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1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63例)与IMT正常组(55例),对比两组患者生化指标、IMT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差异。结果 IMT增厚组患者的DM病程、血肌酐(Scr)、血尿酸(SUA)、24 h尿蛋白、颈动脉斑块、IM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低于正常组患者(P0.05)。Sperma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DM病程、Scr、BUN、24 h蛋白尿、颈动脉斑块及Hb A1c等指标与IMT呈明显正相关(P0.05);eGFR水平与IMT呈明显负相关(P0.05);SUA水平与IMT无明显相关性(P0.05)。DM病程、Scr、24 h蛋白尿、IMT及Hb A1c等指标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呈明显正相关(P0.05);eGFR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呈明显负相关(P0.05);BUN、S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T2DM患者的IMT与肾功能明显相关,通过高频超声可以准确、快速地评价T2DM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功能,对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稳定性以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彩超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知情同意者206例,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为HP感染组和HP非感染组;同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HP感染患者分为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ies,CCA)、颈动脉分叉处(the bifurcation of carotid arteries,CB)及颈内动脉起始段(intemal carotid arteries,CCI)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观察颈动脉形态、斑块的有无及斑块的回声,并检测所有受试者血脂水平,分析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稳定性以及血脂代谢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P感染组CCA-IMT、CB-IMT及CCI-IMT高于HP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类型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9,P=0.0003),在HP感染组中,不稳定性斑块占43.09%,而HP非感染组中,不稳定性斑块仅占26.51%;HP感染组血清TC、LDL、TG水平高于HP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P感染患者中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组在TC、TG、HDL-C、LDL-C四个指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增加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促使脑梗死风险增加,且还可能通过影响机体脂质代谢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比较3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的变化和血糖波动最大幅度(DMMG)、血糖波动系数(BGFC)、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血糖标准差与平均血糖的比值(CV)等血糖波动指标。测定3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MAGE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RP、HOMA-IR的相关关系。结果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平均病程、Hb A1C、总胆固醇(TC)、IMT均明显高于无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MG、BGFC、MAGE、CV、血清CRP及HOMA-IR在无硬化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E与IMT、CRP、HOMA-IR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1、0.632和0.553,P0.05)。结论血糖波动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控制血糖波动幅度可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玉庚  孙亮亮  刘海波 《健康研究》2015,(2):177-178,181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0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变程度分为A、B、C三组;并设30例健康对照组为D组。分别测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收缩期颈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数,斑块发生率及其血管受累情况,眼科采用彩色眼底照相机行眼底荧光造影确定DR及分期。结果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患者的IM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糖尿病患者斑块发生率、血管受累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以C组最高。结论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加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硬化程度以及斑块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提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小血管病变同大血管病变可能存在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张艳  雷鸣  夏先考 《现代预防医学》2014,(14):2595-2597,262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Hp感染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phospholipaseA2,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93例和健康体检者368例,分别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所有受试者的Hp感染情况,分析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MPO、Lp-PLA2水平,同时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hs-CRP水平。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30.98,P0.01),Hp感染增加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OR=2.30,95%CI,1.71~3.10);无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中还是在健康对照组中,Hp感染者血清中MPO、Lp-PLA2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Hp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s-CRP、MPO和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 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Hp慢性感染可能诱发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血清中MPO、Lp-PLA2和hs-CRP水平升高,从而诱导血管壁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和内膜-中膜(IMT)增厚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本科住院的年龄≤75岁的患者216例,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和(或)IMT增厚患者117例(颈动脉异常组)和颈动脉正常患者99例(正常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增厚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异常组的年龄、肱动脉脉压(PP)、中心动脉收缩压(c SBP)、中心动脉脉压(c PP)、增强压(AP)和增强指数(AIx)显著升高(P<0.05);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多(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增厚与年龄、c SBP、c PP、AP和AIx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肱动脉血压则无明显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 PP和AP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IMT增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早期应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IVUS)鉴别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5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共测得89枚颈动脉斑块,以手术斑块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为稳定斑块组31例(46枚颈动脉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组27例(43枚颈动脉斑块)。两组患者均进行IVUS检查,比较两组斑块弹性评分、血液弹性应变率比值(B/A比值)及斑块直径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价值。结果 稳定斑块组斑块弹性评分高于不稳定斑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斑块B/A值高于不稳定斑块组,而斑块直径小于不稳定斑块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A比值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100.00%和97.83%。结论 IVUS技术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根据合并糖尿病情况,将高血压患者112例分为高血压组64例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合并组)4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8例为糖尿病组.测定4组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及Hcy,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斑块积分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合并组的血Hcy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Hcy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血Hcy水平、颈动脉IMT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LDL、FPG外,Hcy也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Hcy是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下降的影响因素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82例,分为骨量正常组418例,骨量下降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 264例。