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考察薄荷-荆芥穗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为薄荷-荆芥穗药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薄荷-荆芥穗药对、薄荷和荆芥穗单味药材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方法对二者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薄荷挥发油中确定了40个化合物,其中21个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测到;荆芥穗挥发油中检测确定了27个化合物,其中6个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测到;药对挥发油中确定了35个化合物,其中有5个新成分在单味药材挥发油中未检测到。结论:薄荷-荆芥穗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组成及相对含量较单味药材均有一定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煎煮过程中发生了某些物理或化学的变化。配伍后化合物组群的相应药效学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薄荷、荆芥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为薄荷-荆芥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荆芥药对及薄荷、荆芥单味饮片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结果:在薄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在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3种挥发油样品共有化合物27种,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新测得5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未检测到。在体外抑菌作用上,薄荷-荆芥药对及其单味药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的抑菌作用强于薄荷、荆芥单味药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的抑制作用,药对挥发油=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结论: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较薄荷、荆芥单味药均有一定变化,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略优于单味药挥发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薄荷-荆芥不同配伍组分抗流感病毒的药效学差异,探讨薄荷-荆芥最佳配伍组分。方法:SPF级ICR小鼠22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19组,每组12只。各组分别按照薄荷、荆芥黄酮与挥发油组分配比。用乙醚麻醉ICR小鼠,用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10倍半数致死量(LD_(50))50μL滴鼻感染,制备病毒感染动物模型。正常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滴鼻对照。小鼠病毒感染后当天开始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阳性药组灌胃给予达菲和复方金银花颗粒。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研究薄荷-荆芥不同配伍组分对流感感染小鼠肺指数的影响,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薄荷-荆芥不同配伍组分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采用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感染小鼠制备肺感染损伤,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实验末肺质量增大,肺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达菲组、复方金银花颗粒组、挥发油1-挥发油2组、挥发油1组、挥发油2组给药后实验末肺质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菲组、挥发油1组肺指数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金银花颗粒组、挥发油1-挥发油2组、挥发油2-黄酮1-黄酮2组、挥发油1-挥发油2-黄酮1组、挥发油1-挥发油2-黄酮2组、挥发油1-挥发油2-黄酮1-黄酮2组、挥发油2组肺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挥发油1-黄酮1组、挥发油1-黄酮2组、挥发油1-挥发油2组、挥发油1-挥发油2-黄酮1组、挥发油1-挥发油2-黄酮2组、挥发油2组、黄酮2组对IL-6,IL-1β,TNF-α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不同比例配伍的组分以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荆芥黄酮组、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组、荆芥挥发油组、薄荷挥发油组抗流感病毒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清眩片挥发油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赟  刘洪梅  江周虹  田景奎  程翼宇 《中成药》2006,28(11):1662-1663
清眩片由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五味药材加工而成。功能散风清热,用于治疗风热、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鼻塞牙痛。荆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 izonepeta tenu ifoliaB riq.)的干燥花穗。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 entha hap lo-calys)的干燥地上部分。清眩片制备原工艺是将提取所得的挥发油直接喷在颗粒上,在放置过程中挥发油容易大量散失,影响疗效。本实验优选混合挥发油提取工艺并进一步采用包合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包合[1-3],旨在降低挥发油损失,增强疗效。本文首先优化薄荷、荆芥穗混合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广藿香、厚朴单用和配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分别提取广藿香、厚朴、广藿香-厚朴(1∶1)混煎配伍的挥发油,再将提取的广藿香、厚朴挥发油(1∶1)混合配伍。通过GC-MS分析以上四种挥发油的成分。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广藿香挥发油鉴定出18种化合物;厚朴挥发油鉴定出24种化合物;混煎配伍组鉴定出40种化合物,包含新化合物7种,减少5种;混合配伍组鉴定出34种化合物。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广藿香、厚朴挥发油单用、混合和共煎挥发油均能抑制大部分G~+细菌、真菌的生长。挥发油混合和共煎的MIC均介于单用之间,共煎组挥发油的MIC多优于混用组。结论广藿香和厚朴共煎后挥发油成分含量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化合物。其总体抗菌效果优于两者单用和挥发油混用,这为中药临床的合理配伍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银翘解毒片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振华  李忠思  曾艳芳 《中草药》2004,35(9):1008-1009
银翘解毒片由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淡豆豉等组成,其中荆芥、薄荷挥发油为有效成分,但其有较强的挥发性,遇光和热不稳定。为避免在制剂过程中挥发油的损失,增加稳定性,提高挥发油的利用率,本实验采用饱和水溶液制备荆芥、薄荷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物,以挥发油利用率为指标筛选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β-环糊精包合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 环糊精包合物,通过L9(34)正交实验考察了挥发油与β- 环糊精的配比、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找出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并进行了放大验证。并用TLC、显微镜鉴别的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8,包合温度为55℃,包合时间为3h。结论:本实验为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包合工艺获得最佳工艺参数及产业化放大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春、秋季德州野生薄荷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充分发掘本地中草药资源,比较分析山东省德州市春、秋季野生薄荷挥发油化学组分。方法: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按常规回流法提取春、秋季野生薄荷中的挥发油组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分别鉴定出春、秋季野生薄荷中的挥发油组分46种和47种,其中秋季采收的野生薄荷挥发油中富含薄荷酮。结论:为获得较高产率的薄荷酮成分,应选择在秋季收割薄荷草。  相似文献   

9.
