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250例室间隔缺损的治疗经验,对室缺患者的手术病例选择进行了讨论,介绍了术中寻找室缺的方法,分析Ⅲ°房室传导阻滞(下称Ⅲ°—AVB)、残余分流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婴幼儿单纯多发性室间隔缺损(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M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2001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手术治疗22例MVSD的患儿,其中膜周部合并干下VSD1例,单纯小梁部多发VSD5例,膜周部合并小梁部VSD16例;分别经右心房、右心房联合肺动脉、右心房联合右心室、右心房联合左心室4种手术人路行Ⅰ期根治术。结果术前心脏彩超漏诊3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4例发生残余漏,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MVSD多为膜周部缺损合并小梁部缺损,婴幼儿期行Ⅰ期根治手术疗效满意;术前心脏彩超易漏诊,术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手术入路,充分显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自1990年1月至2006年7月我院心外科共收治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219例,男性病例142例,女性77例,年龄为1d~30d,平均为(21±5)d,体重为0.9kg~4.3kg,平均为(3.5±0.5)kg。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转入心脏监护室。结果全组病例死亡21例(9.6%),术后并发症包括心排血量低、肾衰竭、呼吸衰竭等。结论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应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在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过程中,手术技术、麻醉方法、体外循环技术、心肌保护和术后监护技术各方面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适应证和围术期处理方法,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46例;同期矫治其他合并畸形50例。结果全组死亡2例,发生主要并发症5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一经明确诊断,如无手术禁忌证,均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6.
彭冉 《现代保健》2011,(29):33-34
目的总结98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治疗严重发育不良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经验。方法2006年1月~2010年9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治疗严重发育不良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87~156(120.1±9.70)d。体重4.35~8.00(6.5±0.68)kg。婴儿易感冒,喂养困难,其中83例反复发生肺炎,内科常规治疗效果不佳;21例肺炎、心衰,术前三次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心衰难以控制。结果术后死亡3例(死亡,卒3.06%),因术后肺部感染,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因低心排死亡1例。发生并发症者19例,发生牢19.38%。结论尽早手术治疗和术中精细、温柔操作,术后严密呼吸道管理和严格调整出入量,合理应用强心及血管活性药物,可明显降低低龄、低体重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24例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必要时应用深低温低流量及改良超滤技术.直视缝合3例,补片修补21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无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发生率25%,其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1例,肺炎2例,术后复查心脏超声,除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其余患者心功能均正常,均痊愈出院.结论 室间隔缺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术中减轻体外循环损伤,注重脏器功能保护,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地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住院资料,为制定相关临床策略和医保政策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892例于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在湖南省湘雅医院就诊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临床特征。结果 892例患者中,男童495例,女童397例;诊断年龄>3岁的466例,≤3岁426例,年龄范围为0~14岁;城镇儿童为145例,农村747例;大病医保政策实施前就诊的患儿232例,实施后就诊660例;主要诊断为室间隔缺损且无合并症的患儿416例,有一种合并症的337例,两种或以上合并症的139例;有术后并发症的患儿119例,无并发症者773例;治疗有效888例,无效4例。不同地区患儿性别、年龄和术后并发症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86,0.002,1.544,P值均>0.05);城区患儿病情相对复杂(χ2=9.719,P=0.010)且治愈率低于农村患儿(χ2=6.312,P=0.012),大病医保实施后,农村患儿明显增多(χ2=12.788,P<0.001),且就诊人数逐年增多,与城区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74,P=0.012)。结论 城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病情相对危重,应在临床上予以重视。农村地区患儿受益于大病医保政策,积极诊疗的人数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9.
曾德斌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46-1947
目的分析6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结果,探讨影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对6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采用在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VSD采取补片修补55例,直接缝合5例;ASD和PDA予以直接缝闭,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儿治愈59例,1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率为1.7%。随访6个月~2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前积极予以支持疗法,术中精细操作可有效地降低手术患儿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37例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经验。方法:37例经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应用包括休息、吸氧、口服卡托普利及静滴前列腺素E1等在内的降肺动脉压综合治疗,治疗后若杂音增强,血氧饱和度升高,心脏彩超示左向右分流增加则手术,若变化不明显,重复用药。全组病例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修补缺损。分别观察术前术后全组病例的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以及心功能情况,随访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新技术:术后2例死于心排,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他病例恢复顺利。经随访,1例患者于术后8月死亡,其他患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血氧饱和度可作为判断是否手术的简单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手术治疗并不困难 ,但如诊治不当亦可造成术中及术后的被动。 1992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们共手术治疗VSD合并PDA患者 (儿 ) 5 6例 ,现回顾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 6例中男 32例 ,女 2 4例。年龄 1岁6个月~ 2 2岁 ,平均 5 5岁。体重 9~ 5 5kg ,平均 16kg。患者 (儿 )均易患感冒、肺炎 ,不能从事剧烈运动 ,且患儿生长发育较正常同龄儿差。均无紫绀。胸廓畸形(鸡胸、漏斗胸、Harrison沟或心前区隆起 ) 2 4例。胸骨左缘 1~ 3肋间闻及典型PDA连续性杂…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     
什么是空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VSD)是指缺损位于心脏下部的心腔(心室)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左室将氧合的血泵注入主动脉,主动脉将血带到身体的其它部位。但是,有室缺时一部分血从缺损进入右室,而不是像正常时一样流到身体的其它部位。患有较大室间隔缺损的孩子通常呼吸会受影响,而且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血从右心室经肺动脉到肺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室间隔修补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我院选取40例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院内进行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对其实施胸微创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合护理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心脏未出现杂音,也没有手术残余分流。整个手术的全程时间为2.5h左右,患者的带管时间为4个小时左右,术后住院时间为4—6d,手术后患者无不良并发症现象。结论:熟练的护理配合是保证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行胸微创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住院费用调查及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1999-2006年某儿童医院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手术病人住院费用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医疗费用的因素及积极有效的对策, 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手术病人的有关信息对住院费用高低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 监护时间、抢救次数、住院天数、入院情况等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 000) .其中 , 监护时间的长短和住院天数等,是共同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 结论 影响住院费用的最主要因素是监护时间的长短、住院天数等,缩短监护时间和病人的住院天数, 从一些管理环节上进行改进,已成为有效能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心尖部空间隔缺损可于婴儿早期至青春期发现。常于1岁左右自发性闭锁。缺损几乎都是小的,很少引起症状或需外科治疗,但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心尖部室缺有其听诊特点。该文就其诊断和临床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尖部室间隔缺损可于婴儿早期至青春期发现,常于1岁左右自发性闭锁,缺损几乎都是小的,很少引起症状或需外科治疗,但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心尖部室缺有其听诊特点,该文就其诊断和临床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18岁,因发现右腘窝处肿块1年余,于2003年4月20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BP 110/70mmHg(1mmHg=0.133kPa).胸廓对称无畸形,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外0.5cm处,未扪及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6次/min,律齐。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的先天性畸形,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肌病之一.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已从外科手术修补方法逐步转为采用介入封堵VS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86.96%,与对照组的91.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 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87%(P <0.05)。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效果相当,但经导管介入治疗操作时间短,患儿术后恢复快,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