM连续皮下注射BALB/C小鼠可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其皮肤和肺损害具典型硬皮病组织特征,但不伴发肾脏损害,循环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对硬皮病(SD)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40只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PBS组、模型组及治疗组。模型组与治疗组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博来霉素(BLM)制备SD小鼠模型,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PBS组注射同体积PBS溶液。造模成功后采用100μL ADSCs细胞悬液(2×1010个/L)皮下注射至治疗组小鼠背部局部皮下,每日1次,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并检测其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脾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和PBS组相比,模型组Th17和Treg比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Wnt2、Wnt3a及β-catenin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经ADSCs治疗后SD小鼠皮损组织硬化和炎症均得到明显改善,且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Th17比例、血清IL-6及IL-17水平、Wnt2、Wnt3a及β-cateni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而Treg比例及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ADSCs能够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和相关炎性因子分泌,改善SD小鼠机体炎症反应和皮肤组织纤维化,且该过程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博来霉素诱导硬皮病小鼠模型及其抗体测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以博来霉素(Blm)诱导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将200μg/mLBlm100μL注射在C3H/He小鼠(C3H小鼠)背部皮下,每日1次,连续3周,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并经皮肤、肺组织病理学及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加以验证。结果注射200μg/mLBlm3周的C3H小鼠,与对照组相比,注射区皮肤厚度明显增加(P<0.001),胶原纤维组织化学指数显著升高(P<0.0001),真皮出现均匀硬化表现;该小鼠肺泡间隔增厚,伴单一核细胞浸润,并可见肺组织小血管壁增厚;血清ANA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见细胞核呈粗斑点或细斑点状黄绿色荧光,有的斑点相互聚集成若干大斑点位于核中央,结合抗ENA抗体测定提示存在抗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和抗U1-RNP抗体等。结论对C3H小鼠背部每日皮下注射200μg/mLBlm共3周,成功建立了硬皮病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SSc)小鼠模型外周血、皮肤和肺部Th17和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检测,探讨阿维A治疗SSc小鼠皮肤和肺纤维化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PBS对照组、博来霉素模型组、阿维A低剂量(6mg/kg)组和高剂量(12mg/kg)组,给药4周后处死。观察小鼠皮肤及肺部炎症和纤维化的病理切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h17和Treg在CD4~+T细胞比例,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17A,IL-10,IL-6,TGF-β1的水平,RT-PCR检测皮肤和肺组织中IL-17A,RORγT,IL-6,TGF-β1,Fox P3 mRNA的表达,并分析这些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低浓度阿维A组小鼠皮肤厚度和炎症评分均有明显的下降(P0.01),肺部的纤维化评分和炎症评分也有显著降低(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经阿维A干预的两组小鼠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都有显著增加(P0.01),而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IL-17A,TGF-β1,IL-6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IL-10的表达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RT-PCR检测发现,治疗组皮肤和肺组织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A,RORγT,IL-6,TGF-β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皮肤和肺组织中Treg相关的Fox P3 Treg mRNA表达在阿维A干预前后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阿维A能够通过降低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免疫炎症反应,改善硬皮病小鼠皮肤和肺组织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硬皮病模型小鼠真皮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博来霉素诱导硬皮病样改变.方法 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日分别于背部皮下注射0.1mL博来霉素(300μg/mL)和0.1mL生理盐水,共4周.然后取背部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及真皮厚度测量,比色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原位杂交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表达细胞及RT-PCR法测定α1前胶原(pro-COL1A1)和CTGF mRNA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小鼠皮肤表现出典型的硬皮病改变,其真皮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CTGF mRNA阳性杂交信号主要分布于真皮成纤维细胞胞浆中,模型组CTGF和pro-COL1A1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分别<0.05和0.01);模型组皮肤羟脯氨酸含量与pro-COL1A1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而pro-COL1A1 mRNA又与CTGF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 博来霉素可能通过上调成纤维细胞CTGF mRNA表达而增强pro-COL1A1 