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给予丹红注射液主要组分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中丹参素、原儿茶酸、香草酸、丹酚酸B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HYSA)质量浓度的HPLC-DAD方法,为其药动学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方法。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iv丹红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HYSA后,收集血样,采用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用于检测丹参素、原儿茶酸、香草酸和丹酚酸B,403 nm用于检测HYSA,柱温为30℃,内标法定量。结果原儿茶醛在MCAO大鼠体内迅速被代谢,3 min即可检测到其代谢产物原儿茶酸和香草酸。丹参素、原儿茶酸、香草酸、丹酚酸B和HYSA的进样浓度分别在0.35~140 mg/L(R2=0.999 8)、0.15~60 mg/L(R2=0.999 0)、0.05~20 mg/L(R2=0.998 8)、0.25~100 mg/L(R2=0.999 6)、0.075~30 mg/L(R2=0.998 5)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均在80%~120%,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稳定性符合体内药物分析要求。大鼠iv给予丹红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后丹参素、原儿茶酸、香草酸、丹酚酸B和HYSA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分别为(1143.862±230.840)、(427.024±59.293)、(135.785±47.631)、(418.631±66.242)、(288.788±87.809)mg·min/L,t1/2z分别为(71.496±29.067)、(82.379±26.279)、(40.331±6.006)、(125.164±59.709)、(177.577±112.836)min。结论所建立的HPLC-DAD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各成分分离度好,分析时长适宜,操作简单快速,可用于MCAO大鼠体内丹参素、原儿茶酸、香草酸、丹酚酸B、HYSA的同时测定及复方丹红注射液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周惠芬  何昱  艾进超  虞立  杨洁红  张宇燕  赵涛  万海同 《中草药》2016,47(20):3656-3661
目的应用总量统计矩法研究丹红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HYSA)正交配伍对总量药动学参数的影响,研究复方内在配伍规律。方法以改良的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采用正交试验法L_9(3~4)组成丹红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HYSA)用量配比不同的9个组方,供大鼠尾静脉iv给药,进行药动学研究。用DAS 3.2.6软件以非房室模型法拟合药动学参数,并进一步运用总量统计矩法计算总量药动学参数。应用正交分析法评价配伍对总量药动学参数的影响。结果丹红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HYSA正交配伍对总量统计矩各参数影响不一,总量零阶矩AUC_t以丹参素水平的影响最大,且影响显著(P0.05),最优组合为A_3B_3C_2D_1;总量一阶矩MRT_t以HYSA水平影响最大,最优组合为A_1B_3C_1D_1。结论总量统计矩可整合丹参素、原儿茶酸、香草酸、丹酚酸B、HYSA的药动学参数,表达各组方的整体药动学行为,中药复方多成分药动学可采用总量统计矩法进行研究,可为中药复方内在配伍规律研究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3.
丹酚酸A与丹酚酸B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作用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丹酚酸A与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冠脉以及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两种方法,观察舌下注射丹酚酸A 10、5、2.5mg/kg及丹酚酸B 10mg/kg对大鼠不同时间点心电图、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丹酚酸A 10、5、2.5mg/kg及丹酚酸B 10mg/kg对结扎大鼠冠脉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有降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减少梗死面积及降低血清CPK、LDH的作用,其中丹酚酸A 10、5mg/kg的效价明显高于丹酚酸B,2.5mg/kg丹酚酸A的作用相当于10mg/kg丹酚酸B;对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导致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有降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作用,其中丹酚酸A10、5mg/kg的作用明显强于丹酚酸B,2.5mg/kg丹酚酸A的作用与10mg/kg丹酚酸B无显著差异。结论10、5mg/kg丹酚酸A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作用明显强于10mg/kg丹酚酸B,2.5mg/kg丹酚酸A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作用相当于10mg/kg丹酚酸B。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丹酚酸A/丹酚酸B不同配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定量组织学指标和SOD值和MDA值。结果:丹酚酸A/丹酚酸B各配比均能显著减少大鼠的心肌梗死范围,升高大鼠血清SOD、降低缺血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单独使用丹酚酸A或者丹酚酸B效果不如二者配伍组明显,各配比组中以2∶1效果最显著。结论:丹酚酸A/丹酚酸B配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单用及联合用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内酯5mg/kg组、羟基红花黄色素A 5mg/kg组、芍药苷5mg/kg组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与芍药苷联合用药组(5mg/kg+5mg/kg)。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脑缺血1h再灌注6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尾静脉注射给药;给药7天后,再次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ICH)检测缺血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用药7天后,与模型组比较,银杏内酯组(5mg/kg)、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5mg/kg)、芍药苷组(5mg/kg)和合用组(5mg/kg+5mg/kg)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少,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减少,海马组织NF-κB p65表达明显减弱;且合用组对炎症因子表达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与芍药苷联合用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损伤具有协同保护作用,且显著优于单独使用,协同作用与下调脑组织中NF-κB的表达,减少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生成,从而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的继发性炎症反应,发挥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丹参中丹酚酸B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昀  刘路  李钦 《中草药》2007,38(8):1193-1194
