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PNS)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佳木斯市中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00例PNS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肾脏穿刺活检,对其中医辨证分型和肾脏病理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00例PN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湿热蕴结证112例、肝肾阴虚证75例、脾肾阳虚证89例、肾络瘀阻证24例,其中男性分布占69.33 %,与女性30.67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00例PNS患者中微小病变肾病(MCNS)47例、膜性肾病(MN)135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64例、lgA肾病(lgAN)64例,300例PNS患者中医证型和肾脏病理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χ~2=28.461,P=0.012,γ=0.425)。其中湿热蕴结证以MN、MCNS较为多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均以MN为主,肾络瘀阻证以MN较为多见;135例病理分期为MN的PNS患者中医证型和MN分期有一定相关性(χ~2=16.531,P=0.034,γ=0.427)。结论:PNS患者中医证型和肾脏病理组织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重要思路与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毛加荣  刘建红  程小红 《陕西中医》2012,(10):1330-1331
目的:分析膜性肾病(MN)的中医证侯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将101例MN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中医证侯、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期膜性肾病(92.02%)、大部分Ⅱ期膜性肾病(72.31%)以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为主,Ⅲ期膜性肾病(90.14%)及少部分Ⅱ期膜性肾病(17.58%)表现为脾肾阳虚、湿热已去为主要证型,各期均有少部分气阴两虚、水瘀互结及脾肾衰败、湿毒内盛。结论:在肾穿刺病理确诊的基础上,通过中医辨证分型,症候可见脾失健运、湿热蕴结,脾肾阳虚,气阴两虚、水瘀互结,脾肾衰败。认为本病病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侵袭为标,配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提高疗效,减少了激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和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我院在2014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150例肾病综合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1~3日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记录肾脏的病理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探讨中医辨证分型和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从性别方面来看,肾病综合征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比例,大约为2∶1;从年龄来看,患者的发病年龄一般为40岁左右,各个症型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各种病理类型的年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中医证型当中,风水泛滥证最为多见,其次是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肾络瘀阻证。肾脏病理表现以出现膜性肾病为主,其次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炎、肾小球轻微病变型。中医证型和肾脏病理类型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关联度并不高,各个中医证型之间风水泛滥病理类型的构成有差异,而其他的证型病理类型构成不存在差异。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和病理分型具有相关性,其中以风水泛滥为主,但是关联度并不高,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寻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为足溃疡病人的辨证分型提供一个新思路。方法 选择140例DFU患者按照指南进行辨证分型,采集实验室指标,同时配以3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做对照,分析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 中医证型以气血两虚、脉络瘀阻证(28.6%)最为常见。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及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CRP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TC高于其他证型,而ALB低于其他证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CRP、ALB是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的危险因素;ALB、TC是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危险因素。结论 DFU患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对DFU的辨证分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13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CT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两种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均匀型和节段型肝硬化多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次而对应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结节型肝硬化则以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最次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各分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分型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联系,可相互辅导借鉴,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31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依据病例数多少,各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不同证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差异,与肝郁脾虚证相比,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门脉流速明显降低(P0.05,P0.01),瘀血阻络证门静脉血流量降低(P0.05)。肝功能A级的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肝功能B级以湿热蕴结、脾虚湿盛为主,肝功能C级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呈一定规律分布,不同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肝功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病情评估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型及发病特征,为成人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提供中医理论和方法。方法对2016年1—12月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住院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部分患者进行统计,共计1005例,去掉18岁以下的44例儿童股骨头骺坏死,共计1005例,其中男性811例,女性194例,对患者按照中医分型(肝肾亏虚、脾肾阳虚、痰瘀阻滞、寒湿痹阻、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共六型,对患者双髋分期、患者病程统计及临床中医分型统计。结果肝肾亏虚型占35.32%,脾肾阳虚型占23.18%,痰瘀阻滞型占14.13%,寒湿痹阻型占11.44%,湿热蕴结型占11.14%,气滞血瘀型占4.78%;分期ARCOIII期患者最多,占39.28%,ARCOII期占30.50%,ARCOIV期占28.40%,ARCOI期占2.00%;酒精型最多,占59.70%;病程在2年以上,均值为(29.73±34.62)月。