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应用免疫组化对乳腺疾病进行分析在以下5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①评估间质浸润:依靠肌上皮标记物。包括SMA、MSA、SMMHC、calponin、p63、CD10等,在肿瘤周围没有显示出肌上皮层时支持间质浸润的诊断。建议使用2种不同的标记物,p63和SMMHC是很好的互补抗体。②区分导管和小叶性肿瘤: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的治疗方案相当不同。建议联合使用抗体34βE12和E-cadherin,导管原位癌E-cadherin(+)和34βE12(-),而小叶原位癌则相反。③鉴别普通导管增生和导管原位癌:导管增生表达34βE12和CK5/6(+)明显,而导管原位癌34βE12和CD5/6染色大部分(-)。④鉴别乳腺腺病和浸润性导管癌:硬化性腺病、大汗腺腺病、放射性瘢痕、盲管性腺病和微腺性腺病等有时需经免疫组化与浸润性导管癌鉴别。⑤证明各种转移性腺癌:主要与肺癌(TFF-1阳性)、卵巢癌(WT-1阳性)、胃癌(CK20阳性)和恶性黑色素瘤(HMB45阳性)鉴别,乳腺癌一般GCDFP-15和CK7(+),ER和PR常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和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DCIS-MI)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0例乳腺DCIS-MI的临床特征,观察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并对部分病例补做免疫组化,同时收集随访资料和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乳腺DCIS-MI中,最大浸润灶直径均≤0.1 cm;4例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6例为中级别导管原位癌;10例均为粉刺型,管腔内均可见坏死,细胞核呈中/高级别。免疫组化:c-erb B-2(+)7例,其中3例为中等(+),2例为强(+)。除1例失访外,其余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内无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DCIS-MI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腺癌,WHO(2012)乳腺肿瘤分类规定:以最大浸润灶直径≤0.1 cm为诊断标准。免疫组化c-erb B-2和肌上皮标记物有助于鉴别诊断。本病很少发生复发及转移,其预后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6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进行HE染色和CK5/6、p63、CK8、ER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IP)51例,伴不典型导管增生(ADH)或导管原位癌(DCIS)6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PC)4例,实性乳头状癌3例。32例伴普通型导管增生的IP其增生上皮CK5/6呈镶嵌状(+),CK8呈分散或簇状(+),其中21例ER呈不均匀(+);纤维血管轴心肌上皮呈p63和CK5/6(+)。导管内乳头状瘤伴ADH、IP伴DCIS、IPC和SPC的增生上皮CK5/6(-),CK8片状(+),ER均匀强(+);纤维血管轴心肌上皮呈p63和CK5/6(-)或(+)。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是一组良、恶性混合存在的病变,应通过特定的组织形态、增生上皮CK5/6、CK8和ER的表达情况以及肌上皮的位置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的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p63和Cytokeratin 5/6(CK5/6)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对150例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的368个病灶分别进行p63和CK5/6染色。结果:CK5/6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肌上皮和导管上皮均阳性表达,35例普通型增生中,33例CK5/6呈马赛克式阳性表达,仅2例弥漫阳性;在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中,CK5/6主要呈阴性表达,仅6例阳性,其中有2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CerbB-2阴性,符合基底细胞样癌的特点。p63在良性病变和非浸润性肿瘤性增生病变中的肌上皮细胞阳性表达,3例原位癌不表达p63和CK5/6。浸润癌中有3例(3/43)p63散在肿瘤细胞阳性,其余均阴性。结论:不同类型乳腺增生性病变中p63及CK5/6的染色模式存在一定规律,有助于这些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上皮成分恶变的乳腺叶状肿瘤(PTs)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报道5例伴有上皮成分恶变的乳腺PTs,采用SMA、vimentin、CD34、bcl-2、Ki-67、ER、PR、CK5、p63、E-cadherin和p120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5例伴上皮成分恶变的PTs均为女性,年龄26~58岁(中位年龄53岁),均以原有肿物短期内迅速增大而手术治疗。镜下表现为纤维上皮性肿瘤,上皮成分恶变为低级别导管原位癌(DCIS)3例,低级别导管原位癌及小叶原位癌(DCIS和LCIS)1例,小叶原位癌及浸润性小叶癌(LCIS和ILC)1例;间质成分为良性PTs 2例,交界性PTs 3例。免疫组化示恶变的上皮成分弥漫ER、PR(+),DCIS显示Ecadherin、p120膜(+),CK5(-);LCIS显示p120浆(+),E-cadherin(-)。PTs间质成分SMA和CD34均(+),2例bcl-2(+)。