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双黄连注射液与4种抗生素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这4种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配伍。方法利用GWF-5 J型微粒分析仪分别计数上述配伍后≥5μm,≥10μm,≥12μm,≥20μm,≥25μm,≥50μm的不溶性微粒数,并进行比较。结果4种抗生素与双黄连注射剂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标准,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5μm,≥10μm,≥12μm,≥20μm,≥25μm,≥5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多于配伍前。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这两种注射液与双黄连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也比配伍前有所增多,但低于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论临床上双黄连注射液与这些药物联合应用时,宜分别放在不同输液瓶中,以避免因不溶性微粒数的增加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证实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肌苷注射液是否有配伍禁忌。方法:0.9%NS100ml+丹参多酚酸盐50mg,0.9%NS100ml+肌苷0.6,用10ml注射器抽取上述两种药物各5ml。结果:两组药物一接触,颜色立刻变为黄绿色,无沉淀无混浊。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肌苷注射液确实存在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注射用丹参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自然光环境下,模拟临床常用的浓度,分别测定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注射用丹参配伍后8 h内不同时间的盐酸莫西沙星含量的变化,同时观察混合液外观及pH值的变化。结果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注射用丹参混合后,8 h内莫西沙星含量和pH值无明显变化,但1 h时,混合液出现白色沉淀,pH值及盐酸莫西沙星含量均有所下降。结论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注射用丹参配伍在室温下性质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盐酸左氧氟沙星与甲硝唑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盐酸左氧氟沙星与甲硝唑注射液配伍后室温下内的含量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外观并测定PH值。结果:在室温条件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甲硝唑注射液配伍0~6h内其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与甲硝唑注射液配伍后在6h内稳定,可以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提出中药注射剂质控方法思路,并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物质组分、药效及药动学等的相关分析,确定其Q-marker为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D及丹酚酸Y。并以Q-marker为核心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指纹图谱、近红外在线控制及生物学质控为一体的质控体系,以期为中药注射剂质控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注射用泮托拉唑钠与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在静配中心水平层流台,按照医嘱配制好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成品输液,分别与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成品输液等比例混合,在0~6 h内观察混合液的外观性状,检测其pH和不溶性微粒数。结果:泮托拉唑钠与刺五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参酮ⅡA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注射用灯盏花素、舒肝宁注射液配伍后颜色明显改变;同时pH明显降低(P0.05),不溶性微粒含量部分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结论:临床使用泮托拉唑钠时应该避免与中药注射剂同瓶配伍使用,序贯滴注需要严格冲洗输液管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双黄连粉针和9种注射剂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0.9%氯化钠溶液作为溶媒,考察双黄连粉针与9种注射剂在室温下配伍后外观、pH和微粒变化,并采用HPLC法考察配伍液中黄芩苷含量的变化。结果:双黄连粉针与头孢呋辛钠粉针配伍产生白色沉淀,含量下降;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颜色加深,pH略微升高,含量下降;与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含量下降。结论:双黄连粉针不宜与头孢呋辛钠粉针、碳酸氢钠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配伍,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两种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观察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双黄连、茵栀黄注射液配伍后外观、颗粒数、p H值等变化情况,并采用HPLC法检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抗感染中药配伍后的稳定性。结果:茵栀黄注射液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呈棕红色,轻度浑浊;双黄连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呈无色澄透溶液,混合后8h内p H值、微颗粒个数均无明显变化,12h含量测定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宜与茵栀黄注射液配伍,与注射用双黄连配伍后p H值和含量值均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在室温条件下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和使用方法,将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8瓶,分别用木糖醇注射液5 ml溶解后转注入木糖醇注射液250 ml中,混合均匀后,在室温条件下考察6h内配伍溶液的色泽、澄清度、pH值、不溶性微粒、紫外全波长扫描图谱、总皂苷变化情况,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皂苷及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同时考察皂苷及木脂素的指纹图谱变化情况.结果 在室温条件下,配伍溶液的色泽、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紫外全波长扫描图谱、皂苷、五味子醇甲含量、皂苷及木脂素指纹图谱在0~6h内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在室温条件下6h内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丹参、清开灵、头孢哌酮钠静点用药禁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避免临床各科药物之间发生理化反应及其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选择临床常用药物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与氧氟沙星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等混合后出现的情况作以总结,以指导临床合理配用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超滤技术应用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制剂工艺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两种不同截流分子量的超滤膜分别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制剂溶液进行超滤,比较超滤前后丹酚酸B的含量、总酚酸的含量、指纹图谱、溶液颜色的变化。结果:超滤膜分离纯化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制剂,有效成分损失量低,溶液澄明度好,并能够除去部分杂质。