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估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能否减少谵妄的发生.方法 检索2000年1月至2016年6月PubMed、万方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他汀类药物使用能否减少谵妄发生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以"谵妄,ICU谵妄,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美伐他汀,普伐他汀,罗素伐他汀,HMG-CoA还原酶阻滞剂"等为检索词检索,使用Jadad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主要评估指标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有效,次要评估指标包括住院时间,机械通气的例数,最后用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290274例患者.其中,显示服用他汀类药物不能减少谵妄的发生率(OR:1.01;95%CI:0.81~1.26),也不能缩短住院时间(WMD:1.93;95%CI:-5.62~9.47).但是,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危重患者机械通气的发生率(OR:0.65;95%CI:0.47~0.90).结论 使用他汀类不能减少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周雷 《吉林医学》2014,(10):2090-2091
目的:探讨分析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治疗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33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在治疗后一定的时间内进行随机抽查其复发率,试验组的患者的复发率(3.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的复发率(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的患者在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血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更显著,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比较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珩  王玉水  梁静  陈秀菊 《医学综述》2008,14(13):2037-2038
他汀类药物具有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继而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加速血浆LDL的分解代谢,此外还可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因此,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LDL-C和载脂蛋白B,也降低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临床试验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10%,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15.6%。研究表明,无论是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还是心脏事件的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的治疗都是必要的,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是这一高危或极高危人群预防事件再发的关键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涉及血管内皮的损伤、炎症、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的增生、硬化板块的形成、纤维化等复杂过程。近年的研究证实他汀类降脂药除降低血脂以外,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逆转粥样硬化斑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与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共同构成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三大药物"的基础,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焦虑状态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7d内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439例,男281例、女158例;年龄范围35~82岁,年龄为(62.26±10.98)岁,相关量表平均评估时间为发病后(83.27±26.45)h.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焦虑状态122例,归...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医学》2017,(7):667-66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普罗布考或者阿司匹林的治疗与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广宁县中医院2015-01-2015-12间入院诊治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治疗顺序将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患者30例。甲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乙组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配合常规治疗,丙组患者在乙组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临床指标变化,评估他汀类药物对于患者的预防作用。结果甲组治疗效果最差,乙组与丙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丙组治疗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变化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乙组与丙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甲组患者,丙组患者LDL-C指标降幅优于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生活质量最差且复发率最高,乙组与丙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丙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及复发情况均优于乙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通过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患者复发几率,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降脂治疗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还具有保护脑及血管的作用。早在1976年Endo就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强烈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活性[1]。这是继阿司匹林和降压药后能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作者主要对他汀类药物在防治脑卒中机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2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对可能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并比较各因素的重要性。结果:2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痴呆的发生率为17.73%;得出5个危险因素,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部位、抑郁症。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脂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发病l周内入院的110例脑梗死伴高脂血症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入院后给予他汀类药物,对照组除不给予他汀类药物,其余治疗同治疗组。观察两组血脂变化情况和脑梗死的再发率。结果他汀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半年再发率和1年再发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能调节血脂,而且能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再发率显著降低,应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使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30例单纯脑梗死组、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及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进行空腹血胰岛素(INS)、血糖(BG)、胆圊醇(TC)和甘油三酯(TG)及体重指数(BMI)水平测定。结果 两组脑梗死患者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其INS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胰岛素抵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可能是脑梗死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5):72-74,78
目的研究住院痴呆患者伴发谵妄的相关疾病特征,分析痴呆叠加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痴呆患者共165例,基线期分别以CDR、MMSE、NPI及ADL评估疾病严重度、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及功能,按住院8周内是否伴发谵妄,将患者分为无谵妄组和有谵妄组,比较两组疾病特征的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老年痴呆患者合并谵妄的比例为29.09%;痴呆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丧偶、血管性痴呆、总体疾病严重度及精神行为症状高评分。结论痴呆患者伴发谵妄的发生率较高,可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2-94,9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62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18例,其中缺血性脑卒29例,占24.6%,无颈动脉粥样患者44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例,占6.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大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大剪切率、最小剪切率均小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耳血栓、颈动脉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SR,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及颈动脉阻力指数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心耳血栓、颈动脉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SR、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及颈动脉阻力指数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急危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减少谵妄发生的优质治疗及护理方案.方法 对我科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38例危重症患者进行分析,参照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的谵妄诊断标准,99例发生谵妄作为观察组,139例未发生谵妄的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老年非瓣膜病房颤(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近年来在我院住院的261例老年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203)、治疗方式(P=0.002)和高血压(P=0.0003)是老年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结论对合并高血压的高龄NVAF患者应进行正规的抗栓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新疆三家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新疆三家医院6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4.5%(92例);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合并房颤、吞咽障碍、意识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合并房颤、吞咽障碍、意识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高龄(≥60岁)、合并房颤、吞咽障碍、意识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及高NIHSS评分(≥15分)是新疆三家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珊珊 《当代医学》2022,28(3):46-48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检测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记录所有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相似文献   

18.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1例,选择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后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次日空腹血糖、空腹TC、TG、LDL-c、颈动脉狭窄、心电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血压急剧下降、空腹高血糖、颈动脉狭窄等指标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病理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发生脑卒中后的早期急剧降压、高血糖、颈动脉斑块及狭窄、高血脂等构成了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