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娟  米元  谢玲玲 《血栓与止血学》2022,(2):320-321+324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以8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为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影响导管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分期、置入静脉、导管尖端位置、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既往血栓病史与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存在联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573)、肿瘤分期(OR=3.682)、置入静脉(OR=3.864)、导管尖端位置(OR=3.979)、aPTT(OR=2.844)、既往血栓病史(OR=2.581)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的发生与年龄、肿瘤分期、aPTT、置入静脉、既往血栓病史、导管尖端位置等有关,临床需密切观察此类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干预,防止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并发上肢静脉血栓(epipod deep venous thrombosis,E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施行PICC置管的225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EDVT的发生率,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EDVT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225例患者中,18例发生EDVT,发生率为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肿瘤分期高、置入头静脉、上腔静脉上半段置管、活动时间少、APTT低、血红蛋白低、使用硬质纤导管材料是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EDVT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分期、置入静脉、导管位置、活动时间、APTT低、血红蛋白低、导管材料是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E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EDVT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有助于减少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4):94-97
目的 探讨PICC患者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行PICC的患者413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例数,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ICC患者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共纳入413例PICC置管患者,23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5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尖端位置位于T4、T5,APACHEⅡ26分、FIB4.5 g/L、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更高(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尖端位置位于T4、T5、APACHEⅡ26分、FIB4.5 g/L、恶性肿瘤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ICC患者有一定的比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尖端位置高、APACHEⅡ分高、FIB水平高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情况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陈国玲 《当代医学》2014,(26):104-105
目的根据对晚期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因素的分析,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改进和指导。方法随机选取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晚期肿瘤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237例,针对性别、年龄、体质量、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材料等变量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可能的感染因素并对护理工作提出相应建议。结果患者感染的发生与其性别、年龄、体质量无明显关系,患者感染与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材料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肿瘤患者PICC置管期间,应有针对性的对相关感染因素进行护理,使医院感染率降低,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行PICC置管干预的288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置管后血栓形成情况分成血栓组(n=86)和正常对照组(n=202)。对两组年龄、性别、肥胖情况、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吸烟史、抗凝剂使用情况、既往血栓史或栓塞史、活动量、导管置入时穿刺次数、PICC专业护理人员干预情况、导管管径等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肥胖情况、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每日活动量偏少(每日活动时间1 h)、导管管径大(≥5 F)、未接受PICC专业护理人员干预等是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ICC置管后血栓的形成同活动量、导管管径、合并糖尿病及专业护理关系密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机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4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辅助化疗,其中,70例患者选择缓解期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54例患者选择非缓解期PICC置管。分析两组患者置管时机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0例缓解期置入PICC导管患者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9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患者与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患者静脉炎、静脉血栓、穿刺点渗液、感染、心理状况和导管堵塞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非缓解期置入PICC导管患者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44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患者与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患者比较静脉炎、静脉血栓、穿刺点渗液、感染、心理状况和导管堵塞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研究对象静脉炎、静脉血栓、穿刺点渗液、感染、心理状况和导管堵塞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结果发现其均为缓解期、非缓解期患者置管后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非缓解期发生非计划拔管44例,其中,静脉炎42例(95.45%)、静脉血栓39例(88.64%)、穿刺点渗液35例(79.56%)、感染38例(86.36%)、心理焦虑40例(90.91%)和导管堵塞42例(95.45%),均高于缓解期的10例(52.63%)、11例(57.89%)、10例(52.63%)、12例(63.16%)、13例(68.42%)和12例(63.16%)(χ2=47.697、24.137、16.168、14.262、15.611、31.764,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选择缓解期时机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相较于非缓解期置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可能性较低,对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出现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9月实施PICC置管、临床资料完整的623例患者,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PICC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1.25/1000导管日,感染组79例,对照组544例。两组糖尿病、操作人员年资、本次穿刺次数、穿刺技术、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药物种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操作人员年资低(<5年)、直接穿刺、导管留置时间长(≥100 d)、导管移动是PICC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ICC相关感染的发生与PICC操作及留置过程的技术娴熟度和操作规范性密切相关,应加强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危险因素对PICC置管的影响,降低感染率,确保患者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7):146-15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200例,年龄18岁以上。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20例和非感染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有无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结果 200例肿瘤化疗留置PICC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0例,感染率为10.0%,其中,血流感染2例,局部感染18例,分别占10.0%和90.0%。