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四维超声检测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膈裂孔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树兰(杭州)医院分娩后6~8周常规随访的产妇,其中49例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纳入阴道分娩组,另选取49例剖宫产产妇纳入剖宫产组。以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测两组产妇静息状态下、缩肛动作下及盆腔最大用力(Valsalva)动作下盆膈裂孔的左右直径(LHLR)、前后直径(LHAP)、整体面积(LHA)、肛提肌尿道间隙(LUG),分析超声特征。结果剖宫产组静息状态下、提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四维超声盆膈裂孔:LHAP、LHLR、LHA及LUG均小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Valsalva状态下盆膈裂孔呈菱形率为63.27%、呈类圆形率为14.29%,均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超声检测不同状态下产妇产后盆膈裂孔可获得量化的准确信息,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应尤为重视盆膈裂孔的四维超声检查;四维超声能够为产妇产后盆膈裂孔状态的检查提供准确指导,并可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等产后相关盆底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会阴四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盆膈裂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86例产妇,其中自然分娩46例、剖宫产40例;同时选取无生育流产史妇女45例作为对照,采用会阴四维超声评价女性盆膈裂孔形态。结果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和对照组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肛动作下,自然分娩组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分别为(3.81±0.48)cm、(4.27±0.53)cm和(12.08±2.06)cm~2,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剖宫产组(P0.05);缩肛动作下,剖宫产组和对照组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可清晰观察盆底结构,在缩肛动作时阴道分娩产妇盆膈裂孔增加明显,静息及Valsalva动作下盆膈裂孔与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会阴三维超声定量评估初产妇肛提肌裂孔形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分娩的86例初产妇临床资料,其中52例经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34例经剖宫产分娩(剖宫产组),记录两组初产妇产后6周时盆底肌张力分级及经会阴三维超声肛提肌裂孔参数,评估阴道分娩组盆底肌张力分级与肛提肌裂孔参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组产后6周、12周经会阴三维超声肛提肌裂孔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产后6周时,阴道分娩组盆底肌张力分级低于剖宫产组,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且阴道分娩组盆底肌张力Ⅰ~Ⅲ级者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大于Ⅳ~Ⅴ级者(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盆底肌张力分级与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呈负相关(均P<0.05)。产后12周时,两组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较产后6周缩小(P<0.05),产后12周两组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经会阴三维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盆膈裂孔影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11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56例、产钳分娩组32例及剖宫分娩组25例;比较三组产妇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的盆膈裂孔面积(LHA)、左右径(LHLR)及前后径(LHAP)。结果三组产妇的LHA、LHLR及LHAP均在瓦尔萨尔瓦氏动作(Valsalva)动作期时最大,在缩肛期时最小,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分娩组产妇的LHA、LHLR及LHAP在静息期、Valsalva动作期及缩肛期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的初产妇的盆膈裂孔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产后盆底疾病的诊断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分娩的80例产妇,依照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两组产妇均于产后6~8周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结果两组静息状态下的前腔室超声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Valsava动作下的尿道旋转角与膀胱颈移动度高于剖宫产组,膀胱膨出率与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高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Valsava动作下的盆膈裂孔超声参数高于剖宫产组(P<0.05),而两组静息状态下的盆膈裂孔超声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能够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剖宫产与阴道分娩都会影响产后女性盆底功能,但剖宫产造成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对经阴道分娩、剖宫产产妇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北区2017年10~12月收治的POP产妇90例的临床资料,收集产妇一般资料、影像学资料等,根据产妇分娩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经阴道分娩组(47例)及剖宫产组(43例)。