结论:超滤纯化技术具有简单、经济、省时等特点,可用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制剂中的大规模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分别与维生素B6,酚磺乙胺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氨溴索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胃复安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肾上腺素,10%葡萄糖,痰热清,谷氨酸钠注射液,乳酸左氧氟沙星,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用泮托拉唑钠40毫克,溶于0.9%生理盐水中,取5—10毫升与上述13种药物混合,肉眼观察混合溶液颜色,外观,性质变化。结果:泮托拉唑钠与上述药物配伍,经过一定时间后,其颜色与外观,性质均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结论:在上述条件下,泮托拉唑钠与上述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临床应用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注射用丹参分子排阻色谱及指纹图谱差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质量差异的分析方法.方法 取临床不良反应有差异的不同批号的样品进行平行比对试验,分别应用凝胶分子排阻色谱、碳十八反相液相色谱进行指纹图谱分析,通过综合差减分析揭示非小分子酚酸类成分信息.结果 注射用丹参的凝胶分子排阻色谱有显著的批间差异,非小分子酚酸类成分批间差异显著,与豚鼠急性毒性反应程度相对应.结论 非小分子酚酸类成分应作为丹参系列注射剂质量控制的重点.提出谱毒学研究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在室温(25±1)℃下与果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将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8瓶,分别用注射用水溶解后转注入5%果糖注射液250 mL中,混合均匀后,在室温(25±1)℃下考察6 h内配伍液的色泽、澄清度、pH值、不溶性微粒、紫外全波长扫描图谱、总皂苷变化情况,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皂苷及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同时考察皂苷及木脂素的指纹图谱变化情况。[结果]在室温(25±1)℃下,0~6 h配伍液的色泽、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紫外全波长扫描图谱、皂苷、五味子醇甲含量、皂苷及木脂素指纹图谱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与果糖注射液配伍,在室温(25±1)℃下6 h内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在室温(25±1)℃下与果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模拟临床用药浓度, 将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8瓶, 分别用注射用水溶解后转注入5%果糖注射液250 mL中, 混合均匀后, 在室温(25±1)℃下考察6 h内配伍液的色泽、澄清度、pH值、不溶性微粒、紫外全波长扫描图谱、总皂苷变化情况, 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皂苷及五味子醇甲的含量, 同时考察皂苷及木脂素的指纹图谱变化情况。[结果] 在室温(25±1)℃下, 0~6 h配伍液的色泽、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紫外全波长扫描图谱、皂苷、五味子醇甲含量、皂苷及木脂素指纹图谱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与果糖注射液配伍, 在室温(25±1)℃下6 h内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醒脑静注射液与9种联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为该药物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临床使用情况,将醒脑静注射液分别与9种联用药物进行配伍并置于室内避光条件下和光照条件下6 h,考察配伍溶液的外观性状变化,并采用相似性评价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配伍溶液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醒脑静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等9种药物配伍后外观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等9种药物配伍0 h,放置6 h及光照6 h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 0. 98。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9组配伍溶液聚为两类;其中与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等8种药物的配伍溶液聚为一类,且配伍后醒脑静注射液的特征成分相对峰面积均无明显变化;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配伍溶液聚为一类,配伍0,6 h后醒脑静注射液的某些特征成分相对峰面积增大,光照6 h后更加明显。结论:醒脑静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等8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良好,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伍则存在稳定性问题,提示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其配伍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郑林  熊荻菲菲  曹旭  黄勇  李勇军  王爱民 《中成药》2014,(11):2290-2294
目的研究注射用复方荭草冻干粉针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测定室温下6 h内配伍溶液的外观性状、色泽、pH值、不溶性微粒,以及异荭草素、荭草素和野黄芩苷的含有量及指纹图谱的变化。结果注射用复方荭草冻干粉针在室温条件下,6 h内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各检查项目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复方荭草冻干粉针在室温条件下6 h内可与上述两种输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短期经济学效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2月-2013年4月份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比较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舒血宁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心绞痛发作频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88.6%和81.0%,三种中药注射剂在疗效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药物的治疗心绞痛发作频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7.74、10.56和11.25。结论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来说,采用丹红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比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具成本-效果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常见中药的配伍不当。方法:对双黄连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以及茵栀黄注射液的配伍进行了分析。结果:喹诺酮类与中药注射剂混合滴注易产生沉淀。结论:喹诺酮类与中药注射剂混合滴注时,应在两组液体间加与其不发生反应的另一组液体。  相似文献   

20.
《中成药》2014,(8)
目的考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与6种输液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优选的红花黄色素溶解液分别与5%和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及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为成品输液,观察室温(22℃)条件下8 h内各成品输液理化性质的变化并计算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注射用红花黄色素配伍6种成品输液的性状和pH在0~8 h内没有显著变化。在6 h内不溶微粒数符合规定,只有0.9%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8 h后,复方氯化钠稀释的成品输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下降超出10%,其他5种成品输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稳定。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建议采用0.9%氯化钠等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调配为成品输液,并于室温下6 h内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