随访4~72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伴上皮成分恶变的乳腺PTs罕见,癌的免疫组化表达与普通型乳腺癌一样,但PTs内癌的预后稍好,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和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小浸润(DCIS-MI)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9例乳腺DCIS-MI的临床特征,观察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并对部分病例补做免疫组化,同时收集随访资料和相关文献.结果 9例乳腺DCIS-MI中,最大浸润灶直径≤0.1cm;8例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1例为中级别导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乳腺腺样囊性癌及浸润性筛状癌各6例进行形态和免疫组化比较观察。结果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学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免疫组化表达不同。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细胞CD117(+),肌上皮细胞calponin、p63和SMA(+);ER、PR(-)。浸润性筛状癌CD117、calponin、p63和SMA(-),ER和PR(+)。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具有低度浸润潜能,其组织学形态与浸润性筛状癌非常相似。免疫组化标记CD117、calponin、p63、SMA及ER、PR有助于它们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P63、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鸡尾酒(P63 α-SMA)法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探讨其在辅助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癌中的意义.方法对6例导管原位癌和84例浸润性乳腺癌进行肌上皮细胞染色,其中浸润性癌制作成组织芯片,样本直径0.6 m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标记P63、α-SMA和鸡尾酒(P63 α-SMA),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鸡尾酒(P63 α-SMA)、α-SMA和P63标记导管原位癌肌上皮细胞平均染色强度值分别是6.80,6.38,5.97,鸡尾酒对α-SMA、P63的P值分别为0.023,0.000.13.5%的浸润性癌肿瘤细胞对P63、鸡尾酒(P63 α-SMA)呈阳性表达.结论鸡尾酒(P63 α-SMA)法标记肌上皮细胞在三者中最敏感,特异性强,部分浸润性癌的肿瘤细胞对鸡尾酒有不典型表达,但不影响对肌上皮细胞的判断,肌上皮细胞鸡尾酒染色可作为诊断导管原位癌与浸润癌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与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22例,其中导管原位癌(DCIS)和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的患者分别为207例和115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临床病理指标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两组间分子分型的差异使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DCIS-MI组相较于DCIS组,肿瘤大小(P=0.006)尤其肿瘤为T3(OR 5.204,95%CI 1.722-15.723,P=0.003),HER2状态(P0.001),ER状态(OR 0.603,95%CI 0.377-0.963,P=0.034),均呈现显著组间差异;而在多因素分析中,DCIS-MI组相较于DCIS组,肿瘤大小(P=0.002)和HER2状态(P=0.001)在两组间仍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亦呈现显著统计学差异(χ2=23.164,P0.001)。长期预后方面,5年的DFS两组分别为92.2%和9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0.476,P=0.49)。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相较于乳腺导管原位癌,往往伴有肿瘤体积大、ER表达低、HER-2阳性率高等特征,但与导管原位癌的预后差异并不明显,值得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乳腺乳头腺瘤进行临床资料汇总,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均位于乳头及乳晕区,由中等大小导管组成,导管由上皮和肌上皮两种成分构成,增生的导管呈实性、筛状或乳头状。其中1例伴鳞化、大汗腺化生,1例伴粉刺样坏死,2例局灶间质增生呈假浸润样形态,1例累及表皮导致皮肤破溃; 5例中1例与浸润性癌伴发。增生的上皮细胞部分CK5/6(+),腺管周围肌上皮标记物(如p63、calponin)(+)。结论乳腺乳头腺瘤非常少见,生长方式复杂多样,可出现粉刺样坏死、间质假浸润、皮肤破溃等,术中冷冻无免疫组化鉴别易误诊。对乳头腺瘤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有助于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特性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主要表现为乳腺局部肿块或伴乳头溢血,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扩张导管内不规则实性中低回声光团,部分病灶内可见沙粒样钙化点.免疫组化 SMA 、Calponin 和 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 CK5/6在癌组织未见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单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或伴导管内原位癌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已属充分治疗,伴微浸润者宜按照浸润性导管癌治疗.  相似文献   

