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目的优化鱼腥草挥发油-尼古丁水凝胶膏剂的基质配方。方法以酒石酸∶甘羟铝∶NP800、甘油∶丙二醇、糯米胶∶PVP K90、硅藻土用量及比例为影响因素,初黏性、持黏性、剥离强度、残留量、反复揭贴性的评分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基质配方。结果最佳配比为酒石酸∶甘羟铝∶NP800∶甘油∶丙二醇∶糯米胶∶PVP K90∶硅藻土为0.10∶0.04∶1.6∶7∶3∶0.6∶0.4∶0.5,初黏性、持黏性、剥离强度、残留量、反复揭贴性评分分别为4.2、3.6、4.8、4.4、3.8。结论鱼腥草挥发油-尼古丁水凝胶膏剂性能良好,易涂布,表面均匀,剥离无残留。  相似文献   

2.
凝胶贴膏作为新兴的透皮给药载体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2009—2019年与中药凝胶贴膏制剂工艺及临床研究相关的文献145篇,就中药凝胶贴膏药物组成、剂型变更、临床应用3方面进行综述,总结适合做成凝胶贴膏剂的中药种类,分析适宜于治疗的病症类型。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中药多为富含挥发油的通经走络和气味俱厚的中药,如大黄(15.8%)、延胡索(15.2%)、冰片(13.8%)、当归(13.8%)、乳香(13.1%)等,并存在有毒中药和动物药的应用;凝胶贴膏用于癌痛、关节炎、骨折外伤治疗较多,儿科用药也比较适宜。原剂型为传统中药外用制剂的,如散剂、油膏、丸剂、洗剂、酊剂等多可改进为凝胶贴膏剂。还对凝胶贴膏剂产业化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凝胶贴膏剂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挥发油不同加入方式(直接加入法、微乳法和β-环糊精包合物法)对止痛凝胶贴膏剂的影响,确定该制剂中挥发油的最佳加入形式。方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赋形性为指标,比较凝胶贴膏剂基质的物理性质;以阿魏酸和藁本内酯为指标成分,比较挥发油3种加入方式对止痛凝胶贴膏剂中指标成分体外释放度的影响;以挥发油含量为考察指标,比较该制剂的稳定性。结果:与空白基质比较,挥发油的加入降低了基质的黏附力,但对赋形性无影响;挥发油以直接加入法、微乳法和β-环糊精包合物法方式加入时,制备的止痛凝胶贴膏剂中阿魏酸的24 h累计透过量分别为563.45,419.50,454.40μg·cm~(-2),藁本内酯依次为871.40,550.07,792.60μg·cm~(-2);与β-环糊精包合物法、直接加入法相比,微乳法制备的止痛凝胶贴膏剂稳定性最佳。结论:挥发油的加入对止痛凝胶贴膏剂基质的物理性质、体外释放量及稳定性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微乳法对基质的黏附性影响较小、稳定性较佳,但该方式有效成分的体外累计透过量不及直接加入法和β-环糊精包合物法制备的止痛凝胶贴膏剂。  相似文献   

4.
5.