另选同期正常健康体检女性47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对象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并比较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对经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产妇POP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在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产妇在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及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经阴道分娩组POP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87%、95.74%,剖宫产组POP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67%、95.34%,两组产妇POP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可较好显示盆底解剖结构,诊断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妇POP准确率高,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石维 《医疗装备》2021,(4):94-96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所致肛提肌损伤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上饶市婺源县妇幼保健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接收的84例经阴道分娩后6周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后是否存在肛提肌损伤分为试验组(肛提肌损伤,31例)和对照组(肛提肌正常,53例),所有产妇均行MRI检查,比较两组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盆底功能参数。结果静息状态下,试验组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盆膈裂孔左右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盆膈裂孔前后径、膀胱底至耻尾线(PCL)线距离、宫颈至PCL线距离、H线、M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状态下,试验组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左右径、H线、M线均长于对照组,膀胱底至PCL线距离、宫颈至PCL线距离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在分娩后应进行盆底等相关检查,并及时进行盆底矫正,避免不良预后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经会阴盆底实时三维超声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盆膈裂孔解剖结构及膀胱颈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分娩的170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产妇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104)和剖宫产组(n=66),同期健康体检未育未产健康女性50例为对照组(n=50),比较各组产后6周、3个月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缩肛动作下盆膈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变化及膀胱颈移动度差异。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均在产后3个月时进行盆底功能康复3个月,比较两组康复前及康复3个月后Ⅰ、Ⅱ类肌肌力变化。结果:产后6周、产后3个月在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缩肛动作下其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阴道分娩组均高于剖宫产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产后3个月均低于产后6周但均高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产后3个月时膀胱颈移动度均较产后6周时下降但均高于对照组,且阴道分娩组高于剖宫产组(均P<0.05)。康复前后,阴道分娩组Ⅰ、Ⅱ类肌肌力均低于剖宫产组,康复3个月后两组Ⅰ、Ⅱ类肌肌力均较康复前上升且阴道分娩组低于剖宫产组(均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评估产后妇女盆隔裂孔影像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组1为经阴道分娩组:选取经阴道自然分娩后6~8周,经产科门诊产后随访病例87例;病例组2为选择性剖宫产组:选取在湖南省怀化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行选择性剖宫产后6~8周,经产科门诊产后随访病例64例。对照组:选取同期收治的未育未产患妇科良性疾病的35例患者。进行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获得容积数据,分别测量三组在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盆膈裂孔面积( LHA)、盆膈裂孔的左右径( LHLR)、前后径( LHAP)、肛提肌尿道间隙( LUG)。对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息状态下前后径、肛提肌尿道间隙左、右各测量值阴道分娩组(5.06±0.88cm、2.21±0.36cm、2.22±0.36cm),剖宫产组(4.67±1.33 cm、2.08±0.26 cm、2.08±0.26 cm),均大于对照组(4.55±0.87 cm、1.88±0.26 cm、1.88±0.26 cm);在Valsalva状态前后径、盆膈裂孔面积、肛提肌尿道间隙左、右各测量值阴道分娩组(6.10±0.82cm、23.27±4.85 cm2、2.54±0.44cm、2.57±0.44cm),剖宫产组(5.48±1.46 cm、20.86±4.75 cm2、2.42±0.33 cm、2.42±0.33 cm),均大于对照组(5.01±0.49cm、17.82±3.32 cm2、2.09±0.25cm、2.09±0.2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后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可检出临床不易发现的轻度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和肛提肌损伤,为临床早期评估PFD及预防和干预PFD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断层成像技术(TUI)诊断产后重度会阴裂伤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应用三维腹部超声探头经会阴部扫查,重建盆底三维超声图像,对15例产后陈旧性会阴裂伤患者(病例组)及34例正常产后者(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肛提肌裂孔的结构及形态,测量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以及双侧肛提肌厚度;通过TUI断层成像观察病例组双侧肛提肌肌束完整性及肛提肌裂伤程度,通过TUI断层成像观察肛门内外括约肌连续性,判断有无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存在。结果正常对照组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静息状态比较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安静状态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对照组组安静状态时比较略增大,肛提肌厚度均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病例组静息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提肌厚度与安静状态时比较略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产后陈旧性裂伤患者经三维TUI超声检查发现左侧肛提肌损伤6例,右侧损伤7例,双侧均损伤3例,双侧肛提肌完整者5例;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肛门括约肌损伤,其中仅肛门外括约肌断裂8例,肛门内外括约肌全部断裂7例。