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眼球内异物取出术后并发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减少眼球内异物取出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各种眼球内异物62例(6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8例,女4例,年龄8~46岁,平均23岁;除l例(1眼)采用扁平部巩膜切口,磁铁吸出异物外,其余6l例(63眼)均采用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术后共有3眼发生眼内炎(4.69%);l例细菌培养为阳性(33.33%);为革兰阳性杆菌;经玻璃体切除术,气—液交换等对症治疗,炎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l例因眼球萎缩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另2例最终视力分别为0.02及0.05。结论 眼内异物伤取出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高,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减少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青光眼患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危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减少其发生。方法选取2001年3月-2013年5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1 23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型、合并疾病以及治疗方案患者发生眼内炎的概率进行统计,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233例患者共发生眼内炎14例,发生率为1.14%;高龄、合并睑内翻倒睫、合并糖尿病、夏季、非层流手术室手术、未进行健康教育、未限制病房探视的患者发生眼内炎概率明显高于不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高危因素均为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多样,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一旦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应立即给予万古霉素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眼内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2~2002年所做眼内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做眼内手术6990例,其中感染性眼内炎6例(眼),感染率为0.086%,6例标本送检.4例培养阳性:病菌检出率66.67%,革兰氏阳性球菌3例占75%。结论 我院眼内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占0.086%.致病菌以G^ 球菌为主要菌属,条件致病菌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菌群,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控制感染性眼内炎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患者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513例青光眼术后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将其分为并发组(n=17)和未并发组(n=496)。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术后1 d的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对影响青光眼术后患者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1 d,并发组血清G-CSF、MCP-1、sIL-2R水平均高于未并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男性、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术中同步白内障手术、既往滤过手术≥1次、伴有糖尿病以及血清G-CSF、MCP-1、sIL-2R水平偏高是青光眼术后患者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OR=3.771、6.574、8.960、18.885、15.445、39.241、1.145、1.190、1.324,P0.05)。结论血清G-CSF、MCP-1、sIL-2R在青光眼术后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呈高表达,且青光眼术后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与患者年龄≥60岁、男性、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术中同步白内障手术、既往滤过手术≥1次、伴有糖尿病及G-CSF、MCP-1、sIL-2R水平偏高有关,临床应当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以防止青光眼术后患者并发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87例内眼手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5例,感染率为0.4%;其中行球内异物取出术后的最多12例,占80.0%,玻璃体切割手术后1例占6.7%,青光眼小梁手术后1例占6.7%,白内障手术后1例占6.7%;经积极抗感染球内注药及手术治疗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12例占80.0%,视力无改善者1例占6.7%.结论 球内异物后行内眼手术,是感染性眼内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检测病原体确定敏感药物,早期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是治疗的关键,提高医务人员对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重要性的认识、对内眼手术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病历系统中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由眼外伤所致(56.7%),20例(22.2%)由眼部手术后引起,其中19例(95.0%)为白内障手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引起。52株感染性眼内炎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占50.0%(26株),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13株),革兰阴性菌占30.8%(16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替加环素敏感率为100.0%,对青霉素及苯唑西林敏感率较低(<50%)。结论 感染性眼内炎多由眼外伤和眼部手术尤其是白内障手术引起,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病历系统中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由眼外伤所致(56.7%),20例(22.2%)由眼部手术后引起,其中19例(95.0%)为白内障手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引起。52株感染性眼内炎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占50.0%(26株),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13株),革兰阴性菌占30.8%(16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替加环素敏感率为100.0%,对青霉素及苯唑西林敏感率较低(<50%)。结论 感染性眼内炎多由眼外伤和眼部手术尤其是白内障手术引起,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  相似文献   

9.
