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庆德 《现代保健》2012,(32):124-125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第1例患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例患者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第3例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4例患者手术治疗分为2次,第1次为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次为3个月内的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结果: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外斜视均改善为正位,外斜度在-5°之内。复视情况均显著改善,前3例患者复视情况消失。患者中未发现眼节前缺血,术后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与外直肌后移手术治疗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效果明显,3个月内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分离性垂斜视的手术方式。本文对37例DVD病人术前术后分析及追踪观察。结果表明,上直肌大量后徙或上直肌后徙 后固定能治疗DVD,伴有其它斜视时可以同时矫正,是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第五师医院诊治的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共3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使用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截腱联合上直肌术、下斜肌部分切除前转位术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和矫正效果。结果:下斜肌截腱联合上直肌术斜视矫正度数均优于下斜肌断腱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前转位术,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临床手术治疗方式较多,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但在斜视矫正度数方面,以下斜肌截腱联合上直肌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分析继发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8例继发性外斜视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分析继发性外斜视患者的患病原因及手术方式选择.结果:118例继发性外斜视患者中弱视人数为54例(45.76%),高度近视人数为26例(22.03%),无双眼视功能人数为87例(73.73%),运动受限人数为68例(57.63%),伴DVD、垂直斜视、AV征以及眼球震颤患者共92例(77.97%).对患者给予联合对外侧直肌退后术、缩短后复位术以及单眼或双眼直肌复位术之后,112例患者获得正位,手术成功率为94.92%.结论:继发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弱视、无双眼视功能、高度近视、伴有其他眼肌不平衡、不正确手术量及手术方式等.对于继发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肌肉功能状态、远近斜视度、视力情况及原手术量进行确定,提高了患者视力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直肌超常规量后徙术治疗非共同性内斜视临床疗效。方法分析35例非共同性内斜视按斜视度数不同,双眼内直肌分别后徙6~8mm,半年后随访观察眼位和眼球运动功能。结果 35例非共同性内斜视不同量超常规内直肌后徙术后未发生眼球内转受限和继发性内斜视。结论内直肌超常规量后徙术是治疗内斜可以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V型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对18例V型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患病儿童施行下斜肌断腱 水平肌后徙(或缩短) 水平肌止点垂直移位术, 术后对无双眼单视功能的病例用同视机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结果:18例中V型矫正满意16 例(88.9%),欠矫2例(11.1%),14例经训练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其中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8例。结论:Ⅴ型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早期手术可使儿童尽快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共同性外斜的远期欠矫正问题。方法回顾分析48例间歇性外斜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双眼外直肌后徙组和单眼内直肌缩短加外直肌后徙术组,术后连续观察一年,对两组欠矫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一年双眼外直后徙组,欠矫率50%,单眼外直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组欠矫率为46%。结论共同性外斜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方法术后远期欠矫很难避免,欠矫多发生在术后6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2009年收治的5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根据患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评价术后治疗效果.结果:58例病人分别采用不同的下斜肌手术方式.术后随访6月~3年,治愈38例(65.52%),改善20例(34.48%),失败0例.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根据患者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大小选择不同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富馨  李松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818-28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后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及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方法:全部患者均行外直肌徙后或加内直肌缩短术。结果:4~8岁患者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最高,为100.00%;术前具有融合功能者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高,为73.68%;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者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高,为78.94%。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重建双眼单视功能的关键是早期手术矫正眼位,并于术后行同视机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及眼位矫正效果。[方法]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大部分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加外直肌缩短术,对于大角度内斜视患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加单眼或双眼外直肌截除术,并随访6个月,观察眼正位及术前后立体视。[结果]34例患者中,30位术后眼正位占88.2%。