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多具有酚酸性结构,主要由丹参素,丹酚酸A、B、C、D、E等含酚羟基的化合物构成,其中丹酚酸B的量最高,为3个分子丹参素与1个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是丹参发挥疗效作用的主要物质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有总丹酚酸(totalsalvianolic acid)、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和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1]。本实验针对丹酚酸B对热的不稳定性,本实验比较了水提法、超声提取法和闪式破碎提取法处理丹参样品,为进一步优化丹酚酸B的提取条件提供参考。1仪器与试剂日本岛津LC—2010A高效液相色谱仪,KQ—300VDE超声提取器(昆山…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肺上皮间质转化的体外模型,筛选出对肺纤维化有抑制作用的丹参活性成分。方法:设立丹酚酸A(10,20,40,80,160μmol·L~(-1))组,丹酚酸B(10,20,40,80,160μmol·L~(-1))组,丹参素(10,20,40,80,160μmol·L~(-1))组,丹参酮Ⅱ_A(10,20,40,80,160μmol·L~(-1))组及空白组作用于A549细胞,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MTS)检测这些有效成分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以筛选出丹参有效成分的安全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下,再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酚酸A组,丹酚酸B组,丹参素组及丹参酮Ⅱ_A组,用MTS法检测丹参有效成分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诱导的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丹参有效成分对纤连蛋白(FN),I型胶原(COL-Ⅰ)表达的影响。综合以上结果,筛选出抑制作用较好的丹参有效成分,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对细胞E-钙粘(E-Cad)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丹酚酸A 40μmol·L~(-1),丹酚酸B 160μmol·L~(-1),丹参素160μmol·L~(-1)对A549细胞具有毒性作用(P0.05)。在无毒浓度范围下,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A 10,20μmol·L~(-1),丹酚酸B 80μmol·L~(-1)在培养24 h后对TGF-β_1诱导的肺上皮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培养72 h后,丹酚酸A 5,10,20μmol·L~(-1),丹酚酸B 40,80μmol·L~(-1)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P0.01)。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FN,COL-Ⅰ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A20μmol·L~(-1),丹酚酸B 40,80μmol·L~(-1)对FN,COL-Ⅰ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E-Cad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A 20μmol·L~(-1),丹酚酸B 80μmol·L~(-1)时,细胞E-Cad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丹酚酸A,丹酚酸B对TGF-β_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治疗肺纤维化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丹参和川芎的药效成分丹酚酸B与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进而探讨丹参和川芎配伍机制.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尾静脉推注给药:丹参纯化物组(以丹酚酸B计给药50 mg·kg-1)、川芎纯化物组(以阿魏酸计给药0.5mg·kg-1)、丹参与川芎纯化物联合用药组(以阿魏酸计给药0.5mg.kg-1+丹酚酸B计给药50 mg·kg-1);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浆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纯化;以氯霉素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血浆中丹酚酸B和阿魏酸的血药浓度;利用WinNonlin 6.2软件计算动力学参数,并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建立包括线性方程、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及回收率等在内的测定大鼠血浆中阿魏酸与丹酚酸B的UPLC分析方法,所建立的样品处理和分析方法均稳定可靠;所得到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滞留时间(MRT)、半衰期(t1/2)等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丹参和川芎配伍能显著影响药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2药配伍可以促进丹酚酸B分布更广泛、消除减缓、体内作用时间延长;能促使阿魏酸的血药浓度提高,体内清除加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丹参总丹酚酸、三七总皂苷及其不同比例配比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及多形核中型粒细胞呼吸爆发的影响,探讨其配伍意义及机制。方法:通过椎动脉及颈总动脉阻断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丹参总丹酚酸、三七总皂苷及其不同配比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和对血清SOD、MDA含量的影响;通过化学发光法研究药物对趋化三肽激发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的影响。结果:丹参总丹酚酸、三七总皂苷及其不同比例配比均能减少脑缺血梗死体积,降低血清MDA水平.抑制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且三七总皂苷及其高比例配方作用较优;丹参总丹酚酸不能提高血清SOD水平,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实现抗氧化功能。结论:丹参总丹酚酸和三七总皂苷在脑缺血保护功效上有协同作用.且在后者比例较高时更为显著;这种保护作用与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及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丹酚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丹酚酸 (salvianolicacid)又称丹参酸 ,系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 ,属酚酸类化合物。目前研究较多的有总丹酚酸 (totalsalviano licacid)、丹酚酸A(salvianolicacidA ,SalA)和丹酚酸B(salvianolicacidB ,SalB)。1 化学研究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多具有酚酸性结构 ,最早发现的丹参素化学名为 β -3 ,4-二羟苯乳酸 (β 3 ,4-dihydroxybenyllacticacid) ,是各种丹酚酸的基本化学结构。SalA是一分子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 ;SalB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 ;丹酚酸 (salvianolicSalC)则为二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 ,其它丹酚酸…  相似文献   

11.
