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云云  康显杰  杨莹  张婷  朱涛  吴瑶  杜伟锋  葛卫红 《中草药》2018,49(20):4731-4736
目的通过痛经模型对产地鲜切加工乌药饮片与传统加工乌药饮片进行药效比较。方法采用雌激素诱导小鼠痛经模型,通过记录小鼠扭体反应及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血管加压素(AVP)、β-内啡肽(β-EP)5个指标的变化来比较2种不同加工方式乌药治疗痛经的效果。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种不同加工方式乌药均能明显减少痛经模型小鼠扭体次数(P0.01),降低PGE2、PGF2α、AVP水平(P0.05、0.01),升高β-EP水平(P0.01),但两者相同给药剂量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两种不同加工方法乌药均对痛经模型小鼠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产地鲜切加工乌药与传统加工乌药对痛经模型小鼠的药效强度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艾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2α(PGF2α)及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时机艾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止痛效应的差异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3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7只,模型组、预先灸组、即刻灸组和预先即刻灸组,每组9只。采用(0±1)℃冰水浸泡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干预10 d建立寒湿凝滞证,再于第11 d注射缩宫素后制备成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模型。艾灸干预的3组均取神阙和关元,每穴均灸10 min,均每日1次。预先灸组于造模期间第8 d开始接受温和灸,连续3 d;即刻灸组于第11 d注射缩宫素后即接受温和灸1次;预先即刻灸组于第8 d至第11 d注射缩宫素后均接受温和灸,连续4 d。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PGF_(2α)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PGE2和AVP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PGF_(2α)、AVP含量及PGF_(2α)/PGE_2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0.01),PGE_2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先灸组、即刻灸组及预先即刻灸大鼠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减少,扭体总分降低(均P0.01);3个治疗组大鼠子宫组织PGF_(2α)、AVP含量及PGF_(2α)/PGE_2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PGE_2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预先灸组比较,即刻灸组和预先即刻灸大鼠扭体次数减少,扭体总分降低(均P0.01),预先即刻灸大鼠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即刻灸组和预先即刻灸大鼠子宫组织PGF_(2α)含量及PGF_(2α)/PGE_2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PGE_2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即刻灸组比较,预先即刻灸组大鼠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减少(均P0.05),扭体总分降低(P0.01);预先即刻灸组大鼠子宫组织PGF_(2α)含量及PGF_(2α)/PGE_2比值明显降低(均P0.01),PGE_2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不同时机艾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均有明显的止痛效果,其中以预先即刻灸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GF_(2α)、PGE_2和AVP异常水平,有效地抑制痛经大鼠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进而改善子宫局部缺血、缺氧状态而起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桂枝茯苓胶囊对痛经小鼠及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复制前列腺素F2α(PGF2α)致小鼠痛经模型,观察桂枝茯苓胶囊对小鼠扭体次数、血浆β-内啡肽(β-EP)、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复制缩宫素(OT)致大鼠痛经模型,观察桂枝茯苓胶囊对大鼠扭体次数、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桂枝茯苓胶囊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减少前列腺素F2α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P0.05),显著升高血清中β-EP含量(P0.05),桂枝茯苓胶囊高剂量组能显著升高血清中6-Keto-PGF1α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较,桂枝茯苓胶囊高剂量组可显著减少缩宫素引起的大鼠扭体次数,显著降低大鼠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桂枝茯苓胶囊高、中剂量组PGF2α/PGE2比值降低。结论: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痛经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β-EP、6-Keto-PGF1α、PGF2α、PGE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讨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30只)和空白组(10只,A组),用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造模成功后,将30只痛经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隔药灸脐组(C组)、隔淀粉灸脐组(D组)。隔药灸脐组采用隔药灸神阙穴,隔淀粉灸脐组采用隔淀粉灸神阙穴。比较各组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子宫组织PGE_2、PGF_(2α)含量及脾脏NK细胞活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隔药灸脐组、隔淀粉灸脐组均能减少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隔药灸脐组30min内扭体次数最少(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β-EP含量显著降低,子宫组织中PGE_2含量明显降低(P0.01)、PGF_(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脐组、隔淀粉灸脐组血浆中β-E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GF_(2α)的含量明显降低,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明显升高(P0.01);其中尤以隔药灸脐组对血浆β-EP、子宫组织PGE_2、PGF_(2α)含量及脾脏NK细胞活性含量影响最为明显。结论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机制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关,可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子宫组织中PGF_(2α)含量、升高PGE_2含量,提高脾脏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即时艾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2α(PGE_(2α))及加压素(AVP)含量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痛经宝组、预先灸组、即刻灸组,每组9只。