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对肺结节患者用64排CT低剂量胸部扫描方式进行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影像科180例接受常规CT扫描后发现存在肺结核患者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不改变其他参数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通过对数据资料分析以归纳64排CT低剂量胸部扫描的诊断价值。结果在CT扫描检出肺结节数量方面,不同剂量扫描所得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结节征象确认方面,两种剂量扫描所得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结节患者采取低剂量64排螺旋CT手段进行扫描,不但对检出准确率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对患者机体伤害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扫描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对比;方法选取49例肺结节患者,均给予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比较两种剂量CT扫描肺结节图像质量、结节检出率及大小分布、CT征象检出情况、定性诊断结果;结果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肺结节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剂量CT扫描肺结节检出率、结节大小分布、结节CT征象检出情况、定性诊断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肺结节相比,图像质量、肺结节检出率、CT征象检出情况、定性诊断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可减少扫描剂量,减轻对患者的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常规剂量与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对分析肺结节的差异,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检测肺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常规CT检查发现肺结节的患者采用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分别以常规剂量和30 mA低剂量扫描,比较不同剂量CT扫描结节的检出率,分析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影像显示结节数目、结节大小及形态特征.结果 两种扫描方案检出结节的大小、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密度不均匀、钙化、胸膜凹陷等征象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扫描方案扫描肺结节的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 mA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的检查价值相近,但低剂量CT扫描减少了X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损伤,更适合对肺结节进行筛查、初步诊断和随访.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2):203-205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剂量(255mA)螺旋CT发现有孤立性肺结节的42例患者,再行一次低剂量(70mA)螺旋CT扫描,比较两种剂量螺旋CT扫描孤立性肺结节在形态学特征、定性诊断方面是否有差异。结果:低剂量组在孤立性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定性诊断方面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无差异,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具有明显减少X射线辐射量的优势,对于青少年、孕妇、免疫力低下患者等X射线敏感人群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在我院行CT扫描发现的50例肺结节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CT常规剂量和30 mA低剂量进行胸部扫描,对肺结节数量的检出情况和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两种剂量的检测方法均检查出68枚结节,低剂量扫描检测钙化、空洞、毛刺征、分叶征、支气管征和胸膜粘连征等肺结节形态学的结果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扫描测量肺结节直径为(11.2±6.5)mm,低剂量扫描测量肺结节直径为(11.3±6.1)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低剂量胸部扫描与常规扫描的价值等同,且低剂量CT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危害性小,可见低剂量CT用于肺结节的诊断是可行的,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肺结节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120例疑似肺结节患者,均进行常规螺旋CT扫描、低剂量螺旋CT扫描。分析与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结果相比,常规螺旋CT扫描、低剂量螺旋CT扫描诊断结果、诊断效能、肺结节数量及形态、图像噪声、辐射剂量。结果本研究120例疑似肺结节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证实为肺结节91例,采用常规螺旋CT扫描检查出肺结节88例,采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检查出肺结节89例。常规螺旋CT扫描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检测肺结节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螺旋CT扫描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检测肺结节数量分别为188、219个,且血管聚集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毛刺征、其他等肺结节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螺旋CT扫描图像噪声高于常规螺旋CT扫描,辐射剂量低于常规螺旋CT扫描(均P<0.05)。结论与常规螺旋CT扫描相比,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的检出无明显差异,但可减少患者所受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曾春 《当代医学》2016,(20):93-9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检查诊断肺结节的价值。方法选取肺结节患者50例(60个结节),进行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检查,后经患者同意进行二次16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测量肺结节直径情况;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检查出肺结节空洞、胸膜粘连、支气管征、分叶征、毛刺征、钙化等结节形态学特点检出情况。结果16层螺旋CT常规检查肺结节直径为(12.1±5.4)mm,16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肺结节直径为(12.0±5.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检查法与16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法检查出肺结节空洞、胸膜粘连、支气管征、分叶征、毛刺征、钙化等结节形态学特点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结节进行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检查与16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无显著差异,但低剂量检查对患者的辐射危害性较小,临床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8.