结论骨蚀患者病程较长,平均2年以上,就诊时以ARCOIII期最多,临床上以虚证居多,临床上分为肝肾亏虚、脾肾阳虚、痰瘀阻滞、寒湿痹阻、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六型,基本上包含了大多数证型;致病原因以痰、瘀、虚为主,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上注重活血化瘀、补肝、补脾、补肾。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15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并检测各患者血CD3 、CD4 、CD8 和血IgM、IgG、IgA。结果CD4 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 水平在脾肾阳虚证中最高,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免疫指标对辨证分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辩证分型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5年09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住院,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15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医的辩证分型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后面可统一用IMN)患者临床症状、病理的影响。结果:研究共入组IMN患者150例,男性87例,女性63例,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50.0±12.3(18~74)岁,发病至肾活检时间0.5~48个月(中位数4.0个月)。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气阴两虚居多,其中气阴两虚较脾肾阳虚型患者病程长,尿蛋白量多,肾小球滤过率低,脾肾阳虚组较之气阴两虚组更容易发生高胆固醇血症或高脂血症。结论:IMN的中医辩证分型与临床及病理密切相关,探讨IMN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有助于更好的指导中医辩证分型及提高疗效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血小板检测参数的关系。方法:将1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检测其肝功能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 aggregation,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 ratio,P-LCR),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各项血小板参数检测中,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的PDW、P-LCR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的P-LCR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异常率比较,湿热蕴结证除PCT外其他各指标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的PDW与P-LCR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小板检测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与大血小板比率增高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76例结直肠息肉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客观指标和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结直肠息肉中医证型分布根据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腺瘤性息肉以湿热瘀阻证为主,非腺瘤性息肉则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血脂异常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相关,从中医证型与血脂变化来看,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以湿热瘀阻证为主,而甘油三酯(TG)的变化则可能以脾肾阳虚证常见。结论:结直肠息肉的中医分型中,湿热瘀阻证型与腺瘤性息肉病理最密切,而湿热瘀阻证与血脂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变腹水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56例肝硬变腹水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SAAG检测,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滞湿阻证SAAG值较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寒湿困脾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困脾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其他证型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变腹水中医证型与SAAG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91-92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肾络瘀阻的临床相关性,为该病肾络瘀阻理论和活血化瘀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对300例观察对象进行肾络瘀阻程度统计,对糖尿病肾病分期、病程、证型、是否合并并发症之间肾络瘀组程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全部观察对象均存在肾络瘀阻,不同糖尿病肾病分期、病程、证型、是否合并并发症之间肾络瘀组程度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络瘀阻程度与糖尿病肾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瘦素、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60例,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别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含量,设健康对照50例,并将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脾肾阳虚外,其余证型均存在明显的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水平依次为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其中湿热中阻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更易于脂肪变。结论:湿热中阻是慢性丙肝的主要证型,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可以作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8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活检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及转归的关系。方法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肾病科2017年9月—2018年5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穿刺活检患者病例180例,收集其病理类型、中医辨证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膜性肾病(MN) 82人,所占比例最高;Ig A肾病(IgAN) 56人,所占比例次之;其它,狼疮性肾炎(LN) 15人,肾小球轻微病变(GML) 13人,轻度系膜增生(MsPGN) 5人,局灶节段性硬化(FSGS) 3人,乙肝相关性肾病3人,高血压肾损害3人。各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和IgA肾病为主,所有入组患者病理类型由高到低所占比例分别为45.56%、31.11%、8.33%、7.22%、2.78%、1.67%、1.67%、1.67%。从临床资料看,中医证型中,慢性肾脏病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而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膜性肾病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居多;Ig A肾病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居多,常伴有血瘀、湿热;狼疮性肾炎证型以气阴两虚为主;肾小球轻微病变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别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局灶节段性硬化以脾肾气虚多见,易兼血瘀与湿热;乙肝相关性肾病、高血压肾损害以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膜性肾病(MN)所占比例最高;IgA肾病次之,其次为GML、MsPGN、 FSGS等。