采用(0±1)℃冰水浸泡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复制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模型。痛经宝组于第8天造模后,予痛经宝颗粒灌胃给药。预先灸组于第8天造模后,温和灸"神阙""关元"穴,每穴10 min。即刻灸组于第11天注射缩宫素后同法施灸1次。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PGE_2、PGE_(2α)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AV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痛经宝组、预先灸组、即刻灸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均减少、扭体总分均降低(均P0.01);与痛经宝组比较,即刻灸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总分均降低(P0.05,P0.01);与预先灸组比较,即刻灸组大鼠扭体次数均减少、扭体总分均降低(均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PGE_(2α)、AVP含量及PGE_(2α)/PGE_2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0.01),PGE_2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经宝组、预先灸组、即刻灸组大鼠子宫组织PGE_(2α)含量及PGE_(2α)/PGE_2均明显降低(均P0.05,P0.01),PGE_2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预先灸组与即刻灸组大鼠子宫组织AVP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痛经宝组比较,即刻灸组大鼠子宫组织PGE_(2α)、AVP含量及PGE_(2α)/PGE_2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预先灸组比较,即刻灸组大鼠子宫组织PGE_(2α)及PGE_(2α)/PGE_2均明显降低(均P0.05),PGE_2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预先灸与即刻灸均可明显抑制痛经大鼠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调节失衡的PGE_(2α)和PGE_2,降低AVP的含量,进而改善子宫局部缺血缺氧状态,起到镇痛作用,但即刻灸疗效优于预先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经疏肝化瘀通络法联合针灸治疗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前列腺素和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2—12月在唐山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30例辨证为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益母草冲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自拟温经疏肝、化瘀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疼痛程度(痛经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β-EP水平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措施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PGE_2及β-E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均<0. 05),PGF_(2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 05),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均<0. 05)。治疗后2组患者痛经评分明显降低(P均<0. 05),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均<0. 05),且观察组患者痛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 85%(61/65),对照组为78. 46%(51/6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温经疏肝、化瘀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疗效更好,可明显减轻患者围月经期疼痛程度及缩短痛经持续时间,可能与明显调节血清前列腺素和β-E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素(PGF_(2α)、PGE_2)、催产素(OT)影响。方法:对20例患者以化瘀止痛方(组成:五灵脂、三七、没药、木香、延胡索、乌药、白芍、浙贝母、猫爪草、甘草)口服治疗,对治疗前后症状进行评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经期血清PGF_(2α)、PGE_2、OT值。结果:患者治疗期间痛经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为90%;治疗后症状改善积分、痛经程度积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经期血清PGF_(2α)、PGE_2和OT水平与痛经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经期血清PGF_(2α)、PGE_2和OT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痛经其痛经程度与经期血清PGF_(2α)、PGE_2和OT水平呈正相关;化瘀止痛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其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调控经期血清PGF_(2α)、PGE_2和O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选择治疗痛经常用的腧穴关元、次髎、三阴交对痛经大鼠进行简易穴位埋线治疗,观察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子宫组织PGE_2、PGF_(2α)的含量变化,推测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结果:西药组和穴位埋线组大鼠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均显著较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西药组与穴位埋线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E_2含量明显升高,PGF_(2α)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可拮抗缩宫素致大鼠实验性痛经,减少扭体次数,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升高子宫组织PGE_2含量,降低PGF_(2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9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给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血清前列腺素(PGF_(2α)、PGE_2、β-EP)、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患者复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6.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PGF_(2α)、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GE_2及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治愈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研究电针合谷穴对痛经大鼠的镇痛效应及机制。