好转3例(8.82%),欠矫1例。术后立体视觉恢复良好。[结论]手术能使儿童共同性内斜视及早恢复眼正位,应尽早矫正斜视。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7,(2):267-270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联合静脉注射芬太尼与全身麻醉下斜视矫正术生眼心反射(Oculo-Cardiac Reflex,OC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月101例斜视患者,麻醉医师经过评估分组后分成表面麻醉联合静脉注射芬太尼51例(表面麻醉+强化组),全身麻醉50例(全麻组),并记录术中牵拉肌肉时发生OCR的情况。结果 101例患者均在两种不同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表面麻醉+强化组牵拉内直肌47条,发生OCR 22次,发生率为47%,牵拉外直肌69条,发生OCR 41次,发生率为59.4%;全麻组牵拉内直肌40条,发生OCR 16次,发生率为27.1%,牵拉外直肌59条,发生OCR 21次,发生率为35.6%。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统计,麻醉方式左眼外直肌手术时眼心反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28,P=0.009),表面麻醉+强化组外直肌手术时眼心反射发生率高。眼心反射与手术眼数、麻醉前心率、手术肌肉条数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双眼接受手术、麻醉前心率快、手术肌肉条数多的患者较易出现眼心反射。结论表面麻醉联合静脉注射芬太尼组斜视手术中左眼内直肌和外直肌眼心反射发生率高,术中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李渊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57-158
目的探讨不切断腹直肌肋缘下斜切口的临床应用。方法观察组96例采用不切断腹直肌肋缘下斜切口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85例采用传统手术切口,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切断腹直肌肋缘下斜切口,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外斜视手术的效果及手术前后立体视觉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60例大角度改良外斜视患者应用了外直肌肌腱止点后8.5mm处缝合+悬挂的治疗方法,观察术后效果及双眼视觉功能.结果 60例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术前平均斜视度数95.6△±3.4△,术后正位比例83.3%,用同视机,Worth四点灯,立体图检查术前、术后融合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外斜视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的眼球运动异常和特殊类型的斜视。发病机制为先天性的展神经核和(或)展神经未发育或发育不良,和动眼神经分支对外直肌的异常支配。由于不同程度的神经支配异常,表现为不同方向和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常伴有眼球内和(或)外转出现眼球后退,常伴有睑裂变化和上、下射现象。根据神经异常支配程度不同,患者临床特征变化多样,根据不同的临床特征,一般分为3型。本文分别对各型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水平和垂直斜视,眼球后退和上、下射现象的手术治疗方法进展进行了综述,强调应当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斜度,代偿头位,眼球后退和上、下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单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试验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融合功能恢复情况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85.0%、12.5%和2.5%,对照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70%、20.0%和10.0%,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507、5.103、4.875,均P<0.05).手术前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75.0%和35.0%,对照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67.5%和3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5和0.06,均P>0.05).手术后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100.0%和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和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1和11.25,均P<0.05).结论 对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于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下2cm~3cm或耻骨联合上3横指,横行直切口,钝性分离脂肪及腹直肌,上下撕开腹膜.可吸收线全层缝合子宫肌层.连续缝合筋膜.皮内缝合皮肤,并与同期纵切口剖宫产术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排气时间短,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康复后体内无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水平斜视矫正术继发垂直性斜视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治疗水平斜视最常用而且效果肯定的方法是手术矫正。以往对这类手术并发症讨论较多的是麻醉意外、眼球壁损伤、眼内炎、眼 心反射、眼前节缺血、肌肉滑脱、角膜上皮剥脱、粘连综合征、急性过敏性反应、缝线脓肿、结膜囊肿、角膜小凹、睑裂异常、下斜肌持续性亢进、出血、复视、过矫或矫正不足等[1,2 ] 。对继发垂直性斜视这一并发症的讨论则较少 ,而此并发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现就笔者在水平斜视矫正术中预防继发垂直性斜视发生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8例 ,其中共同性外斜视 12例 ,男 7例 ,女 5例 ,年…  相似文献   

18.
外踝粉碎的踝关节骨折脱位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损伤。通常伴有平踝穴顶部水平的内踝撕脱骨折,距骨向外侧脱位。由于距骨移位,腓骨在下胫腓联合水平或近端粉碎骨折,还可有踝穴顶部外侧的嵌压骨折。该骨折类型的重要性在于继发于粉碎骨折而形成的骨不连续,造成恢复腓骨长度和定位上的困难。如治疗不当,易致早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弧形切口行宫颈癌根治术及卵巢移位术的意义。方法:在外科腹部横切口基础上向两侧髂前上棘内侧3~4cm处延长呈弧形,腹直肌及腹膜为纵切口行宫颈癌根治术、卵巢移位术及经腹封闭负压引流,抽吸盆腔内潴留液体。结果:避免了腹部多切口,弧形切口与盆腔淋巴局部解剖一致,易扫净淋巴结,特别是常被忽视的Cloquet氏淋巴结,且出血量少,术中仅57.1%的病人需输血,经腹膜外行卵巢移位术简便、安全。结论:弧形切口有利于术野暴露与手术操作,对手术质量提高有意义,减少了腹部遗留瘢痕,利于美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中3D打印骨折模型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0例复杂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传统CT指导下手术治疗,观察组行3D打印仿真骨盆模型体外模拟术后,应用腹直肌旁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中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