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阿丝虫病     
报告1例罗阿丝虫病误诊为嗜酸性筋膜炎。患者男,45岁。因双上肢皮肤肿胀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2年余就诊,外院行肌肉活检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口服甲泼尼龙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但糖皮质激素减量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再次升高。患者入我科后,外周血及骨髓中镜检发现罗阿丝虫微丝蚴,确诊为罗阿丝虫病并予伊维菌素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复查外周血微丝蚴数量明显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嗜酸性环状红斑。患者男,59岁,双上肢环状红斑伴瘙痒2月余,外院曾按"湿疹"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皮疹反复发作,否认疫区旅游史。皮肤科检查:双上肢多发水肿性环状红斑,中央消退,外周隆起,逐渐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胶原及浅中层血管周围致密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未见"火焰征"。诊断:嗜酸性环状红斑。予口服氯雷他定片、咪唑斯汀、羟氯喹、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后,皮疹明显消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蜂窝织炎临床分析(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嗜酸性蜂窝织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既往资料齐全的4例嗜酸性蜂窝织炎病例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嗜酸性蜂窝织炎的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但组织病理有其自身特点。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蜂窝织炎病理具有特征性,怀疑嗜酸性蜂窝织炎者必须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报道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男,53岁。面部反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5年,加重3个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外毛根鞘细胞间水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毛囊内见脓疱,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真皮内毛囊及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给予雷公藤多苷、米诺环素等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3岁。反复咳嗽、咳痰1年,全身起疹伴瘙痒2个月入院。入院检查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嗜酸性粒细胞改变。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给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和支持对症等治疗14d后出院。现随访中。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61岁女性患者,右前臂结节、斑块伴瘙痒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部分胶原束内可见嗜酸粒细胞脱颗粒形成"火焰"现象。诊断:Wells综合征(嗜酸性蜂窝织炎)。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嗜酸性蜂窝织炎.患者男,36岁.双下肢红斑时有痒痛半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2.55×109/L(分类0.263),骨髓嗜酸性粒细胞0.125,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骨髓组织病理示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增生活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及皮下组织浅层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不同程度纤维素样变性、坏死直至阻塞,周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浸润,呈火焰状,其间有少量淋巴细胞.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予甲泼尼龙和抗组胺药等治疗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男,57岁。四肢反复出现丘疹、血疱伴间断发热半年入院。既往有慢性结肠炎病史20年。入院检查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结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结改变给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和支持对症等治疗18d后出院。出院后1个月死于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9.
42岁女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及脓疱,伴瘙痒3年,加重1个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4.83×10~9/L,分类28.4%。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并可见胶原变形,形成"火焰征"。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Wells综合征)。给予甲泼尼龙等治疗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10.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其特征为皮损中可见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在BP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然而BP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显示,BP180NC16A IgE抗体、Eotaxins、IL-5及肥大细胞均可能参与了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对嗜酸性粒细胞募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嗜酸性粒细胞在BP中的作用,并以IgE和嗜酸性粒细胞为靶点开启BP治疗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的轻型或此疾病谱的良性端,它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病。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后释放入外周血,通过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和趋化作用集聚于组织中,然后通过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而活化,并引起促炎症效应和组织的破坏。目前应用最多的HED诊断标准仍然是:符合Chusid于1975年制定的HES的标准,但仅有皮肤损害而无明显内脏损害。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HED的首选药物。对于累及心、肺、肝和肾等脏器者要按照HES治疗方案对其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4岁。因左手背虫咬后出现水肿性红斑4个月就诊。皮损组织活检示真皮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呈现“火焰征”。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摘要】 报告单独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成功治愈别嘌醇导致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ESS)的经过。男性痛风患者,60岁,发病前20 d口服别嘌醇,发热、全身皮疹伴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结肿大,合并糖尿病。经皮下注射益赛普25 mg(首剂加倍),隔天1次,共8次,获得痊愈。首次注射后,发热即控制;1 d 后皮损不再扩大,2 d 后皮损开始脱屑,5 d 后表皮新生;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逐渐下降,治疗5周降至正常范围。入院后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胆红素仍持续上升,在注射3次后开始下降,2周内逐渐恢复。转氨酶在首次注射后开始下降,2周内恢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首次注射后持续上升,于第10天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治疗5周后降至正常范围。提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能在疾病早期快速、安全、有效地控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但不能阻止嗜酸性粒细胞上升。 【关键词】 皮炎,剥脱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4.
报告单独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成功治愈别嘌醇导致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ESS)的经过。男性痛风患者,60岁,发病前20d口服别嘌醇,发热、全身皮疹伴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结肿大,合并糖尿病。经皮下注射益赛普25mg(首剂加倍),隔天1次,共8次,获得痊愈。首次注射后,发热即控制;1d后皮损不再扩大,2d后皮损开始脱屑,5d后表皮新生.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逐渐下降,治疗5周降至正常范围。入院后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胆红素仍持续上升,在注射3次后开始下降,2周内逐渐恢复。转氨酶在首次注射后开始下降,2周内恢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首次注射后持续上升,于第10天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治疗5周后降至正常范围。提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能在疾病早期快速、安全、有效地控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但不能阻止嗜酸性粒细胞上升。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男,77岁。全身红斑、斑块伴反复发热2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入院检查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嗜酸性粒细胞改变。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及支持对症等治疗17天后出院。现随访中。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5岁。全身反复出现红斑和丘疹,伴瘙痒5年,加重2周。伴心、肝和肺多器官功能损害。骨髓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予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多甙及对症支持治疗半月后,症状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7.
报告一例儿童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并文献复习。患者为10岁男孩,头皮、四肢反复瘙痒性红斑、脓疱、丘脓疱疹、结节和疤痕9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63×109/L,嗜酸细胞百分率0.244,IgE 36022 IU/mL,脓疱处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至皮下弥漫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外毛根鞘及皮脂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穿刺示增生性骨髓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诊断儿童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给予西替利嗪和青霉素治疗,皮疹反复时又给予强的松20 mg/日,病情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1岁,因双下肢反复红肿1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体检:颈部、腹股沟可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 cm,光滑、质韧,无明显压痛;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皮肤科检查:双下肢明显肿胀,呈木质样硬度,以左下肢为著,其上散在大小不等暗红斑,皮温高,无明显压痛。入院前后2次查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高达70%以上。双下肢血管超声示右胫前动脉、左足背动脉血栓形成,左大隐静脉下段血栓形成。胸腹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提示纵膈、两侧腋窝内、腹膜后及腹主动脉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淋巴结及骨髓活检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左大腿中部伸侧及左外踝处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管扩张,部分管腔内见嗜酸性粒细胞形成的栓子。FIP1L1-PDGFRA融合基因检测阴性。诊断: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后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疗效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为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予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仅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8周。采用SCORAD计分系统对AD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痒程度进行评价,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比较。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05%和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221.65±43.51)明显低于对照组(294.35±60.21)和治疗前(376.21±119.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376.21±119.34和353.32±13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可明显提高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显著降低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2岁,躯干、双下肢丘疹、斑丘疹、皮下结节伴瘙痒反复6个月。组织病理:表皮无明显异常,真皮深层小血管周围及脂肪间隔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火焰征象",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诊断:嗜酸性脂膜炎。治疗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枸橼酸雷尼替丁胶囊、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中药口服治疗。目前继续随访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