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87例内眼手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5例,感染率为0.4%;其中行球内异物取出术后的最多12例,占80.0%,玻璃体切割手术后1例占6.7%,青光眼小梁手术后1例占6.7%,白内障手术后1例占6.7%;经积极抗感染球内注药及手术治疗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12例占80.0%,视力无改善者1例占6.7%.结论 球内异物后行内眼手术,是感染性眼内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检测病原体确定敏感药物,早期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是治疗的关键,提高医务人员对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重要性的认识、对内眼手术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应用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30例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应用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过。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30只眼感染全部控制,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做好患者的入院评估,心理护理,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和出院指导对巩固手术疗效,促进病人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09年10月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例,感染率为0.51%;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3例感染病例均得到控制,且恢复部分视力;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玻璃体切除手术特点及局部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玻璃体切除治疗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早期(≤1w)行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晶体摘除术,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获得有效视力(矫正视力≥0.05)的4眼,占20%,术后矫正视力≥0-3的14眼,占70%,眼球萎缩1眼,占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占5%。结论早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治疗的最佳方案,对挽救患者的视功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术后视力恢复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更好地预防与控制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方法 对2003-2007年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施行14 011例(眼)玻璃体切除手术,其中感染性眼内炎7例(眼),感染率为0.047%;7例标本送检,4例培养阳性,病原菌检出率57.0%;革兰阳性球菌占75.0%,>60岁患者占71.4%,6例抗感染治疗有效,预后较好;1例细菌培养为革兰阴性杆菌,为糖尿病患者,经抗感染,再次玻璃体切除治疗无效,行眼内容剜出术.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术后眼内炎的发生与年龄大及合并全身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关系密切,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保存和挽救视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部手术患者感染眼内炎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感染眼内炎及其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医院2011-2012年实施眼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有8例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感染率为0.03%,5例临床细菌学检验呈阳性,阳性率为62.50%,共分离鉴定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6株、革兰阴性菌2株、真菌1株;眼部手术患者感染性眼内炎与患者自身因素、手术室环境、医疗器械、病房环境及术前准备等多种因素相关。结论密切关注感染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采取适宜的护理,可有效降低眼科手术患者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早期玻璃体切割的手术效果。方法分析2003~2009年在我院住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眼内炎的病例12例,并行玻璃体培养加药敏。结果 7例患者视力达到0.3,最好视力达0.5,3例患者视力眼前指数,2例患者视力无光感。全部患者均保留眼球。玻璃体细菌培养微生物检查阳性9例。结论人工晶体术后眼内炎早期行玻璃体切割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2月在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手术3473例患者,分析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3473例患者中,术后5例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14%;5例标本均培养出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株,革兰阴性杆菌1株;60岁1321例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5例,发生率为0.38%,≤60岁2152例患者术后无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慢性基础性疾病1163例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5例,发生率为0.43%,无慢性基础性疾病2310例患者术后无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有4例患者感染控制良好,视力部分恢复,1例患者感染得到控制,但眼球有萎缩。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与患者年龄及全身基础性疾病有一定关系,落实医院感染控制、围手术期无菌操作等措施,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杨海霞 《中国校医》2016,30(7):556-55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预防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前房角粘连关闭均>180°)患者78例80眼并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39例40眼。2组均常规性小梁切除合并虹膜嵌置术及玻璃体抽吸术治疗,参照组常规行围术期护理,试验组按品管圈管理原则组建小组,全体组员对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将小组分析成果应用于试验组患者。比较2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护理前后患者视力变化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2.56%(1/40),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00%(8/40)(P<0.05)。试验组护理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参照组,且其非常满意的患者比例及总体满意度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应用于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可有效预防其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改善患者视力及其满意度,是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染性眼内炎的有效预防性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22眼)外伤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眼单纯药物治疗,18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其中3眼同时行眼内异物取出术,1眼术中晶状体摘除术,3眼行硅油充填术,3眼联合巩膜环扎术.15眼手术前后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83.33%),1眼视力没改变(5.56%),2眼视力降低(11.11%).视力>0.5 2眼,0.1~0.5 5眼,<0.1 7眼,眼前指数3眼,无光感1眼.单纯药物治疗的4眼,视力丧失,眼球萎缩.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并评价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其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月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1 900例(2 458眼)作为对照组,选择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患者术中情况以及所患基础疾病等因素,统计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另选取2016年1月-2016年8月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的1 051例(1 518眼)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围手术期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记录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并与对照组眼内炎发生情况比较。