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单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试验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融合功能恢复情况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85.0%、12.5%和2.5%,对照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70%、20.0%和10.0%,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507、5.103、4.875,均P<0.05).手术前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75.0%和35.0%,对照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67.5%和3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5和0.06,均P>0.05).手术后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100.0%和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和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1和11.25,均P<0.05).结论 对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2.
眼轮匝肌移位术治疗痉挛性下睑内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观察17例28眼眼轮匝肌移位术治疗痉挛性下睑内翻的效果。经随访3~20个月,17例28眼下睑内翻全部矫正,无眼睑畸形及睑外翻,无复发,眼睑功能正常。认为该方法安全、简便,是治疗老年痉挛性下睑内翻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的进步,影像学得到空前的发展。应用此技术研究发现了眼外直肌的眶层,提出了即"滑车"机制的新的眼球运动模型,有助于提高对眼外肌运动障碍的病因学的理解,并由此确定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孔庆德 《现代保健》2012,(32):124-125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第1例患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例患者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第3例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4例患者手术治疗分为2次,第1次为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次为3个月内的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结果: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外斜视均改善为正位,外斜度在-5°之内。复视情况均显著改善,前3例患者复视情况消失。患者中未发现眼节前缺血,术后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与外直肌后移手术治疗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效果明显,3个月内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水平肌斜视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动态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用散瞳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56例81眼水平肌斜视患者术前1 d、术后1、4、8周的屈光状态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各组的角膜曲率及散光值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组柱镜屈光度术后1周与术后4、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球、柱镜屈光度术后1周及4周与术后8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比较术后散光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水平肌斜视手术对屈光状态的改变主要是对角膜的影响,手术早期可导致角膜屈光度增加,散光加大.不同术式、不同年龄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不同,所需恢复时间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水平肌斜视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动态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用散瞳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56例81眼水平肌斜视患者术前1d、术后1、4、8周的屈光状态进行动态分析。结果各组的角膜曲率及散光值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组柱镜屈光度术后1周与术后4、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球、柱镜屈光度术后1周及4周与术后8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比较术后散光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平肌斜视手术对屈光状态的改变主要是对角膜的影响,手术早期可导致角膜屈光度增加,散光加大。不同术式、不同年龄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不同,所需恢复时间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谢明丽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890+2894
目的探讨V型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某院手术治疗的48例V型外斜视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 V型外斜视的常见原因为斜肌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手术治疗除2例欠矫外余均正位,疗效满意。结论 V型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斜肌手术是矫正V型外斜视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求一种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的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矫正老年性下睑内翻的手术方法。方法针对老年性下睑内翻的病因设计手术,手术要点为将下睑板前部分眼轮匝肌转移至睑板下缘眶隔前,改变眼轮匝肌的作用力方向,从而使内翻的下睑位置达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结果本组运用此方法对56例85只眼进行了手术,均一次矫正成功,经6~24月的随访无复发。结论下睑板前眼轮匝肌移位术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有效术式,与其他术式比较具有易于掌握、效果可靠、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分离性垂斜视的手术方式。本文对37例DVD病人术前术后分析及追踪观察。结果表明,上直肌大量后徙或上直肌后徙 后固定能治疗DVD,伴有其它斜视时可以同时矫正,是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V型斜视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08年3月~2010年7月收治下斜肌亢进所致V型斜视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后徙术及下斜肌部分截除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V症、下斜肌功能治疗有效率及术后黏连发生率。结果下斜肌切断术组、下斜肌后徙术组及下斜肌部分截除术组患者V症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4,P﹥0.05);3组患者下斜肌功能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715,P﹥0.05);但下斜肌后徙术组患者术后组织黏连发生率明显低于下斜肌切断术组及下斜肌部分截除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后徙术及下斜肌部分截除术治疗V型斜视临床效果相当,但是下斜肌后徙术术后患者黏连发生率较低,可作为V型斜视临床治疗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ent exotropia)是介于外隐斜与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指视轴常常分开,最初是在看远时发生,当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全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先有外隐斜[1]。  相似文献   

12.
自1986年至1995年,我院共收治眼外肌麻痹病人98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年龄50岁,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2例。对于这些病人除行医药物治疗外,大多数病人配合了针灸治疗。尤其是近期发病的病人,经用针灸疗法后,疗效迅速,治愈率达92%以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间歇性外斜视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类型,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其斜视角由于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它是一种儿童多发眼病,其特点为精神不集中,疲劳或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后转变成显性外斜视。现将我院80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是较常见的大血管病变,易破裂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以往该病的检查诊断多依靠超声、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由于MRI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显示了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2007年2月诊治的1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MRI表现,以探讨低场强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分析继发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8例继发性外斜视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分析继发性外斜视患者的患病原因及手术方式选择.结果:118例继发性外斜视患者中弱视人数为54例(45.76%),高度近视人数为26例(22.03%),无双眼视功能人数为87例(73.73%),运动受限人数为68例(57.63%),伴DVD、垂直斜视、AV征以及眼球震颤患者共92例(77.97%).对患者给予联合对外侧直肌退后术、缩短后复位术以及单眼或双眼直肌复位术之后,112例患者获得正位,手术成功率为94.92%.结论:继发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弱视、无双眼视功能、高度近视、伴有其他眼肌不平衡、不正确手术量及手术方式等.对于继发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肌肉功能状态、远近斜视度、视力情况及原手术量进行确定,提高了患者视力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良外斜视手术的效果及手术前后立体视觉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60例大角度改良外斜视患者应用了外直肌肌腱止点后8.5mm处缝合+悬挂的治疗方法,观察术后效果及双眼视觉功能.结果 60例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术前平均斜视度数95.6△±3.4△,术后正位比例83.3%,用同视机,Worth四点灯,立体图检查术前、术后融合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外斜视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李富馨  李松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818-28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后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及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方法:全部患者均行外直肌徙后或加内直肌缩短术。结果:4~8岁患者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最高,为100.00%;术前具有融合功能者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高,为73.68%;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者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高,为78.94%。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重建双眼单视功能的关键是早期手术矫正眼位,并于术后行同视机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外斜视合并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量的掌握。方法总结48例外斜视合并远视的患者病例,年龄3~12岁,其中:女22例,男26例。远视度数+1.00D~+8.00D,弱视病例单眼8例,双眼3例,外斜、视度数-30~-80Δ。结果与结论远视对外斜视手术的影响密不可分,所以手术选择合适时机,手术量的掌握要准确。  相似文献   

19.
<正>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过多、子宫增大和不孕〔1〕。多发于30~50岁经产妇,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症状严重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均受到严重影响。传统以手术治疗为主,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治疗老年性痉挛性睑内翻的临床效果,为治疗老年性痉挛性睑内翻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采用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治疗的40例老年性痉挛性睑内翻患者的完整性资料,观察患者的在治疗后的对伴眼袋的消除效果,术后瘢痕对容貌的影响情况,眼睑形态的恢复状况以及患者局部反应等.结果 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可以使眼袋的生成因素完全消除;手术结果在美容的效果上较为自然、满意;患有痉挛性睑内翻的患者在接受睑内翻矫正手术后都得到了正常的下睑位置,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并且未有复发者.采用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治疗老年性痉挛性睑内翻是一种科学、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