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藏医学中药用龙胆科植物在我国现行药材标准中的品种收载和质量标准情况进行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龙胆科植物共有8属77种(含变种),但在《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中收载的基源植物仅26种,约占33 %。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的藏文名称、音译汉文名称的用字以及基原比较混乱。除少数几种与中药交叉使用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有比较完善的标准外,在《部颁标准·藏药(第1册)》、《藏药标准》及地方标准中绝大多数品种都仅有性状、粉末、理化鉴别等项规定,标准极不完善。因此,应开展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加强对藏药材的品种研究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对藏医学中药用唇形科植物的品种、基原及标准状况进行了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的唇形科植物共有21属71种(含变种),涉及44个药材品种,其中与中药交叉使用的品种7个,约占9.9%;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药材品种19个,约占43%;涉及的其原植物有27种,约占38%.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的藏文名称和藏文音译汉文名称用字以及其原植物物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少数几种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有比较完善的标准规定外,而在《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地方标准中收载的品种仅有性状、显微或理化鉴别等项规定,标准极不完善.通过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结合现代药学研究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其原规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是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藏医学药用毛茛科植物药材品种与标准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藏医学中药用毛茛科植物在我国现行药材标准中的品种收载与质量标准情况进行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毛茛科植物约17属126种(含种下等级);在《部颁标准·藏药》、《藏药标准》及地方标准中收载的品种有32种,约占25%;在有关藏药的标准及专著文献中,藏药材的名称及用字、基源植物存在很大差异;除少数几种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有较为完善的标准外,《部颁标准·藏药》、《藏药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绝大多数品种都仅有性状、粉末及理化等鉴别项目,标准极不完善。因此,建议开展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等工作,结合药效物质、生物活性评价等研究,加强对藏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整理藏医学中多种以伞形科植物为基原的药材的品种、标准,为来自该科的药材质量标准制定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通过对有关藏医药文献、药材标准等的查阅和统计,以药材“藏文名”作为药材品种划分的依据,即将各专著文献中记载的“藏文名”相同的药材归为一类,对藏医学药用伞形科植物的药材品种、基原及标准状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结果:藏医学药材品种中,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的有25种,其基原涉及27属75种(含变种)植物。其中,《中国中药资源志要》未记载的物种有33种,珍稀濒危物种8种;作为藏药特有药材的基原植物33种(占44%);与中药及其他民族药交叉使用的有42种;在中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有收载的药用植物25种(约占33.3%)。在这些藏药材品种中,多数品种存在着“名称不规范”、“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药材质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部分品种还存在着基原交叉,即“同一物种的同一部位作为功效不同的药材使用”的情况。结论:上述问题有待于结合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药效物质基础与生物活性比较评价等研究来解决,开展上述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研究,对规范临床用药、促进藏药材生产和藏药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丰富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证藏医学文献的方法,对豆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文献中记载的豆科藏药共有36属142种(含变种),涉及64个药材品种,不同文献记载的各药材品种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约38.0%(54种)的种类为藏医学特用药用植物,约25.4%(36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9个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藏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藏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藏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比较、质量标准、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等研究,以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等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证藏医学现有文献,对玄参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文献中记载的玄参科藏药共有11属99种(含变种),涉及28个药材品种,藏文名、藏文音译汉文名及基原混乱十分明显;约41.4%(41种)为中国特有植物,约15.2%(15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玄参、洪连、胡黄连、毛果婆婆纳等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玄参科藏药材这种名称与基原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藏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藏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开展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研究,以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吐鲁番锦鸡儿、刺叶锦鸡儿、小叶锦鸡儿和粉刺锦鸡儿等4种锦鸡儿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对吐鲁番锦鸡儿等4种锦鸡儿属植物的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走访当地集市和关键人物访谈,对其民间使用及市场流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掌握了当地原住民对锦鸡儿属植物资源利用的总体情况。