mRNA表达,最终导致皮肤胶原含量增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软皮热敷散对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中Wnt1、Wnt5a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硬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肝素钠组、10%浓度组、20%浓度组、40%浓度组各10只;采用盐酸博莱霉素磷酸缓冲液皮下注射小鼠背部造模,模型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次/d,连续4周,其余40只分别外用肝素钠软膏、10%、20%、40%浓度的软皮热敷散药糊,1次/d,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的皮肤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Wnt1与Wnt5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真皮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浓度组与模型组、肝素钠组及10%浓度组相比真皮厚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浓度组与模型组、肝素钠组及10%浓度组相比皮损组织病理情况明显好转。模型组Wnt1、Wnt5a免疫组织化学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浓度组Wnt1免疫组织化学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浓度组Wnt5a免疫组织化学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中Wnt1与Wnt5a表达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无相关性。结论 Wnt1、Wnt5a在硬皮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软皮热敷散可能是通过降低皮损中Wnt1、Wnt5a表达从而改善硬皮病模型小鼠的皮肤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环丙沙星对博来霉素诱导实验性硬皮病小鼠模型真皮胶原合成及致纤维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用博来霉素连续4周皮下注射BALB/c小鼠背部建立实验性硬皮病小鼠模型,随后分为3组,分别给予1%环丙沙星乳膏(环丙沙星组)、2.5%积雪草苷乳膏(积雪草苷组)以及乳膏基质(模型组)连续外擦5周,另外,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后外擦乳膏基质设立空白对照(对照组)。连续治疗5周后取各组皮肤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Ⅰ型胶原蛋白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免疫组化分析;同时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测定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 1(TGFβ1)和Smad3基因的表达水平,碱水解-分光光度法测定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组和各处理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 结果 博来霉素模型组小鼠注射区真皮厚度[(432.76 ± 93.74) μm]较对照组[(301.69 ± 79.47) μm]明显增厚(P < 0.01),Masson染色可见真皮胶原纤维束粗大致密,排列错乱,符合硬皮病真皮纤维化表现。环丙沙星和积雪草苷组小鼠皮肤胶原总含量、Ⅰ型胶原、TIMP1、MMP1染色强度比模型组明显减少(F值分别为1628.54、33.29、84.82、224.81,均P < 0.01),但真皮厚度改变不明显(均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积雪草苷不同程度下调CTGF、TGFβ1和Smad3基因表达水平(均P < 0.05),而环丙沙星仅抑制TGFβ1(P < 0.05)和Smad3(P < 0.05)的表达,对CTGF基因表达作用不明显(P > 0.05)。 结论 环丙沙星可抑制TGFβ1/Smad3通路,改变失衡的MMP1和TIMP1表达,显示抗真皮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IL-35在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中的表达。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使用丙酮:橄榄油3:1溶液作为基质配置0.5% 2,4-二硝基氟苯(DNFB)经皮致敏建立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35、IL-4、IFN-γ、IL-17的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皮肤组织中IL-12p35mRNA及EBI3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炎症,病理表现为表皮增厚、海绵水肿、真皮浅层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3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IL-35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P<0.05);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组织中IL-12p35及EBI3mR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L-35可能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ormal),模型组(model),低(LD)、高(HD)剂量EcN组,除正常组外,所有小鼠外涂咪喹莫特乳膏诱导银屑病模型,低、高剂量EcN组分别给菌1×10~8 CFU/d,1×10~9 CFU/d,正常组、模型组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估皮损严重程度;苏木精-依红染色观察皮损病理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8、IL-10、IL-17、IL-23、TNF-α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皮损IL-10、IL-17A、IL-17F、IL-23、TNF-αmRNA表达。结果咪喹莫特处理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及增厚等银屑病典型皮损改变。低、高剂量EcN组皮损评分较模型组低;模型组组织病理有显著的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低、高剂量EcN组血清IL-8、IL-17、IL-23、TNF-α水平较模型组低(P0.01),IL-10较模型组高(P0.01);低、高剂量EcN组皮损IL-17A、IL-17F、IL-23、TNF-α等mRNA较模型组表达降低(P0.01),IL-10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EcN可干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皮损,降低相关促炎因子水平,增加抗炎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影响及其可能通路。方法40只清洁级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UA低剂量组和UA高剂量组。