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AX8和SATB2在卵巢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复习25例卵巢原发性黏液性肿瘤、9例卵巢转移性黏液腺癌、5例结直肠黏液腺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AX8、SATB2、CK7、CK20、CDX2等蛋白的表达。结果卵巢原发性黏液性囊腺瘤组10例,3例PAX8(+)、SATB2均(-)。交界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组10例,4例PAX8(+),SATB2均(-)。卵巢原发性黏液腺癌组5例:SATB2均(-),2例PAX8(+)。卵巢转移性黏液腺癌组:其中结直肠黏液腺癌转移组SATB2 4例(+),PAX8均(-);胃转移性腺癌组PAX8、SATB2均(-),5例结直肠腺癌病例中4例SATB2(+)。结论 PAX8、SATB2抗体是鉴别卵巢黏液性肿瘤来源的重要免疫标记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肛周佩吉特病并直肠中分化腺癌伴黏液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肛周佩吉特病并直肠中分化腺癌伴黏液腺癌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肛门肿物脱出1年入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乳腺外佩吉特病。查体:外阴皮肤完好,未见皮疹,肛周可见环周菜花样肿物,质韧,表面呈颗粒状,有少量分泌物,肛门指检触及肛周右侧肿物上缘延伸至齿状线上2 cm。完善盆腔MRI、活组织病理检查,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肿物直肠肛管根治性切除伴结肠造口术,结合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确诊为肛周佩吉特病并直肠中分化腺癌伴黏液腺癌,术后予化疗,症状好转出院。随访8个月,病情未复发。结论肛周佩吉特病并直肠中分化腺癌伴黏液腺癌临床少见,及时行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以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68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45例,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23例)的临床及声像图资料,探讨不同类型乳腺黏液腺癌在肿瘤直径、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肿瘤血管性、峰值血流速度(PSv)、良恶性、阻力指数(RI)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单纯型黏液腺癌病例肿瘤边界清楚(31.1%,14/45)与边界不清(51.1%,23/45)均占有较大的比例;而混合型黏液腺癌多表现为边界不清(73.9%,17/23)。单纯型黏液腺癌肿瘤较多表现为边缘局限(31.1%,14/45)和边缘模糊(44.4%,20/45),混合型黏液腺癌则以边缘模糊(43.5%,10/23)和边缘毛刺(34.7%,8/23)多见。在肿瘤后方回声方面,单纯型黏液腺癌多表现为后方回声增强(88.9%,40/45),而混合型黏液腺癌肿瘤后方回声增强(60.9%,14/23)、衰减(26.1%,6/23)以及无改变(13.0%,3/23)都占有较高的比例。在本病的误诊方面,17例(37.8%,17/45)单纯型黏液腺癌病例误诊为良性肿瘤,而混合型黏液腺癌中仅有3例(13.0%,3/23)误诊。不同类型乳腺黏液腺癌上述特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isher确切概率法)。45例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病例中,40例(88.9%,40/45)病例病变内可检出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其中25例(55.6%,25/45)可检出动脉血流频谱。23例混合型黏液癌病例中,21例(9113%,21/23)病例病变内可检出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其中19例(82.6%,19/23)病例可检出动脉血流频谱。但不同类型乳腺黏液癌患者肿瘤内峰值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6、1.165,P=0.514、0.251)。结论单纯型黏液腺癌较混合型黏液腺癌多表现为肿瘤边界清楚、边缘局限或模糊、后方回声增强等类似良性病变特征,需引起临床及影像科医师的重视,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与其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结直肠癌MSCT表现和对应病例的病理组织分型、淋巴结转移和周围浸润情况。全部病例术前清洁肠道,然后用2.5%的等渗甘露醇溶液灌肠,再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首先按照病理高、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对病例进行分类,对各种组织类型肿瘤的MSCT表现形态、平扫和增强的肿瘤实质CT值,淋巴结和其他脏器远处转移、周围浸润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按照病理,将病例分成3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第1组为低分化腺癌。第2组为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第3组为中高分化腺癌。结果中分化腺癌74例;高分化4例;低分化6例;黏液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1例。低分化平扫CT值约41.00±6.39HU,增强后CT值约74.83±9.48HU;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的平扫CT值约39.00±3.46HU,增强后CT值约73.66±11.66HU;中高分化腺癌的平扫CT值约44.83±5.95HU。增强后CT值约85.05±10.47HU。