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方法对并发肾功能衰竭的2例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手足口病患儿均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出现呼吸循环障碍及浮肿,少尿,均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1例大便病原EV71阳性,1例阴性。结论重症或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重视多器官功能监测,在监测呼吸循环功能的同时,加强对肾功能诊断与监测。  相似文献   

2.
 报道3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患者2女1男,年龄分别为77、57和77岁,分别表现为下肢、上肢及背部单发的无痛性肿块。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弥漫浸润的肿瘤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79a及Mum-1,而Bcl-6及Bcl-2呈阳性或阴性。诊断为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3例患者经过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其中1例发生皮肤外扩散。  相似文献   

3.
口腔梅毒疹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8例口腔二期梅毒疹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及舌部红斑、糜烂、白斑和咽部充血。实验室检查8例患者RPR、TPHA均为阳性。普鲁卡因青霉素、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第3、6、9、12个月时复查 ,两项指标均逐渐下降。2例转为阴性。4例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1个月内皮疹消退 ,4例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2个月内皮疹消退。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98例均为2000年1月~2005年6月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临床上确诊为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男69例,女29例,年龄16~40岁,病程1月~3年;随机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等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治疗组:氟康唑片150mg每周顿服,同时加服四环素片0.25 g 3次/d,共4周;对照组单纯口服氟康唑片,用法同治疗组。两组均同时外用2%酮康唑4周。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糠秕孢子菌镜检阴性;显效为皮损消退≥60%,真菌镜检阴性;进步为皮损消退≥20%,真菌镜检阴性或阳性;无效为皮损消退<20%或无明显改变,临床症状无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CFB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16例CFBP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治疗。结果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37.8岁,平均病程10.56年,发病年龄3~52岁;7例有家族史。皮损好发于腹股沟、腋窝、肛周,泛发者1例;表现为在红斑/外观正常皮肤上出现水疱或丘疹伴糜烂渗液,呈扁平柔软、湿润增殖面;1例合并银屑病。组织病理学检查16例均见棘层松解如倒塌砖墙样,11例伴角化过度、松解上方灶性角化不全,13例见角化不良细胞,9例角质层/棘层上部见圆体,5例见谷粒,12例见棘层松解边缘棘层肥厚及表皮突延长;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均阴性。口服小剂量强的松等治疗约2周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易反复。结论本病病程长,43.75%有阳性家族史,临床易误诊为湿疹或增殖型天疱疮,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倒塌砖墙样棘层松解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为阴性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缺乏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6.
35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均口服伊曲康唑,每天 1次,每次 200mg,餐中或餐后服用,连服 7天。治疗期间不使用其它抗真菌药物。在服药后 1周、 4周各复诊 1次,同时进行临床评价和真菌学检查。 疗效判定标准及结果:治愈为症状消失,皮损消退,真菌直接镜检阴性;好转为症状及皮损减轻,真菌直接镜检阴性;无效为症状及皮损未见减轻或加重,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结果: 35例患者经治疗 1周后, 26例治愈, 6例好转, 3例无效,治愈率为 74.3%;治疗 4周后复查, 33例治愈, 2例好转,治愈率为 94.28%,总有效率为 100%。 副作用观察:仅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36例3 d~11岁斯特奇-韦伯综合征(SWS)患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该院36例SWS患儿,其中34例予CT扫描,29例予MRI检查,27例同时予CT及MRI检查。其中CT增强扫描1例,MRI增强扫描3例。结果:36例患儿中19例并发面部血管瘤。4例病变累及双侧大脑半球,其余32例均为单侧发病。(1)CT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的稍高密度灶者8例;病变脑叶内磨砂样及斑点状钙化者3例;病灶斑片状及线样钙化者8例,典型脑回样钙化者13例;上述32例病变区域均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者1例;CT增强扫描1例示病变区域脑表面软脑膜弥漫样强化。(2)MRI表现为病变区域不同程度脑萎缩,其中26例T2加权像(T2WI)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的低或稍低信号(其中漏诊1例),3例T2WI表现为斑点状稍高信号。脉络丛扩大12例,14例可观察到颅板下、中线旁、患侧脑室旁的血管流空信号。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沿皮层走行软脑膜弥漫样强化。(3)27例患儿同时予CT与MRI检查结果:CT结果阴性患儿MRI示T2WI表现为典型灰、白质分界不清的低或稍低信号;MRI漏诊患儿1例,CT上病变区表现为斑片状钙化。