陈晓红  程丽霞 《医疗装备》2023,(19):106-108
目的 分析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IE)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1—10月医院收治的92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IE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IE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组合并糖尿病、手术用时、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低白蛋白血症、术后眼部卫生情况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用时≥60 min、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术后眼部卫生情况较差均为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IE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IE受合并糖尿病、手术用时、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低白蛋白血症、术后眼部卫生情况等因素影响,可据此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如积极控制血糖、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等,以预防术后发生IE。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应用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30例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应用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过。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30只眼感染全部控制,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做好患者的入院评估,心理护理,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和出院指导对巩固手术疗效,促进病人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更好地做好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 ,探讨内源性眼内炎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 2 8例 (眼 )内源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并发症、治疗效果和预后及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 ,探讨取得较好疗效的护理方法。结果  2 8例内源性眼内炎患者中 ,能找到原发感染灶的占 6 7 9% ,免疫力低下 ,能找到全身系统疾病的占 5 7 1% ;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预后与能否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关 ,并由此得到相应较佳的护理方法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协助做好相关检查 ,找到原发感染灶 ,使其尽快确诊和进行有效治疗 ;注意观察治疗效果与全身情况 ;做好心理护理 ;并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做好相关护理和饮食护理等。结论 内源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眼科急症 ,做好相应充分适当的护理 ,对进行有效治疗和提高疗效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寻求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3年9月青光眼滤过术患者74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滤过泡表面的分泌物或房水和玻璃体抽取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半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743例青光眼滤过术患者共发生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38例,发生率为5.11%;共培养出病原菌39株,革兰阳性菌检出20株占51.28%,革兰阴性菌检出18株占46.15%,真菌1株占2.5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最高达100.0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的敏感率也高达90.0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仅为30.00%,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完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达到94.44%,此外对哌拉西林/他巴唑坦以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也较高,均达到88.89%,而对氨苄西林敏感性较低,仅为38.89%。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不同种类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建议通过联合给药、多途径给药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 研究与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中心1992~2001年10年间白内障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施行54822例(眼)白内障手术,其中感染性眼内炎25例(眼),感染率为0.046%,24例标本送检,17例培养阳性,病菌检出率70.83%,革兰阳性球菌占82.35%,>60岁患者占72%,8例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经治疗后92%的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且恢复部分视力。结论 我中心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046%,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要菌属,条件致病菌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菌群。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控制感染性眼内炎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已发生的3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结果:发生术后眼内感染与手术室、患者、细菌量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术前准备、手术室环境卫生等,在医、护、患各方面加强防范,才能减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1973~1977年间,我院儿科共收治神经根炎患者15g例,其中痊愈及好转者135例,占84.9%;死亡24例,占15.1%。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及并发肺炎和肺不张。因此,重危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适时进行气管切开,正确及时地采用机械呼吸及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梗阻可造成或加重呼吸衰竭。要使呼吸道通畅,先要液化痰液和排痰。 (1) 供给全身适量液体,以防脱水及痰液干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8月-2015年7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12 000例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分布、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 00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0例,发生率为0.25%;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占90.48%,以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9.52%;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高龄、手术时间长、手术中玻璃体溢出、合并糖尿病及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手术为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对其有较高敏感性,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受多种因素影响,需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1岁.入院前6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在当地医院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3周前开始面色苍白伴乏力.体格检查:贫血面容,体温38.8℃,血压102/73 mm Hg(1 mm Hg=0.133 kPa),胸部未见明显异常,心率108 次/min,律齐,心脏未闻及杂音,肝、脾触及肿大.多次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伴核左移;血红蛋白64~95 g/L;血小板正常.尿常规红细胞16个/HP、白细胞30个/HP、尿蛋白(++).  相似文献   

18.
心脏异物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11岁。入院前6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在当地医院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3周前开始面色苍白伴乏力。体格检查:贫血面容,体温38.8℃,血压102,/73mmHg(1mmHg=0.133kPa),胸部未见明显异常,心率108次/min,律齐,心脏未闻及杂音,肝、脾触及肿大。多次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伴核左移;血红蛋白64—95g/L;血小板正常。尿常规红细胞16个/HP、白细胞30个/HP、尿蛋白(++)。红细胞沉降率106mm/h;C-反应蛋白117mg/L;类风湿因子26U/m1。血、尿和脑脊液培养均无菌生长。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腹部B超提示肝脏增大,脾肿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右心房内分别有团块状活动回声(1.7cm×0.9cm、1.5cm×1.0cm)附着于房间隔下部,且左心房内团块于舒张期脱人左室流人道;双心房内团块的“蒂”隐约呈“导线样”穿插于房间隔。初步考虑为双心房黏液瘤,不排除合并感染的可能。人院后给予头孢他啶、阿奇霉素、亚胺培南和丁胺卡那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治疗,患儿仍反复发热,故行心脏直视手术,见双心房内均有暗红色不规则“赘生物样”组织块,其基部变细呈蒂状,左右对应地附着于房间隔下部。清除赘生物并切除部分肌部房间隔后,发现左心房内有1条长6.0cm、直径0.1cm的细竹枝,尖端指向房间隔赘生物附着处,取出竹枝,修补房间隔。术后追问病史,方知患儿1年前曾跌倒致胸部出血并在当地医院治疗,此后至本次发病前一直无明显异常。术后异物及赘生物培养均为黏质沙雷菌生长,赘生物病理检查见肉芽组织增生、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静脉用头孢米诺和依替米星联合抗感染,患儿体温迅速恢复正常,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56岁,因“憋闷、咯痰困难、不能平卧”入院。咳嗽,白痰,每年冬季较重已16年,近二三年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情有急性发作,均经抗生素静脉滴注后缓解,且平时较重劳动时气短明显,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1年来轻微活动即有气急,不能耐受快走、上楼等活动,2个月前摄胸部X线片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治疗并分析相关围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医院收治检查后确诊的184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2例,试验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对策,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免疫功能情况及炎性指标水平。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分析总结相关治疗及围术期护理对策。结果 184例白内障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27例,发生率为14.67%。年龄、糖尿病史、手术时间、玻璃体溢出及手术切口位置是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P0.05),无菌操作是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保护因素(P0.05)。184例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25.00%(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IL-8、白细胞计数(WBC)分别为(9.05±5.56)d、(5.59±2.61)mg/L、(9.53±1.03)ng/L、(7.17±1.43)ng/L、(8.01±2.11)/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应针对上述相关因素给予相应的围术期护理对策,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