方法:将30只处于动情间期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合谷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联合制备痛经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合谷穴对痛经大鼠扭体行为、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穴组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次数、总分均显著性减少(均P0.01);子宫PGE2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PGF2α含量及PGF2α/PGE2比值均显著性下降(均P0.01);血浆、子宫、下丘脑β-EP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垂体β-EP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电针合谷穴可以通过降低大鼠子宫PGF2α含量和PGF2α/PGE2比值、升高垂体β-EP含量达到止痛的作用,其镇痛效应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中枢β-EP的含量达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通散神阙穴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起效机制。方法将7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予温通散神阙穴敷贴。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清相关指标环氧化酶-2(COX-2)、前列腺素PGF_(2α)及PGE_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雌二醇(E2)、孕酮(P)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COX-2、PGF_(2α)、PGF_(2α)/PGE_2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PGE_2水平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PGE_2水平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COX-2、PGF_(2α)、PGE_2水平差异显著(P0.01),而PGF_(2α)/PGE_2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IL-6及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E_2水平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E_2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E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试验期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检出异常。结论温通散神阙穴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显著改善患者痛经情况,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E_2,降低COX-2、IL-6、TNF-α,调节前列腺素(降低PGF_(2α),升高PGE_2)水平等多靶点或通路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艾灸时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均选用纯艾条灸法,A组灸10 min,B组灸20 min,C组灸30 min,观察治疗前后痛经临床症状评分、血清PGE_2(前列腺素E_2)、PGF_(2α)(前列腺素F_(2α))、β-EP(β内啡肽)含量及变化。结果:与A组治疗后比较,C组痛经症状得分及血清PGE2,PGF2α含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灸治时间与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呈正相关,30 min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养血通络方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给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肝养血通络方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胀痛、乳房胀痛、胸闷不适、经行不畅)、疼痛状况[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CM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实验室检查指标(PGE_2、PGF_(2α)、NGF)改善情况,统计2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胀痛、乳房胀痛、胸闷不适、经行不畅积分和COX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PGE_2、PGF_(2α)、N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血清PGE_2、PGF_(2α)、NG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4/5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6/5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养血通络方联合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血清PGE_2、PGF_(2α)、NGF表达,改善患者痛经等症状,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前列腺素E_2(PGE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腹痛改善状况,检测患者前列腺素和β-EP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GE2和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而PGF_(2α)含量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PGE2、PGF_(2α)及β-EP含量改善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改善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少腹逐瘀汤合四逆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通过调节子宫生殖内分泌系统,改善子宫功能活动和盆腔局部血液循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隔姜灸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前列腺素代谢物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49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1组83例予隔姜灸治疗;对照2组83例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治疗组83例予隔姜灸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3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F_(2α)(PGF_(2α))、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及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统计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8%,对照1组总有效率80.72%,对照2组总有效率75.9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3组治疗后PGE_2水平均升高(P0.05),PGF_(2α)