结论:CT和MRI检查对SWS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诊断依据,都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与MRI联合应用可以相互补充,提供更多及更加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协助临床对SWS诊断;增强检查可明确诊断并确定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 14例患儿,年龄3~12岁。男10例,女4例。病程2周~2月。均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毛发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确诊。治疗方法 伊曲康唑(西安杨森公司生产)100mg,每日1次。早餐或晚餐中口服。外用抗真菌软膏或2%碘酊。局部有脓性分泌物、痂皮时每日清创并湿敷。每日消毒帽子枕巾。用药一般30天,最短为14天,治疗结束后行临床评价及真菌镜检。疗效判断 痊愈为自觉症状消失,脓肿及肿大淋巴结消退,真菌镜检阴性。显效为症状消失,有小脓肿,无分泌物,真菌镜检阴性。有效为轻微疼痛,脓肿缩小,有少许分泌物,真菌镜检阳性。无效为临床及真菌检查与治…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报道了4例病人治疗前表现为面、唇肿胀及肌无力,病程为3个月至2年不等。经活检证实3例为Miescher肉芽肿唇炎,1例为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组织学上表现为肉芽肿样结构及水肿。3例作了Kveim试验,均为阴性。用氯苯吩嗪治疗,100mg每日2次连用10天后改为100mg每周2次,用4个月。治疗期间每月复查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皮肤浆细胞增多症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方法 对7例皮肤浆细胞增多症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女2例,男5例,平均年龄42.4岁,病程2 ~ 10年。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多发的棕色斑片及斑块。7例患者血尿粪常规、心电图和腹部B超等检查未见异常。3例行血清IgG检测,均高于参考值。2例做骨髓细胞学检查,浆细胞比例增高占5%,以成熟浆细胞为主。7例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血管周围见以淋巴细胞、成熟浆细胞为主的浸润。免疫组化结果示,7例κ和λ轻链表达比例均近似1∶1,IgG均为强阳性表达,1例个别浆细胞IgG4阳性,6例IgG4阴性。结论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病因不明,有独特的临床及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1.
口服荨芝片或加小剂量泼尼松联合外用药治疗斑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我们采用口服薄芝片、泛酸钙和 (或 )小剂量泼尼松 ,联合维特明及敏乐啶洗剂交替外擦 ,治疗斑秃 2 4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 2 0 0 0年 4月~ 7月的门诊斑秃患者 2 4例 ,其中男 14例 ,女 10例 ;年龄 6~ 4 8岁 ,平均 31.8岁 ;病程 5天~ 3年 ,平均 5 .2月。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秃发斑 ,秃发区直径 0 .8~ 7.2cm。仅有一处脱发区6例 ,2处脱发区 10例 ,3处或 3处以上脱发区 8例。活动期 (脱发区边缘头发松动 ,轻拉试验阳性 ) 16例 ,静止期 (脱发区边缘头发尚牢固 ,轻拉试验阴性 ) 8例。大部分患者曾内服或外用药物…  相似文献   

12.
一般资料 15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人。年龄18~40岁,已婚10例,未婚5例,均有性交史。皮损处分泌物直接镜检见假菌丝及酵母孢子,分离培养得白念珠菌13株,热带念珠菌1株,星形念珠菌1株。所有患者治疗前1个月停服所有抗真菌药物,治疗前半月停止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方法 每天口服斯皮仁诺(西安杨森公司生产)200mg,共7天。其间禁止内服或外用其它抗真菌药及可的松类(强的松或氟美松)药物。结果 痊愈为临床症状及皮疹完全消退,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阴性,共14例(93.3%),显效为临床症状及皮损明显改善(>60%),真菌直接镜检菌丝减少,培养阴性,1例(7.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皮肤外伤诱发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表现等,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3例由皮肤外伤所诱发的天疱疮或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及治疗,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与总结.结果 3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62、60、71岁,由外伤或手术诱发,与发病间隔时间分别为5周、5周和3d,分别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抗体109 U/ml,BP230抗体阴性)、寻常型天疱疮(Dsg1抗体68.8 U/ml,Dsg3抗体219 U/ml)和落叶型天疱疮(Dsg1抗体143 U/ml,Dsg3抗体阴性).经糖皮质激素系统和(或)外用治疗后皮疹均明显好转.结论 外伤可能是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1个诱发因素.对于外伤后伤口愈合不良或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糜烂,用外伤或手术难以解释时,都应警惕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可能,及时行组织病理或免疫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报告2例鱼鳞病样蕈样肉芽肿。例1.患者男,45岁。因全身皮肤干燥伴躯干淡褐色斑片1年就诊。例2.患者男,25岁。因躯干及四肢鳞屑性斑片12年就诊。皮肤科检查:2例均表现为躯干及四肢弥漫性、大小不等、菱形或多角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的鱼鳞病样斑片。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单个核细胞进入表皮,呈轻度异形改变。免疫组化:单个核细胞CD3及CD4阳性,CD20及CD79a阴性。2例患者均诊断为鱼鳞病样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5.