12.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对1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由恶性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组成,呈巢团状浸润于增生的纤维间质中;腺上皮胞质红染,位于肿瘤细胞巢中央,排列呈腺管状;肌上皮围绕腺上皮排列于肿瘤细胞巢的周边,胞质透明,核分裂多见,细胞异型明显.免疫组化具有双向性表达特征,两种上皮CK5/6均(+),腺上皮CK8/18和34βE12(+),肌上皮p63和SMA(+).结论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罕见,预后差,与浸润性导管癌、化生性癌、肉瘤等多种肿瘤易混淆;应依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 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63和p73蛋白在乳腺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例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5例增生乳腺组织(增生组),15例原位乳腺癌组织(原位组),6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浸润组)中p63蛋白、p73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良性病变的腺泡和导管周围可见连续的肌上皮围绕,p63阳性;原位组p63染色显示肌上皮呈不连续表达;乳腺癌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p63染色显示肌上皮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p73在对照组、增生组、原位组及浸润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5),20.0%(1/5),33.3%(5/15)和66.7%(40/60),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乳腺肿瘤组织中,随组织学病理分级的增加、临床分期的进展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p73表达阳性率则逐渐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p63蛋白、p7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63、p7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p6 3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微波 SP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p6 3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的腺泡和导管周围可见连续的肌上皮围绕 ,p6 3阳性 ;原位癌p6 3染色显示肌上皮呈不连续表达 ;乳腺癌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 ,p6 3染色显示肌上皮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结论 :从乳腺良性病变到原位癌 ,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 ,肌上皮的消失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p6 3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治疗及随访结果,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3例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患者,发生在左侧卵巢2例、右侧卵巢1例,平均年龄41.3岁,其中1例为绝经后患者。光镜下肿瘤内可见不同比例的皮肤及其附属器、肠上皮、纤毛柱状上皮、软骨、骨、脂肪及成熟脑组织,例1局部上皮增生伴重度异型增生,排列紊乱,极性消失,部分细胞核明显增大、深染,部分细胞可见核仁或核沟;例2局部见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例3局部见中分化管状腺癌成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例1,癌变细胞CK5/6、p63、p40均(+),GATA3(+),CK8/18弱(+),Cam5.2(+),CK7和CK20(-),Ki-67约60%(+);例2,癌变细胞CK5/6、p63、p40(+),CK8/18局部弱(+),CK7、CK20、GATA3均(-),Ki-67约70%~80%(+);例3,癌变细胞CK20、CDX-2和Villin均(+),CK7、CK5/6、p63、CA125、PAX-8均(-),Ki-67约40%(+)。结合免疫组化结果,例1为成熟型畸胎瘤伴局部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例2为成熟型畸胎瘤伴局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例3为成熟型畸胎瘤伴局部中分化管状腺癌(肠型腺癌)。3例临床分期均为Ⅰ期,其中例2、例3术后给予化疗。例2化疗后随访9年4个月,无复发或转移;例3化疗后随访6年,复发死亡;例1术后未进行其他治疗,术后4个月门诊复查,未见复发或转移,进一步随访中。结论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十分少见,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CK34βE12、p63和p504S联合检测在前列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胡志红  程玲  吴萍  龚勇  黄征  郑美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2):123-125,i011
