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宫颈腺上皮病变与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相比,防治相对滞后。临床和病理医师对宫颈腺上皮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并不像鳞状上皮病变认识充分。同样作为宫颈上皮癌前驱病变,宫颈原位腺癌(cervical 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危险较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更高[1]。本文中对AIS进行临床病理观察,提高对AIS的认识及诊断。1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SMC)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具有ISMC成分的7例宫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年龄36~58岁,中位年龄45岁。大多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接触性出血。肿瘤细胞巢团状,也可见岛状、实性、小梁状及腺样等少见结构,有1例呈现少见的较大腺腔样结构,肿瘤细胞叠瓦状、镶嵌样复层排列,可见多少不等的胞质内黏液,部分基底细胞呈栅栏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p16均弥漫强阳性表达,p63基底层细胞少量阳性,消化后PAS示多寡不一的黏液滴阳性。结论 ISMC因其独特的组织学特点为病理医师熟知,对于少见的形态需结合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宫颈透明细胞腺癌(PCCAC)合并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2例PCCAC合并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绝经后患者,分别以绝经后阴道出血及体检发现宫颈下部低回声起病.镜下见肿瘤...  相似文献   

5.
陈倩  谷永红  邹琼  刘杨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1):1974-1975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宫颈微偏腺癌的组织活检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排液及流血。镜下:宫颈腺体丰富,腺体大小形态不一,部分腺上皮细胞有异型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EA可表达阳性。【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是一种较罕见的肿瘤,其诊断依靠病理形态,在局部活检中易被误诊而耽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宫颈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方法收集并分析22例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全部病例的活检标本病理切片及手术切除标本病理切片。结果宫颈腺癌患者年龄更年轻,就诊时多数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宫颈赘生物或包块,辅助检查均不能完全确诊,病理类型以黏液腺癌最多见。结论宫颈腺癌预后差,受其生长位置、形态特点及现有检查手段所限,不易早期发现,需要患者医生共同努力,力争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和生存分析研究其临床病理联系。结果 89例患者平均年龄51.5岁(31~74岁),中位年龄51岁。肿瘤直径0.2~9 cm。临床表现为接触后阴道出血62例,阴道流液48例,8例由常规体检发现。病理诊断为普通型腺癌69例,子宫内膜样腺癌5例,绒毛管状腺癌、肠型黏液腺癌及透明细胞腺癌各4例,浆液性腺癌2例,腺癌合并神经内分泌癌1例。随访74例,随访时间7~123个月。普通型腺癌分化程度越低,患者生存率越低(P0.01),随着肿瘤分期增高,患者生存期缩短(P0.01)。结论宫颈腺癌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检查。普通型腺癌分化越低,分期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的临床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及预后。  方法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0例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表现, 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症状、术前检查、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Obstetrics, FIGO)分期、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 病理表现包括大体表现、颈管浸润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脉管内瘤栓、组织学分型、核异型性、核分裂及伴随病变。  结果  10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9岁; 8例FIGO分期Ib1, 1例IIa, 1例Ia1;手术方式为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双附件切除术/卵巢活检术; 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 8例健康生存, 1例复发, 1例失访。大体观察, 5例呈息肉样或菜花状外生性肿物, 直径5~25 mm; 4例呈乳头状或细绒毛样粗糙区, 面积25 mm×14 mm至35 mm×20 mm; 1例术后转移病例表现为溃疡型肿物, 直径25 mm。镜下肿瘤浸润深度2~12 mm, 浸润宽度5~26 mm, 1例累及阴道后穹窿; 9例有轻-中度核异型性, 术后转移1例病例呈中-重度核异型性; 核分裂平均48个/10高倍视野(HPF); 9例伴有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Ⅲ, CIN Ⅲ)和/或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CIS), 2例同时伴有高分化黏液腺癌; 1例观察到宫颈壁内个别淋巴脉管内瘤栓。10例均未发现子宫体受累、盆腔淋巴结或卵巢转移。  结论  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的预后整体较好。提示预后不良的病理指标除了宫颈管壁深层浸润、累及宫体、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外, 还包括肿瘤细胞重度异型性和/或合并其他恶性程度更高的肿瘤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颈绒毛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标准.方法 复习10例宫颈绒毛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结果 10例患者年龄35~59岁(平均42岁),大体观宫颈处见菜花样或息肉样肿物,最大径0.5~2.5 cm不等.镜下肿瘤组织呈明显外生绒毛状或乳头状生长,乳头粗细不一,乳头表面衬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宫颈腺癌(分别为普通型浸润性腺癌、绒毛管状腺癌和原位腺癌)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由两种组织学类型构成。其中腺上皮病变为主要成分,表现为腺体杂乱,细胞呈柱状或高柱状,层次增多,细胞质内黏液减少,细胞核深染、增大,可见核分裂。原位腺癌腺体正常轮廓大致存在,缺乏浸润;绒毛管状腺癌有明显绒毛状结构形成,浸润肌层;普通型浸润性腺癌呈腺样、筛状结构,腔内有坏死及炎性渗出物,腺体周围有纤维间质反应及慢性炎细胞浸润,浸润黏膜层。3例腺癌附近局部均可见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2例累及腺体。结论宫颈腺癌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并非罕见疾病,预后较单纯性宫颈腺癌好,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况与鳞状上皮病变不同,在病理诊断时需注意避免漏诊鳞状上皮内病变。  相似文献   

11.