这3组CT值经方差分析,平扫P=0.028,增强P=0.015,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低分化组为50%,黏液腺癌组为37.5%,中高分化组为28.2%,经卡方检验,三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的P=0.483,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中出现肠外浸润的百分率分别各是66.7%(4/6)、75%(6/8)和35.9%(28/78),出现不均匀强化或分层状强化的分别各是83.3%(5/6)、100%(8/8)和38.5%(30/78).P值分别为0.043和0.001,有统计学意义;发生肝、肺等远处器官转移率分别各是0%(0/6)、12.5%(118)和11.5%(9178),统计分析无明确统计学意义。因此,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包括印戒细胞癌)和中高分化腺癌之间在MSCT表现上有较显著的差异性。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阑尾起源的腹膜假黏液瘤(PMP)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8例明确非阑尾起源的PMP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切片进行CK7、CK20、villin、CDX2和MUC-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8例非阑尾起源的PMP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52岁。主要临床症状有腹胀、腹痛、纳差、腹围增大、腹腔积液。8例PMP的原发肿瘤,3例为结肠黏液腺癌,3例为畸胎瘤(2例腹膜后畸胎瘤,1例卵巢畸胎瘤),1例起源于脐尿管黏液腺癌,1例起源于肠重复的低级别黏液性肿瘤。3例结肠及1例脐尿管黏液腺癌、1例腹膜后畸胎瘤所发生的腹膜种植播散为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1例腹膜后畸胎瘤及1例肠重复低级别黏液性肿瘤所发生的腹膜种植播散为低级别腹膜假黏液瘤,1例卵巢畸胎瘤伴发的腹膜病变为无细胞性黏液池。除1例既往有腹膜后畸胎瘤病史,其余病例免疫组化均为CK7(-)/CK20(+)、villin和MUC-2(+)。结论非阑尾起源的PMP较为罕见,诊断需多取材以除外阑尾黏液性肿瘤,并结合临床所见综合分析。原发部位为结直肠及脐尿管的腹膜假黏液瘤通常为高级别,伴有黏液性肿瘤成分的性腺及性腺外畸胎瘤可发生低级别或高级别PMP,大多数情况取决于畸胎瘤中黏液性肿瘤的性质。PMP原发病变还应与肠重复畸形的黏液性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腹膜假黏液瘤的起源没有特别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T2 mapping评估直肠腺癌预后相关因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直肠腺癌患者,术前均接受盆腔高分辨T2W、弥散加权成像(DWI)及T2 mapping扫描,比较不同病理分化、T分期、N分期、CRM及EMVI状态肿瘤T2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T2值及ADC评估直肠腺癌预后相关因素的效能。结果83例中,15例黏液腺癌,68例普通腺癌。68例普通腺癌中,51例中分化腺癌,17例中-低分化腺癌;28例早期(pT1~2期),40例晚期(pT3~4期);46例pN0期,22例pN1~2期;15例CRM阳性,53例CRM阴性;12例EMVI阳性,56例EMVI阴性。直肠黏液腺癌的T2值[(184.59±47.79)ms]及ADC[(1.75±0.27)×10^(-3) mm^(2)/s]均高于普通腺癌[(96.85±17.86)ms、(0.99±0.12)×10^(-3) mm^(2)/s,t=-3.655、-5.562,P=0.034、0.011]。直肠普通腺癌中,不同N分期病灶的T2值、CRM阴性与阳性病灶间T2值及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T2值及AD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2值及ADC鉴别直肠黏液腺癌与普通腺癌的AUC分别为0.984及0.994,T2值评估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06;T2值及ADC评估CRM的AUC分别为0.751及0.647。结论T2 mapping有助于评估包括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CRM在内的直肠腺癌预后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结直肠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与MMR蛋白表达及KRAS、BRAF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2022-01山东省东阿县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33例黏液腺癌和307例非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和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对340例结直肠癌标本石蜡组织的MMR蛋白表达及KRAS、BRAF基因突变状态检测,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黏液腺癌占结直肠癌的9.7%(33/340),与肿瘤大小、病变部位、浸润深度、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及BRAF基因突变等临床病理因素有相关性(P<0.05)。结论 黏液腺癌是结直肠癌的少见组织学亚型,分析临床病例特征与错配修复蛋白联合KRAS、BRAF突变检测可为患者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原发性前列腺黏液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排尿困难或膀胱刺激症状,2例血PSA升高,1例正常。大体前列腺切面呈海绵状,2例见胶冻样结节,1例未见明确结节。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蓝染的黏液湖及少量异型上皮细胞团组成,上皮细胞巢呈筛状、腺管状或实性团状漂浮于黏液湖中;3例均合并少量经典型前列腺腺泡癌成分。免疫组化:瘤细胞PSA、CK7和CK19均弥漫强(+),CK20灶性(+),CA125、CEA和CDX-2(-)。AB/PAS染色显示黏液主要位于细胞外,极少数细胞可见细胞内黏液。