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芎超微粉的粉体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琴  刘莉 《中草药》2010,41(11):1796-1799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前后川芎的粉体学性质,为超微粉碎对含挥发油类药材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粉末粒径及粒度分布;生物显微镜进行显微学研究;测定粉体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25℃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粉体的吸湿性。结果 川芎超微粉和普通粉的D50分别为14.58、58.54μm,且超微粉粒度分布均匀性较好;显微镜下可见超微粉和普通粉在显微特征上都有较大的区别,油滴显著减小;超微粉碎对川芎粉体的流动性、堆密度和吸湿性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超微粉碎后细胞破壁率显著增大,均匀度得到改善,其中油滴的显著减小为挥发油类药材超微粉碎形成"乳化结构"的证实提供了初步的依据和借鉴。流动性、堆密度和吸湿性无显著变化,说明富含挥发油的川芎在粉体学性质上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七细粉和超微粉体物理特性及有效成份体外溶出行为的差异,为三七超微粉体的粒径控制与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测定三七细粉和超微粉体的粒径、吸湿性、粉体的形貌结构、流动性等物理特性和体外溶出行为,研究三七粉体的粒径对其物理特性和体外溶出行为的影响。结果:随三七粉体粒度的减小,其比表面积及孔隙率增加,吸湿性增加,流动性减弱;微粉Ⅰ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和累积溶出量均高于其它粉体。结论:适度的微粉化能促进三七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三七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闫丹  江敏瑜  张传辉  王云红  赵凤平  张琳  杨荣平 《中草药》2017,48(21):4432-4439
目的考察血竭三七接骨膏(XSJP)中不同粉体粒径和体外溶出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3种不同XSJP粉体(超微粉、极细粉、细粉)的粒径分布;采用桨法,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川续断皂苷VI、人参皂苷Rb_1、血竭素6种成分为评价指标考察上述不同粉体溶出度,采用SPSS 17.0软件对不同粒径粉体与所对应的溶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种粉体的粒径与指标成分溶出度具有相关性,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川续断皂苷VI、人参皂苷Rb_1 5种成分累积释放率与粒径呈负相关,超微粉较细粉累积溶出率分别提高6.8%、16.6%、6.6%、6.7%、5.4%,血竭素无相关性。结论含有细胞结构的纤维类药材不同粉体粒径与其溶出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吴小明  梁少瑜  程文胜  陆珩  汪涛  向飞军 《中草药》2013,44(24):3489-3492
目的 研究三七普通细粉与超微粉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的溶出行为,探讨粉体粒径对皂苷类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 采用桨法和HPLC技术同时分析不同粒径三七粉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的体外溶出情况,比较不同粒径粉末的溶出速率。结果 超微粉碎后3种皂苷类成分的溶出速率均显著提高。结论 超微粉碎有助于三七饮片中皂苷类成分的溶出,粉碎粒度对有效成分的溶出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粒径三七粉的一般物理性质及体外溶出度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对不同粒径的三七粉进行外观性状、流动性、松密度、浸出物、水分、吸湿性以及体外溶出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超微粉碎后,三七粉的一般物理性质发生一定改变,随着粒径的减小,三七粉体逐渐出现团聚现象,颜色变浅,粉末细腻,颗粒感消失;流动性变差;松密度提高;浸出物含量(冷浸法、热浸法)增加;含水量增加;吸湿性变强.但其体外溶出度与80目细粉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80目细粉比较,三七超微粉的一般物理性质虽然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体外溶出度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三七在散结镇痛胶囊制剂粉碎工艺中,三七仍采用80目细粉并不适宜超微粉碎.  相似文献   

6.
纳米化对三七中有效成分溶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七纳米化前后显微结构及其有效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高速离心剪切式超细粉碎仪对三七进行纳米化粉碎,通过光散射粒度分析仪进行粒度分析、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其显微结构,采用HPLC法测定了纳米化对人参皂苷Rb1的影响。结果随着主轴转速的增大和粉碎时间的延长,三七粉碎颗粒尺寸呈逐渐减小趋势,在主轴转速1500r/min,固体比例5.5%,粉碎时间50min时,三七颗粒平均尺寸达到133.5nm;三七纳米化后人参皂苷Rb1的溶出率有较大提高,与原粉相比提高了59.7%。结论高速离心剪切式超细粉碎仪可以对根茎类中药进行超细粉碎,纳米化后可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7.