模型组和UA组在背部和耳部外涂5%咪喹莫特,建立银屑病样皮损模型,建模第1天开始UA灌胃给药,连续6d,每天观察小鼠背部皮损情况并评分,测量耳朵厚度。在药物处理后第7天取材,用HE染色检测小鼠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组织中IL-33,ST2,CD4及CD8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耳朵皮肤增厚,背部皮损出现鳞屑和红斑,组织学显示表皮增厚,表皮突延伸伴有角化不全、微脓肿。与模型组相比,UA组小鼠背部皮损鳞屑、红斑及增厚均明显缓解,UA高剂量组症状缓解更明显。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皮损中IL-33,ST2,CD4及CD8较正常对照组表达显著增多,而UA低剂量组IL-33,ST2,CD4及CD8较模型组表达减少,UA高剂量组皮损中IL-33,ST2,CD4及CD8较模型组表达较少更明显。结论 UA可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发生和发展,其机制可部分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和IL-33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MiR-155在半抗原(2,4-二硝基氟苯)诱导C57BL/6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皮损中的表达及血清IL-4相关性。方法小鼠造模第1天背部使用0.5%DNFB外涂,第5,8,11,14天耳部及背部外涂0.2%DNFB,14天后48h内处死,后检测皮肤MiR-155相对表达量及血清IL-4的表达,并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皮肤表现出明显炎症,耳部明显肿胀,病理提示表皮明显增厚、真皮炎症细胞浸润,血清检测IgE,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皮损内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皮损MiR-155相对表达量与血清IL-4呈正相关(R=0.99,P0.01)。结论 MiR-155可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并可能在以分泌IL-4为主的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真皮干细胞即皮肤源性前体细胞(SKPs)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BALB/c无毛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仅外用咪喹莫特乳膏(IMQ)]、治疗组(外用IMQ+皮内注射SKPs)、对照组(外用IMQ+皮内注射培养基)和凡士林组(仅外用凡士林)。肉眼观察小鼠皮肤外观,行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指数(PASI)评分。分离小鼠脾脏计算脾脏体重指数(SI);取背部皮肤行HE染色检测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SOD、GSH、CAT、MDA、ROS、IL-17、IL-23的蛋白水平;qPCR检测皮肤组织中MAPK、NF-κb、SOD、GSH、iNOS、ROS、CAT、IL-17、IL-23 mRNA等基因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小鼠皮肤出现片状红斑/斑块上覆厚层鳞屑,局部浸润明显,PASI评分显著升高,病理可见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颗粒层变薄,真皮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而凡士林组则无上述表现。然而经SKPs局部注射后,治疗组小鼠皮肤红斑大部分消退、鳞屑减少,局部浸润减轻,PASI评分降低和病理表现明显改善(P<0.05);但对照组皮损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MiR-155在半抗原(2,4-二硝基氟苯)诱导C57BL/6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皮损中的表达及血清IL-4相关性。方法小鼠造模第1天背部使用0.5%DNFB外涂,第5,8,11,14天耳部及背部外涂0.2%DNFB,14天后48h内处死,后检测皮肤MiR-155相对表达量及血清IL-4的表达,并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皮肤表现出明显炎症,耳部明显肿胀,病理提示表皮明显增厚、真皮炎症细胞浸润,血清检测IgE,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皮损内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皮损MiR-155相对表达量与血清IL-4呈正相关(R=0.99,P<0.01)。结论 MiR-155可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并可能在以分泌IL-4为主的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特应性皮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二硝基氯苯(DNCB)反复刺激新生Nc/Nga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试验性特应性皮炎模型。36只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试验组(吴茱萸次碱软膏治疗),每组12只。试验组连续用药2周,分别于第8天、15天测量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和皮肤质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第8天、15天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5,免疫球蛋白E(IgE)的表达。结果吴茱萸次碱治疗第8天、15天,皮损厚度及皮肤质量明显下调(P0.05),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5和IgE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吴茱萸次碱软膏可能通过促进IFN-γ分泌,下调炎症因子IL-4、IL-5水平,以及抑制IgE表达,从而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硬皮病小鼠模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博来霉素诱导的动物模型,分早期给药组和硬化后给药组。用5 mg·kg-1·d-1辛伐他汀处理,用药4周后收集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改变并测量表真皮厚度,比色法检测皮损羟脯氨酸含量,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小鼠硬皮病皮损前胶原(pro-COL1α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早期给药组中,模型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小鼠真皮内胶原增粗,表真皮厚度和羟脯氨酸含量及pro-COL1α1 mRNA 表达明显增加(P < 0.01);而5 mg·kg-1·d-1辛伐他汀处理组较模型组小鼠真皮厚度变薄(P < 0.05),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 < 0.01),皮损pro-COL1α1 mRNA表达下降(P < 0.05)。硬化后给药组中,辛伐他汀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真皮厚度、羟脯氨酸含量均无明显改善,但pro-COL1α1 mRNA表达下降(P < 0.05)。