结论:为锦鸡儿属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查阅古代本草著作,结合植物志对相关植物的形态和分布记述、现代典籍对相关药物的别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记载以及笔者野外调查进行基原考证,指出本草收载的18种药物来源于紫金牛属7种植物。其中,"紫金牛"和"硃砂根"的原植物均为朱砂根之变型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f.hortensis;《植物名实图考》中"铁伞"来源于大罗伞树A.hanceana;《植物名实图考》与《花镜》记载的"平地木"为同名异物;"叶底红"、"矮茶"、"短脚三郎"等名称的药物来源于紫金牛A.japonica;《本草图经》中"小青"来源于九节龙A.pusilla;药物名称为"百两金"、"九管血"、"走马胎"的基原也得到进一步确证。考证结果为理清相关药物的基原和药效,开发利用紫金牛属植物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藏医学中药用报春花科植物的品种、基原及标准状况进行了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的报春花科植物共有3属44种(含变种),涉及以藏文名计药材品种17个,以汉文名计药材24个,与中药交叉使用品种1种;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藏文名药材6个,涉及原植物6种,分别占35%,14%;收载汉文名药材品种7个,涉及原植物7种,分别占30%,16%。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的藏文名、藏文音译汉文名及汉文名用字以及其原植物物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质量控制方面仅有性状、显微鉴别等项规定,标准极不完善。通过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结合现代药学研究规范藏药材的名称和基原,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确保药材质量稳定可控和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藏医药产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藏药材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有关藏药专著文献为依据,对文献中收载的制剂及藏、青、甘、川、滇藏区藏医医疗机构、藏药制药企业实际生产使用的院内制剂、藏成药制剂等进行调查,对制剂处方中药材的品种、基原及其标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述标准和专著中收载的439个制剂、所调查的40家藏医医疗机构和藏药制药企业反馈的711个医院制剂和藏成药制剂处方中使用的药材共约502个品种,使用制剂数在10个以上的药材品种约154个,绝大多数为藏药特有品种;约416个药材品种有基原的文献记载依据,包括植物药287个、动物药78个、矿物药51个,共涉及到基原植物94科261属643种(含种下等级),基原动物35科52属61种(含种下等级);中医与藏医交叉使用的药材品种约122个,约80%的藏药材品种均产自于青藏高原藏区;约293个药材品种在上述标准中有收载,除《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作为藏药材收载的8个品种外,绝大多数品种的标准仅有【性状】、【鉴别】或【检查】项。结论:藏药标准工作应以常用藏药材品种为重点,特别应加强品种及其基原的调查整理、物质基础研究与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化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藏族药兔耳草属药用植物资源充足,品种丰富,具有行血解毒,清热调经的功效,在藏族医药体系中应用广泛,是藏族药中常用的上品药材,在多种方剂中作为主药。但目前兔耳草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报道较少,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革叶兔耳草Lagotis alutacea,短穗兔耳草L.brachystachya,短管兔耳草L.brevituba,圆穗兔耳草L.ramalana,云南兔耳草L.yunnanensis这几个种的兔耳草属植物的药理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他种的兔耳草属植物罕见报道。目前研究表明,兔耳草属药用植物含有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苯丙素苷类、甾体类、三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抗肝损伤、抗炎、抗痛风等多种药理活性。兔耳草属药用植物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对其的研究开发较少。本文搜集了对近年来兔耳草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在藏族医药体系的应用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合理应用和深入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名、基源植物中名及学名与其基源植物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学名。方法:对我国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某些中药名及基源植物的中名、学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基源植物的中名及学名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2015年版《中国药典》某些中药名及其基源植物的中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植物中名存在混淆和交叉混淆,及其学名不一致的4种情况:一是《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基源植物中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的植物中名不一致;二是《中国药典》的部分中药基源植物的学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植物的学名不一致;三是《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基源植物中名及学名与《中国植物志》或《Flora of China》上植物中名和学名不一致;四是《中国药典》某些中药名与《中国植物志》其他植物中名相同。