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 比较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7月宜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DHS)治疗,观察组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治疗后第6,12...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60例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组),比较两种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内固定组明显增加,而在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则明显少于内固定组,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功能恢复达优率以及总体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尽早进行负重行走,且其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8例患者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60例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组),对2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内固定组比较,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但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功能恢复达优率及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可缩短卧床时间,患者能早期负重行走,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 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效果.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接受髋部骨折固定失败患者25例进行研究,对固定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观察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在患者治疗上的效果.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髋部骨折内固定的失败原因主要有骨骼质量、复位不良、内固定技术使用错误等,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之后发现,骨折类型、骨折质量以及复位程度是造成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骨骼质量的回归系数为0.720,骨折类型的回归系数为0.421,骨折复位程度的回顾系数为1.350.在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之后,出现1例患者死亡现象.在经过6个月的随访之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评分、行走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评分别为(87.54±5.82)分、(31.27±2.47)分、(26.84±1.06)分、(15.87±1.63)分、(5.03±2.4)分,明显高于手术实施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在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内固定组(48例)和置换组(60例),应用传统内固定法为内固定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置换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内固定组48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2.8±19.4)min,术中出血量为(322.5±41.5)ml,输血量为(450.5±20.7)ml,术后引流量为(109.1±20.3)ml,可进行负重的时间为(39.5±5.4)d;置换组6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9.5±16.5)min,术中出血量为(470.5±62.7)ml,输血量为(475.3±30.2)ml,术后引流量为(113.4±20.6)ml,可进行负重的时间为(7.8±2.5)d。置换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内固定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内固定组48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13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08%;在置换组60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5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33%。置换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内固定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用于髋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1例髋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可负重时间三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QOL)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髋关节骨折的治疗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传统内固定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8):731-733
目的比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THR治疗。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8.33%(53/60)、73.33%(44/6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4.357,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0%(3/60)、40.00%(24/6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1.075,P<0.05)。结论 THR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卧床和住院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及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动力髓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行手术治疗的128例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HS内固定组与髋关节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DHS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功能恢复时间都明显大于髋关节置换组,而术后Harris评分DHS内固定组明显优于髋关节置换组。结论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超高龄患者首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超高龄患者应考虑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05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53例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日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来我院救治的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两组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时间明显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且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周鹏程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14,(8):739-741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05-2013-08该中心接收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实验组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施行骨折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及开始康复训练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实验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个月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骨折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科学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9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分为4组:A组2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28例,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C组26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治疗;D组24例,行Gamma钉内固定治疗。比较4组术后3、6、12、18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均较前一时间点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一时间点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在同一时间点明显高于C组和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和D组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在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髋内翻畸形、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B组随访期内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髋内翻畸形发生。C组出现内固定松动2例,髋内翻畸形3例。D组出现1例(Ⅱ型)钉远端股骨干骨折,1例大腿中上端疼痛;结论与内固定术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具优势,近期疗效满意,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其远期并发症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骨科治疗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48例(48髋),在积极控制并发症的基础上,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应用抗生素及抗凝剂。观查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的Harris评分显著提高,患肢长度恢复良好,无肢体短缩、畸形等发生。患者无感染、下肢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73-75+7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8年2月手术治疗的2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B1型5例,B2型12例,C型8例,其中1例B1型患者为陈旧性,根据具体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观察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膝关节Hiss评分,并对骨折愈合情况、肢体长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10~46个月,平均(28.5±3.0)个月。假体周围骨折术前测量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短缩1.0~3.0 cm,平均(1.80±0.60)cm;术后随访时短缩0~1.3 cm,平均(0.90±0.35)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骨性愈合时间11~18个月,平均13.4个月,未发现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或移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83~96分,平均(90.2±5.2)分,优良率达85.6%。术后膝关节Hiss评分85~100分,平均(94.3±3.8)分,优良率100.0%,临床疗效良好。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术前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功能要求、骨头质量以及骨折类型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方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78-8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9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97)和对照组(n=96)。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Harris评分、SF-36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为62.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05%(Z=-9.453,P=0.000)。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t=12.412,P=0.000;t=10.755,P=0.000);观察组SF-36评分(81.53±18.6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4.14±15.29)分(t=3.008,P=0.00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4%(χ2=5.328,P=0.021)。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对比情况,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的总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切口大出血的机率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Harri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相对于全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在不增加创伤的基础上,减少术后切口大出血,同时提高随访Harris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