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lasmaeytoid dendritic cells,pDC)是最近发现的具有特征性的树突细胞(dendritie cell,DC)的一个亚类,来源于淋巴样前体DC,有浆细胞样形态,CD123为其特征性表面标记[1],是最强大的干扰素α(IFN-α)产生细胞[2],而干扰素调节因子7(IF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是IFN-α基因的主要诱导和活化者[3].pDC产生IFN-α依赖于Toll样受体9(TLR9)[4].为了探讨它们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pDC,TLR9、IRF-7和IFN-α mRNA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2.
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由免疫介导的常见慢性炎症皮肤病。近十年研究表明,银屑病皮损部位不同时期均存在多种分泌细胞因子的树突状细胞(DCs)亚群,说明DCs亚群对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有特殊的调控作用。最近发现的银屑病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皮损部位DCs亚群分泌的特异性炎症细胞因子,与传统方法相比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总结和讨论人类皮肤DCs亚群与银屑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功能以及基于DCs亚群的银屑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阿维A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抽取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s)。阿维A组加入阿维A(浓度为10 nmol/L)和培养液作用DCs 24 h,对照组仅加培养液。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阿维A作用前后DCs树突的数量及长度变化。结果:实验组阿维A作用后DCs树突与作用前比较其数量及长度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DCs的树突数量及长度明显增多变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维A可以明显抑制银屑病患者DCs树突数量的增多及长度的增加,从而抑制DCs免疫学活性,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类浆细胞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干扰素α(IFN-α)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22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PDCs和IRF-7,IFN-α mRNA的表达。15例整形外科患者的皮肤作为正常人对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屑病组皮损中CD123阳性的PDCs表达明显增多,而在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RT-PCR检测显示,与正常人皮肤相比,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FN-α mRNA的表达无实质性上调,差异无显著性,但是IRF-7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银屑病患者皮损中PDCs浸润,IRF-7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可能是银屑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对正常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形态及表面分子的影响。方法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芽管试验分离、鉴定白念珠菌;体外培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经不同剂量的白念珠菌、无菌生理盐水作用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DCs细胞形态无差异;实验组DCs表面分子CD80、CD86表达明显高于同等剂量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表达量与白念珠菌剂量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白念珠菌可促进DCs表面分子CD80和CD86表达,DCs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T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DC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对T细胞的活化及皮肤慢性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在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异性的调节DC与T细胞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银屑病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5-羟维生素-D3(25-OH-D3)、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群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初步探讨UCT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49例UCTD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采集UCT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25-OH-D3的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pDCs、mDCs的水平。结果:49例UCTD患者临床表现中出现光敏感/颧部红斑30例(61.2%)、关节痛/关节炎28例(57.2%)、雷诺现象15例(30.6%);实验室指标异常者中ANA阳性45例(91.2%)、抗SSA阳性31例(63.3%)、白细胞减少15例(30.6%)。UCTD患者外周血pDCs水平[(0.22±0.01)%]与对照组[(0.14±0.01)%]相比升高;mDCs水平[(0.14±0.01)%)]较对照组[(0.09±0.01)%]相比升高;UCT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41.99±1.91)nmol/L]较对照组[(56.38±2.72)nmol/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9、6.48、4.61,P值均0.01)。相关分析表明UCTD患者外周血pDCs水平与25-OH-D3水平呈负相关(r=-0.77,P0.01)。结论:UCTD患者临床表现最常见为皮疹,其次为关节痛/关节炎及雷诺现象;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最高为抗ANA阳性,其次为抗SSA阳性及血液学异常。pDCs、mDCs、25-OH-D3可能参与UCTD的发病过程,25-OH-D3可能通过促进pDCs成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TGP)对体外培养的Hacalr细胞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干扰素(IFN)-γ分泌的影响,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IL-6、IL-8、IL-10、IFN-γ分泌在白芍总苷的作用下是否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白芍总苷治疗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运用TNF—α诱导HaCaT细胞,并用不同浓度的TGP进行处理,通过ELISA法检测TGP作用前后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结果TGP对经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IL-6、IL-8、IFN-γ分泌有抑制作用,而对IL-10分泌有促进作用。且这两种作用均与药物作用浓度相关。结论TGP可能通过抑制HaCaT细胞IL-6、IL-8及IFN-γ的分泌,提高IL-10的分泌,进而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炎症反应是SLE合并AS的重要机制,多种免疫细胞共同介导炎症反应过程.其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调节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乃至整个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Cs的功能异常是SLE合并AS疾病发展的枢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髓系树突状细胞(mDCs)表面整合素相关蛋白(CD47)的表达水平。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mDCs表面CD47及CD4+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上清液IL-23、IL-17和TNF-α浓度。