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股骨偏心距大小对重建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0月在我科同一治疗组因重度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者61例,随访时间为12-27(14.75±5.27)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标准的骨盆正位片及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健侧及患侧股骨偏心距(以同心圓法确定旋转中心,自旋转中心做一垂直于股骨干解剖长轴的垂线,此垂线既为股骨偏心距)和双下肢长度差,将术后患侧股骨偏心距与健侧股骨偏心距做对比,计算偏心距差值,然后根据术后偏心距差值大小分为A组(股骨偏心距差值绝对值≤4),B组(股骨偏心距差值绝对值>4),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12个月随访时对2组病例进行外展肌肌力评定及Harris功能评分。通过比较2组股骨偏心距大小对于外展肌力Hrris评分和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的影响,评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大小是否会对术后髋关节功能重建产生影响,及探讨术后股骨偏心距获得满意重建的值。结果: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A组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A组的外展肌力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股骨偏心距大小对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有重要的影响,2组比较,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股骨偏心距大小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重建密切相关,股骨偏心距差值的绝对值≤4时,股骨偏心距能获得满意的重建,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利于改善髋外展肌力,减少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2.
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改良Hardinge小切口与传统Hardinge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的比较结果 .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9月运用改良Hardinge小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并与同期运用传统Hardinge切口26例的术中和术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Hardinge小切口组患者在切口长度、失血量(包括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h引流量)和术后疼痛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Hardinge切口组(P<0.05).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等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等诸多优点,但同时应当注意该手术方法 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术中照相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自2002年5月-2009年4月,共完成髋关节置换术586例,其中髋置换614髋、翻修35髋,术前髋Harris评分26-66分.根据术中是否拍摄X光片分为两组:A组,术中照相,共完成294髋;B组,为无照相组,完成320髋.结果:A组病人双下肢长度差异明显小于B组(P<0.01);A组病人髋臼外展角度明显小于B组(P<0.01);A组颈干角均为130-135°,B组有22例颈干角为135-140°、15例为120-125°;A组有2例术中骨折,B组有13例术中骨折.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照相是正确判断假体位置,避免或减少假体周围骨折、双下肢不等长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4):64-67
目的 对比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05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53例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12.9±2.2)周vs.(17.1±3.6)周、(14.3±1.8)d vs.(28.8±5.7)d、(12.0±2.1)d vs.(17.4±4.0)d]均更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80.2±13.6)分vs.(71.9±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关节功能优良率(92.4%vs. 71.1%)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更好地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能够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改良Hardinge入路与Supercap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及对运动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不同入路手术方式分为改良Hardinge入路组60例和Supercap入路组6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假体植入效果以及运动情况。结果:改良Hardinge入路组手术时长短于Supercap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多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改良Hardinge入路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低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2 w、1个月时改良Hardinge入路组起立与行走测试用时均明显高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外展角、偏心距、髋臼前倾角以及双下肢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与Supercap入路半...  相似文献   

6.
赵生勤 《海南医学》2014,(11):1600-160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术后测量双下肢长度差,以患肢延长1~10 mm者作为延长A组(n=24),以患肢延长11~20 mm者作为延长B组(n=18),患肢缩短者作为缩短组(n=8),双下肢等长者作为等长组(n=10);随访1年,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评估各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1年时髋关节功能。结果 (1)术后3个月HHS评分:延长A组与延长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两组明显低于缩短组和等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缩短组和等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年HHS评分:延长B组明显低于延长A组、缩短组和等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A组、缩短组和等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延长A组术后1年HHS评分较术后3个月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B组、缩短组、等长组术后1年评分和术后3个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延长超过10 mm者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而且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减轻。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62-64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60例,年龄≥60周岁,其中30例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设立为A组,30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设立为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少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3±2.4)d、明显短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均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近期并发症。