沙秀秀  宿树兰  沈飞  江曙  严辉  郭盛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15,46(22):3414-3419
目的对丹参地上茎叶、花序中7种丹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探讨其在丹参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积累规律,以期挖掘丹参地上部分的资源化利用价值与产业化开发前景。方法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以Acquity UPLC BEH C18为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4 m L/min,柱温35℃,质谱采用正、负离子模式电离,多反应检测(MRM)方式,对7种丹参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检测。结果丹参茎叶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学成分,但未检测到脂溶性的丹参酮类成分;不同生长期丹参茎叶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的量差异较大,除丹酚酸A外,各酚酸类成分量均在7~8月积累量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降低。丹参花序中的丹参酚酸类成分总量在花盛期达到峰值,其在达到花盛期前动态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当花冠进入凋萎期时,丹酚酸类成分量急剧下降。结论丹参非传统药用部位茎叶及花序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丹酚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尤其是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量较高,生长茂盛期其酚酸类成分的总量明显高于丹参根及根茎中的量。因此,丹参茎叶、花序可作为获取丹酚酸类化学物质的重要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新疆鼠尾草总酚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和纯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40%乙醇提取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分别制备得到新疆鼠尾草总酚酸的提取物和纯化物,以维生素C(VC)为对照,通过体外化学模拟方法测定新疆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和纯化物的还原能力、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研究新疆鼠尾草总酚酸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新疆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和纯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50%清除浓度(IC50,分别为0.029,0.039 g·L-1)弱于VC(IC500.018 g·L-1);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IC50分别为0.212,0.165 g·L-1)强于VC(IC500.356 g·L-1);对超氧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3.735,1.913 g·L-1)弱于VC(IC500.390 g·L-1),其纯化物还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结论:新疆鼠尾草总酚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洪亮  吕靖  赵志敏  沈丽  刘成海 《中草药》2016,47(6):938-943
目的探讨丹参水溶性成分对肝窦内皮细胞功能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肝窦状内皮细胞HHSEC细胞株,与不同浓度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丹酚酸C、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共孵育24 h,CCK-8法评估各成分细胞毒性。采用内皮细胞生长补充因子(ECGS)诱导HHSEC细胞增殖,以索拉非尼为阳性对照,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荧光探针法检测胞内NO水平和NOS活力;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表达;转基因斑马鱼实验观察斑马鱼荧光血管数量;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检测血管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CGS能够诱导HHSEC细胞增殖,NO水平和NOS活性升高,CD31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索拉非尼及丹酚酸C、丹酚酸B、丹酚酸A能显著抑制ECGS诱导的HHSEC细胞增殖,降低细胞NO量和NOS活性,CD31表达明显降低。丹酚酸B、丹酚酸A、咖啡酸能够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丹酚酸C对转基因斑马鱼功能血管数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B、C能够抑制肝窦内皮细胞功能,且具有抑制血管新生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黑小斌  李欢  李慧  梁小燕  高静  彭亮  李依民  张岗 《中草药》2020,51(22):5833-5838
目的 构建丹参无菌培养体系并进行无菌材料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为丹参快繁及次生代谢调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利用正交实验筛选丹参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激素配比,并进行芽、根的诱导,建立组织培养体系;HPLC法分析有效成分含量。结果 丹参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1.0 mg/L)+2,4-D(0.5 mg/L),最适生芽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1.0 mg/L),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0.5 mg/L)。丹参7种有效成分在无菌苗、愈伤组织和再生苗中均可检测到,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迷迭香酸与丹酚酸B含量较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丹参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并获得生长旺盛的再生苗;3种无菌材料有效成分积累存在差异,为丹参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徐玉玲  白婷钰  付春梅  谭悦棋  郑燕  刘涛 《中草药》2016,47(24):4357-4363
