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在阶梯性治疗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科收治的60例危重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并根据其胃肠功能评分给予阶梯性治疗,根据是否加用针灸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APACHE II评分、腹内压、肠鸣音、总胆红素等指标。结果治疗组的肠鸣音、腹内压、总胆红素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性能降低危重患者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腹内压、总胆红素,改善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2.
胃肠功能障碍作为胃肠功能衰竭的早期阶段,不仅是激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源地”,亦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始动器官,及早发现胃肠功能障碍是防止病情发展的关键,但目前临床上胃肠功能障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缺乏统一的诊断性实验室检查方法,临床工作者对胃肠功能障碍认识不足,临床经验不多,因此误诊、漏诊机会比较多,故寻找胃肠功能衰竭早期诊断指标,胃肠动力异常时各种胃肠激素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上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现将近年来胃肠激素与危重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肠功能障碍作为胃肠功能衰竭的早期阶段,不仅是激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源地",亦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始动器官,及早发现胃肠功能障碍是防止病情发展的关键,但目前临床上胃肠功能障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缺乏统一的诊断性实验室检查方法,临床工作者对胃肠功能障碍认识不足,临床经验不多,因此误诊、漏诊机会比较多[1],故寻找胃肠功能衰竭早期诊断指标,胃肠动力异常时各种胃肠激素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72例危重新生儿按早产儿和足月儿分为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其中32例早产儿中,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各为16例;40例足月儿中,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各20例,所有危重新生儿在生后8 h内开奶,按微量喂养0.1~4.0 ml/(kg.d)和按需喂养[开始10~20 ml/(kg.d),以后每天增加10~15 ml]分成两组,观察比较两组不同喂养方式新生儿发生胃肠损害的情况。结果:无论早产儿或足月儿,微量喂养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儿(P<0.05);早产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P<0.05)。结论:危重新生儿提倡生后8 h从1∶1稀释奶或母乳开始,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至生后48 h才逐渐过渡至全奶,不宜过早全奶按需喂养,以减少胃肠道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目前认为胃肠道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始动器官,是发生发展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枢纽器官,是脓毒症的发源地,急性胃肠功能障碍一旦发生在危重症患者中,则往往提示病情加重或预后不良。在临床危重症病情发展过程中,在其他脏器功能尚未出现损害表现前,胃肠道功能会首先出现急性受损,但却极易受临床医师忽视,将会影响其对基础疾病的及时处理和对严重度和预后的预先判断。因此,正确观察和认识危重症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形式和演变过程,及时加以积极处理干预,并以此对原发疾病的预后作出准确和早期的判断已成为提高当代危重症诊疗成功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研究者研究了胃肠功能障碍 (FGID)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随机抽取能代表澳大利亚人群的 450 0人 (年龄≥ 1 8岁 ,男女各半 )作为研究对象。给其邮寄包括近 1 2个月胃肠道症状发生情况的调查表 (3 2页 ,2 1 6项 ) ,嘱其填好后寄回。生活质量以 Valid SF- 1 2评价。得分越低 ,生活质量受损越大。结果 最初给 450 0人邮寄的调查表中 ,3 98人外出 ,1 1人死亡 ,2 4人病重 ,75人拒绝参与 ,1 0 82人未应答。 2 91 0人寄回调查表 ,总应答率 75%。其中男性 48.7% ,妇女 51 .3 % ,平均年龄 43 .8岁。多数被调查者(72 % )出生于澳大利亚 ,55.6%高小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在2014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危重新生儿中选出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新生儿早期给予按需喂养,观察组新生儿早期给予微量喂养,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喂养不耐受率、黄疸发生率、胃肠功能损害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喂养不耐受率为4.35%、黄疸发生率为6.52%、胃肠功能损害发生率为2.17%,均低于对照组的17.89%、21.74%、1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7 d时血浆胃动素水平以及60 min胃排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胃食管反流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则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喂养耐受力,以缓慢加奶方式逐渐过渡到全奶,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对老年危重病患者临床康复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旨在为老年人的危重病临床护理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05例危重病患者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和非胃肠功能障碍组,观察2组患者30d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胃肠功能障碍组存活患者和死亡患者GIDF评分.结果:胃肠功能障碍组30d内MODS发生率、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结论: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可影响老年危重病患者的临床康复和存活情况,需提高临床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陕西省中航工业三二〇一医院就诊的320例危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60例)和对照组(16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于出生后6~12 h内开奶,奶量从0.4~4.0 ml·kg~(-1)·d~(-1)开始;对照组采用晚期按需喂养,于出生后48~72 h内或病情平稳后开奶,奶量从10~20 ml·kg~(-1)·d~(-1)开始。比较两组患儿胃动素、胃泌素、监测资料、临床症状(胃肠损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出生体质量恢复时间、完成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和静脉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9天、第15天的胃动素和第15天的胃泌素均高于第3天,对照组第9天、第15天的胃动素高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动素在营养供给第3天和第9天显著高于对照组,胃泌素在第15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疸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肝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新生儿在出生后选择早期微量喂养方式喂养,可以显著提高喂养的耐受性,且可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危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于出生后6~12 h内开奶,奶量从0.4~4.0 ml·kg~(-1)·d~(-1)开始,对照组则采用晚期常规喂养,于出生后48~72 h内或病情平稳后开奶,奶量从10~20 ml·kg~(-1)·d~(-1)开始;比较两组的胃动素、胃泌素、监测资料以及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疸、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生后第2天及第9天的胃动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出生后第15天的胃泌素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生后第9天、第15天的胃动素及出生后第15天胃泌素水平,相比第2天均有所上升,且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够有效促进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提高其喂养耐受性,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者研究了胃肠功能障碍(FGID)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随机抽取能代表澳大利亚人群的4 500人(年龄≥18岁,男女各半)作为研究对象.