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彩春  刘欢  谷陟欣  秦雪梅  田俊生 《中草药》2016,47(7):1142-1148
目的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乙酰苯肼诱导的溶血性贫血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以及驴胶补血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乙酰苯肼制备大鼠溶血性贫血模型,造模1周后,给药组ig驴胶补血颗粒水溶液(8 g/kg),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ig等量蒸馏水,每天1次,持续2周。采集大鼠血清进行1H-NMR检测,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血清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脂质、乳酸以及丙酮水平升高,丙氨酸、缬氨酸、肌酐、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氧化三甲胺、甘氨酸以及精氨酸水平下降。给予驴胶补血颗粒后大鼠血清中上述11种内源性差异代谢产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驴胶补血颗粒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能量代谢、脂质代谢、肠菌代谢等代谢途径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阿胶补血口服液补血升白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阿胶补血口服液补血、升白作用。方法:采用放血法及药物盐酸苯肼致小鼠血虚模型,采用环磷酰胺和^60Co照射致白细胞减少模型,观察阿胶补血口服液的补血升白作用。结果:阿胶补血口服液可使失血和溶血所致血虚模型小鼠Hb、RBC水平显著提高,使白细胞减少模型的WBC、PLT、RBC、Hb水平显著提高。结论:阿胶补血口服液有较好的补血、升白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四物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血虚模型小鼠外周血象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筛选四物汤补血作用有效部位。方法采用ip环磷酰胺(CTX)复制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模型。以驴胶补血颗粒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药物组分别ig给予四物汤的多糖、挥发油、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部位。测定外周血象、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采用HPLC法对四物汤不同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差异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RBC、HCT、HGB、PLT、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明显降低,表明血虚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多糖部位可明显升髙RBC、HCT、HGB、PLT、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P 0.05);二氯甲烷部位可明显升高HCT、HGB、PLT、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P 0.05);挥发油部位可明显升高HGB、PLT和脾脏指数(P 0.05);正丁醇部位可明显升高HCT、RBC、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P 0.05);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升高PLT(P 0.05)。四物汤正丁醇部位含有川芎嗪、芍药苷和阿魏酸。二氯甲烷部位含有5-羟甲基糠醛和藁本内酯。乙酸乙酯部位含有5-羟甲基糠醛。挥发油部位含有藁本内酯。结论多糖、二氯甲烷、挥发油和正丁醇部位均为四物汤补血作用有效部位,其中多糖和二氯甲烷部位补血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7,(3)
目的考察黄芪注射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方法采用环磷酰胺复制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动物模型,采用核磁共振(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黄芪注射液乙酸乙酯萃取物能升高模型小鼠的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水平,并回调潜在的10个内源性代谢物(脂质、亮氨酸、3-羟基丁酸、乳酸、丙氨酸、丙酮酸、肌酸、鲨肌醇、甜菜碱、葡萄糖)的水平。结论黄芪注射液乙酸乙酯萃取物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代谢途径可能与机体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氧化应激和胆碱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5.
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补血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的补血作用。方法:口服预防给药后,用放血法制作小鼠失血性血虚证模型,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用制作小鼠化学性血虚证模型,观察给药对血虚小鼠外周血象、体温、体力、胸腺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能升高失血性血虚模型小鼠的WBC、RBC、HB水平;升高化学性血虚模型小鼠的体温,增强体力,提高胸腺指数、WBC、RBC,HGB。结论: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可升高血虚小鼠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水平,有补血作用。  相似文献   

6.