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薄荷酮、胡薄荷酮在鸡胚内及小鼠体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方法:分别以预防(鸡胚感染病毒前1h给药)和治疗(鸡胚染毒后1h给药)两种给药方式,经鸡胚尿囊腔和卵黄囊两种给药途径将不同浓度的药物注入鸡胚,孵育48h后收取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来评价药物在鸡胚内的抗病毒效应。分别以预防(小鼠感染病毒前5d开始给药,连续5d)和治疗(小鼠感染病毒后当天开始给药,连续5d)方式给药,计算肺指数来评价药物的体内抗病毒效应。结果:胡薄荷酮0.1×2-8ml/胚剂量经尿囊腔预防给药后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05×2-15ml/胚剂量经尿囊腔治疗给药后尿囊液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1×2-12、0.05×2-12、0.025×2-12ml/胚剂量与胡薄荷酮0.1×2-8、0.05×2-8、0.025×2-8ml/胚剂量经卵黄囊预防给药后尿囊液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1×2-12、0.05×2-12ml/胚、薄荷酮0.05×2-6ml/胚剂量及胡薄荷酮0.1×2-8、0.05×2-8、0.025×2-8ml/胚剂量经卵黄囊治疗给药后尿囊液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226ml/kg、薄荷酮0.5ml/kg、胡薄荷酮0.19 ml/kg剂量治疗方式给药明显降低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结论: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胡薄荷酮在鸡胚内具有较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且以卵黄囊途径给药效果为优,薄荷酮的抗病毒效应不明显。荆芥挥发油、薄荷酮及胡薄荷酮治疗方式给药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良好保护作用,但预防给药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GC-MS分析桂枝汤不同配伍对桂枝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 YS  Zhong WJ  Guo LB 《中药材》2012,35(3):410-415
目的:分析桂枝汤不同配伍样品中挥发油成分的变化,探讨配伍与挥发油成分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桂枝及桂枝汤不同组方配伍中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提取物中挥发油成分。结果:单味桂枝中大多数挥发性成分在配伍后得以保留,并在挥发油总量中占主要比例,但其中几个主要组成成分的峰面积有所降低,桂枝汤不同配伍样品中挥发性成分数目均较单味桂枝多,新增成分主要来源于生姜。结论:GC-MS能较全面地反映桂枝汤不同配伍样品中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该研究结果可为该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鱼腥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鱼腥草的相关文献,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剔除重复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VOSviewer及R语言环境下的文献计量学包Bibliometrix对2013—2023年已发表鱼腥草的文献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纳入中文文献1583篇,英文文献229篇,显示近10年发文量稳定,研究持续;中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有较强话语权;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在2021—2022年出现明显增长;但是作者和机构间缺乏深入广泛的合作。目前鱼腥草的研究热点以成分含量测定、物质基础与抗菌、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为主。结论 鱼腥草和鱼腥草复方制剂用于肺炎相关疾病及其挥发油抗菌作用是未来研究的前沿内容,且研究有待深入;网络药理学是新兴热点,为中药及其复方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谭婷  张晶  陈林  冯育林  杨世林  温泉  罗云 《中草药》2020,51(19):4916-4924
目的分离纯化具有抗补体活性的连钱草均一多糖并表征其结构。方法水提醇沉得连钱草粗多糖,DEAE-52、SephadexG-100柱色谱抗补体活性导向分离得到均一多糖,采用HPGPC、IR、GC、甲基化及核磁等方法对均一多糖进行结构表征,并测定均一多糖的抗补体活性。结果分离所得连钱草均一多糖GLP-1和GLP-2,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370和20 040,均主要由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的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6.3和1∶4.9,GLP-1和GLP-2均具有较强的抗补体活性。结论连钱草均一多糖的结构表征为进一步阐明其抗补体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研究基础,同时也为筛选天然补体抑制剂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金乾  李莹  群培  向海燕  刘圆 《中草药》2018,49(4):919-927
目的在甘松野生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其全草是否可等同药典中规定的根及根茎入药,探讨市场流通的甘松药材为全草的科学性。方法收集全国4省区的31批样品,常规方法测定植株根长、株高、干质量、挥发油含量、水溶性浸出物、甘松新酮含量、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回归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层序聚类分析(HCA)法对反映药材质量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评价野生甘松"全草"和"根及根茎"的药材质量。结果甘松药材质量优劣主要与根及根茎挥发油含量、根及根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较明显的相关性;甘松药材的根及根茎、全草具有差异的8个自变量中,水溶性浸出物、挥发油2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通过多维统计分析法对甘松全草、根及根茎的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甘松全草与根及根茎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再次证实甘松仍然以历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根及根茎入药为佳;表明甘松全草不能完全替代甘松的根及根茎入药。  相似文献   

14.
