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患者女性 ,5 2岁。 3个月前发现左侧乳房有一核桃大小包块 ,近 2个月迅速长大。查体 :左侧乳房外上象限扪及7cm× 6cm× 5cm大小的质硬肿块 ,皮肤粘连 ,活动度差。无明显乳头下陷及皮肤皱缩 ,无触痛。乳腺X片示包块界限清楚。行肿块切除。病理检查 巨检 :不规则组织一块 ,体积为 8cm× 6cm× 5cm ,切面见 7cm× 6cm× 5cm大小灰白、灰红色肿瘤样组织 ,质嫩 ,鱼肉状 ,似有黏液 ,周围未见明显包膜。镜检 :肿瘤细胞主要为 3种成分 :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和软骨样细胞。瘤细胞呈巢状、索梁状及腺泡样排列。瘤组织中央可见大片坏死、出血 ,并在…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性,38岁。2016年2月因阴道流血2个月来院查体,门诊查体见宫颈息肉样肿物,有蒂,行宫颈肿物切除并送检。病理检查巨检:灰白淡红色息肉样肿物1个,体积3cm×2 cm×2 cm,切面灰白,质脆。镜检:肿瘤由上皮样癌巢与梭形肉瘤样间质组成,两种成分无移行,坏死显著。上皮样细胞多呈巢状及腺样排列,少部分呈单个及条索状分布,  相似文献   

3.
黄艳  谭伟艳  湛浩强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53-355,i0010
目的分析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巢或单个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S-100和HMB45(+),CK(-)。结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黑色素细胞良性肿瘤,应注意与黑色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乳腺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结果肿块体积2.0 cm×2.0 cm×1.8 cm~14.0 cm×9.0 cm×4.0 cm;2例呈实性,1例呈蜂窝状。1例瘤组织由不规则互相吻合血管腔构成,管腔内皮扁平,无明显增生及细胞异型性;2例由梭形、上皮样细胞构成。组织学形态变化多样,表现类似良性血管瘤、低分化上皮癌或梭形细胞肉瘤。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1、CD34、FLI-1、ERG阳性。3例MYC基因均无扩增。结论乳腺血管肉瘤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无特殊,需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6岁。面部无明显诱因出现多个米粒大的结节2个月,逐渐增多,无破溃,偶有痒感。皮肤科检查:面部见多个红色丘疹、斑疹,直径1~5 mm,表面光滑,孤立存在、无融合,眼周较为集中。病理检查巨检:梭形皮肤组织0.8 cm×0.4 cm×0.3cm大小,皮面中心稍隆起,表面完整,无破溃,色泽正常。镜检:表皮完整,无破溃(图1),真皮浅层至皮下组织中见较多上皮样细胞团,结节状分布,可见个别多核巨细胞和少量干酪样坏死(图2,3),上皮样细胞团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病变破坏汗腺、毛囊(图4)。  相似文献   

6.
2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原发性GIS进行研究。结果 本组GIST发病年龄在12-78岁(平均55岁),男性7,女性15例,主要发生在胃并常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大多数病例为手术切除后标本确诊。肿瘤大小从0.5-16Cm(平均为5.31cm)。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大部分梭形细胞界线不清楚、胞浆丰富、偶见多核巨细胞,部分病例见核端空泡,梭形细胞呈交叉束状、旋涡状、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可透明、细胞界线更清楚,多呈弥漫片状或巢状排列。可以伴有囊性变、粘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像大于5/50HPF的5例中肿瘤直径均在大于或等于5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出血或坏死,1例伴有粘液样变性。2例核分裂像在2-5/50:HPF均为上皮样细胞型,其中一例伴有粘液样变,肿瘤直径均在2-4cm之间。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和68.2%。Demin不表达,S-100蛋白质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结论 G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大于或等于5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或坏死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女 ,35岁。主因发现会阴部肿物并进行性增大 3个月就诊。妇科检查 :于会阴部有一 9cm× 8cm× 6 cm肿物 ,边界不清 ,质软 ,无触疼。临床诊断 :会阴囊肿。手术大体检查 :不规则软组织一块 ,附梭形皮肤。梭形皮肤 5 cm× 2 cm,软组织 8cm× 7cm×4 cm,切面实性 ,分叶状 ,灰白 ,部分呈半透明胶冻状 ,无明显包膜 ,质软。镜下 :肿瘤向周围软组织呈浸润性生长 ,其显著特点是在黏液样基质中有多量大小不等、扩张的薄壁或厚壁血管 ,部分血管壁外可见红细胞外渗 ,管壁玻璃样变。此外 ,于黏液样基质中还可见疏松排列的小梭形及星形细胞 ,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男性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由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构成,其中上皮成分主要是形态不一的腺管样结构,部分区域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另见梭形细胞围绕在腺管或囊周围构成肿瘤的间叶成分,部分呈束状排列,形似平滑肌细胞,部分呈短梭形,似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CK7和CK34βE12(+);梭形细胞SMA(++),desmin、vimentin、ER和PR(+),CD10部分(+).结论 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预后良好,多见于女性.本例特殊之处在于患者为成年男性,且无激素类药物应用史,极为少见.该肿瘤与成人囊性肾瘤、先天性中胚层细胞肾瘤等多种肿瘤易混淆,应依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鉴别.  相似文献   

9.