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PGE_2水平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PGF_(2α)水平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3组治疗后IL-6、hs-CRP、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IL-6、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隔姜灸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原发性痛经可有效改善患者前列腺素代谢物和炎症指标,疗效优于单纯隔姜灸或单纯中药离子导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临床经验方复方金铃四逆四物失笑散(FFSXF)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的前列腺素和外周血中β-内啡肽(β-EP)的作用,探讨其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制备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以消炎痛、月月舒作对照药,根据FFSXF临床常用剂量,由人与大鼠体重换算后每天分别予FFSXF低、中、高剂量组2.5、5、10 g/kg浓度的FFSXF混悬液灌胃,采用ELISA对照考察药物对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变化,放射免疫法观察药物对其外周血液中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FFSXF高、中、低剂量组PGE2含量显著上升(P0.01),PGF2α含量显著下降(P0.05,P0.01);FFSXF高、中剂量组β-EP含量显著上升(P0.01)。结论 FFSXF能有效调节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前列腺素水平,同时提高外周血液中的β-EP水平,增强内源性镇痛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21,(8)
目的研究散结镇痛胶囊对缩宫素诱导小鼠痛经模型的镇痛机制。方法将60只ICR雌性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布洛芬缓释胶囊,0.10 g/kg),散结镇痛胶囊高、中、低剂量组(1.80、0.90、0.45 g/kg)组。采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复制小鼠痛经模型,注射激素的同时开始每天灌胃给药,连续7 d。末次灌胃1 h后,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各鼠腹部注射缩宫素2 IU,并记录30 min内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小鼠取血后颈椎脱臼处死,分离子宫组织,检测血清中E2、NO水平及子宫组织PGF_(2α)(前列腺素F_(2α))、Ca~(2+)水平和P-MLC20(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COX-2(环氧合酶-2)、ERα(雌激素受体)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散结镇痛胶囊抑制缩宫素诱导的小鼠扭体反应(P0.05,P0.01),散结镇痛胶囊能够降低血清中E2水平及升高NO水平(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子宫组织PGF_(2α)、Ca~(2+)水平升高(P0.01),P-MLC20、COX-2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散结镇痛胶囊高、中剂量组可降低缩宫素诱导痛经小鼠子宫组织PGF_(2α)、Ca~(2+)水平(P0.05,P0.01)及P-MLC20、COX-2蛋白表达(P0.05,P0.01);散结镇痛胶囊低剂量组也能降低子宫组织PGF_(2α)、Ca~(2+)水平(P0.05,P0.01)及COX-2蛋白表达(P0.05)。结论散结镇痛胶囊抑制缩宫素诱导的小鼠痛经作用机制与减少P-MLC20、COX-2、ERα蛋白表达,降低PGF_(2α)、Ca~(2+)、E2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参考文献法建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和西药组,分别给药6 d,于末次给药30 min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其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_2、P、PGE_2、PGF_(2α)、TXB2及6-Keto-PGF_(1α)的含量。结果:中药小剂量组和中药大剂量组均可延长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疼痛潜伏时间,减少其子宫痉挛收缩引起的疼痛反应,降低血清E_2、PGF_(2α)和TXB2的含量,有效升高血清PGE_2及6-Keto-PGF_(1α)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大剂量组血清P含量较模型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化瘀止痛法的止痛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_2含量以及TXB2与6-Keto-PGF_(1α)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西药组采用芬必得灌胃治疗,穴位埋线组在"关元""次髎""三阴交"穴进行简易穴位埋线治疗。比较各组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及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MTT比色法检测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次数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穴位埋线组均能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β-EP含量显著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降低、PGF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穴位埋线组血浆β-E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GF2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机制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关,可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升高PGE2含量,提高脾脏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20.
用放射免疫法对106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血与尿前列腺素E_2(PGE_2)和前列腺素F_(2α)(PGF_(2α))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作了探讨。初步发现: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血与尿PGE_2皆明显增高(P<0.01),但PGF_(2α)无明显差异(P>0.05);中度慢性胃炎患者尿PGE_2和PGF_(2α)皆明显高于轻度慢性胃炎(P<0.05),但血PGE_2和PGF_(2α)在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PGE_2和PGE_2/PGF_(2α)及肝胃不和证患者血PGE_2/PGF_(2α)皆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P<0.05),和健康对照组比较,血PGE_2/尿PGE_2比值的下降幅度及血PGF_(2α)/尿PGF_(2α)比值的上升幅度均表现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提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主要与PGE_2关系密切,血与尿前列腺素(PG)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PG在中医的辨证中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