颈动脉超声检查硬化斑块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C肽水平,层析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 Alc)水平,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结果骨量下降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Hb 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酸、HOMA2-IR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量正常组中有颈动脉斑块178例(42.58%),无颈动脉斑块240例(57.42%);骨量下降组中有颈动脉斑块160例(60.61%),无颈动脉斑块104例(39.39%)。骨量下降组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无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TC、TG、LDL-C、HOMA2-IR、颈动脉斑块形成是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相关,受年龄、血脂水平、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验证并比较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致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derosis,CAS)作用,评价高血压在CAS发生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正常人群、高脂血症患者和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各60例及高血压患者180例(1、2和3级高血压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结果 比较各组IMT值,高脂血症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及高血压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高脂血症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及高血压组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血症组的IMT值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均高于高血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级高血压组的IMT值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高血压组的IMT值低于高脂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高于高脂血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组的IMT值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均高于高脂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与高脂血症具有同等重要的致CAS作用,其中3级高血压的致CAS作用强于高胆固醇血症.良好地控制血压(尤其是3级高血压)对于临床减缓CAS进程及减少甚至避免CAS的发生有着比降血脂更加不容忽视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88例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统计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88例CKD患者中,24例(27.3%)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CKD患者并发脑卒中者(A组)TG、GFR、CRP检测结果与未并发脑卒中者(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例CKD患者中,颈动脉IMT≥1.0 mm者28例(31.8%),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3例(14.8%)。颈动脉IMT≥1.0 mm患者并发脑卒中率与IMT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率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脂代谢紊乱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应采用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IMT值及斑块形成情况,为早期干预预防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询问病史,检测血糖、血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8.75%)、CCA内径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发生部位以CCA最多(64.2%),其次是BIF(29.4%);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01);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TG以及空腹血糖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血脂等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临床急性脑梗死风险的检测价值.方法 超声检查122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122名健康人群(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位置,并检测两组血气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程度IMT患者间hs-CRP水平有差异,且不稳定斑块患者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急性脑梗死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非冠心病组100例,冠心病组10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32例,二支病变组33例,三支病变组35例,比较冠心病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高(P<0.05);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与IMT、斑块积分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成显著正相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强而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分析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及内-中膜厚度(IMT)和大血管病变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1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IMT特点以及相关因素。结果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为67.7%,无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为37.5%,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病程、年龄相关(P〈0.05)。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均有斑块组患者比例(56.9%)明显高于单纯颈动脉(26.2%)或下肢动脉斑块组(16.9%)。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行血管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及早干预治疗,延缓其进展,减少患者致残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采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43例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9±0.19) cm2比(0.72±0.28) cm2,(2.76±0.4-1) mm比(3.27±0.57) mm,P<0.05].两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HDL-C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3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狭窄情况,再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随心脏瓣膜钙化程度分级的增高,颈动脉斑块积分及IMT具有显著增高的趋势(P<0.05).观察组管腔堵塞5例(7.35%,5/68),管腔狭窄63例(92.65%,63/68);对照组管腔堵塞0例,管腔狭窄11例(31.43%,11/35),两组管腔堵塞率及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具有密切关系,心脏瓣膜钙化程度越重,颈动脉狭窄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IMT1.5 mm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比较两组性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IMT为(1.15±0.13)mm,对照组为(0.64±0.21)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6.3%,其中软斑13例、硬斑34例、混合斑42例、扁平斑6例;对照组检出率为28.2%,其中软斑5例、硬斑9例、混合斑13例、扁平斑4例。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查简便,无创,能够及早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心脏内科非糖尿病患者348例,按HbA1c水平分为A组(HbA1c<5%,n=109例)、B组(HbA1c 5%~5.9%,n=152例)、C组(HbA1c≥6%,n=87例;颈动脉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以IMT≥0.9mm或粥样斑块形成判定为颈动脉超声阳性,分析HbA1c水平与颈动脉超声阳性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HbA1c的增高,颈动脉超声阳性的患者检出率有明显增加(A、B、C组分别为43.1%、56.6%、78.2% ,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水平的轻度升高,也与颈动脉超声阳性独立相关(P<0.05).结论 在非糖尿病人群中,HbA1c轻度升高也是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浦东新区大团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收治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分为颈动脉斑块组(73例)、颈动脉中层内膜增厚组(14例)和颈动脉正常组(35例)。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斑块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PP、day/night SBP、night PP及昼夜SBP下降率、昼夜DBP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斑块组与增厚组24 h SBP、day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收缩压、脉压、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