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FMF)是一种少见的皮肤型T细胞淋巴瘤 ,以毛囊内及其周围有异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 ,一般无表皮受累或毛囊粘蛋白沉积。有文献报道毛囊之间表皮不受累以及无毛囊粘蛋白沉积是FMF与伴有毛囊粘蛋白沉积的MF的主要区别点。该文报道了 1例伴有毛囊粘蛋白沉积的FMF。5 0岁男性 ,手足发生瘙痒性、多发性、毛囊性丘疹及黑头粉刺样皮损 6年 ,后逐渐扩展至整个上、下肢。曾系统性口服米诺环素、13 顺维A酸及外用 3%红霉素凝胶 ,效果欠佳。皮肤科情况 :四肢可见点状、毛囊角化性丘疹 ,部分融合成轻微隆起的斑块 ,其间…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先天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患儿女,2岁。出生时发现右侧面部一丘疹,逐渐增大2年。皮肤科检查:右侧面部一边界清楚,直径0.8 cm半球形淡红色丘疹,表面少许褐色痂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上部较多扩大、畸形的毛囊皮脂腺囊性结构;皮脂腺小叶大量增生,呈放射状排列,与周围间质有明显裂隙;间质内有异位脂肪细胞和黏液样物质沉积。诊断:先天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OJun-hong,HAOZhen-feng,YANGRong-ya[摘要]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皮肤、毛囊性疾患。多发生于男性青壮年。皮疹好发于颜面、躯干和四肢,表现为瘙痒性的成簇的毛囊性丘疹和脓疱,并可形成环形或多环形结构,可反复发作。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嗜酸细胞浸润丰富的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浸润部位主要在毛囊峡部和皮脂腺导管。临床和病理上,该病主要应与HIV相关性嗜酸性毛囊炎、毛囊皮脂腺黏蛋白沉积症相鉴别。目前已见报道的治疗药物有消炎痛、氨苯砜、米诺环素、西替利嗪、甲消唑、皮质类固醇激素、他克莫司、伊曲康唑、PUVA、阿维A、异维甲酸、干扰素α-2b和干扰素γ、环孢霉素A等。  相似文献   

4.
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四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4例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男3例,女1例,年龄32 ~ 52岁。3例以头面部及颈部受累为主,密集多发性暗红色不规则浸润性斑块、结节、肿块、毛囊性丘疹及痤疮样皮损,躯干、四肢表现为斑片、轻度浸润的斑块、毛囊性丘疹及痤疮样皮损。1例头面部未受累,全身密集毛囊性丘疹。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血管周围及毛囊周围大量淋巴样细胞为主的团块状浸润,部分细胞异形,浸润细胞移入毛囊上皮是他们共同而显著的特征,而亲表皮现象不明显。其中2例毛囊内充满黏蛋白,阿新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显示浸润细胞主要为CD4阳性T细胞。对常规用于经典蕈样肉芽肿的治疗反应差,病情难以完全缓解,即使部分缓解后也极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例1男,26岁,面部红色丘疹伴痒痛20余天。例2男,19岁,面颈部反复红色丘疹、脓疱伴痒1年,加重1周。例3男,65岁,面部、躯干及双上肢红色丘疹、脓疱伴痒反复20年。3例均诊断为经典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该病多发于面部,可见漩涡状或匍行性斑块,点缀有毛囊性丘疹和脓疱,皮损向四周扩散而中心消退。皮损组织病理示:毛囊、皮脂腺内及周围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表皮内可见嗜酸性微脓疡,真皮浅中层及毛囊附属器较密集嗜酸细胞、部分中性粒细胞浸润。3例均给予口服吲哚美辛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停药后随诊6个月均未复发。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9岁。面部密集分布皮色或淡黄色丘疹,皮肤厚积堆垒,形如柚皮7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可见大量增生、大小不一的皮脂腺,皮脂腺小叶数量增加,部分开口于毛囊漏斗部,部分开口于中度扩大的导管并连通于表皮。诊断:面部重度早熟性皮脂腺增生。  相似文献   

7.
报道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男,53岁。面部反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5年,加重3个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外毛根鞘细胞间水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毛囊内见脓疱,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真皮内毛囊及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给予雷公藤多苷、米诺环素等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伴毛囊黏蛋白沉积的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3岁。右侧眉弓、上眼睑斑块、丘疹6个月,眉毛脱落4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内及毛囊、附属器周围见大量淋巴样细胞团块状浸润,部分细胞异形,部分毛囊上皮可见不典型淋巴样细胞移入,毛囊内充满黏蛋白;阿辛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显示浸润细胞主要是CD4~+T细胞。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结果为阴性。诊断:伴毛囊黏蛋白沉积的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53岁.全身泛发红色毛囊性丘疹伴瘙痒1年.皮肤科检查见躯干、四肢泛发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密集分布,互不融合,外观酷似突起的鸡皮疙瘩,触之粗糙.皮损不累及头面部、手掌和足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毛囊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部分细胞侵入毛囊上皮和表皮,细胞深染.核周有空晕,异形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证实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皮损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阳性.诊断: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播散性丘疹型环状肉芽肿.患者男,61岁.因躯干、四肢起大量粟粒大、无症状的丘疹3年余就诊.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浅层栅栏状肉芽肿形成,中央有局灶性胶原纤维变性,周围可见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阿新蓝染色示肉芽肿的中央有阳性物质沉积.该病需与毛囊性扁平苔藓、丘疹型结节病、发疹性汗管瘤、光泽苔藓和毛囊性蕈样肉芽肿等病鉴别.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75岁,面部起丘疹及结节2个月。见以前额及双颊部为著的米粒至绿豆大小红色丘疹及结节,散在分布脓疱,皮疹呈蝶形分布。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毛囊周围见大量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组成的肉芽肿,无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阴性。诊断:肉芽肿性酒渣鼻。  相似文献   