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单次置管穿刺次数、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导管出现移动(OR=2.342)、化疗次数多(OR=6.397)、合并糖尿病(OR=3.253)等是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为导管出现移动、化疗次数多、合并糖尿病等,临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对症护理干预对策,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旨在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栓的形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9例围术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置管相关血栓情况,分成血栓组(128例)和无血栓组(241例)。制作置管血栓危险因素调查表,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种类、置管部位、预防性抗凝、活动度因素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分析对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 369例患者中128例患者发生了置管相关血栓,发生率高达34.7%。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针对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护理,可预防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 结论 围术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易发生置管相关血栓,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以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杭州市肿瘤医院行PICC或TIVAP置管的13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方式将其分为PICC组(55例)和TIVAP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前后1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导管相关总并发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置管后1周,PICC组患者的D-D水平显著高于本组置管前1周和TIVAP组(P<0.05);TIVAP组患者置管前后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均显著低于PICC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PICC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PICC置管后1周D-D水平升高,在该时段应加强深静脉血栓防治管理。与PICC相比,TIVAP对D-D水平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135-13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接诊的100例恶性肿瘤且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记录,并研究出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所有患者中出现静脉炎5.00%,血栓形成1.00%,感染1.00%,导管堵塞2.00%,导管脱落1.00%,渗血6.00%,100例患者有16.00%发生并发症,经分析调查,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并发症原因与静脉时穿刺的选择、护理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是由导管相关性感染与静脉炎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应对患者实施贵要静脉进行穿刺,并采取医院相关性的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给药的常用途径,本文拟探讨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住的306例PICC置管的食管癌化疗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食管癌手术史、病理类型、食管癌TNM分期、放疗史、静脉血栓史和糖尿病病史)和置管资料(包括穿刺肢体、PICC导管类型)后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PICC相关性血栓共发生25例,发生率为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放疗史、PICC导管类型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食管癌TNM分期(OR=2.879,95% CI:1.135~3.486)、静脉血栓史(OR=5.048,95% CI:1.712~14.835)和PICC导管类型(OR=3.764,95% CI:1.239~11.985)是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PICC导管类型是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该类患者,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贾梅  李檬  陈秀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288-1291, 1294
目的探究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02例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CRT发生率,分析病人的基线资料以及PICC置管情况并对CRT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CRT的发生率为31.37%,单因素分析显示,CTR组病人无抗血小板或抗凝史、吸烟史、感染、远处转移、骨髓抑制、穿刺点异常率、体质量指数、导管直径高于非C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导管直径为 < 4-F/5-F、骨髓抑制、静脉炎、高体质量指数是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并发CRT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CRT好发于长期使用PICC的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群体,且吸烟、骨髓抑制、穿刺点异常、静脉炎和导管直径为 < 4-F/5-F是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CR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择536例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例记录是否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52例)和对照组(484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置管方式、穿刺静脉选择、留置时间等信息,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组并发症发生率9.70%(52/536),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最高(4.66%),肿瘤内科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科室(3.36%)。单因素分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指数、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穿刺静脉选择、置管分布、置管方式、静脉血栓史、PICC操作护士年资、院外导管护理方式均与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有关(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合并糖尿病、穿刺静脉选择、置管方式、PICC操作护士年资、院外导管护理方式是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合并糖尿病、头静脉置管、巴德塞丁格穿刺、护士操作经验缺乏、院外管理欠缺可能是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对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PICU住院的低出生体重儿46例,分为对照组23例,干预组23例。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进行置管;干预组在置管前将NS 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预冲在PICC导管的保护套膜内,浸泡PICC导管5 min左右后进行置管,观察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0例,发生率43.5%;干预组发生静脉炎3例,发生率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PICC置管前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再进行PICC穿刺,可有效地预防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方法追踪180例肝移植患者置管时的穿刺记录、凝血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营养状况指标、血糖水平,分析其与PICC后产生静脉炎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患者中静脉炎的发生率是15.6%(28/180)。将静脉炎组与无静脉炎的对照组患者上述观察项目进行比较,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出现静脉炎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置管静脉、穿刺部位、尝试置管次数是肝移植患者PICC后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患者进行PICC时,医护人员应特别关注女性老年肝癌患者,尽量选择贵要静脉,肘上穿刺,保证一次性置管,以降低患者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保证PICC在肝移植患者中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8.
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置管信息记录完善、住院和出院间歇期均在医院维护且能全程跟踪随访到的6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接受“短期速成培训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n=300),以接受“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观察组(n=310),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及PICC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疼痛评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心律失常、导管相关血栓、静脉炎、穿刺点渗液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能提高护士的PICC置管效果,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李莉 《当代医学》2021,27(1):12-14
目的 探究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PICC置管新生儿,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PI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