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对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经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血小板抗体(HPA)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并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输入血液成分的关系。结果输血次数为2~3次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4~5次患者与>5次患者(P<0.05)。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与输注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P<0.05)。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同种HLA抗体阳性率为46.15%,同种HPA抗体阳性率为25.38%,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3.85%。结论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同种HLA抗体最多,其次为HPA抗体,最少的是血小板自身抗体;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且与输入血液成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输入血液及血液制品,亦为该病重要传播途径.为防止医院感染,确保输血安全,我院严格按卫生部有关规定对住院患者输血前均进行HIV抗体检测.现将2001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输血前标本HIV抗体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1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住院输血患者17652例,静脉采集血液3~5 ml/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12月期间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检测结果阳性患者21例划入A组,阴性患者21例划入B组。A组患者中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0例划入C组,未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1例划入D组,比较AB组的输注成功率和CD组的24 h CCI水平、实验时间和费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输注成功率61.9%低于B组(90.5%,P0.05)。C组平均输血后24 h CCI水平[(8.5±0.8)×109/L]高于D组[(2.3±0.5)×109/L,P0.05)C组实验时间、费用[(60.3±2.6)min、(713.5±50.9)元/次]与D组[(59.2±2.4 min)、(715.7±52.3)元/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密切相关,交叉配型能够提高患者24 h CCI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血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阳性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ELISA法检测2557例输血前患者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2557例患者中检出TP阳性33例,确诊17例.70岁以上的老人,2例阳性,15例假阳性,假阳性率2.99%,阳性率0.39%;在70岁以下的患者中,15例阳性,1例假阳性,阳性率0.7%,假阳性率0.05%.结论:两年龄段之间的假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7,(7):1070-1072
目的探讨血小板配型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时的作用,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选取我市某医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6年04月收治的1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随机法选取ABO的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根据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的结果选择与配型相符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采用固相凝集法对两组患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记录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及血小板输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83%(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1.03±2.89),对照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0.38±2.7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3.05±2.14),对照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2.89±2.1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阳性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阴性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有效率(P<0.05);两组患者阴性CCI值均明显高于阳性,且观察组阳性C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阳性CCI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可有效提高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产妇抗血小板抗体发生阳性率,探讨妊娠与血小板(PLT)抗体的关系。方法对2 367例妊娠36周~41周初产妇及1 594例妊娠36周~41周经产妇进行PLT抗体筛查。结果初产妇PLT抗体阳性83例,阳性率为3.5%;经产妇PLT抗体阳性172例,阳性率为10.8%,经产妇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初产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03,P=0.000)。经产妇随着妊娠次数增多PLT抗体阳性率随妊娠次数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7,P=0.035)。结论经产妇PLT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其中多次妊娠阳性率显著升高。对经产妇进行PLT抗体筛查,阳性孕妇术前配合性血小板准备,大大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不良反应以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检测在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于我院并进行输血的28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统计分析阳性结果,探讨不规则抗体检测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结果:在对2862例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测中,共有8例检测结果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79%,鉴定为抗D抗体的1例,抗E抗体2例,抗Ec抗体2例,抗M抗体2例,自身抗体1例.通过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并根据患者情况输注无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后,未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结论:对临床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查,可有效的检出患者血液中的不规则抗体,大大降低或者避免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RhD阴性男性患者匹配输血后抗-D抗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因Rh血型系统不合所导致的输血、溶血反应越来越受临床重视,研究证明,该血型系统中最具有临床意义的是D抗原及其对应的抗D抗体.因此,输血前RhD抗原检测以及RhD(-)患者匹配输血成为临床输血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白血病血小板输注及血小板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仍是急性白血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小板输注可起到暂时性止血作用 ,但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 ,部分病人产生血小板抗体及血小板输注无效。为此 ,我们对 5 9例急性白血病病人随机性分别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血小板 (机采 ) ,及人工分离血小板输注 ,并对输注前后血小板抗体进行了检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5 9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为我院 1998年 10月~2 0 0 0年 2月住院初治病人。入院前未接受过输血治疗 ,男 37例 ,女 2 2例 ,年龄 14岁~ 6 7岁 ,中位年龄 31岁。随机性分为两个观察组 ,一组为机采血小板 2 9例。另一…  相似文献   

12.