目的研究三七与丹参配伍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迷迭香酸、丹酚酸B、固含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丹参醇提及水提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将三七与丹参配伍,采用HPLC法检测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参醇提最佳工艺为浸泡0 h、10倍量75%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丹参水提最佳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 h。三七对丹参中主要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提取溶出无显著性影响,且三七对丹参中其他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溶出也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三七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雪  焦连庆  于敏  尹春梅 《中草药》2015,46(7):998-1001
目的通过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优选五味子与丹参混合醇提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通过DAD检测器优选最佳测定波长。方法单独和混合提取采用90%、70%、50%乙醇回流提取。优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溶剂倍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的量为考察指标,采用HPLC法,DAD检测器进行检测,综合加权评分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混合提取五味子和丹参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比单独提取更高;最佳工艺参数为90%乙醇回流提取3次,溶剂倍数为8倍量,每次1.5 h。结论五味子与丹参混合提取工艺简单、可行,有效成分提取率更高。不同物质同时测定时采用不同波长可有效消除干扰,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生长素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及施加方式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根系形态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 IAA设置0、5、10、20、30mg/L5个质量浓度,分别采用叶面喷施和根部浇灌的方法处理丹参植株,测定各处理组中丹参根系形态学指标及酚酸类成分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 IAA处理总体上促进了丹参侧根的发育和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2种施加方式相比,叶面喷施更有利于酚酸类成分含量的提高。结论外源施加IAA对丹参根系发育和有效成分的合成积累均具有调控作用,进一步深入探究IAA对3个生理过程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氮素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重要影响元素,为探讨不同氮源对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和藏丹参Salvia castanea毛状根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硝酸铵、水解乳蛋白、蛋白胨、牛肉浸膏、酪蛋白和酵母提取物6种氮源处理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的影响,分析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变化。结果硝酸铵最有利于2种丹参毛状根的生长。水解乳蛋白能够显著促进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与硝酸铵对照相比,丹参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提高了2.94倍和3.27倍,藏丹参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倍和2.01倍。酵母提取物对2种丹参毛状根二氢丹参酮Ι和隐丹参酮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水解乳蛋白能显著促进丹参根中丹参酮IIA的积累,牛肉浸膏则对藏丹参中丹参酮IIA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硝酸铵是2种丹参毛状根生长的最佳氮源,水解乳蛋白是丹酚酸积累的最佳氮源,不同氮源对4种丹参酮的影响不一致,丹参和藏丹参对不同氮源的响应也不一致。该研究不仅对丹参毛状根规模化培养及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对藏丹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LC-MS/MS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5种酚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为丹参提取物血浆样品的测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LC-MS/MS同时检测丹酚酸A,B,C和紫草酸、迷迭香酸含量,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甲醇和乙腈等体积混合液(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1。质谱条件采用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负离子监测。定量分析的离子对m/z分别为493.3/295.1,717.5/519.1,491.2/293.2, 537.3/295.1,359.1/161.0,5种成分的定量分析可在7 min内完成。结果: 丹酚酸A,B和紫草酸线性范围均为0.78~100 μg·L-1, 丹酚酸C和迷迭香酸线性范围均为0.39~50 μg·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15%,准确度92%~112%。结论: 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用于丹参总酚酸中5种酚酸类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猫须草水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技术包括大孔树脂、MCI、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多种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对其结构鉴定。结果从猫须草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1),咖啡酸甲酯(2),咖啡酸乙酯(3),丹参素(4),丹参素乙酯(5),迷迭香酸(6),迷迭香酸甲酯(7),迷迭香酸乙酯(8),isorinic acid(9),二氢松柏醇(10),二氢芥子醇(11),丹酚酸C(12),丹酚酸H(13),3’-O-(8″-Z-caffeoyl)rosmarinic acid methyl ester(14),黄芩素(15)。结论化合物2,4~5及9~15首次从猫须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