鹿皮胶对失血性血虚动物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黄晓巍  张永和 《吉林中医药》2008,28(11):841-842
目的:观察鹿皮胶对失血性血虚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通过断尾法复制失血性血虚动物模型,以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为指标,观察鹿皮胶对血虚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鹿皮胶可升高失血性血虚小鼠的RBC、HGB、HCT.结论:鹿皮胶具有较好的补血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193-198
目的:明确地榆升白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理作用,并采用核磁(~1H-NMR)代谢组学的方法探讨其对内源性代谢物的调节作用,阐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4T1乳腺癌荷瘤小鼠,采用腹腔注射80 mg/kg环磷酰胺进行造模,建立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地榆升白片0.14 g/kg组,连续灌胃给药一周。利用传统药效学指标(血常规和脏器指数)评价地榆升白片药效。采用~1H-NMR技术对血清样本进行分析,寻找与地榆升白片疗效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并对其关键代谢通路进行分析,阐释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白细胞含量显著降低(P<0.01),脾脏和胸腺指数显著下降(P<0.01),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地榆升白片0.14 g/kg组可显著升高白细胞的含量(P<0.01),并明显改善脏器指数(P<0.05或P<0.01)。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地榆升白片可明显回调8种差异代谢物的水平(P<0.05或P<0.01),并通过调节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氮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发挥作用。结论:地榆升白片改善白细胞减少症的主要效应机制与调节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氮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熟地黄炭止血的主要药效部位,探讨其补血止血作用的炮制机制。方法:以小鼠的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为指标筛选熟地黄炭止血的有效部位;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同时结合尾部放血,以8%无水乙醇代替自由饮水的方法共同建立大鼠血虚出血模型,观察其一般体征、病理组织,测定大鼠的血常规指标即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和白细胞总数(WBC);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高、中、低切下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和凝血4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熟地黄炭组、熟地黄炭水部位组均可缩短小鼠BT和CT。与空白组比较,血虚出血模型组大鼠的RBC,HGB和WBC均明显降低;高、低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升高;PT,TT和APTT均延长,FIB增多。与模型组比较,熟地黄炭组大鼠的RBC,HGB和WBC均明显升高;高、中、低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均降低;PT,TT和APTT均缩短,FIB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熟地黄炭水部位组大鼠的RBC和HGB均升高;高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降低;PT,TT和APTT均缩短,FIB减少。结论:熟地黄炭通过升高大鼠RBC,提高HGB,改善环磷酰胺与放血所致血虚大鼠的体征,表现了其补血的作用;同时通过缩短大鼠TT,PT和APTT,降低FIB的含量,表现了其止血的作用。提示熟地黄炭针对血虚出血大鼠模型发挥了较好的补血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减少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原因具有多样化,最常见为药物引起,且以抗肿瘤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最为广泛。对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中药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靶点发挥综合调控能力。驴胶补血颗粒作为补血益气中药,具有疗效好、使用方便,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临床已有报道其在升高白细胞方面的应用。对驴胶补血颗粒全方、药对及单味药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扩大该药物的临床适应症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参芪养血颗粒对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用所致血虚小鼠的影响.方法 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合共同作用小鼠,建立小鼠血虚证模型,观察参芪养血颗粒对小鼠外周血象、胸腺和脾脏指数以及骨髓有核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参芪养血颗粒给药组的小鼠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高于模型组;胸腺、脾脏指数也有一定程度增加,并能促进骨髓有核细胞增殖.结论 参芪养血颗粒可以改善化学物质所致的小鼠贫血和骨髓抑制,具有生血、补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石榴补血糖浆对环磷酰胺血虚证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构建血虚证模型,分别用石榴补血糖浆、EPO和复方阿胶浆连续干预28d,取小鼠外周血液,分别进行红细胞(RBC)及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GB)浓度测定以及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的含量;取小鼠双侧股骨,收集全部骨髓细胞,进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含量,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造血干细胞因子(SC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含量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石榴补血糖浆(4.6875 mL·kg-1,9.375 mL·kg-1,18.75 mL·kg-1,28.125 mL·kg-1)组小鼠血液中RBC,WBC,PLT,HCT,HGB均升高(P < 0.05);与模型组相比,石榴补血糖浆9.375 mL·kg-1剂量组EPO、SCF、GM-CSF表达量均显著提升(P < 0.05),骨髓有核细胞数增多(P < 0.05)。结论 石榴补血糖浆可以对血虚证模型小鼠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增加造血细胞因子EPO、SCF、GM-CSF的表达,提高骨髓有核细胞数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荷叶碱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作用,筛选与高尿酸血症代谢有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采用小鼠长期给药氧嗪酸钾模型,连续给药14 d后,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同时检测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浆和尿液样本。[结果] 通过1H-NMR分析方法在血浆和尿液样品中共筛选出9个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 荷叶碱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的病理过程主要涉及到酪氨酸代谢、柠檬酸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以及糖酵解和糖异生代谢途径,预示着这些潜在生物标志物不仅在早期疾病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预防高尿酸血症中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分析豨莶草水洗脱部位(SWES)致大鼠血清和肺脏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探讨其造成肺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寻找肺损伤的敏感标志物。