其中,A组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1例、异位骨化1例,B组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髋臼磨损1例、异位骨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而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新鲜移位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将68例新鲜移位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38髋,A组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B组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老年患者术后近期疗效,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髋Harris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B组Harris评分为(87.6±2.3)分,显著高于A组的(72.4±3.3)分,且B组优良率(84.2%)高于A组(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方法治疗老年新鲜移位股骨颈骨折具有各自特点,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少,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髋功能强,临床应根据患者需求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头中心到大转子顶点测量法在股骨颈骨折(FNF)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周口骨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00例FN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0例。常规对照组术中接受双侧髌骨平齐法平衡双下肢长度。研究组术中接受股骨头中心到大转子顶点测量法平衡双下肢长度。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双下肢相对长度差值、双下肢不等长(LLD)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I指数)。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与常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双下肢相对长度差值和LL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改良BI指数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术中用股骨头中心到大转子顶点测量法平衡双下肢长度,可减少术后LLD发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提高术后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杨业静  刘阳 《海南医学》2014,25(6):819-821
目的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75例我院收治的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随机分为H组(38例)和w组(37例),分别经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详细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和切口长度均较短,且术中出血量少于W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获得明显提高(P〈0.05),术后3个月w组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H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出现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或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均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取得满意效果,其中改良Watson-Jones入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下肢等长控制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16年2月~2017年9月,对我院50例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THA患者,通过术前影像学评估、模板测量、计算股骨柄假体最高点与大转子顶点距离,术中C臂机拍摄两侧髋关节和股骨近段正位片,测量大转子顶点、小转子最下缘或高点与两侧坐骨结节最低点连线的垂直距离,比较左右侧位置关系,选择相应颈长、调整股骨柄打入深度及股骨头的增减型号来调整肢体长度趋于等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8.0±0.5)个月。切口愈合瘢痕长度5.4~7.5(6.0±0.4)cm。术后6个月回院复查时Harris评分82~93(86.0±2.5)分,术后双下肢长度相等47例,不相等3例(0.3~0.7 cm)。结论 SuperPATH微创入路THA术,术前应用模板在X片上测量精确预算,术中通过臼深、截骨位置调整、不同型号假体组件组合、再次X线透视精确再评估等措施控制下肢长度的方法能使患者术后双下肢获得等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髋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快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为(79.95±6.21)分、(73.85±12.53)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为(86.73±5.19)分、(80.24±8.12)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明显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疗效显著优于内固定,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愈合、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对性护理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治疗的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行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改善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共55例(91.67%)完成研究,对照组患者共58例(96.67%)完成研究;观察组术后1年Harris疼痛评分(42.12±0.97)、步态评分(30.25±1.17)、日常生活评分(12.29±0.78)、体征表现评分(0.24±0.13)、查体结果评分(4.22±0.30)和总分(89.12±5.1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5.59±4.91、26.79±3.25、11.51±1.74、0.89±0.45、3.85±0.45、78.63±10.75)(P<0.05),2组患者阳性体征表现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44.83%)(P<0.05).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对老年IFF行THA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PS)不同给药时机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接受THA患者60例,将其分为3组:A组术前3d开始静脉注射PS(40 mg/d),直至术前当天;B组手术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射PS 40 mg;C组术前3d开始与A组相同时间点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术后6、24、48、72 h静息疼痛;记录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泵(PCIA)的使用时间和总剂量;观察患者术后首次独立下地时间.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A、B组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6、24 h的VAS评分又明显低于B组(P<0.05).A、B、C组PCIA的使用时间分别为(25.05±10.32)、(36.75±13.91)、(50.40±15.17)h,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A中有效镇痛药物舒芬太尼总使用剂量A、B、C组分别为(29.25±4.58)、(34.50±5.09)、(62.65±10.52)μg,A、B组使用剂量明显低于C组(P<0.05).A、B、C组首次独立下地时间分别为(2.75±0.81)、(3.05±1.08)、(4.10±0.92)d,A、B组相比C组下地时间更早(P<0.05).结论 术前3d连续使用PS则可提高THA患者镇痛效果,有利于功能康复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慢性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患者的微生物培养结果对二期翻修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8例行二期翻修术治疗的THA术后慢性PJI(共48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一期清创手术时取出假体并置入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待感染控制后应用骨水泥型假体进行二期翻修,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疗效评估指标为控制感染耗时?