复方贝母散超微粉的制备及粉体表征和物理特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复方贝母散为研究对象,探讨复方中多种类多质地药物超微粉的制备及其性质.通过对细粉和超微粉的粉体表征及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研究,为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复方的推广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粒径和细胞破壁率为指标,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药物各级超微粉的粒径,筛选超微粉碎工艺.从外观性状与显微形貌、粉体粒径与比表面积等方面对药物细粉和超微粉进行比较.以吸湿率和休止角为指标,考察超微粉与细粉的吸湿性与流动性变化.结果:平贝母、麻黄、甘草、炒苦杏仁振动磨粉碎60 min,炙百部振动磨粉碎40 min,细胞破壁率>95%.物理性质研究表明,药物经超微粉碎后,外观颜色呈变浅趋势,更均匀细腻,扫描电镜显示,颗粒粒径分布更窄,失去常见的显微鉴别特征.植物药的流动性减小,矿物药的流动性增大.平贝母、麻黄和甘草的吸湿性呈减小趋势.结论:与细粉相比,超微粉的外观、显微特征、流动性与吸湿性均发生改变,为中药超微粉的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粒径龙血竭粉的一般物理性质及体外溶出度.方法:对不同粒径龙血竭粉的外观性状、流动性、浸出物、水分、吸湿性及体外溶出度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超微粉碎后,龙血竭粉的—般物理性质及体外溶出度均发生一定改变.随粒径的减小,龙血竭粉体逐渐出现团聚现象,颜色变浅,粉末细腻,颗粒感消失.流动性变差,浸出物含量(冷浸法、热浸法)增加,含水量增加,吸湿性变强,体外溶出度提高.结论:与80目细粉比较,龙血竭超微粉的一般物理性质和体外溶出度均发生一定变化,为龙血竭的超微粉入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微粉化对蒸附片粉体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  张定堃  杨明  郑全福  郭治平  柯刚  邹文铨  傅超美 《中草药》2015,46(13):1901-1907
目的研究微粉化对蒸附片粉体学性质的影响,为其制剂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微粉碎机制备3种不同粉碎时间的蒸附片粉末,检测其粒径分布、比表面积与孔隙度、流动性、微观结构、红外光谱、吸湿性及溶出速率等性质,再对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随着粉碎时间的增加,中粉、微粉I与微粉II的粒径逐渐减小,形态及结构趋于均匀化,但粒子易黏附聚集;同时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增大;压缩度增大,休止角增大;红外光谱无明显变化;吸湿性无显著差异;溶出速率加快。结论综合蒸附片粉体学特征及溶出速率,蒸附片入丸散剂粉末超微粉碎时间宜控制在25 min左右,粒径d0.9宜在100.46μm左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郁金微细粉碎工艺及粉碎过后的郁金微细粉的粉体学性质进行研究分析,为郁金作为中药制剂原料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d50为指标,运用正交设计优选郁金的微细粉碎工艺,并通过微细粉碎前后外观性状、红外光谱、流动性、吸湿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评价不同粒径郁金粉体的粉体学性质。结果:根据正交设计结果优选出了最佳微细粉碎工艺,即投料量为1200 g、含水量为5.5%、粉碎时间为40 min;郁金超微前后粉末的粉体学性质对比结果显示,随粒径变小,郁金粉体逐渐出现团聚现象,颗粒感消失,颜色变浅,粉末细腻,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未发生改变,流动性降低,平衡吸湿量增加,吸湿初始速度增大,但吸湿加速度降低,吸湿性略增强。结论:郁金微细粉碎工艺简便,可靠,粒径小,可行性高,可用于郁金的微细粉碎,综合评价优选微细粉四为较优粉体。  相似文献   

11.
当归超微粉体和普通粉体的粉体学性质比较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目的:比较当归超微粉体和普通粉体的粉体学性质,为超微粉粹应用于当归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测定当归粉体的粒径及分布、吸湿性、粉体的形貌结构等粉体学特征和体外溶出行为,研究当归粉体的粒径对其粉体学特性、含量和体外溶出行为的影响。结果:随当归粉体粒度的减小,比表面积及孔容和吸湿性增加,流动性变弱,4种粉体中阿魏酸含量大小顺序为普通粉微粉Ⅰ微粉Ⅱ微粉Ⅲ,但是随着粉碎程度的加强,微粉Ⅱ中的阿魏酸溶出速率、累积溶出率和溶出总量均高于其它粒径级别的当归粉体。结论:适度的微粉化能促进当归有效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粒径白及粉的一般粉体学特性及白及总多糖的体外溶出度变化特征和规律,为白及粉的粒径控制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干湿两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粉末粒径,同时对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等进行测定;采用桨法对白及粉在不同溶出介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溶出度进行测定。结果:白及粉的粉体性质随粒径的减小流动性变差,吸湿性减弱。而不同粒径粉体溶出度随粒径的减小呈降低趋势,在水和人工胃液介质中细粉、最细粉的累积溶出率高于2种微粉,而在人工肠液中细粉溶出速率和累积溶出率高于其他粉体;不同粒径的白及粉体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度大小排序为人工胃液水人工肠液。结论:白及粉的粉粹粒度对白及总多糖的溶出有明显影响,同时其溶出度还受溶出介质的影响,为筛选白及粉的临床应用最佳粒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黄芪三七胶囊超微粉和普通粉的粉体学性质,对比其质量,为制剂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粉体的粒径,测定吸湿率,绘制吸湿曲线,测定CRH、TLC鉴别特征成分,利用HPLC法测定指标成分的含量。结果超微粉span值为(2.49±0.02),普通粉span值为(2.54±0.03),超微粉CRH为58 %,普通粉CRH为61 %,黄芪的薄层鉴别无明显差异,超微粉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b_1含量分别高于普通粉2.8 %、12.8 %、18.2 %。结论超微粉的粒度分布更均匀,吸湿性强,有效成分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14.
