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肿瘤发生来源.方法 复习1例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伴上皮内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20岁.CT示左侧卵巢巨大、多房、囊实性包块,界限清楚.巨检:肿瘤18.5 cm×17 cm ×7 cm大小,表面光滑,局部破溃,破口处有黏稠的黏液样物流出,切面多房囊实性,囊性部分含黏液样物质,其中一个房内充满皮脂毛发样物;实性部分灰白色,黏滑感.镜检:肠型黏液性上皮细胞呈复层,瘤细胞核大,核分裂象易见,局部腺体共壁或呈筛孔状,间质内未见浸润;其中1个囊腔内衬鳞状上皮,可见毛囊、皮脂腺、汗腺等成分,并可见胃肠型上皮.免疫组化:黏液性上皮CK 7和CK20(+).结论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少见,发生上皮内癌变者更为罕见.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可能起源于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胃肠型上皮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LST)的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发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罕见肿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ELST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结果肿瘤大多数区域呈乳头状囊状结构,乳头状结构被覆无纤毛的单层立方-柱状上皮;部分区域呈腺样并呈囊性扩张,其内可见粉染的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内胶质。免疫组化示瘤细胞EMA、NSE、vimentin、VEGF、CK5/6和CK8/18(+)。结论 ELST较为罕见,临床及病理均易与其他肿瘤混淆,需要常规病理结合免疫组化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4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0~68岁。肿物多位于乳晕区,界线清楚,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呈分叶状或囊性;镜下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由筛状、突体型和梁-管状结构组成,肿瘤实质主要由腺上皮、肌上皮及基底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肿瘤细胞ER、PR和c-erb B-2均(-),腺上皮细胞CK5/6、CK7和CD117(+),肌上皮细胞p63和CK5/6(+),基底样细胞不同程度p63、CK5/6和CD117(+)。4例随访4~65个月,1例局部复发,4例均无转移。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为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好,罕见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尸体剖检 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 ,复查 2例胰腺组织的全部切片和胰腺大体标本并做部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回顾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 ,均有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病史 ,腹部CT显示胰腺主导管扩张。扩张的胰腺主导管腔内可见聚集的黏液物质。肿瘤由黏液性上皮组成 ,部分区域上皮呈明显的乳头状增生 ;细胞核呈柱状 ,单层或复层排列。其中 1例还伴有上皮的中度不典型增生。免疫组化示黏液性上皮CK7和CK2 0 ( ) ,少数细胞NSE( )。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是胰腺独特的肿瘤类型 ,不同于其他黏液性囊性肿瘤 ,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 ,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腹膜后黏液囊腺癌(primary retroperitoneal 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PRM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应用苏木精-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2例PRMC患者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经盆腔CT检查发现腹膜后巨大囊性占位。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显示,肿块的组织学形态为纤维囊壁组织衬覆增生的黏液柱状上皮,伴细胞内和(或)细胞外黏液,乳头状和(或)筛状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伴间质毁损性浸润;肿瘤细胞CK7、CK20、β-catenin阳性,p53不同程度阳性,PR、ER和糖类抗原125阴性。结论:PRMC是临床罕见的肿瘤,检测肿瘤组织中β-catenin和p53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鉴别。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后,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乳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乳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9岁。左乳腺包块巨检为灰红色类圆形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楚;镜下肿瘤组织结节分叶状,以表皮样细胞为主,混杂有中间细胞和黏液细胞,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有黏液,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示AE1/AE3、34βE12和E-cadherin弥漫(+),S-100局灶(+)。结论乳腺黏液表皮样癌非常罕见,其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类似,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有时需要与腺鳞癌、腺样囊性癌或黏液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及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胰腺浆液性及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4岁,男女之比为1∶1.77。