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纤维素酶在国外已经广泛被用于食品、化工等领域,而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尚不多见。鉴于此,作者选用大黄药材,以其中的活性成分结合蒽醌为考察指标考察其酶解的最佳工艺,从而为纤维素酶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1仪器与试剂岛津UV-2401PC紫外分光光度仪,纤维素酶(0·5 U·mg-1,sigma公司,北京化学试剂公司),蒽醌对照品(1,8-二羟基游离蒽醌,含量测定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萃取混合碱配制:50 g NaO....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羊蹄中游离蒽醌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游离蒽醌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液固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因素对羊蹄中游离蒽醌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25倍量的90%(体积分数)乙醇,80℃水浴下浸提2次,每次45min。结论:优选出的工艺稳定,重复性好,为提取羊蹄中游离蒽醌成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交试验法优选大黄提取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大黄中总蒽醌提取工艺。方法:以大黄素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进行筛选。结果: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浸润时间三因素对大黄总蒽醌的提取有显著影响。结论:最佳提取工艺为:大黄用8倍量55%乙醇按渗漉法提取,浸泡12h,渗漉9h,大黄素含量>2.6%。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大黄中蒽醌成分提取方法.方法:以提取率、纯度为研究指标,采用醇提取法提取大黄中蒽醌成分.结果:3种单体成分的提取率依次为大黄酸0.3%、大黄素0.6%、大黄酚0.1%;单体纯度分别为大黄酚86.0%、大黄素83.6%、大黄酸81.5%.结论:与单纯采用pH缓冲溶液萃取大黄蒽醌类有效成分相比,醇提取法具有费用低、操作简单、提出率较高等优点,高压制备系统分离效果较好,有效成分纯度较高,为大黄中蒽醌类成分提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指标正交试验法优选决明子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决明子中蒽醌类化学成分的最佳提取方法。方法采用HPLC/UV法,以游离蒽醌、蒽醌苷类及12种蒽醌总质量分数为评判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乙醇质量分数、提取时间、固液比和提取次数等因素对决明子蒽醌类化学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方法为50倍70%乙醇回流提取1次,提取时间2 h。结论综合比较后,该提取方法对决明子药材中蒽醌类成分提取效率最高,操作经济省时,合理可靠,为决明子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超声技术提取大黄蒽醌类成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超声波技术对大黄中蒽醌类成分提取率的影响,并与传统提取方法做比较.方法:以超声波强化提取法为试验组,以常规煎煮法及乙醇回流法对对照组,进行平行试验.结果:以水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强化提取10 min对游离蒽醌的提取率即与水煎煮法煎煮60 min提取效果相当;以乙醇为提取溶剂的提取效果明显好于水,几种方法相比较,以乙醇作为提取溶剂超声波萃取法对大黄蒽醌的提取效果最好.结论:超声波法提取大黄蒽醌类成分具有提取效率高、操作简便、省时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优选妇舒片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浸膏得率、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影响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药材提取2次,加12倍量的水,提取时间2h。结论该提取工艺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筛选紫百止嗽胶囊中紫菀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紫菀酮提取率为指标,考察溶剂体积分数、溶剂用量倍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提取结果的影响。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质量8倍量80%乙醇、提取3次、每次60 min。结论 该工艺所得浸膏得率和紫菀酮提取率均较高,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可为紫百止嗽胶囊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中5种游离型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4种结合型蒽醌(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及没食子酸、儿茶素共计11种成分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Symmetry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没食子酸、儿茶素、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062 4~1.560 0、0.180 0~4.500 0、0.041 2~1.030 0、0.030 6~0.765 0、0.051 0~1.275 0、0.028 8~0.720 0、0.019 8~0.495 0、0.050 5~1.262 5、0.063 7~1.592 5、0.098 0~2.450 0和0.163 0~4.075 0μg进样量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37%~98.93%,RSD<2.36%。结论该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大黄中11种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文本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归纳大黄不同功效的古今用药规律。将中医方剂数据库中含有大黄的7 226首古方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药智网中含有大黄的736条现代中成药处方信息分别进行筛选归纳,统计大黄在方剂中占比、制法、配伍药、功效及所治疾病科属,探究大黄制法用法与功效、疾病科属间的联系。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除生用内服、最常用于治疗内科疾病外,大黄发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作用时古代常水煎液内服,现多酒炙内服,还用于儿科;"凉血解毒"时古代常贴膏外用或水煎液内服,现多醇提内服,还用于外科;"逐瘀通经"时古方中以酒煎液或酒送服为主,现今以水煎液内服为主,较多用于妇科;"利湿退黄"时古代常水煎液内服,而现代以酒煎液或水酒共煎液居多,还用于儿科。古方中大黄多与甘草配伍而现代与黄芩配伍较多,在"逐瘀通经"中配伍药古方以当归、肉桂、木香为主,现代以芍药和干漆为主。