脾肾气虚证为慢性肾脏病主要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次之,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膀胱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上海地区膀胱癌患者525例,采用中医证候问卷的方法调查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同时调查病理结果(是/非浸润性膀胱癌),然后在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再进一步调查患者的病理细胞分级(高/低危)、膀胱镜检查的相关情况(肿瘤数目:单发/多发)、病史情况(发病年龄;发病情况:首发/复发),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1)5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68.0%,女性患者占比32.0%。中医证型中,瘀毒蕴结型、湿热下注型占比较高,其后依次是肾阴不足型、无证可辨/其他型和脾肾两虚型;病理显示非浸润性膀胱癌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占比最多的中医证型为湿热下注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占比最多为瘀毒蕴结型。(2)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低级别占比最多的中医证型是湿热下注型,高级别是瘀毒蕴结型。(3)非浸润性膀胱癌主要中医证型中,湿热下注型的排尿症状、肠道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瘀毒蕴结型疼痛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上海地区膀胱癌的中医证型以湿热下注、瘀毒蕴结两型为主,发病最多的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亦是呈现此两种证型占比最多。非浸润性膀胱癌与浸润性膀胱癌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比较有差异,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瘀毒蕴结型因较其他证型病理级别、浸润性和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明显,尤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大肠癌术前证候以湿热蕴结型最多,其次依次为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结论:大肠癌术前主要证候群: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以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和气血两虚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硬化(A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3 例AC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证型不同分肝气郁结证组39 例、湿热蕴结证组54 例、瘀血阻络证组28 例、肝肾阴虚 证组27 例和脾肾阳虚证组15 例,比较各组肝功能特征和Child-Turcotte-Pugh(CTP) 分级。结果:AC 中医证 型分布中以湿热蕴结证为主。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 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 和CTP 分级在各证 型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湿热蕴结证组ALT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肝肾阴虚 证组,且AST 高于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组,且GGT 高于其他4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气郁结证组Alb 高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且CHE 显著高于湿热蕴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且PT 较湿热蕴结证组、肝肾阴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组的TBil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瘀血阻络证组、肝肾阴虚证,且TBA 高于肝气郁结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CTP 分级存在相关性,其证型演变与CTP 分级递增一致,且湿热蕴 结证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搜集狼疮性肾炎患者120例,搜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分型,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20例狼疮性肾炎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型最多,肾脏病理分型以Ⅳ型最多,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热毒炽盛型和脾肾阳虚型狼疮活动评分(SLE-DAI积分)高于气阴两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各型;脾肾阳虚型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肝肾阴虚、脾肾气虚、风湿内扰型,脾肾阳虚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A)和胱抑素C(Cys-C)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型。结论: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分型、临床分型、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与狼疮活动评分(SLE-DAI积分)和实验室指标(FIB、ALB、BUN、CREA和Cys-C)可能有关,说明西医相关指标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探讨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8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对每位患者常规进行胃镜检查,记录食道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及溃疡的情况,并钳取4~5块胃黏膜组织进行活检,了解胃黏膜炎症程度,探讨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黏膜征象及食道静脉曲张、PHG、溃疡的发生率与胃粘膜炎症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次调查的180例肝硬化患者中,各证型的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湿热蕴结型〉瘀血阻络型〉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肝硬化患者胃黏膜以充血为主,而糜烂、出血等征象均较少;湿热蕴结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的胃黏膜以糜烂、充血、水肿多见,甚至出现自发性出血。肝肾阴虚型及湿热蕴结型患者PHG的程度多为轻度,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瘀血阻络型患者PHG的程度多为重度,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气郁结型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多为轻度,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蕴结型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多为中度,与其它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多为重度,与肝气郁结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湿热蕴结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溃疡的发生率在各中医证型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80例患者的胃黏膜炎症程度以中度和重度者居多,轻度和中度炎症在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重度炎症者以湿热蕴结型及瘀血阻络型多见,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在瘀血阻络型中,所有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均在中度以上;而在湿热蕴结型中,中、重度炎症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轻度者(P〈0.05)。结论:肝硬化中医证型与食道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程度及胃黏膜炎症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