结论:《中国药典》的中药名、基源植物的中名及学名与《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学名应保持一致性,才有利于人们进行中药种植、采购、销售、生产、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我国中药在国际上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系统查阅古籍本草文献,结合植物志对鼠尾草属药用植物形态与地理分布的描述,对本草中记载的作为中药材使用的6种鼠尾草属药材的基原植物进行考证,指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及其近缘种是丹参的基原植物,云南鼠尾草S.yunnanensis是滇丹参的基原植物,荔枝草S.plebeia是荔枝草的基原植物,石见穿的基原植物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或华鼠尾草S.chinensis,鼠尾草S.japanica是鼠尾草的基原植物,关公须S.kiangsiensis为叶下红的基原植物。这为进一步理清鼠尾草属药材基原植物亲缘关系,挖掘开发鼠尾草属药用植物新的药源提供了线索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毛茛科的多种植物是民族药的基原,本研究以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17种毛茛科藏药材进行鉴定,为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方法 从四个省份采集或购买17种毛茛科藏药材样本,分布于8个属。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ITS2序列后,将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利用CodonCode Aligner(v.9.0.1)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将拼接后的序列在NCBI网站进行在线比对。在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相关物种的rDNA序列(包含完整的ITS2区域)。上述序列经过CodonCode Aligner(v.9.0.1)软件剪切后,采用BLAST方法进行比对,然后再采用两种评估ITS2序列的鉴定能力。第一种是系统聚类树法(Tree-based method),用MEGA(v.5.0)软件构建NJ系统聚类树(Neighbour-Joining tree);第二种是遗传距离法(Distance-based method),用TaxonGap(v.2.4.1)软件分析物种的种内与种间变异关系。结果 29份试验样本的ITS2序列测序成功率为100%,与93条数据库中下载的ITS2序列合并后,长度为213-230 bp,比对长度为244 bp,变异位点数72.1%。BLAST结果表明,29条ITS2序列可以将全部物种鉴定到属。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ITS2序列能够成功鉴别8个物种;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ITS2序列能够成功鉴别7种毛茛科药材。两种方法总共可以鉴别9种药材,它们是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多小叶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var. foliolosa)、短尾铁线莲(Clematis brevicaudata)、长花铁线莲(Clematis rehderiana)、甘青铁线莲(Clematis tangutica)、腺毛黑种草(Nigella glandulifera)、拟耧斗菜(Paraquilegia microphylla)和芸香叶唐松草(Thalictrum rutifolium),鉴定效率为52.9%。结论 ITS2序列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鉴定部分毛茛科藏药材,为原植物和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采集、分类学鉴定及多基因组多片段相结合,对2012年版《西藏自治区藏药材标准》中"桑蒂"、"莪德哇"和"叶兴巴"3种藏药基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经鉴定它们的基原植物分别为毛萼獐牙菜Swertia hispidicalyx、全萼秦艽Gentiana lhassica和齿叶玄参Scrophularia dentata;直接测定各样品的核糖体DNA ITS区、叶绿体matK,rbcL,rpoC1,trnL(UAA),psbA-trnH,atpB-rbcL,trnS(GCU)-trnG(UCC),rpl20-rps12,trnL(UAA)-trnF(GAA)及线粒体nad1第2内含子序列共93条;毛萼獐牙菜、齿叶玄参的ITS区存在杂合,通过TA克隆法获得60条克隆序列。将克隆序列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基于所获全部序列及近缘物种相关序列,探讨3种藏药基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构建了全萼秦艽的DNA条形码。该工作可为不同遗传背景的藏药基原植物物种鉴定DNA条形码的建立提供新思路及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蔡永敏  郭文静  郝鹏飞 《中草药》2016,47(1):183-186
姜黄是临床常用药物,在古代方剂中常作为活血行气之要药被广泛应用。但文献记载姜黄的原植物却不尽一致。初载温郁金为其主要的原植物,后将温郁金排除于原植物之外。通过古今文献考证温郁金药用的历史沿革及姜黄和莪术功能主治的异同,表明温郁金从唐宋始载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至清代、民国被一直沿用;现代文献中也多将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其根茎的纵切片——片姜黄在功能主治上与莪术有异,与姜黄则完全相同。将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符合古今文献记载以及药物功效规律和临床应用实际,有利于临床对古方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热衮巴”为常用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之一。通过文献整理对其进行植物分类学鉴定,结合资源分布、市场流通及临床使用现状调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文献记载的“热衮”未划分品种,自《晶珠本草》始分为上品(“热衮”)、下品(“孜加”);现代文献记载作为“热衮巴”的基原涉及罂粟科(紫堇属)、报春花科、蔷薇科、龙胆科、柳叶菜科5科7属23种植物;但不同文献及标准中的记载和各地习用的“热衮巴”品种及其基原不尽相同;市场流通的品种中,上品主要为尼泊尔黄堇Corydalis hendersonii Hemsl.等紫堇属植物,下品主要为蔷薇科植物无尾果Coluria longifola Maxim.。结合古籍文献记载的生境、形态及附图分析,“热衮巴”或其上品应以罂粟科植物尼泊尔黄堇为正品,宜以“日官孜玛”为正名;其下品可能为黄花紫堇Corydalis boweri Hemsl.(金球黄堇)、扁柄黄堇Corydalis mucronifera Maxim.,宜以“热衮曼巴”为正名,但有待研究确证;其他科属植物不宜作“热衮巴”使用;各地习用的“热衮巴”类其他基原植物有一定临床应用基础,应加强其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不同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等的比较研究,作为新药材规范其品种、名称、基原,以合理利用其资源。  相似文献   

18.