荆蕴杰  张文品  张海宁 《中成药》2012,34(2):362-364
目的 探讨常规粉碎对扶正散人参皂苷溶出度影响,确定扶正散粉碎最佳工艺参数.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粒径扶正散粉体中人参皂苷体外溶出量和溶出速度.结果 不同粒径扶正散常规粉体人参皂苷的溶出量和溶出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确定扶正散常规粉碎粉体细度为120~150目.  相似文献   

15.
超微冻干人参的粉体特征、皂苷测定及功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超微粉碎对冻干人参粉体特征、皂苷的量及功效影响.方法 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HPLC分析、动物试验对超微粉碎冻干人参粉进行粉体特征观察、皂苷溶出量测定和抗应激能力比较.结果 超微粉碎使冻干人参细胞壁破碎、皂苷溶出量提高、小鼠耐缺氧和低温游泳时间显著延长.结论 超微粉碎可提高冻干人参功效.  相似文献   

16.
五灵脂低温超微粉碎特性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五灵脂的粉体学性质,探讨其粉体学性质与体外溶出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振动式低温超微粉碎机对五灵脂进行粉碎,每3 min取样,检测样品粒径、比表面积、孔隙率;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考察五灵脂粉体的体外溶出速率,并分析其粉体学性质与体外溶出行为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粉碎时间的增加,粒径逐渐减小,比表面积及体外溶出速率逐渐增加;粉末粒径与体外溶出速率具有良好相关性。五灵脂粉碎时间选择21 min,粒径以d0.9约100 μm为宜。结论:五灵脂低温超微粉碎后粒子形态及结构均匀,溶出速率快,有助于后续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选乳香超微粉制备工艺,研究微粉化对乳香粉体理化性质与体外溶出等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超微粉收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考察原粉末粒度、冷冻时间、辅药比及粉碎时间对乳香超微粉碎的影响;对比分析考察微粉化对粉体学性质(休止角、松密度、振实密度、压缩度)、有效成分的量(挥发油、乙酸辛酯及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与溶出情况等的影响。结果优选得到乳香超微粉工艺为粉碎至细粉,冷冻4 h,辅药比1∶5、超微粉碎15 min。随粉碎度增加,乳香粉体休止角增大,松密度与振实密度减小,压缩度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流动性降低;乳香挥发油中有效成分乙酸辛酯的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溶出实验表明经优化工艺制备得到的超微粉中乙酸辛酯的量最高,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的累积溶出率明显比普通粉大。结论优选的乳香超微粉工艺可行,适度微粉化有利于乳香有效成分的提取与溶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对制何首乌饮片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超微粉饮片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制备制何首乌细粉和超微粉,采用Carr指数法评价粉体的流动性和喷流性,并从粉体粒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吸湿性、微观形貌、薄层色谱(TLC)、红外光谱和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评价两种粉体的差异。结果相比制何首乌细粉,超微粉的粒径显著减小且分布范围窄,比表面与孔隙度增大,吸湿性增强,流动性变差,喷流性仍相当强;TLC和红外光谱显示在一定时间内,制何首乌饮片经超微粉碎后,其化学成分并未改变;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超微粉中游离蒽醌的提取率明显高于细粉。结论制何首乌饮片制备成超微粉后,其粉体特性有所改变,更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香墨低温超微粉碎的粉碎规律,包括工艺参数、粉体学性质等。方法采用振动式低温超微粉碎机对香墨进行粉碎,每隔3min取样,直至25min。检测样品粒径及比表面积。结果香墨在18.99min时粒径达到最小值为42.88m,粉碎粒径会经历"快速区→缓慢区→平衡区→逆粉碎区"4个阶段。结论振动式低温超微粉碎可改善香墨易粘结成块的特性,且粉碎后粒度更细,粒径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20.
梁兆昌  褚洪标  肖琳  张燕军  熊磊阳  周秋贵  曾红 《中草药》2015,46(11):1609-1614
目的研究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不同粒径粉体理化特性及体外溶出行为的差异,为杜仲超微粉体的粒径控制与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超微粉碎机制备杜仲不同粒径的超微粉体,激光粒度仪测定粉体的粒径,显微镜观察显微结构,通过破壁率来衡量超微粉碎的破壁效果;利用HPLC法测定不同粒径粉体有效成分提取效率及在不同溶出介质的溶出度。结果杜仲超微粉体在显微结构、破壁率、休止角及堆密度等方面与普通粉体差异显著;超微粉体的提取率以及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度均高于普通粉体。结论适度的微粉化能提高杜仲细胞破壁率,促进杜仲有效成分的溶出,其溶出度还受到溶出介质的影响,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杜仲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