凝胶贴膏(原巴布剂)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经皮给药制剂,因其在对中药复杂成分的承载与释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中医药研究者的青睐,并逐步向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查阅近3年凝胶贴膏的相关文献资料,将当前中药凝胶贴膏的研究热点,以及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和分析,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中药凝胶贴膏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凝胶膏剂作为一种新型经皮给药制剂,具有载药量大、皮肤相容性好、皮肤刺激性小等诸多优点,既能治疗外科疾病又能治疗内科疾病,贴于皮肤表面,能够减少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医药行业的青睐,成为研究的热点。查阅近几年国内凝胶膏剂的相关研究资料,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及总结,包括凝胶膏剂的特点、基质及配方研究、制备工艺研究、质量控制与评价、透皮吸收评价、药代动力学及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中药凝胶膏剂提供参考和依据,凝胶膏与传统制剂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归红活血凝胶膏剂的基质处方。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法考察各个因素对基质性能的影响。选择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作为星点设计的考察因素,以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进行实验预测最优处方,并进行验证。结果:归红活血镇痛凝胶膏剂基质的最佳配比为:NP-700 2.38 g,PVP-K90 2.25 g,甘羟铝1.0 g,酒石酸0.15 g,EDTA 0.025 g,高岭土2g,甘油19 g,1.2-丙二醇8 g,CMC-Na红花水提溶液43 g,中药浸提物10 g。结论:按最佳基质处方配比制备的凝胶膏剂外观平整光滑,黏度适中,皮肤追随性好,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优选白芥平喘凝胶膏剂的最佳基质配方比例。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外观和赋形型、黏着力、膜残留量、皮肤追随性和剥离强度为主要考察指标,各基质及用量为因素和水平进行均匀设计试验,得出最优配比组成。结果 最佳质量配比为甘油:聚丙烯酸钠:卡波姆:柠檬酸:氯化铝:高岭土=4:4.5:0.2:0.4:0.2:2.5。结论 优选所得基质黏着力适中,无膜残留,均匀性、涂展性、皮肤追随性均较好,制备工艺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近年国内凝胶膏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归纳、总结。方法:通过查阅近五年来凝胶膏剂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制备工艺、基质、透皮吸收、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及毒理等方面对凝胶膏剂的现状进行综述。结果:与其他外用制剂相比,凝胶膏剂有较大的优势,具有保湿性好、透气性好、用药安全等特点,在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中已展现出较好的疗效及应用价值。结论:提高凝胶膏剂的质量可控性和稳定性并扩大其治疗范围是凝胶膏剂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凝胶膏剂必将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及巨大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白芥平喘凝胶膏剂的基质配方比例。方法:以外观和赋形型、黏着力、膜残留量、皮肤追随性和剥离强度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优选白芥平喘凝胶膏剂的基质组成及配比。结果:最佳基质配比为甘油-聚丙烯酸钠-卡波姆-柠檬酸-氯化铝-高岭土4∶4.5∶0.2∶0.4∶0.2∶2.5。结论:优选的基质黏着力适中,无膜残留,均匀性、涂展性、皮肤追随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1.
李伟泽  赵宁  师湘月  孔朋  梁泽  康瀚方  李金杰 《中草药》2013,44(19):2677-2682
目的 通过对以挥发油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巴布剂的中试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为含挥发油中药巴布剂的中试生产提供一种合理可行的制备方法,以期促进我国中药巴布剂的快速发展。方法 对含挥发油的中药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乙醇回流提取法与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将3种提取物分别制备成巴布剂,考察不同提取方式对于巴布剂成型工艺与质量的影响;将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蒸馏液采用胶束增溶,并考察胶束增溶后对于巴布剂质量的影响。结果 3种不同提取方式对于巴布剂成型工艺与质量影响不同: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提取物制备过程易于进行,且巴布剂外观均匀一致、黏性良好、膏体柔软,不足之处为蒸馏液久置后发生油水分离而导致批次间有效成分的量差异过大;采用胶束增溶后,不仅能够完全避免久置后由于发生油水分离而导致的批次间差异过大的问题,还能够显著减少有效成分的挥发损失而提高其稳定性(P<0.01)。乙醇回流提取法所得提取物由于在室温下发生分层离析现象,制备过程需要水浴加热,且加入真空搅拌器后极难与其他物料混合均匀;因而导致制备过程不易控制,巴布剂外观色泽差异大易出现黑斑,且膏体柔软性降低。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所得提取物含有大量的油脂性杂质,提取物呈半固体状而致使其不易与其他物料混合均匀,还降低了巴布剂的黏性;且能耗大,生产成本较高。结论 将含挥发油的中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蒸馏液,再将蒸馏液采用胶束增溶技术得到胶束增溶体系,以胶束增溶体系作为制备巴布剂的水相应用,是一种合理可行的巴布剂中试生产方法,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挥发油传统功效与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挥发油作为芳香中药的特色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作用于局部或全身以防治疾病。中药挥发油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大量医药典籍和传统中药复方中多有收载,是中药发挥药效的关键物质基础。目前,中药挥发油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中药挥发油传统治疗理念及应用方法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相关典籍的挖掘和梳理,系统性不强。