结论 早期予以辛伐他汀处理可以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硬化程度。硬化后予以辛伐他汀处理则皮肤硬化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芦荟提取物芦荟多糖(AP)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17(IL-17)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AP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波尼松龙,prednisolone),对小鼠背部受损皮肤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损伤;测定小鼠脾脏、体重、脾脏指数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IgA、IgM、IgE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淋巴液中Th17细胞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受损皮肤组织IL-17、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受损皮肤评分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AP低、中、高剂量组、波尼松龙组受损皮肤评分显著降低(P0.05)。病理切片提示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角化严重,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AP低、中、高剂量组、波尼松龙组皮肤组织得到明显缓解。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脾脏重量、脾脏指数降低,IgA、IgE水平显著升高,IgG水平显著降低,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IL-17、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AP低、中、高剂量组、波尼松龙组体重、脾脏重量、脾脏指数显著升高,IgA、IgE水平显著降低,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IL-17、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芦荟多糖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Th17细胞以及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8.
槌果藤提取物治疗硬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槌果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对硬皮病小鼠模型真皮厚度、Ⅰ型、Ⅲ型胶原合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博莱霉素致小鼠硬皮病模型,给予槌果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外用治疗;2、4、6周末皮肤病理观察真皮厚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Ⅰ型、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合成表达。结果 硬皮病小鼠模型外用槌果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2、4、6周后,与未用药的模型组比较,真皮厚度明显减少(F = 12.99,P < 0.01),Ⅰ型胶原(F = 7.47,P < 0.0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降低(F = 11.76,P < 0.01),对Ⅲ型胶原影响不大。结论 槌果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皮肤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硬皮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COLI,COLIII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例硬皮病小鼠模型的皮损中TGFβ1蛋白及I,III型胶原蛋白含量,以7例正常小鼠皮肤组织作为对照(不加BLM的PBS液处置);并对I,III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TGFβ1及I,III型胶原在硬皮病小鼠皮损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相关分析表明I型胶原的含量与TGFβ1的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硬皮病小鼠皮损中有较多的TGFβ1,且硬化皮肤中TGFβ1与I型胶原的含量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其在小鼠皮肤硬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可能与硬皮病的病理纤维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镇心安神方(ZXASF)对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血清及皮肤组织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Filagg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1-氯-2,4-二硝基苯(DNCB)反复刺激BALB/c小鼠背部皮肤,建立AD样动物模型。54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D组、ZXASF低、中、高剂量组),每组9只。造模14 d后,ZXASF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含ZXASF生药量9.9 g/(kg·d)、18.18 g/(kg·d)及36.36 g/(kg·d)的颗粒水溶液灌胃,维生素D组灌服维生素D滴剂2000 IU/(kg·d),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0.1 mL/(10g·d),共治疗14 d,观察各组模型小鼠皮损面积及皮炎评分,ELISA检测模型动物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含量,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皮肤组织FLG的表达。结果末次给药后模型组皮炎评分、皮炎面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海绵形成、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ZXASF低、中、高剂量组及维生素D组小鼠背部皮损的红斑、糜烂、渗液及结痂减轻,皮炎评分及皮损面积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ZXASF中剂量组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含量升高(P<0.05),ZXASF低、高剂量组血清1,25(OH)2D3含量低于维生素D组(P<0.05),ZXASF中剂量组血清VDR含量高于维生素D组(P<0.05)。结论ZXASF可以改善AD样动物模型皮损,上调动物模型血清1,25(OH)2-D3、维生素D受体及皮肤组织Filaggrin的表达,以中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