李波 《工企医刊》1998,11(6):90-90
血型变异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内已有少数报道。本例白血病病人多次输入同型全血后发生血型变异,当输入变异后血型全血时,其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与输血反应发生混淆,经临床认真分析鉴别处理得以治愈,护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变化状况.方法 :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90例大量输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输血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40,输血量<1500ml)和大量组(n=40,输血量≥1500ml),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相关指标(PT、TT、APTT、FIB、PLT)状况.结果 :大量组患者输血后1d、3d PT、TT、APTT、FIB、PLT水平与常规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相比,大量组患者输血后PT、TT、APTT先升高,后下降,后恢复输血前水平,FIB、PLT先下降,后升高,后恢复输血前水平.结论 :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后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状况.  相似文献   

14.
狂犬疫苗接种后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犬病是人类至今未能征服的疾病之一,目前对该病缺乏特效疗法,发病后病死率极高。动物咬伤后尽早注射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免后抗狂犬病毒抗体水平对控制狂犬病的发生有极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现行的地鼠肾组织培养狂犬疫苗对患者的保护作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探讨不规则抗体的分布及其筛查阳性标本的进一步分析方法,确保患者的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4 920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阳性的标本进一步鉴定其特异性。结果 14 920例患者筛查出不规则抗体阳性54例,阳性率为0.36%,检出自身抗体15例,同种特异性抗体39例。检出的39例同种抗体中Rh血型系统有33例,占84.62%;其他血型系统检出6例,占15.38%。同种抗体以血液病患者最常见,其次为肿瘤患者,分别占56.41%和23.09%。结论输血前常规筛查不规则抗体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血液病患者和肿瘤患者,可有效提高输血质量与安全,对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和提高输血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情况,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6年4月在我站拟输血患者368例,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筛查结果阳性者采用谱细胞及相关试剂做特异性鉴定.结果:368例患者血液样本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157例,阳性率为0.43%;有输血史阳性率0.57%明显高于无输血史阳性率0.32%(P<0.05);女性有妊娠史阳性率0.69%明显高于无妊娠史阳性率0.32%(P<0.05);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主要为Rh血型系统占49.68%,MNS型系统占35.90%.结论:输血前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具有必要性,可减少不良输血反应,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杨志超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79-1580
目的探讨抗体检测技术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5例肿瘤化疗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血小板ABO同型条件下依据血小板抗体类型进行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未经血小板配型直接输注同型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95例肿瘤化疗患者经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4.21%(42例),阳性者均有>1次输血史,随着输注次数增多,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提高;研究组输注血小板1 h、24 h后的CC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输注后1 h PPR<30%和24 h PPR<20%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化疗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后输注,能够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输血安全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4月到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2220例预输血或术前备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柱凝胶方法,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对阳性患者记录以便于做出输血安全性评估与分析。结果:在选定的2220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测中,共检出26例患者存在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2%,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阳性率为1.1%。其中女性患者18例,阳性率为0.08%,产科晚期妊娠4例,血液肿瘤科10例,肾内科2例,骨科2例;其中男性患者8例,阳性率为0.03%,血液肿瘤科5例,其他科室3例。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了解输血前患者血液情况,对输血安全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极大的满足了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工作实施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赣州市肿瘤医院行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输血前,对照组仅实施血型检测与交叉配血,未检测不规则抗体;试验组则行血型检测、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检测。记录并比较两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TR)与轻微输血反应;分析试验组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分型结果。结果 试验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60例患者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共检出6例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10.00%。不同性别、有无妊娠史患者间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于无输血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分型中以抗-c、抗-K、抗-M、抗-s、抗-D、抗-E为主。结论 临床输血治疗前检测不规则抗体具有一定必要性,可及时发现不规则抗体,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合理,减少输血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我院免疫实验室进行对输血前检查,梅毒进行筛选。近两年来对门诊、住院病人一系列检测指标,有45例梅毒抗体出现阳性,其中38例同时为梅毒患者,重点监测在高危人群,笔者又对梅毒抗体阳性者进行复查SERODIA-TP-PA凝集法确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