目的 探讨CK34βE12、p63和p504S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K34βE12、p63、p504S在不同前列腺疾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多数良性前列腺增生及低度PIN的腺泡和导管周围可见连续的CK34βE12和p63( ),少数呈间断表达,尤以CK34βE12染色明显,但p504S染色皆呈(-);高度PIN CK34βE12、p63染色呈不连续表达或(-),而增生的腺上皮,部分细胞p504S呈弱( )或( );非典型腺瘤性增生,CK34βE12、p63呈( ),p504S呈阴性反应;前列腺癌20例中19例CK34βE12、p63染色呈(-),1例显示局灶性( ),但p504s均呈( )。结论 p63、p504S联合检测可极大地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35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5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0. 3岁(33~93岁)。肿物最大径0. 7~8 cm。其中31例临床表现为乳腺包块,4例为乳头溢液。组织学显示扩张的囊腔局部发生乳头状病变,乳头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缺乏肌上皮。免疫组化:肌上皮标记物CK5/6、p63、SMA和calponin均(-)。35例中9例伴浸润性癌,5例伴导管原位癌。19例患者接受乳腺肿物切除术,16例患者行全乳腺切除。随访1~54个月,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包裹性乳头状癌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预后较好,仔细的形态学观察和准确的免疫组化判读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16/Ki-67细胞双染对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该院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p16/Ki-67细胞双染、宫颈液基细胞薄层技术(TCT)及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p16/Ki-67细胞双染和TCT的筛查效能。结果共297例患者纳入研究,HSIL及以上者占16.84%(50/297),p16/Ki-67总阳性率为32.66%(97/297),TCT提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及以上者占21.21%(63/297)。p16/Ki-67细胞双染对HSIL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高于TCT,2种方法对HSIL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16/Ki-67细胞双染对HSIL检测效果较TCT更佳,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16/Ki-67双染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检测对子宫颈癌前病变(CINⅡ+病变,包括CINⅡ、CINⅢ及宫颈原位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宫颈炎标本176例、CINⅠ标本121例、CINⅡ标本95例、CINⅢ标本86例和宫颈原位癌标本7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前期细胞学样本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检测结果,观察p16/Ki-67双染和HPV E6/E7mRNA检测在同级细胞学、组织学诊断中阳性率的差异。比较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p16/Ki-67双染联合HPV E6/E7mRNA发现CINⅡ(+)病变的差异。结果在未见上皮内瘤变及恶性病变(NILM)组与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组,p16/Ki-67双染和HPV E6/E7mRNA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显著(P<0. 05);而在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以上组(HSIL+),差异不显著(P>0. 05)。②在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宫颈原位癌组,p16/Ki-67双染阳性率和HPV E6/E7mRNA检测阳性率差异均不显著(P>0. 05)。③三种检测方法诊断CINⅡ(+)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体差异均显著(P<0. 05)。p16/Ki-67双染联合HPV E6/E7mRNA检测法诊断CINⅡ(+)病变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5. 70%、84. 85%、89. 87%、84. 48%、95. 82%。结论 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检测均可应用于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相比较于单独检测,两者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CINⅡ(+)病变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提高了筛查方法的效率,有在临床推广使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20.
苑著  屈翔  王宇  张忠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21):1734-1737,F0003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与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以一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为例,复习其病历资料、临床诊疗、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患者女性,73岁,右乳外上一直径1.8cm囊性肿物。病理组织学为右乳包裹性乳头状癌,浸润性癌,膨胀性生长,周围可见导管内乳头状伴非典型增生,并见小灶状导管原位癌。免疫组化p63(-),CK5/6(-),CK8(+)。结论包裹性乳头状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和膨胀性浸润等病理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