宫颈小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SCCC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组织学显示为3种不同分化的细胞区域,其中大部分为形态较一致的小细胞区,细胞散在、片状或梁索状,浸润性生长;少数区域呈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分化.免疫组化:CK和EMA( );小细胞NSE和Syn( )、CgA灶状( );LCA和Vim(-).结论 SC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应与宫颈的小细胞鳞状细胞癌、类癌、淋巴瘤以及肺等处的转移性小细胞癌等进行鉴别.伴有鳞状细胞癌及腺癌分化的SCCC预后要比单纯小细胞癌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6例宫颈小细胞癌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要点及预后。结果 2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36.5岁,均确诊为小细胞癌,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抗体主要为Syn(23/23)、Cg A(14/22)、CD56(16/18)。所有患者均行化疗,其中22例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术后放化疗。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3%和60%。FIGOⅠb-Ⅱa期与Ⅱb-Ⅳ期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8%和25%,差异显著(P0.05);肿瘤直径≤4 cm者比肿瘤大者3年生存率更高(P0.05);Cg A阳性者比阴性者更易发生复发或转移(P0.05)。结论宫颈小细胞癌确诊依靠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目前多采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FIGO分期、肿瘤大小及Cg A染色情况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与神经内分泌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对1例罕见的肺硬化性血管瘤合并类癌(类癌在硬化性血管瘤中)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中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异位ACTH综合征及肺部阴影,行肿物及肺叶切除术。大体表现为近肺膜下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楚。镜下可见结节中心约2/3区域为典型类癌样区:条索状、小梁状肿瘤细胞巢被纤细的胶原纤维所分隔,瘤细胞AE1/AE3、CgA、Syn、TTF-1和ACTH弥漫(+),vimentin(-);而1/3似环状或新月体样包绕中心区的部分为典型PSH样区,包括实片状及乳头状结构等。PSH内有两型肿瘤细胞:一型为形态一致的圆形细胞成片排列,TTF-1和vimentin弥漫(+),AE1/AE3、CgA和Syn(-);另一型为腺腔或乳头表面被覆的立方上皮细胞,AE1/AE3和TTF-1(+),vimentin、CgA和Syn(-)。类癌与PSH在交界处相互移行,分界不清,有时可见两者间有一拉长的挤压变扁的腺性腔隙,两种瘤细胞均位于两侧的腺上皮下,但仍有灶性肿瘤细胞团可越过腺腔而在对侧相互交叉。结论PSH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肿瘤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PSH合并类癌可能与PSH起源的原始呼吸道上皮细胞多向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iewert分型标准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Ⅱ、Ⅲ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63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女比例4.6:1,中位年龄62(21~87)岁,50岁以上约占90%;大体类型以溃疡型多见,占68.7%;肿瘤分化好组61例,分化差组102例;淋巴结转移率为80.4%;进展期癌95.7%;脉管癌栓发生率为56.4%;肿瘤3~8 cm大小约占76.7%.结论:相对于胃体、胃窦部腺癌,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男:女发病比例较高,发病年龄较大,高分化癌比例、淋巴结转移率及脉管癌栓发生率较高,进展期癌占绝大多数,有一定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2021,4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PTC合并CLT患者(PTC合并CLT组)、210例单纯PTC患者(单纯PTC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超声特征、甲状腺功能指标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PTC合并CLT发生比例较高,PTC合并CLT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与单纯PTC组比较明显升高,多灶癌的比例亦高于单纯PTC组(P 0. 