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肛提肌及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对产后陈旧性会阴裂伤的诊断有着显著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金清  赵明珠 《中国妇幼保健》2014,(23):3860-3862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应用于评估未育女性盆膈裂孔形态、结构的价值。方法:对40例未育女性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分别在静息期、Valsalva(乏氏动作)期观察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并获取相关测量参数。结果:经会阴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未育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及运动变化。未育女性盆膈裂孔左右径(LR)、前后径(AP)、面积(HA)在不同的状态下(静息期、乏氏动作期)有明显变化,乏氏动作期较静息期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维超声能清晰地显示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及运动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产妇阴道分娩后肛提肌损伤对其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分娩后肛提肌损伤与否,分为肛提肌损伤组(40例)和肛提肌正常组(60例),根据其磁共振成像(MRI)图像比较两组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盆底功能各参数,分析初产妇阴道分娩后肛提肌损伤对其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静息状态下,肛提肌损伤组盆膈裂孔面积(LHA)、盆膈裂孔宽径(LHW)、肛直肠连接处(ARJ)至耻骨尾骨(PCL)线的垂线距离(M线)、肛直肠夹角(ARA)大于肛提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盆膈裂孔长度(LHL)、直肠后壁的距离(H线)、膀胱至PCL线的距离(B-PCL)、子宫至PCL线的距离(U-P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损伤组LHA、LHL、LHW、H线、M线大于肛提肌正常组,B-PCL、UPCL小于肛提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间AR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后肛提肌损伤对早期盆底功能影响较大,可造成其盆底功能减退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声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影响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光明新区中心医院接诊的18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阴道分娩101例作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分娩85例作为剖宫产组;另选56例健康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均大于剖宫产组,且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上述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肛提肌裂孔周长均大于剖宫产组,且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上述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可为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影响提供依据,且阴道分娩对盆底脏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剖宫产,有必要加强产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经会阴实时三维(四维)超声对孕晚期初产妇盆膈裂孔进行观察,与其阴道分娩第二产程对比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无相关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40例,孕晚期入院后行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获取动态容积数据,观察盆膈裂孔在不同时相形态结构,追踪其自然分娩第二产程时间。结果所有病例均能清晰进行盆底四维超声成像。对盆底四维超声成像显示所有被检者耻骨弓角度为(100.7±10.9)°,盆膈裂孔面积为(13.8±3.5)cm2、盆膈裂孔周长为(14.7±3.2)cm,缩肛期面积改变量为(22.7±10.9)%、周长改变量为(16.9±8.6)%,张力期面积改变量为(23.7±13.6)%、周长改变量为(15.6±10.2)%,第二产程时间为(1.0±0.4)h。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能够清晰显示孕晚期初产妇盆底裂孔形态,可观察不同时相盆膈裂孔形态变化,并可计算其面积及周长的变化量,统计结果显示盆膈裂孔不同时相面积及周长的改变量与第二产程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缩肛期面积、周长、张力期面积、周长的改变量与第二产程时间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二维及三维超声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该院行超声检查并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80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来该院超声科检查的健康妇女8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二维及三维超声盆底检查,记录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二维超声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Valsalva动作后其膀胱颈明显移向后下方且移动度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增大,两组数据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与对照组相比尿道旋转度明显增加(P0.05);余测量数据(如静息状态下尿道长度以及尿道倾斜角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三维超声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发现,耻骨直肠肌以及盆膈裂孔显示清晰,在最大Valsalva状态下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耻骨直肠肌厚度更小,而盆膈裂孔面积则更大,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膀胱颈和尿道支持结构改变,通过二维以及三维超声能够清晰显示,为临床确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盆底三维超声分析妊娠与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早期干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医院收治的300例初产妇在妊娠晚期(孕32~40周)、产后6~8周(阴道分娩140例、剖宫产160例)观察盆底功能,主要采用常规三切面扫查2D、轴平面3D、动态三维4D显示模式观察其盆底结构。