该文考证中药材"金钗"、"金钗石斛"的植物基原,以正本清源。结合本草描述,查阅湖北、四川、重庆、河南和陕西等5省市部分地方志及文史资料,对老河口、利川、房县、西峡、内乡、安康、万源等20余个县市的老药工和老中医进行走访调查,并采集调查区域的少量金钗植株进行活体保存和鉴定。"金钗"和"金钗石斛"之名在川东北、渝东、鄂西、鄂北、陕东南、豫西的民间应用广泛,地方志及文史资料多有记载,在民间歌谣和故事传说中亦有体现;调查和鉴定结果表明,历史上中药材名称"金钗"和"金钗石斛"为中国特有种曲茎石斛Dendrobium flexicaule,并有龙头金、人字金、环字金、龙头凤尾金等别名,所加工的干燥金钗药材称金耳环。中药材"金钗"、"金钗石斛"的植物来源为曲茎石斛D. flexicaule,而不是《中国植物志》(19卷)和《中国植物志》(英文版)(25卷),以及自1977年以来历版《中国药典》中所使用的名称石斛(D. nobile,别名金钗石斛)。尽管植物的中文名称不受植物分类学者对植物命名所必须遵循的规章《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的制约,但为避免中文名称使用混乱,特别是中药材行业药材名称的混乱,建议将石斛D. nobile的中文别名更改为扁草石斛,而D. flexicaule的中文名改为金钗石斛,别名中增加金钗、曲茎石斛。  相似文献   

19.
姜黄属中药重金属元素与道地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婉  高天慧  林美斯  张保献  傅超美 《中草药》2018,49(12):2833-2839
目的研究姜黄属中药重金属元素与道地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ICP-MS技术测定不同道地产区、不同基原的莪术、姜黄和郁金共20批次药材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以及研究传统水煎法对重金属元素的影响,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研究药材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与道地性的关系以及在煎煮过程中微量元素由饮片到汤液的分布变化。结果聚类分析数据显示,同一产地的药材可较好地聚为一类,具有相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的3种药材能明显的区分开。对于同一药材、不同基原的莪术药材、蓬莪术与广西莪术虽然产地不同,但具有更相似的特征,对于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也更为相似。不同产地、不同基原饮片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差异为CuPbCdAsHg;元素溶出率显示,中药材重金属在传统水煎过程中不易溶出,且经过煎煮各元素含量发生较大改变,溶出的元素含量存在AsPbHgCuCd的趋势,表明Cu元素虽然在原饮片中含量远大于其他元素,但溶出率低。结论不同产地姜黄属药材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与药材品种和产地分布呈一定规律性。表明产地环境对其重金属元素富集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品种对重金属元素选择性富集能力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煎煮过程中由饮片到汤液的分布变化显示饮片中重金属含量与患者口服的汤液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不一定呈正相关,各元素溶出率都较低,揭示了中药入传统汤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可为重金属限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