肿瘤位于胰头7例(20%),胰颈4例(11.4%),胰体尾24例(68.6%)。临床影像学表现均为胰腺囊性占位。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浆液性囊腺瘤27例(77.1%)(微囊型20例、寡囊型7例),黏液性囊性肿瘤伴异型增生8例(22.9%)(伴低级别异型增生6例、伴中级别异型增生2例)。浆液性囊腺瘤为多房囊性,囊壁衬覆扁平或立方上皮,胞质透亮,核圆形或卵圆形,无明显异型和核分裂。黏液性囊性肿瘤伴低级别异型增生为多房囊性,囊壁衬覆柱状上皮,细胞核增大、位于基底部,胞质内含有黏液,囊壁内有富于细胞的卵巢样间质;伴中级别异型增生者可见乳头状突起及隐窝样凹陷形成,细胞排列呈假复层,核拥挤、增大,可见核分裂。30例经6个月至4年的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5例术后痊愈,随访失联。结论胰腺浆液性及黏液性囊性肿瘤相对少见,掌握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准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Warthin瘤上皮成分恶变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对2例Warthin瘤上皮成分恶变为黏液表皮样癌的病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为腮腺无痛性肿块,镜下可见典型Warthin瘤区及向黏液表皮样癌过渡的移行区。1例为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另1例为中级别黏液表皮样癌。PAS染色胞质内及间质内浸润黏液呈紫红色。Warthin瘤内层柱状细胞CK7和CK19(+),外层细胞CK34βE12和p63(+),黏液化生细胞及黏液表皮样癌的黏液细胞CEA(+)。结论诊断Warthin瘤上皮成分恶变为黏液表皮样癌,除典型Warthin瘤、黏液表皮样癌结构外,必须出现两肿瘤的移行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肿瘤以实性区为主,局灶形成囊腔,肿瘤细胞强嗜酸性,有胞质内彩斑、空泡,可见多核化,囊壁被覆鞋钉样排列的强嗜酸性细胞。例2以囊性区(巨囊)为主,局灶实性,囊壁被覆强嗜酸性肿瘤细胞,呈鞋钉样排列,胞质内彩斑及空泡不明显。2例免疫组化表型均为局灶CK20(+)。结论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是新近认识的一种以实性和囊性结构及大的嗜酸性细胞为主型的惰性肾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表现为独特的CK20局灶阳性。通过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独特的免疫表型表现比较容易与其他嗜酸性肾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3例孤立性PE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PEH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结节,镜下肿瘤呈明显分带,肿瘤周边细胞丰富,中央硬化,肿瘤细胞为圆形或多角形,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呈巢状、条索状、腺样结构,肿瘤间质玻璃样变性或黏液样变性。瘤细胞胞质内见空腔形成。肿瘤细胞血管内皮标记(+)。结论 PEH是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其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特征,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5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进行临床及组织学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肿瘤ER、PR、PS2和CEA的表达。结果 5例组织学上有黏液和卵巢样间质,4例为良性,1例为交界性,随访无复发;柱状上皮表达CEA及PS2,间质表达ER、PR。结论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少见肿瘤,结合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可以同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黏液样软骨肉瘤(P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发生于左肺上叶的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观察其组织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患者男性,66岁。左肺上叶占位两年,切除标本呈结节状,大小8.5 cm×6 cm×4 cm。镜下见大部分区域为卵圆形及短梭形的细胞,呈条索状及网状排列,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嗜酸性,部分细胞胞质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9个/10HPF,可见坏死。局部有横纹肌样及上皮样分化。富于黏液软骨样基质,未见明显钙化。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弥漫强+)、Bcl-2(+)、FLI-1(+)、Syn(+);S-100(软骨部分+)、MyoD1(部分+)、CD117(局灶+)、NSE (局灶+)、Desmin(局灶+)、CK(个别细胞+)、TTF-1(个别细胞+)、EMA(个别细胞+)、CD34(血管+);ERG(-)P40(-)、CK7(-)、CK5/6(-)、P63(-)、Napsin-A(-)、S-100(-)、CK18(-);Ki67(+80%)。最终诊断:肺原发的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结论肺原发的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十分罕见,此类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特点,免疫组化有助于与肺原发的多种软组织肿瘤和肉瘤样癌鉴别。该肿瘤生长缓慢,常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后常复发和晚期可转移,必要时可辅以放疗及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2例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例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分别发生于左前臂及左肘部。组织学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的浸润性生长的结节样肿物,呈现显著的黏液背景,伴大量炎细胞浸润。散在分布于炎细胞中的肿瘤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部分为梭形或上皮样,部分为大多角形或奇异形,核仁明显;可见类似于霍奇金淋巴瘤中的RS细胞的双核细胞。