感染复发率?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Harris髋关节评分以及常规X线检查结果?结果:细菌培养阳性(culture positive,CP)35例,培养性阴性(culture negative,CN)13例?一期清创术后所有患者的感染均得到控制,CN组控制感染耗时较CP组长[(119.3 ± 30.1)d vs.(98.4 ± 25.9)d,P=0.03];二期翻修术后门诊随访9~49个月(平均29.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疼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CN组疼痛VAS评分显著高于CP组[(2.8 ± 1.6)分 vs.(1.8 ± 1.2)分,P=0.03]?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低于CP组[(79.1 ± 9.1)分vs.(85.6 ± 7.1)分,P=0.01],术后优良率也明显较CP组低(53.8% vs. 85.7%,P=0.04)?CN组和CP组各有2例复发,但两组感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 vs. 5.7%,P=0.62)?结论:采用二期翻修术可有效控制THA术后的慢性PJI,但CN患者的翻修术疗效明显较CP患者差?推测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并针对性应用敏感抗生素可能对改善PJI翻修术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otfried 支撑复位结合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的中青年患者髋关节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 年4 月-2015 年8 月该院就诊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A 组(单采用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B 组(Gotfried 支撑复位+ 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C 组(解剖复位);每组35 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年颈短缩发生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结果治疗过程中A、B 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幅度弱于C 组患者,且B 组住院时间(8.5±3.2)d 短于A 组(8.9±3.2)d及C 组(8.9±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随访1 年后,B 组(68.6%)及C组(65.7%)未发生颈短缩比例高于A 组(37.1%),且B 组(86.2±6.1)及C 组(85.3±6.9)髋关节Harris 评分均高于A 组(76.9± 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3 组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Gotfried支撑复位结合内固定又助于降低治疗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有利于预防术后发生颈短缩以及提高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宋玉光  叶蜀新  江伟 《重庆医学》2012,41(20):2032-2033,2035
目的比较前外侧入路(ASA)与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0年2月至2008年4月经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5例92髋,男47例51髋,女38例41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2.5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5.1kg/m2,平均21.1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35髋,骨关节炎5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52髋,骨水泥固定48髋,生物型固定44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5分。同期采用常规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76髋,男39例42髋,女31例34髋;年龄53~88岁,平均71.9岁;BMI 19.5~26.2kg/m2,平均20.5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29髋,骨关节炎4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43髋,骨水泥固定40髋,生物型固定36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3分。有1例因为过于肥胖,由原计划的ASA改为PSA,该病例没有被纳入研究。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髋臼假体角、手术关节的脱位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3.4个月,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ASA组出现1例感染,手术2年后行翻修手术,PSA组有2例死亡,PSA组有1例尿管连接处脱开,污染了切口。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PSA组为17.0cm,ASA组为13.0cm。手术时间PSA组平均为80min,ASA组平均为65min。住院时间PSA组为18.5d,ASA组为13.2d。术后影像学中髋臼假体角,PSA组的前倾角为22°,ASA组的前倾角为10°。PSA组有4例出现1~2次脱位,ASA组无脱位发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髋臼假体前倾角、手术后关节脱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部分肥胖患者外,选择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相对较短的切口下和相对较少的手术时间内完成手术,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瞻性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 sparing approach,Mis-PLA)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福建省立医院骨科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2月收入院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DAA和Mis-PLA两组。DAA 组(43例45髋):男 27例 27髋,女16例 18 髋,平均年龄 (57.4±7.3)岁,术前 Harris 评分(41.4±8.7)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3±2.2) kg/m2;Mis-PLA 组(39例42髋):男 25 例 26 髋,女 14例 16 髋,平均年龄(59.2 ±7.3)岁,术前 Harris 评分 (39.6±8.4)分, BMI (24.7±2.5) kg/m2。分别对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进行对比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Ⅰ/甲级愈合。手术切口长度: DAA组(9.2±0.7) cm,Mis-PLA 组(9.5±0.6) c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时间:DAA 组(74.3±10.1) min,Mis-PLA组(37.5±4.3) min,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DAA组(229.6±79.2) mL,Mis-PLA组(215.7±56.0) mL,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2)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6 周 Harris 评分:DAA组(85.5±4.1)分,Mis PLA组(79.0±4.4)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DAA 组(94.3±2.7)分,Mis-PLA 组(95.2±1.9)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术后6周髋关节功能评估,DAA组和Mis-PLA组在直线步行速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8),Mis-PLA组上、下楼梯速度优于DAA组(P=0.047);在转弯速度、坐下、穿袜时,DAA组优于Mis-PLA组(P<0.01,P=0.016,P<0.01)。结论: 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都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后外侧入路的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学习曲线短,直接前入路的主要优势在于术后早期没有体位限制的要求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