05)。结论 PTC合并CLT好发于女性,且该病常见多灶癌,且患者血清TSH、TG-Ab及TPO-Ab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疗方法及预后,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0例妊娠合并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35.5岁(30~42岁),其中早孕期2例、中孕期4例、晚孕期4例。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2018宫颈癌分期标准:ⅠA期1例(10%),ⅠB期3例(30%),Ⅱ期及以上6例(60%)。7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4例患者均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胎措施,导致诊断延后。早孕及中孕的6例患者中有4例选择继续妊娠至晚孕期终止妊娠。1例早孕期诊断为IA1期患者于孕15周行宫颈冷刀锥切术及宫颈环扎术后,于孕39周经阴道分娩;3例中孕期诊断为IB3及ⅡA2期的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延长孕周后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并行宫颈癌标准治疗。晚孕期确诊患者4例,均于确诊后1~3周内终止妊娠,1例IB2期患者在行剖宫产术的同时行宫颈癌手术治疗,另外2例ⅡB期及1例ⅢB期患者,均于剖宫产术后行同步放化疗。随访期间1例ⅢB期患者未完成治疗,放弃治疗后随访13个月死亡。另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学资料.结果:8例依据临床症状,宫颈活检或宫颈锥切标本的光镜所见、免疫组化等相关检查确诊.2例早期治疗的患者,经3~5年随访至今仍健在.结论:宫颈微偏腺癌临床症状不明显,镜下癌腺体形态似良性,早期确诊率低.对有大量稀黏液性白带及宫颈明显肥大者,可在宫颈部深取活检或行宫颈锥切术.  相似文献   

18.
宫颈微偏腺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10例宫颈微偏腺癌(MI)A)临床病理分析,进一步探讨MDA的临床症状、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10例宫颈MI)A的病理活检和,或全子宫切除标本进行巨检、光镜观察,其中7例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CEA、p16、p53、Ki-67、CA125、ER、PR、HPV16/18等免疫表型。结果10例患者平均年龄49.5岁,临床症状以宫颈水样溢液为主,伴,不伴接触性出血,体征多数为宫颈肥大和,或宫颈糜烂。术前病理活检确诊6例,术后随访2。60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5个月和7个月时死亡;2例转移,2例健在,余4例失访。结论宫颈MDA的早期确诊率极低,应警惕宫颈水样溢液和,或宫颈肥大者,应争取宫颈深部(〉5mm)活检,必要时施行高频电刀宫颈锥形切除术。CEA、p53(+)及CA125、ER(-)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征 《系统医学》2021,(7):23-25
目的 探究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直肠类癌患者10例,将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实现免疫组化标记,辅助诊断工作的开展,对病理进行有效分析.结果 在巨检下结果表现为肿物外形结节状,部分呈现出息肉状,或是呈现出黏膜局限性增厚隆起,大小在0.2~3.2 cm之间,切面颜色为灰白色,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SCCB)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膀胱小细胞癌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其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讨论。结果患者男性,59岁。因无痛性血尿2个月入院。B超及CT示膀胱三角区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恶性肿瘤。膀胱活检诊断: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镜下肿瘤组织由小细胞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腺泡样及乳头状腺癌3种组织形态构成,呈混合性生长。部分小细胞癌表面由尿路上皮癌及腺癌成分覆盖。整个瘤体中小细胞癌占65%,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占33%,腺癌占2%。小细胞癌CK、CD56、Syn、NSE、CgA和TTF-1均(+);浸润性尿路上皮癌CK、CK5/6和CK7(+);腺癌CK和CK7(+)。结论膀胱小细胞癌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肿瘤成分多样,混合比例不等,临床上容易漏诊误治。需要与膀胱的一些原发性肿瘤及其他部位来源的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