静息状态及Valsalva状态下观察膀胱颈部-尿道内口是否关闭,并对其膀胱尿道后角、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膀胱距离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垂直距离、肛管直肠连接部位距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垂直距离进行观察;同时采用盆底超声3D模式、超声断层成像模式对其盆底肌肉是否完整、有无撕裂损伤情况进行观察,另外采用4D模式对其盆膈裂孔孕晚期与产后变化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观察。结果在妊娠晚期检查中,压力性尿失禁有40例,未查出盆底其他组织异常症状,如肛门括约肌损伤、直肠膨出等,在产后6~8周检查中盆底其他组织异常有1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产后6~8周产妇阴道分娩组相比,剖宫产组盆底功能异常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与产后6~8周产妇Valsalva动作时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尿道倾斜角、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最低点距离耻骨联合后下缘垂直距离、肛管直肠连接部位距耻骨联合后下缘垂直距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与产后6~8周产妇在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状态的肛提肌裂孔超声检测数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晚期、产后盆底功能筛查中应用盆底超声技术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具有的清晰度高、动态直观、可重复性等优势,能够实现盆底结构变化的密切观察,根据检查结果能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将盆底三维超声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在探查子宫位置形态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相关性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行阴道超声检查的110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有无PFD症状分为PFD组和对照组。用GE Voluson 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观察两组受查者膀胱颈移动度、最大valsalva动作时盆膈裂孔面积及子宫位置形态。结果 PFD组受查者膀胱颈移动度、最大valsalva动作时盆膈裂孔面积及子宫后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可获取女性PFD患者盆底相关功能参数,探查到其子宫位置的异常,其在探查子宫位置形态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经会阴超声评估产后早期女性盆底功能,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为能尽早的盆底功能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产后6~8周超声复查的初产妇9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经阴道分娩48例为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50例为剖宫产组;选取体检的30例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3组女性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val动作时前腔室结构的改变,测量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观察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结果静息状态顺产组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Valsaval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观察组均增大,其中顺产组较剖宫产组增大多,尿道漏斗形成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可用于观察产后女性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估,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新生儿体质量对产后女性肛提肌裂孔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分娩的134例西南地区产后初产妇,按照新生儿出生时的体质量将产妇分为正常组(93例)和巨大组(41例),采用超声评估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和损伤情况,比较两组产妇肛提肌裂孔各径线超声检测结果、不同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肛提肌肌力情况。结果:正常组产妇肛提肌裂孔的周长(LHC)、直径(LHD)、横径(LHW)、前后径(LHAP)以及尿道中点至肛提肌的距离(LUG)明显低于巨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8,t=-5.919,t=-9.940,t=-12.621,t=-4.124;P<0.05)。正常组产妇的静息状态、缩肛状态以及Valsalva动作产后3d、42d和90d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明显低于巨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静息状态=-8.058,t=-9.794,t=-1 1.478;t缩肛状态=-9.644,t=-10.058,t=-10.794;tValsalva动作=-14.375,t=-13.462,t=-1...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娩方式对女性前盆腔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将64例产后5年以上的女性分为经阴道分娩组(32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32例),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病情况,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获取其在静息状态及Valsalva状态下的前盆腔脏器形态结构图像并测量与SUI相关的参数。结果:经阴道分娩组远期SUI患病率和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P<0.05)。经阴道分娩组的尿道旋转角大于选择性剖宫产组(P<0.05)。静息状态下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和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BSD)和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逼尿肌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前盆腔脏器结构与功能的远期影响存在差异,经阴道分娩女性远期SUI患病率增高可能与膀胱膨出及尿道活动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