术后给予化疗或放疗,随访时间分别为6、46个月及10年,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原发性前列腺黏液腺癌是前列腺癌中少见的组织学亚型,确诊时需要与转移性黏液腺癌鉴别,免疫组化可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低代谢肺肿瘤209例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肺肿瘤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FDGPET)低摄取特征。方法:病理确诊肺肿瘤,回顾性分析PET代谢表现,以SUVmax〈2.5为低代谢标准,综合分析病例分布特点。结果:21例肺肿瘤低FDG摄取,17例为腺癌。高分化腺癌呈低摄取最多,占高分化腺癌病例的40%。结论:低代谢由肿瘤的组织特性决定,多见于腺癌。PET肺内低代谢病灶解析,要注意排除分化较好的腺癌可能,结合CT病灶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十二指肠恶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病程特征,为早期确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调查本院胃镜检查结果,病理结果及相关病历。结果1995年1月至2009年5月胃镜检出的151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15例恶性溃疡,占0.1%。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2.3岁(49~75岁),病变大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12例)。所有病例均为腺癌,其中低分化癌3例,黏液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4例,腹痛4例,体重下降3例,腹块1例,黄疸1例。结论十二指肠恶性溃疡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希罗达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抗肿瘤药,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主要用于胃癌、大肠癌和乳腺癌的治疗。我科2007-12/2008-12采用希罗达治疗晚期胃癌患者38例,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42~75(58.6±11.3)岁。均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进展期,其中低分化腺癌20例,印戒细胞癌9例,中分化腺癌5例,黏液腺癌4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Pax8、CK7和CK20在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和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7、CK20和Pax8在61例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交界性肿瘤52例,黏液腺癌9例)和17例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K7和Pax8在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和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中的阳性率差异显著(P0.01),CK20的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CK7(+)/CK20(-)在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P0.05),CK7(-)/CK20(+)在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P0.01),CK7(+)/CK20(+)和CK7(-)/CK20(-)在这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CK7(+)/CK20(-)/Pax8(+)在这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CK7(+)/CK20(-)检测的敏感度为0.6471,特异度为0.836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1;CK7(+)/CK20(-)/Pax8(+)检测的敏感度为0.7647,特异度为0.8033,AUC为0.8664。结论联合检测CK7/CK20/Pax8可提高鉴别诊断卵巢原发性黏液肿瘤与转移性消化道黏液腺癌的敏感度及AUC,具有更高的准确性。Pax8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组化补充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脐尿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3例脐尿管腺癌病例,结合临床辅助检查、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28~79岁,平均51岁。肿瘤位于膀胱顶部、左侧壁、左前壁、前壁正中,最大径2~7 cm;组织学类型,脐尿管黏液腺癌6例,非特殊类型腺癌4例,肠型腺癌2例,黏液腺癌伴印戒细胞癌1例。免疫组化:CK7+/-,CK20、CDX2弥漫强(+),瘤细胞膜β-Cantenin弥漫强(+);p63、GATA-3(-)。结论脐尿管腺癌是一种罕见但高度恶性的肿瘤,在膀胱顶部或前壁的肌层见浸润型腺癌并伴有血尿时,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脐尿管腺癌。目前治疗采取膀胱部分切除加脐尿管切除,辅助全身化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空军总医院1994年11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295例PJS患者的一般情况、黑斑出现年龄及部位、黑斑至腹部症状出现的间隔时间、初次诊治年龄、检查治疗情况、消化道息肉分布、负荷及最大直径、息肉恶变情况及合并症发生情况等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使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95例PJS患者来自26个省市区,7个民族。