陈东  葛湛  何学军  黄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1984-1986
目的:探讨低剂量、薄层及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在检出和诊断肺结节中是否存在差异显著性。方法:对72例体检经常规剂量扫描中发现肺结节患者行肺部低剂量和局部薄层螺旋CT扫描,所得图像分别按<5mm,5mm~10mm,>10mm不同大小分组记录结节数目,并记录结节形状、内部特征以及边缘特点及形态,结节内钙化,支气管征、界面征及邻近改变等,并部分做出定性诊断,再与动态增强扫描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低剂量、薄层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三者在检测肺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内部与周边特征差异无显著性,而薄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结节的检测结果在总体上略占优势,但是三者在定性诊断方面均有差异。结论:低剂量加薄层螺旋CT扫描技术值得在人群普查、肺结节检出中推广应用,但仍需努力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陈东  葛湛  何学军  黄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395-2397
目的:探讨低剂量、薄层及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在检出和诊断肺结节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方法:对72例体检经常规剂量扫描中发现肺结节病人行肺部低剂量和局部薄层螺旋CT扫描,所得图像分别按<5mm,5mm~10mm,>10mm不同大小分组记录结节数目,并记录结节形状、内部特征以及边缘特点及形态,结节内钙化,支气管征、界面征及邻近改变等,并部分做出定性诊断,再与动态增强扫描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低剂量、薄层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三者在检测肺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内部与周边特征差异无显著性,而薄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结节的检测结果在总体上略占优势,但是三者在定性诊断方面均有差异。结论:低剂量加薄层螺旋CT扫描技术值得在人群普查、肺结节检出中推广应用,但仍需努力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季丰利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29-129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应用扫描肺部肺结节的可行性,分析其对肺结节的检出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肺结节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螺旋CT和低剂量多层螺旋CT两种方法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方法对肺结节的检出数据,判断低剂量多层螺旋CT应用扫描肺结节的可行性。结果常规组检出肺结节数量为173处(129、26、18),低剂量组检出肺结节数量为169处(126、25、18),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可对肺结节数量和形态做出准确评价,并且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对健康的影响较低,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胸部X线平片与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节中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检查进行确诊为肺部结节性病变的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X线平片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检查,根据扫描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X线平片)和观察组(低剂量螺旋CT),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肺结节的检出数量以及形态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均检出结节数93枚,观察组对钙化、空洞、毛刺征、分叶征、支气管征、胸膜黏连征形态学检出数多于对照组,且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中,对照组扫描测量肺结节直径约为(6.42±5.47)mm,观察组扫描测量肺结节直径约为(13.19±7.86)mm,两组患者测量结节直径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56,P=0.000)。结论低剂量螺旋CT在对肺结节的诊断中,对肺结节检出数量以及形态特征表现方面较胸部X线平片更具优势,且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患者受照剂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64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检查与常规胸片肺部体检在肺部病变的应用效果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肺部检查的患者408例,根据其检测技术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64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组)92例;对照组(常规胸片肺部检查组)364例,而后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与检测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照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照射剂量,且实验组患者的病变例数检出率为3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23.73%);差异显著,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与常规胸片肺部检查对肺部病变均有检测价值,但是64层螺旋CT低剂量肺部体检的检测效果与应用准确率更高,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40例肺结核患者,均接受常规胸部CT扫描及低剂量CT扫描,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扫描辐射剂量的差异,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扫描对肺结核病变特征的显示情况,包括病灶数目、毛刺、结节、空洞、实变、磨玻璃影、钙化及胸膜粘连.结果 低剂量扫描CT剂量指数[(29.8±3.6)vs(43.2±6.3)]及剂量长度乘积[(34.3±4.2)mGycm vs(138.7±27.6)mGycm]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5%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低剂量CT扫描对病灶数目、结节、空洞、实变、钙化及胸膜粘连征象显示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CT扫描对毛刺(38.0%vs 51.1%)及磨玻璃影(36.4%vs 49.6%)的显示率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能够显示肺结核病变特征,且具有辐射剂量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高危肺癌人群的筛查价值及影像表现。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行健康体检的120例高危肺癌人群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包括常规扫描、低剂量扫描,观察并记录CT扫描对各肺叶结构、肺部结节显示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低剂量扫描对各肺叶结构显示、肺结节个数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出肺部小结节33个,其中良性28个,恶性1个,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需随访者3个,其中3个月复查2个,显示结节增大,手术治疗且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早期肺癌,6个月复查1个,结节大小变化不明显,18个月再次复查结节中央呈现点样钙化,判定为良性结节。结论多层螺旋CT对各叶细节结构、肺部结节数可清晰显示,对高危人群肺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且建议行低剂量CT筛查。  相似文献   

15.
桑雅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2-13
目的探讨128层MSCT低剂量"一站式成像"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急性胸痛患者行128层MSCT"一站式成像"检查,所选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A、B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描(A组,62例)及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58例)。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7.92±2.19)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24.01±7.62)mSv,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89,P〈0.001);两组冠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χ2=3.521,P=0.318);两组肺动脉及主动脉增强后CT值均大于200HU,两组肺动脉及主动脉增强后CT值无明显差异(t=0.733,P=0.467;t=1.636,P=0.107)。结论 128层MSCT低剂量"一站式成像"对于低心率的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又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肺小结节术前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对95例经多层螺旋CT检出肺小结节或磨玻璃样变(GGO)的患者根据术前定位引导穿刺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55例,常规CT轴位扫描引导穿刺)和MPR组(40例,利用MPR技术对肺内结节穿刺术前定位),评估两组定位穿刺与手术情况,并评价定位成功率。结果两组病灶至胸膜距离、胸腔镜肺结节楔形切除手术时间、失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常规组相比,MPR组套管针调整次数、穿刺次数明显少,穿刺时间显著短(P<0.05)。与常规组相比,MPR组轻度气胸发生率、肺内出血率明显低(P<0.05),定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 MPR技术可直观显示穿刺定位路径,减少穿刺过程的调整次数、所花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对肺小结节术前定位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