这些研究结果为大黄的临床精准使用与相关药物创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存在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亚健康状态,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目前研究热点。大黄味苦性寒,具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与清热利湿药配伍可以治疗湿热蕴结所致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伤;与消食导滞药配伍可以治疗膏浊内蕴积热所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活血消癥药配伍可以治疗瘀血阻络所致的肝纤维化、肝癌;与逐水消肿药配伍可以治疗湿邪内停所致的肝硬化腹水等。通过总结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黄活性成分可通过多机制、多靶点防治肝脏疾病,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的大黄中10个蒽醌衍生物同时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超高效液相色谱仪,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柱温为34℃;甲醇和0.1%磷酸水溶液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20 mL/min;进样量为2.0μL;检测波长为410 nm。通过考察柱温和体积流量对保留时间、分离度、理论塔板数和对称因子4个重要的色谱参数的影响,以此获得5个蒽醌糖苷的最佳的色谱分离度和稳健性。结果优化得到柱温34℃和体积流量0.20 mL/min为最佳分离条件,根据最优参数,建立一种新的基于UPLC的大黄中10个蒽醌衍生物同时定量分析方法。20批次大黄测定结果显示,2种不同基原的大黄药材中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差异最大,分别可超过60、77倍,表明2种不同基原的大黄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结论基于UPLC最佳分离参数建立的10个蒽醌衍生物同时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对更加全面地从化学表征的角度评控不同来源的大黄药材的质量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七与丹参配伍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迷迭香酸、丹酚酸B、固含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丹参醇提及水提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将三七与丹参配伍,采用HPLC法检测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参醇提最佳工艺为浸泡0 h、10倍量75%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丹参水提最佳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 h。三七对丹参中主要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提取溶出无显著性影响,且三七对丹参中其他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溶出也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三七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大黄在相对湿度20%~85%,温度分别为5、15、25、35℃条件下的吸湿规律进行研究,为大黄安全贮藏水分的控制及合理贮藏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黄药材分别贮藏于温度为5、15、25、35℃,湿度为45%、60%、75%条件下,并于不同时间点取样,以粉末颜色及霉变为指标,确定其安全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_w);并通过静态称量法,得到大黄药材在5、15、25、35℃及水分活度为0.2~0.8的等温吸附数据,采用GAB、Oswin、Smith、Halsey、Henderso、Peleg 6种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拟合和评价。结果大黄的绝对安全A_w为0.5,相对安全A_w为0.6,在5、15、25、35℃下的大黄吸附等温线的类型为"S"型,属于Ⅱ型等温线,Oswin模型为最佳吸湿等温线拟合模型,模型表达式为:M_(eq)=A[A_w/(1-A_w)~B,并由该模型计算得到: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9.00%、9.59%、8.00%、6.71%和相对安全水分为10.17%、10.89%、9.20%、8.07%;1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8.24%、8.83%、7.24%、5.86%和相对安全水分为9.57%、10.17%、8.59%、7.20%;2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7.17%、7.75%、5.73%、4.70%和相对安全水分为8.72%、9.26%、7.26%、6.25%;3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8.00%、8.45%、6.53%、5.21%和相对安全水分为9.74%、9.85%、8.40%、7.27%。结论 Oswin模型可作为大黄药材贮藏中平衡含水率的预测模型,为大黄贮藏安全水分的控制及科学的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1世纪以来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a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大黄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以及区域内的研究热点与区域间的研究差异,探讨大黄科研数据在赋能其产业提质增效进程中的优势。方法 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英文文献,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数据清洗。利用VOSviewer、Coocation等软件对发文量、地区/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主题演化路径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纳入英文文献208篇,中文文献50 024篇。大黄研究进展迅速,我国在该领域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其次为美国和韩国。合作网络显示,中国与美国合作较为紧密,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对于大黄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的贡献度与影响力。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表明,传统功效物质基础筛选与作用机制分析、蒽醌类化合物的药动学研究、临床用药副作用分析等领域是当下大黄研究的主要关注点。结论 大黄科研态势发展良好,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多元化、与产业密切相关、中医药特色鲜明、持续创新、高质量”是21世纪以来大黄研究的鲜明特征。众多科研工作者们从多元视角下的研究结果与对应的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陇药大黄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新动能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