蔡卓亚  周自桂  李萍  秦勇 《中草药》2015,46(2):297-304
伸筋草为我国传统中药,主要含有生物碱、三萜类成分,常用于治疗屈伸不利、风湿痹症和跌打损伤等疾病,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且疗效确切。为进一步了解伸筋草化学成分,探讨开发利用伸筋草药用资源,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伸筋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云生  谢丽霞  毛福英  王张  曹喆  张新慧 《中草药》2015,46(24):3695-3703
目的研究37个不同产地麻黄平喘作用及其生物效价的差异。方法取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建立平喘药效模型,按累积计量法于麦氏浴槽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梯度(剂间距1:0.5)的麻黄水煎液,计算不同产地麻黄解痉率;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V生物检定统计法项下"量反应平行线法"(2,2)法计算生物效价值;采用HPLC法测定麻黄药材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量;对不同产地麻黄生物效价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麻黄对磷酸组胺(His)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有解痉作用,与麻黄对照药材相比,有20个产地的麻黄达显著水平(P0.05),麻黄解痉作用与给药质量浓度呈剂量依赖性,草麻黄与中麻黄种间解痉率无显著差异(P0.05);37个产地的麻黄药材与对照药材相比平喘效价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0.01),平喘效价值为22.35~489.04 U/g,可信限率(FL)13.15%~38.97%,效价相差近21.88倍,麻黄平喘生物效价与麻黄碱及伪麻黄碱总量之间相关不显著;采用聚类分析法能够将不同平喘生物效价值的麻黄区分开来,37份麻黄药材中有24份生物效价值高于对照药材,占麻黄样品总数的64.86%。结论平喘生物效价值可以定量评价不同产地麻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苍耳草与苍耳子的差异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Triple TOF-MS/MS)技术对不同产地苍耳草与苍耳子8批样品进行测定,通过多级串联质谱分析,对质谱数据进行峰匹配、峰对齐、滤噪处理等,以提取特征峰;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处理;通过一级质谱精确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结合软件数据库搜索及相关文献进行成分鉴别。结果苍耳草与苍耳子样品的化学组成得到有效区分;初步筛选出44个差异化学成分,并鉴定出41个成分,其中所分析样品的12个共有差异化学成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从苍耳草与苍耳子化学成分差异的角度,可为揭示二者药性、药效差异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香青兰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并比较不同产地香青兰中有效成分的量。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香青兰中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I)、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II)、迷迭香酸、香叶木素-7-O-葡萄糖醛酸苷(III)、田蓟苷和刺槐素-7-O-葡萄糖醛酸苷(IV)的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溶媒、乙醇用量和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根据最佳提取工艺,比较不同产地香青兰中I、II、迷迭香酸、III、田蓟苷和IV的量。结果 最佳提取条件为加30倍量的40%乙醇水溶液,提取1次,5 h。新疆吉木萨尔产的香青兰中I、II、迷迭香酸、III、田蓟苷和IV的量较高。结论 该提取工艺合理、稳定、可行;不同产地的香青兰药材中I、II、迷迭香酸、III、田蓟苷和IV的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张瑞飞  查色  尹旭  白睿峰  李媛  屠鹏飞  柴兴云 《中草药》2016,47(7):1217-1224
角茴香为罂粟科角茴香属植物,是民族药和地方习用药材,以藏药最为常用,具清热、解毒、镇痛之功效,治疗"赤巴"等多种热症、瘟疫及瘟毒。角茴香及其同属植物主要有效成分为异喹啉类生物碱,角茴香属植物有抑菌、保肝、镇痛抗炎、抗病毒等作用。针对角茴香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姚奕  许浚  黄广欣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20,51(10):2661-2670
香薷作为常用解表中药,其化学成分多样,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对香薷进行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主要药理活性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核心概念,从生源途径、传统药性药效、药动学和体内过程以及可测成分等方面对香薷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尹明星  陈婧  施春阳  王文清  方建国 《中草药》2021,52(19):6045-6051
鱼腥草是常见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数千年的食用、药用历史,现有研究表明,鱼腥草安全无毒。但由于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成分,其安全性一直存在较多争议,而关于鱼腥草中马兜铃内酰胺毒性的探讨并不多见。从鱼腥草中马兜铃内酰胺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实验研究等方面对鱼腥草的安全性进行探讨,为鱼腥草的食品药品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