以中医药古籍为工具,从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活性两方面对中药挥发油在中药材中的分布、传统应用方法、性质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探讨中药挥发油应用开发前景,以期为中药挥发油的历史传承及现代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Pickering乳化技术作为一种以固体粒子为稳定剂的新型乳化技术,已成为化学、材料科学、医药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由于其具有高稳定性、低毒性、可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对改善中药挥发油的稳定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优势。对Pickering乳化技术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近年来在中药挥发油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ickering乳化技术在中药挥发油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药肾毒性机制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  王萌  朱彦  刘洋  郝彧 《中草药》2015,46(23):3581-3591
中药是传统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近年来中医药在特定优势病种上取得的功效使其作为补充及替代医学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视。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药物应用的两大准则,针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仅仅强调其治疗作用是不够的,对其毒副反应的研究应更加关注。由于对中药安全性问题认识存在不足,自行、盲目、长期、大量服用中药导致的中药药源性损伤事件近期逐年增多,尤其是服用中药后引起的肾脏损伤。通过检索近2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引起肾损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对中药肾毒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针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归纳并展望了较为前沿的中药肾毒性评价方法,并分析了其优势和可行性,以期为中药肾毒性的早期发现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新方向之一。Q-marker既可以是质量化学标志物(Q-chemomarker),也可以是质量生物标志物(Q-biomarker)。研究建立良好的Q-biomarker,可以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联度,同时兼顾质量控制的可操作性。当前,我国和美国药品管理部门已将生物评价方法作为中药和植物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相关企业和研究者也正在积极探索和发展中药质量生物评价方法。在此背景下,从Q-biomarker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药质量生物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并对相关研究实例进行综述和解析,以期为促进中药Q-marker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丰富与发展,解决中药质量评控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吸毒不仅对人类自身健康具有巨大的伤害,也严重威胁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中药戒毒历史悠久,具有无成瘾性、多靶点作用等化学药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在日趋完善的中医戒毒理论指导下,目前已有9种中药戒毒药上市。临床实践证明,中药戒毒药在稽延性症状的治疗、防复吸等方面疗效确切,且无成瘾性。综述近年来中药戒毒有效成分和戒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研发更为安全有效的中药戒毒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粉体因其复杂的理化性质,导致流动性差、吸湿性强、黏性大、易团聚等。近年来,国内外药剂学工作者借鉴材料、化工、化药等领域的粉体改性技术,用于改善中药粉体理化性质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总结了中药粉体改性技术与改性设备,提出了中药粉体改性的基本思路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佘一鸣  胡永慧  韩立云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12):2557-2563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与发展的关键,中药质量标准决定着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由于中药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等,使得中药难以走向国际。面对这一难题,现代中药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对内在成分进行定量测定,从单一指标到多指标,并结合指纹图谱和药效关系的研究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质量标志物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对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为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春胜  聂安政  王笑  张冰 《中草药》2019,50(7):1708-1712
量效关系是确定中药临床用药剂量的依据,是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思路、研究现状、研究瓶颈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建议将谱效关系理论引入中药量效关系研究中,为推动中药量效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东方  赵丽娜  李银峰  靳朝东 《中草药》2016,47(22):4085-4094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评价中药优劣、鉴别真伪、区分物种和确保其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有效方法。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控制中药质量以及鉴别方面越来越成熟,已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可。主要对近3年中药生物指纹图谱技术和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包括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电化学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以及数据计算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方向及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