乳腺梭形细胞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梭形细胞癌的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2例乳腺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回顾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6岁和60岁.肿瘤直径分别为2 cm和2.8 cm.2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组成,其间可见少量上皮样细胞,其中例1细胞较...  相似文献   

10.
术前影像学诊断:左后纵隔占位,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 手术所见:左后纵隔内实性肿物,大小约6cm×5cm×3cm,包膜完整,侵入椎管,神经根受压,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病理学检查:大体标本见肿物大小约6cm×5cm×3cm,切面呈黄红色、胶冻样,包膜完整.镜下瘤细胞呈梭形、圆形,见大量大小不等的血管,灶性脂肪沉积(图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例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可见3种成分: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巢或小梁状;梭形细胞呈束状或片状分布于上皮样细胞巢之间,似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节细胞样细胞以单个或小团散在分布于以上两种细胞之间,分化成熟。3种细胞比例不一,均无明显的细胞学异型性。其中1例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上皮样细胞CgA、Syn和NSE(+),梭形细胞vimentin和S-100(+),节细胞样细胞CgA、Syn和NSE(+)。结论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多发生于十二指肠,依据特征性的镜下表现并结合免疫组化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5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5例均为手术切除标本,均位于四肢.镜下均呈特征性结节性生长.肿瘤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类为大的多角形或卵圆形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类似上皮样细胞;另一类为梭形细胞,丰满似纤维母细胞样,两种细胞逐渐移行.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K、EMA、CD34、S-100呈不同程度(+).结论 上皮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独特的病变,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对取材较少或镜下表现不典型,尤其是结节中心坏死较小甚至无坏死时,易与滑膜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上皮样恶性神经鞘瘤等混淆,需综合临床资料、镜下特点及免疫组化等特点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PE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5例PES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 5例PES中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8~54岁,分别位于头部、臀部、腹股沟、胸壁、胸椎.临床均表现为无痛性生长的结节状肿块.镜下肿瘤由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混合并相互过渡组成,呈结节状或结节融弥漫合成片状,中央常见坏死;其中2例周边可见肉芽肿性改变.细胞间见明显的胶原纤维沉积.细胞呈上皮样或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卵圆形、空泡状,核仁明显,一个或多个,核分裂象多见,常见横纹肌样细胞.免疫表型:5例瘤细胞vimentin、CKpan、EMA和β-catenin(+),3例CD34(+),1例desmin(+),2例CD99(+),而S-100、HMB45、melanA、SMA、myogenin、CD31、FⅧ、HHF35和bcl-2均(-).5例PES均行肿物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其中3例辅以放疗或化疗,5年的随访中均有复发和转移.结论 PES因肿瘤组织主要由上皮样细胞、横纹肌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构成,形态复杂多样,极易与具有类似形态的多种肿瘤混淆,故其鉴别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憩室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小肠憩室恶性间质瘤进行影像学、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3岁。手术标本呈囊实性,与肠腔相通。组织形态镜下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少许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瘤细胞排列呈束状、编织状、栅栏状;上皮样瘤细胞呈小巢片状分布在梭形瘤细胞之间。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desmin、SMA和NSE均为( )。结论胃肠间质瘤(GIST)可发生于从食管至肛门的胃肠道全长范围内,但是小肠憩室伴发恶性间质瘤十分罕见,临床症状无特殊规律性,极易误诊,诊断有赖于影像学、临床病理和最具特征的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答:诞腺肌上皮瘤是良性肿瘤,由肌上皮细胞构成,以往认为是多形性腺癌的一种亚型,Batsakis认为肌上皮瘤是一种单形性腺癌。其生物学行为与多形性腺瘤不同,肌上皮瘤的复发率低,不易发生癌变,预后较好。为此WHO1990年在诞腺肿瘤的分类中列为独立的肿瘤。