3例多菌型患者,经正规抗麻风治疗数年,全部症状及体征均已消退、细菌阴转(1例阴转5年,1例3年,1例半年)后,并未停药就又发生了临床症状活跃,但实验室及病理切片反复查麻风菌均为阴性。这较少见,可能是麻风治愈后所出现的麻风反应。例1为Ⅰ型反应,例2、3为Ⅱ型反应,按抗麻风反应治疗,症状均得以缓解终至消失。例1,女54岁,界线类麻风。1978年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皮肤Rosai-Dorfman病的临床表现、皮损形态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7例皮肤Rosai-Dorfman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皮损形态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等。结果 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发病年龄30~66岁。7例患者均为多发皮损。按累及解剖部位分为单处4例,多处3例,共计23处皮损。皮损表现为丘疹结节型4处(17.39%),浸润斑块型14处(60.87%),肿瘤样型5处(21.74%)。7例患者中,皮损单纯表现为丘疹结节型1例,浸润斑块型4例,肿瘤样型1例,1例表现为浸润斑块型及肿瘤样型的混合型。7例患者组织病理表现大致相同,为真皮内混合细胞结节样、灶状或弥漫性浸润,浸润细胞以组织细胞为主,也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胞质内吞噬有数量不一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表型均为组织细胞S-100阳性、CD68阳性、CD1a阴性。结论皮肤Rosai-Dorfman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皮肤科医生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和误治。  相似文献   

17.
口服薄芝片或加小剂量泼尼松联合外用药治疗斑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口服薄芝片、泛酸钙和(或)小剂量泼尼松,联合维特明及敏乐啶洗剂交替外擦,治疗斑秃2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0年4月~7月的门诊斑秃患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48岁,平均31.8岁;病程5天~3年,平均5.2月.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秃发斑,秃发区直径0.8~7.2cm.仅有一处脱发区6例,2处脱发区10例,3处或3处以上脱发区8例.活动期(脱发区边缘头发松动,轻拉试验阳性)16例,静止期(脱发区边缘头发尚牢固,轻拉试验阴性)8例.大部分患者曾内服或外用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3例幼儿急疹误诊原因,以减少或避免临床误诊。方法回顾分析3例幼儿急疹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儿均以高热为首发表现,热退后,面部及躯干出现红色粟粒状皮疹,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3例分别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脑炎,均于出疹后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点明确诊断。结论幼儿急疹以高热为首发症状并伴随有其他表现,应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对症处理,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倍司特克治疗淋病3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1998年 10月至 1999年 8月采用日本武田药厂生产的倍司特克治疗急性淋病 31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 ,其临床均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及尿道口溢脓表现 ,经尿道分泌物涂片查到细胞内G-双球菌或淋球菌培养阳性者。其中男性患者 2 6例 ,女性 5例 ,年龄在 2 1岁至 5 9岁之间 ,病程 1天至 2周不等。1 2 治疗方法 采用先锋Ⅱ号进行皮试 ,对皮试阴性患者 ,采用倍司特克针剂 2g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5 0 0ml中静脉点滴 ,每日一次 ,5天为一疗程 ,判断疗效。1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肤型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012年—2017年收治的皮肤型Rosai-Dorfman病1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结果经筛选后共纳入14例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皮肤型Rosai-Dorfman病患者,其中男5例,女9例;汉族12例,维吾尔族1例,回族1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8±14)岁。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均符合皮肤型Rosai-Dorfman病者4例,14例患者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表现为S-100蛋白及CD68阳性,CD1a阴性。结论皮肤型Rosai-Dorfman病有一定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对于单发或面积较小的皮损,手术切除效果较好,皮肤科医生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和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