99.0%的患者具有口唇颊黏膜黑斑,且96.6%在10岁前均已表现,出现黑斑至腹部症状中位间隔时间10(Q=12)年,初次诊治中位年龄15(Q=12)岁,且黑斑出现年龄、间隔时间、初治年龄在性别、有无家族史、血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JS错构瘤息肉最多见于十二指肠和小肠(96.3%,95% CI:94.5%~98.7%),息肉恶变者14例,消化道内外恶性肿瘤共19例,消化道及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结论PJS口唇颊黏膜黑斑和消化道错构瘤息肉的临床特征突出,消化道错构瘤息肉全胃肠道分布,可恶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结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完善的结直肠腺癌292例,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肿瘤组织中突变型p53、错配修复蛋白及EGFR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所有病例的临床病理参数及3种蛋白质的表达意义。结果:292例结直肠腺癌中,伴微乳头状结构的腺癌11例,黏液腺癌19例,管状腺癌262例。临床病理特征上,伴微乳头状结构腺癌的脉管侵犯程度显著高于管状腺癌和黏液腺癌(P0.05)。伴微乳头状结构腺癌的神经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高于管状腺癌(P0.05)。伴微乳头状结构腺癌的Ⅲ期比例显著多于管状腺癌(P0.05)。伴微乳头状结构腺癌和管状腺癌在直肠部位的比例显著多于黏液腺癌(P0.05)。管状腺癌的发生年龄显著高于黏液腺癌(P0.05)。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上,突变型p53在伴微乳头状结构腺癌及管状腺癌表达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黏液腺癌(P0.05)。EGFR蛋白在管状腺癌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黏液腺癌(P0.05)。错配修复蛋白的阳性表达与3种结直肠癌类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亚型结直肠腺癌中存在肿瘤的异质性,正确识别结直肠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助于肿瘤个体化治疗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伴结直肠腺癌十分罕见,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诊断及治疗都构成了一定挑战。本文报道了1例58岁男性因便血就诊,临床及辅助检查提示直肠癌伴肝转移,经新辅助化疗后行直肠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中分化腺癌伴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G1,伴腺癌及NET淋巴结转移。通过相关临床病理分析认为此类病例容易漏诊,需要对相关脏器进行更彻底的评估,其治疗及预后通常由更具侵袭性的肿瘤决定。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膀胱绒毛状腺瘤临床罕见,国内外报道至今不足百例,现将1例同时含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癌及黏液腺癌三种混合肿瘤成分病例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口周黑子 肠道息肉综合征( Peutz-Jeghers syndrom,PSJ)是一种以胃肠道多发性错构性息肉和独特的皮肤黏膜色素皮损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1]. PJS罕见,发病率仅为1/25000,但其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较高,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和乳腺癌[2-3]. PJS的口腔黏膜皮损常表现为分布在手、足、口腔黏膜、口周,尤其是唇红部位的多发、褐色至黑色的斑疹. PJS相关的皮肤黏膜黑子是一种损容性皮肤病并常造成对患者困扰.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院1983- 0 1~2 0 0 3- 12术前诊断小肠肿瘤2 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1~70岁。术后病理诊断证实2 5例,空肠肿瘤15例,回肠肿瘤10例,误诊1例。术后病理诊断恶性肿瘤17例,良性肿瘤8例。平滑肌肉瘤9例,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3例,息肉4例,血管瘤4例。本组均长期反复的消化道出血(鲜血便或黑便)、贫血、头晕。其中突发性大出血失血性休克11例,中腹部可活动,腹部肿块6例,腹痛,多为间歇性隐痛、无规律性、偶有急性绞痛8例。1.2 方法 纤维胃十二指肠镜、纤维结肠镜、选择性动脉造影、内窥镜超声、CT、B超和全消化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回顾分析合并消化道癌的GIST 21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部分病例补充完善CD117、DOG-1、CD34、Vimentin、Actin、S-100、EGFR、VEGF、Ki-67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合并消化道癌的GIST以60岁以上男性多见,发生部位以胃体最常见,本组发生在胃体12例,胃底5例,肠道3例,食管1例;合并胃体腺癌12例,食管鳞癌5例,结肠腺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空肠腺癌各1例。除消化道癌的常见症状外,均无其他特异性症状,术前GIST均漏诊。免疫表型:CD117、DOG-1、Vimentin阳性率为100%(21/21),CD34为94.4%(19/21),EGFR、VEGF、Ki-67分别为19.0%(4/21)、28.6%(6/21)、23.8%(5/21)。2例Actin和1例S-100灶性区域阳性。GIST危险度分级:极低危7例,低危10例,中危3例,高危1例。随访1~5年,死亡11例(52.4%),均因消化道癌转移及复发死亡。结论伴发消化道癌的GIST较单发GIST恶性程度低,危险度分级以极低度、低度危险为主,预后主要与消化道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