肌上皮瘤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较复杂,肿瘤细胞可表现为浆细胞样、梭形细胞、透明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浆细胞样呈片块状或散在,细胞呈椭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充满嗜伊红均质样物,核大而圆,偏位,染色较深;电镜下胞荣内含5~6urn的肌微丝,呈散在分布。梭形细胞呈束状或旋涡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上皮样肉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肿瘤由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构成,呈结节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K、EMA、CD34呈阳性。结论:上皮样肉瘤,临床少见,因此缺乏对其认识,从而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上皮样肉瘤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坏疽合并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黑色素瘤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确诊为糖尿病足坏疽合并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黑色素瘤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糖尿病足坏疽合并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黑色素瘤和鳞状细胞癌的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5例,年龄57~77岁,平均65岁。肿瘤直径1~8 cm,平均5 cm;5例位于左足,3例位于右足。2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由纤维肉瘤样密集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胞质丰富、淡染,核大、梭形;免疫组化:S-100、p53和vimentin(+),AE1/AE3、HMB-45和p16(-)。3例黑色素瘤细胞呈巢状排列,由梭形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较少、嗜酸性,细胞核有较明显的多形性及异染性;免疫组化:HMB45、melan-A、S-100和p53(+),AE1/AE3(-)。3例鳞状细胞癌细胞弥漫排列,由多角形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呈嗜酸性,细胞核增大、呈泡状,核仁明显;免疫组化:AE1/AE3、CK5/6、CK14、p53和p63(+),collagenⅣ(-)。8例均有皮肤破溃及感染。结论糖尿病足坏疽合并恶性肿瘤非常罕见,恶性程度高,常误诊为糖尿病足坏疽而漏诊,必要时活检行病理检查以期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lipoma,HAM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HAML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3例HAML,年龄分别为46岁,38岁和16岁,均无结节硬化症。术前影像诊断为肝占位。眼观:肿瘤直径7~20cm,肿瘤境界清楚,无包膜,质地脆、易碎,可见出血、坏死。镜检:瘤组织由上皮样细胞、平滑肌样细胞、脂肪组织和厚壁血管组成。上皮样细胞体积大或巨大,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空泡状,核仁明显。平滑肌样细胞呈梭形,瘤细胞弥漫性或巢团状排列。免疫组化标记:3例病例标本均表达Melan-A,例二和例三表达HMB45,例一和例二表达S-100。SMA和CD34三例病例均表达。Ki-67例一约10%(+),例二和例三均5%(+)。结论HAML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上皮样细胞、平滑肌样细胞、脂肪组织和厚壁血管组成,瘤细胞较为特异的表达Melan-A、HMB45及S-100。免疫组化标记可与其它肝脏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3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LA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通过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对 3例LAM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3例LAM根据发病部位不同 ,其临床表现也不同。镜下典型表现呈网状增生的淋巴管组织 ,管壁见增生的平滑肌细胞 ,排列成束状、梁状和乳头状 ,细胞呈梭形及上皮样形 ,分化良好。免疫组化示平滑肌细胞actin、desmin( ) ,上皮样平滑肌细胞HMB4 5、ER、PR可呈 ( )。结论 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和病史相结合可以正确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肾脏巨大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报道并相关文献复习分析,其早期发现由6 cm发展5年至18 cm巨大肿块出现腹腔挤压情况方行治疗,640排CT检查与其他肾脏肿瘤无特异性区别,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结果病理检查示:镜下见肿瘤组织由狭长的小管组成,小管间见黏液间质,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及杆状,中度异性,间质内见多灶性浆细胞浸润,伴大片坏死。免疫组化:CD10(-),VIM(+),EMA(+),低分子量CK(-),CD15(-),Ki-67<5%肿瘤细胞,CK(-),CR(-),MC(-),CD34(-),CD31(-),S-100(-),诊断为肾黏液样小管状梭形细胞癌。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复查CT无复发,日常中度活动无不适反应,目前继续追踪随访中。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肿瘤,术前诊断无特异性,最终依赖术后病理确诊,治疗仍以根治性切除术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