结果:共检测46例患者和46名健康对照,患者组mDCs细胞CD47表达水平为32.8低于对照组的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mDCs细胞CD47表达水平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负相关(r=-0.651, P<0.05);患者组Treg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3、IL-17和TNF-α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病外周血mDCs表面CD47及Treg细胞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白念珠菌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小鼠骨髓源DCs两者分化成熟能力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和小鼠骨髓源DCs,随机分为空白组、无菌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光镜下观察DCs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小鼠骨髓源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 CD80、CD86及IL-12分泌量与加入的白念珠菌悬液剂量成正相关,小鼠骨髓源DCs在各组间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均P0.05);白念珠菌刺激前后小鼠骨髓源DCs形态变化程度较明显,而人外周血DCs形态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白念珠菌可促进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和小鼠骨髓源DCs的成熟;在相同条件下,白念珠菌更易促进小鼠骨髓源DCs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伊曲康唑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s)迁移功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3、MMP-12与趋化因子RANTES分泌的影响。方法:取小鼠骨髓单核细胞,重组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诱导至第8天,将DCs分为对照组、伊曲康唑处理组(0.25、0.5、1 μ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Transwell分别检测不同浓度伊曲康唑对DCs活性及DCs迁移情况;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MMP-2、MMP-3、MMP-8、 MMP-12、CCL5/RANTES的分泌;流式细胞仪检测MHCII、CD80、CD86及CCR7的表达。结果:伊曲康唑对树突状细胞毒性呈时间及剂量依赖;伊曲康唑组细胞迁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曲康唑组MMP-2、MMP-3、MMP-12和RANTE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伊曲康唑组和对照组中CCR7和MMP-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可唑抑制树突状细胞的迁移及相关MMPs和RANTE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Toll样受体9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的一种,属于天然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人体可能通过TLR9来识别HSV-2基因中的CpGDNA,启动天然免疫系统,活化DCs,以依赖MyD88的信号传导通路促使IFN-α分泌,诱导Th1型细胞免疫应答,以对抗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深入认识TLR9的作用机理为DNA疫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重组腺病毒(Ad-SOCS1)介导的树突状细胞(DCs)分泌的外泌体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Ad-SOCS1腺病毒感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s,分离纯化培养物中的外泌体,Western blot分析鉴定外泌体中的CD63、SOCS1和ICAM-1蛋白。咪喹莫特(IMQ)诱导10只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其中5只给予外分泌体治疗(外分泌体组)组,5只作为对照(IMQ组)。RT-PCR检测小鼠外周血IL-17A、IL-22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外泌体中能够鉴定到SOCS1、CD63和ICAM-1蛋白。外分泌体组小鼠的银屑病样表现较IMQ组轻。外分泌体组小鼠外周血IL-17A和IL-23 mRNA的表达低于IMQ组(P0.01),IL-22水平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d-SOCS1感染DC后培养物分离的外泌体可改善银屑病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外泌体SOCS1抑制IL-17A有关。  相似文献   

15.
T细胞生成的白细胞介素(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银屑病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银屑病皮损、皮损消退后白斑或色素沉着的形成是银屑病的常见表现,这与黑素细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黑素细胞衍生的自身抗原——抗原片段样蛋白-5(ADAMTSL-5)可激活T细胞产生IL-17,IL-17又可诱导其他炎症因子的产生,最终T细胞、细胞因子、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之间通过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另外,IL-17协同TNF-α直接或者通过其他细胞因子增加黑素细胞的数量,下调黑色颗粒生成和色素沉着信号转导通路基因,促进β-防御素3的表达而引起银屑病的炎症。因此,黑素细胞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和toll样受体9(TLR9)在银屑病发病中的表达状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22例银屑病患者皮肤损害中PDCs和TLR9及其mRNA的表达。15例整形外科患者的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屑病组皮损中PDCs、TLR9的表达明显增多,而在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RT-PCR检测显示银屑病皮损中TLR9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有PDCs浸润,TLR9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7.
CTLA4Ig诱导银屑病Th1/Th2转换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银屑病的Th1/Th2反应模式,并观察CTLA4Ig在诱导银屑病Th1/Th2转换中的作用。方法 标本取自3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利用植物血凝素(PHA)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单独及与CTLA4Ig协同刺激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增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结果 SEB显着促进银屑病组3种细胞因子的分泌(P<0.01);进行期IFN-γ/IL-4的比值明显高于静止期(P<0.01).CTLA4Ig可以抑制IL-2、IFN-γ的分泌,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而IL-4相对于IL-2及IFN-γ分泌是增强的;当CTLA4Ig浓度达到10μg/mL时,3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均明显被抑制。结论 银屑病属于Th1型反应模式,CTLA4Ig可以下调Th1型细胞因子,上调Th2型细胞因子,提示CTLA4Ig具有诱导银屑病的Th1/Th2失衡向Th2转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甘草酸对角蛋白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14-VEGF)转基因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K14-VEGF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对照组和甘草酸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复方甘草酸注射液(20 mg/kg),1次/d,连续7 d;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观察各组小鼠的皮损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炎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情况,qPCR检测分析小鼠皮损组织中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6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显著改善K14-VEGF转基因小鼠的银屑病样皮损表现;甘草酸可显著减轻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的银屑病样病理组织学改变;甘草酸可显著减少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中炎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情况;甘草酸可显著降低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中相关炎性细胞因子IL-17、IL-6和IFN-γ的表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酸有显著的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降低皮损处的IL-17、IL-6和IFN-γ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NB-UVB治疗对银屑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健康对照者、NB-UVB治疗前、后的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23的水平.结果: 银屑病患者体内IFN-γ、TNF-α、IL-23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且其水平高低与银屑病的病情程度相关;经NB-UVB治疗后,IFN-γ、TNF-α、IL-23水平明显降低,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IL-4与对照组相比以及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NB-UVB照射治疗银屑病可能是通过调节T细胞、尤其是Th1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细胞因子网络而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