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与药物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几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结果: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且经济、安全。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疆中医药》2018,(5)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由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是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类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终末期表现,也是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CHF一旦发生,治疗过程长且难以根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对CHF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西医治疗手段也在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延缓CHF的进程。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出能够改善心衰症状、延缓心衰进程、改善长期预后的新药物和新疗法。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CHF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从多靶点、多机制、多环节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药治疗的不足,减轻了西药毒副反应,兹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4.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21世纪危害最大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现代医学采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抑制和延缓心肌重构的方法,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明显的副作用。中医学并无此病名,但依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属于心悸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中医具有整体观念的特点,中药具有多靶点作用的特点,通过中药的内服、外敷,可较好地治疗慢性心衰,改善预后。因此及时合理地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系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美国心脏协会统计委员会[1]报道,65岁以上人群该病发病率为1%,且呈逐年增长趋势.顾东风等[2]对我国人群慢性心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患病率为0.9%.该病65岁以上患者80%为男性,70%女性患者生存期不超过8年[1].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CHF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疗效显著,临床报道很多.笔者参考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20余篇,就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报道作一简要的回顾,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症,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以及心排血量降低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表现为主.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正逐渐升高,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医对心衰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笔者对2000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0)
正心力衰竭是指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它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我国一项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随着年龄增高,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上升[1]。其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2]。现代医学认为,心室重构是心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我国2003年的抽样统计显示,成人慢性心衰的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1]。2013年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病率已达1.3%,较10年前增加0.4%[2]。Murphy等[3]分析了心衰的成本预计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增长,2012年用于心力衰竭的支出为1,080亿美元。心衰病死率很高,其中心衰事件导致1年病死率为30%,急性心衰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10.
11.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命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疗效,笔者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治疗、专法治疗等方面论述了目前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为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中医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许多的中医临床大夫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文献,从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中医药的治疗三个方面,总结了各个医家学者的经验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s Failure,CHF),简称心衰,指静脉血回流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降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的常见并发症及最终归宿[1]。临床上多以组织灌注不足、肺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点,典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力减低,食欲不振,发绀和水肿等。随着人口老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病的终末端,属中医"心悸"、"水肿"等范畴。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查阅大量文献,总结近代医家临床经验,对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合探讨,为提高中医药对该病的系统认识和辨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9)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指出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现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18.
慢性心力衰竭隶属于中医“心悸”“喘症”“水肿”“痰饮”等范畴,最近《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进一步提出了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它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并发症,随着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认识和治疗的发展,虽然其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现阶段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仍高达0.9%,死亡率占41.1%^[1]。 相似文献
19.
20.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心肌舒缩功能受损最后失代偿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很早就有关于心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记载.根据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慢性心衰在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动则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水肿,颜面发绀,烦躁不安,脘痞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质淡或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众多医家对该病从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