结果对照组共有22例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感染率为1.16%,研究组术后无感染性眼内炎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1h以及术中玻璃体溢出是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年龄≥70岁、手术时间>1h以及术中出现玻璃体溢出为眼内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感染性眼内炎有明显效果,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2眼)外伤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眼单纯药物治疗,18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其中3眼同时行眼内异物取出术,1眼术中晶状体摘除术,3眼行硅油充填术,3眼联合巩膜环扎术。15眼手术前后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83.33%),1眼视力没改变(5.56%),2眼视力降低(11.11%)。视力〉0.52眼,0.1—0.55眼,〈0.17眼,眼前指数3眼,无光感1眼。单纯药物治疗的4眼,视力丧失,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治疗并分析相关围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医院收治检查后确诊的184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2例,试验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对策,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免疫功能情况及炎性指标水平。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分析总结相关治疗及围术期护理对策。结果 184例白内障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27例,发生率为14.67%。年龄、糖尿病史、手术时间、玻璃体溢出及手术切口位置是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P0.05),无菌操作是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保护因素(P0.05)。184例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25.00%(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IL-8、白细胞计数(WBC)分别为(9.05±5.56)d、(5.59±2.61)mg/L、(9.53±1.03)ng/L、(7.17±1.43)ng/L、(8.01±2.11)/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应针对上述相关因素给予相应的围术期护理对策,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 研究与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中心1992~2001年10年间白内障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施行54822例(眼)白内障手术,其中感染性眼内炎25例(眼),感染率为0.046%,24例标本送检,17例培养阳性,病菌检出率70.83%,革兰阳性球菌占82.35%,>60岁患者占72%,8例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经治疗后92%的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且恢复部分视力。结论 我中心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046%,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要菌属,条件致病菌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菌群。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控制感染性眼内炎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于2012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眼科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为感染组,同期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未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手术方式和时间等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病原学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60例眼内炎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别占35.00%、23.33%、15.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玻璃体溢出是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受年龄、糖尿病、手术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应开展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眼科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眼科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为感染组,并以同期未出现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298例为非感染组,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眼科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97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前房房水、玻璃体液标本共检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0株占67.42%,革兰阴性菌25株占28.09%,真菌4株占4.49%;合并糖尿病、手术类型为内眼手术、有眼外伤史、手术时长≥20 min是眼科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元Logistics回归方程获得眼科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与观测值拟合度较好(χ2=1.878,P=0.758)。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8(95%CI:0.710~0.887),敏感度为87.63%,特异度为84.23%。结论 革兰阳性菌为眼科...  相似文献   

17.
眼球内异物取出术后并发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减少眼球内异物取出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各种眼球内异物62例(6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8例,女4例,年龄8~46岁,平均23岁;除l例(1眼)采用扁平部巩膜切口,磁铁吸出异物外,其余6l例(63眼)均采用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术后共有3眼发生眼内炎(4.69%);l例细菌培养为阳性(33.33%);为革兰阳性杆菌;经玻璃体切除术,气—液交换等对症治疗,炎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l例因眼球萎缩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另2例最终视力分别为0.02及0.05。结论 眼内异物伤取出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高,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减少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内炎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2781例(3984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仅3例(3眼)患者术后并发眼内感染,对该3眼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抗菌药物冲洗前房及玻璃体腔,全身应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类,必要时切除受累玻璃体,随访6个月.结果 3例发生眼内感染患者检出细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1株;其中2例患者经药物治疗1周后眼内炎得到有效控制,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行受累玻璃体切除后患眼炎症得到控制,随访复查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眼内炎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可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者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37例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治疗与护理配合,以取得最佳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8月就诊的外伤性眼内炎患者37例,对其治疗方法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7例患者眼内炎症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术后视力提高者23例占62.16%,视力不变者7例占18.92%,眼球萎缩者3例占8.11%,视力检查不配合者4例占10.81%,患者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配合术前术后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提高手术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院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混浊、非吸收性玻璃体出血、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眼内异物、眼内炎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