12.
巨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1例巨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患者男,15岁。右臀部丘疹,结节15年。体格检查示右臀部多个大小不一的丘疹及结节、部分融合成硬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示毛囊扩张畸形,其上端为毛囊漏斗部扩张,形成囊性结构,下端为增生的皮脂腺,周围胶原增生硬化,且在真皮浅层及中部可见散在成熟的脂肪组织。诊断:巨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1岁。因"面部及颈项部皮疹2年",于2013年11月23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查体:面部可见大小不等毛囊性丘疹、囊肿呈痤疮样改变,部分其上可见少量黄褐色厚痂;右侧颈项部可见哑铃状或葫芦状皮损,毛发无生长或已脱落,上半部覆有黄褐色痂,形如蛎壳样,痂皮不易剥脱,剥去痂皮显露溃疡面,边缘呈堤状隆起,下半部为陈旧性瘢痕。取痂皮镜检见大量孢子及菌丝,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培养绝大多数为翠绿色菌落。病理检查:表皮内见少量真菌菌丝,真皮层和毛囊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最后诊断为念珠菌肉芽肿。经抗真菌治疗3个月后,面部皮损完全消退,颈项部溃疡呈瘢痕愈合。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比较少见,缺乏典型特征,是一种不对称,好发于面部的肤色丘疹或结节。病理学上是以毛囊皮脂腺组织和间叶细胞成分增生为主的皮肤附属器错构瘤,主要与皮脂腺毛囊瘤、皮样囊肿相鉴别。免疫组化结果与瘤体内上皮或非上皮成分有关,无特异性。概述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免疫组化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反常性痤疮(acne inversa,AI)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总结不典型患者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9年—2014年该科就诊的13例AI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归纳出不典型患者的诊断方法,评估异维A酸治疗该病的疗效。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腋窝、臀部和头皮的炎性丘疹、结节及脓肿,伴瘘管窦道及挛缩瘢痕形成等多种皮损同时存在,并见具有诊断价值的双头粉刺和多头囊肿。8例患者(61.5%)有严重痤疮家族史。9例患者(69.3%)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需借助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典型组织病理表现为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破坏或残留的毛囊及皮脂腺组织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线索。采用异维A酸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痊愈9例(72.7%),好转2例(18.2%),1例复发(9.1%)。结论:不典型AI患者需结合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及遗传家族史,排除其他疾病等方可诊断。异维A酸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对大部分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1岁。因面部丘疹半年,双下肢结节伴触痛20天余就诊。结合临床、病理等检查,面部诊断为肉芽肿性酒渣鼻,下肢诊断为结节性红斑。 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 100 mg 日2次 、维胺脂胶囊25 mg日3次,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150 mg 日3次 ;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2周后双下肢皮疹消退,疼痛消失,面部皮疹有所减轻,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后停药。5个月后随访,面部皮损复发。  相似文献   

17.
伴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例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例1.女,39岁.面部、躯干、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3年余就诊.例2.男,52岁.躯干、四肢出现红斑、斑块1年就诊;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及淋巴细胞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2例患者均诊断为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8.
<正>中、重度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深在性炎症,多发生于青春期,男性多于女性。雄激素、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群集和炎症反应,是导致痤疮的主要因素。痤疮皮损形态分为毛囊性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且愈后遗留色素沉着、萎缩或增生性痤疮瘢痕。由于皮损多发生于头面部,影响美观,导致患者产生抑郁悲观情绪。目前的治疗以口服抑制皮脂腺分泌药、抗雄激素药、维A酸、抗生素、中药和局部外用药为主。目前,我科应用5-氨基酮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3岁。右上肢结节半年。皮肤科查体:右上肢见多发暗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结节破溃,可见脓血性分泌物,伴右手肿胀,皮温正常,轻度压痛。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分枝杆菌培养为海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qPCR(组织)为阳性,B超提示右手指伸肌腱腱鞘炎,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给予米诺环素、克拉霉素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结合药敏结果调整方案为利福平、克拉霉素、多西环素、氨苯砜治疗,5个月后右上肢丘疹、结节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5岁。面部肿胀性红斑伴疼痛1个月,丘疹及结节半个月。皮肤科检查:额部、面颊、眶周及口周光滑质软的红褐色丘疹及结节对称分布,面部肿胀尤以眼周明显。皮肤镜检查:皮损中央可见数个靶样毛囊角栓。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真皮浅层可见干酪样坏死灶,周围大量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包绕,真皮深层多发结节状肉芽组织。诊断: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治疗:口服甲泼尼龙等治疗后,皮损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