给其邮寄包括近12个月胃肠道症状发生情况的调查表(32页,216项),嘱其填好后寄回.生活质量以Val id SF-12评价.得分越低,生活质量受损越大.结果最初给4 500人邮寄的调查表中,398人外出,11人死亡,24人病重,7 5人拒绝参与,1 082人未应答.2 910人寄回调查表,总应答率75%.其中男性48. 7%,妇女51.3% ,平均年龄43.8岁.多数被调查者(72%)出生于澳大利亚,55.6%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妇女应答者(51.9%)稍高于非答者(47.0%).心理和躯体指标符合SF-12表者1 006人,不合符者1 904人.按SF-12,对照组( 不符FGID标准)心理与躯体平均分分别为48.1和51.6.除有沉思默想综合征、吞气症者的心理功能和述大便困难者的躯体功能外,患FGID与心理和躯体功能受损显著相关.较之对照组,所有疾病组均与心理与躯体功能受损明显相关.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理功能(OR=0.95,95% CI=0.94~0.96)和躯体功能(OR=0 .95,95% CI=0.94~0.96)受损与患FGID的概率明显相关.但心理与躯体功能受损只能解释3.5%和3.2%的异常.生活质量受损与FGID诊断的关系在控制神经过敏和症状严重(腹痛、肠功能失调)后仍明显(心理功能OR=0.98,95% CI=0.96~0.99 ;躯体功能OR=0.96,95% CI=0.95~0.98).多数FGID者近12个月因症状迫使其看医生.以SF-12的心理与躯体功能评价因FGID和肛直肠病就诊患者,发现其生活质量损害明显重于对照者.依据解剖部位分组,除胆道疾患外,病人与非病人的躯体功能受损明显.对特殊FGID,有功能失禁、功能性胸痛和功能性大便困难的患者心理功能明显减低.FGID包括功能性烧心、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综合征、功能性腹胀、功能性腹泻和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患者的躯体功能较差.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心理功能受损(OR=0.96,95% CI=0.95~0.97)和躯体功能受损与因FG ID寻求健康保健的概率明显相关.但心理与躯体功能受损只能分别解释2.7%和3.9%的异常 .生活质量对因FGID寻求健康保健的影响在控制神经过敏症和严重症状(心理功能OR=0.98, 95% CI=0.96~0.99;躯体功能OR=0.98,95% CI=0.94~0.97)的影响后仍明显.多变量分析显示,有FGID的非患者比对照的心理功能损害期(平均分44.9和48.1)和躯体功能损害期 (平均分分别为50.5和51.6)明显延长.结果表明,FGIDs影响生活质量,对因FGID而找医生提供健康保健者的生活质量损害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生儿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和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我院出生的婴儿3018例进行临床分析,汇总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找出发病的规律和影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166例,发病率高达5.5%。结论: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是众多新生儿面临病症之中最为危险病症,新生儿的发病与基础疾病及发育状态密切相关,要注意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改善对其并发症、治疗效果等在临床均的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因而缺乏统一完善的诊治标准。虽然临床医师在诊治方面已取得一些经验,更有效的诊治手段正在积极探索中,本研究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为了研究大黄对小儿胃肠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为小儿胃肠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8例胃肠功能衰竭患儿随机分为大黄治疗组38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大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大黄粉敷脐治疗。1个月~1岁10~20 g/次,1~3岁20~30 g/次,3岁以上30~50 g/次,用蜜糖调匀放置纱布块上,敷于脐部。每日更换1次,连用3~5次。入院时和入院后72 h检测TNF-a、IL-1、IL-6、血乳酸。TNF-a、IL-1、IL-6采用ELISA测定。血乳酸采用乳酸检测仪(美国)测定,并选择30例健康儿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大黄对胃肠功能衰竭患儿细胞因子有明显降低作用。能降低MODS发生率。两组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黄粉敷脐疗法对小儿胃肠功能衰竭有较好的疗效。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大黄对细胞因子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是围生期常见的并发症,常继发于新生儿窒息、早产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部分,及时发现和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是危重新生儿抢救过程中的关键。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危重病例426例,合并胃肠功能障碍7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9月13日下午,安倍入住的庆应大学附属医院召开记者会宣布,安倍所患的是“胃肠功能障碍”,目前身体非常虚弱,需住院3~4天。医生表示,安倍正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体重下降,还出现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缺乏食欲等症状。据安倍周边人士称,安倍自8月出访以来一直感觉胃肠不适,常常在官邸接受私人医生诊疗和输液。  相似文献   

19.
小儿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是一种在临床上经常出现的急危重症的合并症,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感染严重、出现脑功能障碍、或者是继发缺氧和缺血性的疾病,这些病症,都加重了危重患儿的病情恶化。胃肠功能障碍,也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始发因素。2009年5月-2011年5月,由80例危重急性胃功能障碍患儿来我院儿科进行医治,同时在临床上给与合理的护理治疗,疗效非常显著,现做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感染、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入住某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B、C三组。A组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B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C组行早期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感染情况、感染指标水平(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治疗后第14天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值。结果 A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6.00%,B组为20.00%,C组为22.00%,三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P=0.01)。第7天、第14天A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均低于B、C组;第3天A、B组患者的降钙素原(PCT)均较C组低;第7天、第14天A组患者的PCT较B、C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腹胀(8.00%)、腹泻(4.00%)、胃潴留(4.00%)的发生率均为三组最低。治疗后第14天A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最低。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能有效降低感染及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