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部分细胞CD68(+);CD3、CD20、CD30、CD31、CD34和SMA均(-)。结论本瘤为较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交界性肿瘤,应与一些良性及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上皮样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和2例上皮样血管肉瘤(EA)进行临床、光镜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4例EHE中3例行刮除术,1例行化学治疗,均存活。2例EA分别行单纯化疗和手术治疗,1例失访,1例2个月后死亡。镜检:EHE的肿瘤细胞呈巢状、片状或条索状排列,间质常黏液样变性或透明变性,瘤细胞轻度异型,常见胞质内空泡。EA主要由呈实性片状、巢状排列的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异型性大,核呈空泡状,核仁显著,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D31和vimentin(+)。结论 EHE低度恶性,EA高度恶性,两者鉴别主要依靠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均差异较大,准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精囊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双侧精囊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1岁。临床表现为血精伴排尿不畅,无肉眼血尿。血PSA不高,CEA、CA19-9和CA724升高。MRI示双侧精囊腺区囊实性病变。大体见双侧精囊腺增大,切面囊实性,实性区灰黄色,囊内有淡黄色胶冻样物。镜下见大量黏液湖,囊内壁衬覆黏液细胞,细胞有重度不典型性。免疫组化示癌细胞CK7和CA125(+),CK20小灶(+),PSA和CEA均(-)。术后细生化指标下降至正常范围。随访6个月,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原发性精囊腺黏液腺癌非常罕见,确诊时需与毗邻脏器来源的黏液腺癌鉴别,全面检查配合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淋巴组织细胞样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腹膜淋巴组织细胞样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75岁,因"下腹部疼痛伴大便次数减少半月"就诊。肿瘤最大径6 cm,无包膜,切面灰黄、灰白,质硬,局部有黏液感。光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大小略不等,呈圆形、卵圆形,部分成短梭形,类似于非典型增生的纤维组织样细胞,泡状核,胞质嗜酸,部分细胞有显著核仁,可见核分裂,肿瘤细胞周边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 WT-1强(+),CK、Calretinin灶性(+)。结论淋巴组织细胞样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上皮样间皮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组织学形态,需结合发病部位、影像学资料及免疫组化结果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通过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由呈树突状和巢状排列的上皮样内皮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形成胞质内管腔和空泡,内可见红细胞,核偏位,类似印戒样细胞;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在血管内形成乳头状、息肉样及出芽状突出物结构。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1和CD34(+)。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为癌,免疫组化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卵巢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年龄为36岁和37岁,平均年龄36.5岁;临床以腹胀、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镜下肿瘤组织由上皮样及梭形细胞组成,轻到中度核异型性,瘤细胞呈实片状或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部分小腔隙中含有红细胞。免疫组化:CD31、CD34和vimentin呈广泛强(+),上皮标记物CK(AE1/AE3)为(-)。结论卵巢原发性血管肉瘤罕见,预后差,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光镜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进行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呈结节状生长,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和S-100弥漫(+),CD56、PGP9.5和bcl-2部分(+),个别细胞CD34和HMB45(+),CK(-)。结论乳腺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需要与乳腺其他间叶性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PEComas)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膀胱PEComa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27岁,体检发现膀胱壁实性占位病变。组织学形态显示肿瘤组织位于膀胱肌壁间,大部分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局部在肌壁间浸润性生长。镜下上皮样或梭形肿瘤细胞呈巢团状、器官样、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瘤组织内富含薄壁和厚壁血管,血管壁广泛玻璃样变;瘤细胞胞质空亮或淡嗜酸性,细胞核呈圆形,囊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局部瘤细胞具轻度异型性,可见畸形核及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HMB45、SMA、actin和S-100均(+),CK、EMA、Melan-A、NSE、Syn及CgA等均(-)。结论发生于膀胱的PEComa罕见,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共表达HMB45和SMA有助于明确诊断,应与副神经节瘤、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