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人体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共生菌群参与调控宿主的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应答、生物拮抗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宿主的生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后,肠道菌群使其代谢产物更易被吸收,甚至有减毒或增毒作用,进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同时,中药也能调节肠道菌组成,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恢复肠道稳态。作者检索了近15年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肠道菌群的分类,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并对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策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及其对肠道屏障、肠道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的调节均可影响腹泻的发生与发展。中药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然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基于肠道菌群在腹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抗腹泻中药新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并且呈现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紊乱与AD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调节肠道微生态对AD症状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治疗干预AD的目标之一。部分中药复方已被实证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提示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可望对AD起到防治作用。同时,大量文献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的紊乱与人体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从脾胃调节肠道菌群,可能影响AD发病机制的形成,进而防治AD。参考文献38篇。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系统生物学的背景下,肠道菌群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个热点话题。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状况关系密切,中药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代谢转化中药有效成分,使其更易被机体吸收,还有增强药效、减毒或者增毒的作用。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多组学技术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中药及中药复方发挥药效的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的分子机制,从而实现中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是寄生在胃肠道表面的微生物群,能够维持肠道内稳态平衡、参与宿主的代谢和各种关键生理活动,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药在防治疾病、缓解症状和改善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口服给药后,由于生物利用度较低,能够与肠道产生密切的接触关系,从而必然对肠道产生直接影响。为阐释中药复杂成分的作用机制,大量研究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评估中药的活性作用。可见,中药对肠道菌群与相关器官的动态作用需要进一步阐明,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组成产生干预疾病药效作用的相关研究,为探寻从微生物角度阐释中药复杂的药效作用机制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的原发性脑部神经性疾病,目前对该病尚缺乏有效防治方法。肠道菌群是人体免疫系统一道重要防线,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AD发病关系密切,其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部分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单体均已证实具有显著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提示有望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对AD起到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循环、代谢、免疫等方式对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协同抗癌药物、增加机体免疫力、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及促进益生菌活性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就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机制,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抗肿瘤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9,(3)
在中药多糖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肠道菌群是一道重要的桥梁,该成分在其作用下降解为短链脂肪酸、CO_2等,进一步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等,同时也对宿主肠道菌群的丰度、种类及比例等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中药多糖通过扶植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各菌群之间的平衡,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归纳中药多糖对肠道菌群作用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与利用中药多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态紊乱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肠道微生态的调节已成为疾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同时,肠道微生态很可能也是理解中医学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传统中药大多以口服为主,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其发挥药效的关键。中药可以通过促进有益菌增殖或抑制病原菌,增加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生成的方式,恢复疾病条件下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发挥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肠道菌的代谢转化是影响中药药效和毒性产生的重要途径。针对中药及其复方、人体及肠道微生态三者间的关系,提出三种模式假说,即菌群响应模式、菌群依赖模式和菌群代谢模式,并探讨了当前肠道微生态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魏乐乐  顾永哲  罗云  谭婷  刘月  廖正根  杨明 《中草药》2023,54(18):6185-6194
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年来随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呈低龄化趋势。许多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均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为此,基于肠道菌群在结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从肠道菌群的角度阐明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和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肠道菌群的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了其治疗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的发展,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极大限制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随着2代/3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道菌群已成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热点和新途径。为此,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从中药复方、药对、单味药和活性成分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药干预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黏膜屏障是指肠黏膜阻止肠腔内有害物质如致病微生物、多种生物大分子和抗原进入血液循环而形成的屏障,以维护人体健康。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部位黏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能够抵抗外源微生物定植,对机体组织免受外来病原菌的侵袭具有重要作用。肠黏膜在休克、缺血、胰腺炎等情况下,其通透性增高引起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促炎因子释放,加重原发疾病的发生,激发炎症反应,引发胰岛素抵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中药在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疾病方面具有明确的优势,但中药药效成分大多生物利用度低,中药经口服后可先与肠道菌群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进而调节人体相关机能。从肠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微生物屏障及化学屏障4个角度,系统总结了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的作用,以期对中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13.
陈紫薇  陈明 《陕西中医》2020,(11):1627-1631
脾为后天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以后天滋先天,使从脾论治成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经典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最庞大的“器官”——肠道菌群与“脾”的功能非常密切。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加速CKD进展的重要环节,基于脾肾互根互用的中医原理,收集、整理肠道菌群与CKD代谢功能、免疫应答及肾脏损伤关联的文献,从肠道菌群与机体功能代谢和内环境稳态的角度进行探讨,认识到运用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丰度、结构和代谢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肾脏代谢和免疫应答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是从脾论治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冯五文  乐世俊  刘娟  李芸霞  敖慧  彭成 《中草药》2020,51(7):1914-1923
随着现代慢性复杂性疾病发病率的攀升以及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中药的国内外地位与日俱增。而中药活性成分、效应物质及相应作用机制的未知性极大限制了中药的临床接受度与国际化进程。发现直接关切中药药效的活性成分及效应物质是中药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回顾目前中药活性成分发现模式的基础上,跟踪国际研究前沿,结合中药成分特征,依据大多数中药通过口服给药的特点,结合课题组相关研究基础,探讨基于肠道微生态的中药活性成分与效应物质发现研究模式,以期为中药新药研发及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提供新思路,助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中药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子钰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4):803-80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高,并有逐年增加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小儿FD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目前尚未得到满意的疗效,且有诸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化学药,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中药治疗FD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同时副作用也较少,在治疗该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中药单体、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西医结合治疗FD进行综述,并分析探讨治疗小儿FD的中药开发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one of type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ith high recurrence. Recent studies have highlighted that microbial dysbiosis as well as abnormal gut immunity are crucial factors that initiate a series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the UC. Modulating the gut microbiota-intestinal immunity loop has been suggested as one of key strategies for relieving UC. Man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ncluding some of single herb, herbal formulas and the derived constituents have been reported with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UC through modulating gut microbiome and intestinal immunity. Some clinical trials have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This review thus focused on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us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for treating UC from the mechanism aspects of regulating intestinal homeostasis involving microbiota and gut immunity. The existing clinical trials are also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作为药物代谢的重要媒介,被认为是人体的又一器官,其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近五年来,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出发,人们对中药及其有效组分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本研究将对这些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分布在不同的营养、免疫和环境条件下发生变化时,其通过肠-肝轴参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脾胃理论和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以调节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中...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具有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对机体病理状态有调控作用,是肠道菌群改善疾病的进展及预后的关键因子。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及调控代谢产物生成是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新途径和热点。本章将系统阐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参与机体生理病理过程,以及中药对不同种类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为中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罗晶  田鑫  刘波  王朝平  李林  杨明 《中草药》2020,51(1):245-255
芳香中药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其中广泛存在着精油成分。精油成分可以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舒张血管、改善脂质代谢、降低心率、抗血小板聚集等方式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总结目前已知的芳香中药精油成分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对芳香中药精油成分的研究有可能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为开发治疗诸如动脉高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新功能性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