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生理盐水)和SWES高、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500,0.125 g·kg-1·d-1),给药4周,停药2周,检测大鼠体质量,并对肺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血清和肺脏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SWES高剂量组大鼠出现肺脏炎症,停药2周后呈可逆性改变。SWES高剂量组与正常组代谢谱差异区分显著。血清和肺脏中共鉴定出11个差异性代谢产物,其中血清4个(乙酸、氧化三甲胺、甘氨酸、肌肉肌醇),肺脏9个(乳酸、乙酸、磷脂酰胆碱、丙酮酸、二甲胺、谷氨酸、甘油磷酸胆碱、甘氨酸、黄嘌呤)。肺损伤涉及丙酮酸代谢、谷氨酸代谢等通路的紊乱。停药后肺脏中大多数差异代谢产物水平显著回调,与病理检测相一致。结论:SWES造成的损伤器官之一为肺脏,肺损伤呈可逆性改变,肺损伤机制与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样本,寻找与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部位(IEFV)可能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4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2.5 mg·kg-1),IEFV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5.73,11.47,22.94 mg·kg-1)。采用CUMS对小鼠造模,以IEFV及阳性药(氟西汀)为干预药物,用行为指标和生化指标进行药效学评价。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IEFV对CUMS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来确认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结果:造模后,小鼠的不动时间大幅度提高、蔗糖偏好率明显下降,兴奋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显著下降,表明造模成功。给予IEFV和氟西汀后,小鼠不动时间、蔗糖偏好率和兴奋性神经递质向正常水平回调,提示给药后抑郁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脑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模型组可与正常组明显分开,同时IEFV低、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均显示有偏离模型组向正常组靠拢的趋势,与行为学结果一致。模型组与正常组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到了16个变化显著的差异代谢物,包括12个水溶性差异代谢物和4个脂溶性差异代谢物。通过MetPA数据库分析得到7条潜在靶标代谢通路,包括三羧酸循环(TCA),牛磺酸和亚牛磺酸的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IEFV高剂量组可显著回调11种差异代谢物。结论:IEFV可能主要通过影响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神经递质水平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为IEFV抗抑郁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肝脏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观察柴胡-白芍药对对此的调节作用,分析柴胡-白芍药对疏肝解郁相关的代谢通路。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UMS模型组、阳性药文拉法辛组和柴胡-白芍药对高(CBH)、低(CBL)剂量组。通过抑郁症的传统药效学指标(大鼠体质量、旷场测试、糖水偏爱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价柴胡-白芍药对的药效。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CBH、CBL组大鼠肝脏代谢物的变化,鉴定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药效学指标均有显著变化,即体质量,旷场穿越格数、直立次数,糖水偏爱率降低(P0.001)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01);柴胡-白芍药对能显著改善模型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1H-NMR代谢组学分析显示,CUMS会使大鼠体内24个代谢物和10条代谢通路紊乱,柴胡-白芍药对能显著回调其中的21个差异代谢物,对其中7条代谢通路产生影响。结论:柴胡-白芍药对能够改善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症状,可能是通过调节大鼠体内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当归四逆汤抗凝血作用机制以及对小鼠血浆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当归四逆汤灌胃给药1周后,观察当归四逆汤对小鼠凝血酶时间的影响,并采用1H-NMR技术分析小鼠血浆代谢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研究给药组与正常组之间的代谢物组差异,筛选与抗凝血作用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连续当归四逆汤灌胃给药1周后,能显著延长小鼠凝血酶时间(P<0.05)。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空白组和复方组能明显区分,与空白组比较,复方组内源性代谢产物肉碱、苯丙氨酸和异丁酸显著上调(P<0.01),赖氨酸、组氨酸和胆固醇显著下调(P<0.05)。肉碱、苯丙氨酸、组氨酸和胆固醇为当归四逆汤抗凝过程中潜在代谢标志物,当归四逆汤可能通过调节脂质代谢、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组织因子、纤维蛋白酶的表达来发挥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方法探讨干寒环境及饮食对大鼠尿液和血浆代谢物的影响,寻找可能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代谢途径。方法:利用干寒环境及饮食作为应激源干预大鼠3周,采集其尿液和血浆样本,检测~1H-NMR,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筛选与鉴定相关代谢标志物,并分析代谢通路。结果:干寒属性环境及饮食导致尿液23种代谢物,血浆中15种代谢物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代谢物与多种代谢通路的变化密切相关,包括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结论:干寒环境及饮食条件可导致体内多种代谢通路的变化,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具有解释机体病理生理动态性,整体性变化的优势,对于探索非确定性疾病因素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植物代谢组学技术比较青海产区枸杞子与其他产区(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枸杞子的化学成分差异。方法:收集5个产区共97份枸杞子样本,其中青海61个样本,采用50%甲醇提取,检测~1H-NMR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比青海产区枸杞子与其他产区枸杞子的化学差异性,并对各产区样本的枸杞多糖进行含量测定(以无水葡萄糖计),检测波长490 nm。结果:枸杞子的~1H-NMR图谱共检测到32个化学成分,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青海产区枸杞子与其他产区样本相比,无明显分离趋势;青海产区枸杞子与宁夏产区相比,以及青海省6个不同地区的枸杞子相比,重叠样品较多,均不能显著分开。相似度结果表明,大多数样品的相似度0.85;化合物的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蔗糖、葡萄糖、脯氨酸等个别代谢物在各产区样本中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代谢物在各产区样品中的含量分布基本一致。青海与其他产区样本中枸杞多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且枸杞多糖含量与~1H-NMR指认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相关系数处于-0.2~0.4。结论:采用~1HNMR植物代谢组学技术从整体化学组成上分析了青海产区枸杞子的化学特征,并结合枸杞多糖含量测定,显示青海产区枸杞子与其他产区枸杞子的化学差异较小。建立的基于~1H-NMR的枸杞子质量评价方法可为其质控水平提升及种植产区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