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断前后诸证脏腑失调(肾虚、肝失疏泄、心肾不济)是本源,肾阴虚衰复加精神因素刺激,致肝失疏泄,心火独亢。妇人七七肾气衰退,阴精亏少,水不济火,则心肾不交;水不涵木,则肝肾失调,肾衰累及心肝,阴虚火旺,导致临床症状繁多,病理复杂。治以滋阴益肾,肾水充足,濡养肝木,则相火内寄,静而守位,不致妄动;肾水上济于心,配合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品,使心火得降,水火相济,则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情志得畅;肾精充沛,则能化血,心肝气血充盛,则精神饱满,情志安定。阴阳平衡,气血充盛,气机调畅,则诸症自除。此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生活调节、家庭配合、社会关注等辅助疗法,能使绝经期妇女更加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该文总结李伟莉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临证诊疗经验。李伟莉教授认为,绝经前后诸证以肾虚为本,精血衰微,肝失条达,郁而不畅,脏腑失调,导致病理产物蓄积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应标本兼顾,以补肾疏肝、清养为要、温补肝肾为治则,同时不忘补虚泻实,综合调理,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王建玲主任师从全国妇科名家哈孝贤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韩冰工作室成员,在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用药心得。笔者有幸随师出诊,记录导师临证经验,供各位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针对绝经前后诸证的认识主要集中于阴虚,多数医家也采用滋阴清热法治疗绝经前后出现的烘热汗出,忽略了阳虚在绝经前后诸证的病理作用。本文整理了历版《中医妇科学》教材关于绝经前后诸证相关病机和辨证分型,及以往绝经前后诸证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突出显示了烘热汗出、健忘和性欲减退等症状发生的普遍性,纠正了绝经前后诸证中潮热汗出描述的不准确性,分析滋阴法治疗绝经前后血管舒缩症状的疗效;结合古医集对绝经前后诸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温肾阳中药的植物雌激素样作用,探究阳虚在绝经前后诸证病机中的重要性,从阳虚论治绝经前后诸证,为临床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绝经前后诸证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此病症状繁杂,影响着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徐慧军教授以心肾为轴、肝为枢为指导,选用引火汤合大补肝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收效甚佳。介绍徐慧军教授临床经验并附临床验案一则,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侯英慧  张登山 《陕西中医》2007,28(7):870-872
目的:总结陈莹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经验。方法:跟师应诊,整理老师经验。结论:陈莹教授在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时注重扶助人体正气,体现整体观念,以补肾为主,辅以养肝健脾,佐以活血化瘀,并根据辨证所涉及的脏腑、见症不同而用药有所侧重,且配合心理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李艳石 《中医药通报》2013,(1):28-28, 36
王秀云教授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专家,从事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主持多项中医药科研工作,获得多项科研成果,被辽宁省卫生厅授予“辽宁省名中医称号”。王教授学养深厚,经验丰富,对绝经前后诸汪的治疗,效果卓著。笔者有幸侍诊,获益匪浅,现将其临床治疗本病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绝经前后诸证是绝经前后妇女特有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的总称,临床症状参差不齐,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随着人口高龄化,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严重影响到现代女性的生活质量,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总结刘宏奇教授多年来诊治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的临床辨证及用药思路,刘教授从肾虚、阴阳失衡的基本病机出发认识绝经前后诸证,遣方用药严谨缜密且临床疗效确切,临证之时又注重四诊合参、因人制宜,重视身心调治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9.
总结周蜻教授诊治绝经前后诸证的临证经验。周蜻主任诊治绝经前后诸证,辨证可概括为4种临床常见证型:肝肾阴虚,虚火上扰型;胆胃失和,痰热扰心型;脾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擅长从“辨证分型与专病专药相结合、补肾为主、调治肝胆、调养脾胃”等4个方面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沈敏  常惠  孙玉英 《吉林中医药》2014,(12):1249-1252
绝经前后诸证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由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导致,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但激素替代疗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及禁忌症。中医认为该病的病机以肾阴阳平衡失调为主,而膏方作为中医的传统剂型之一,治疗妇科疾病的历史源远,与中药汤剂相比,具有全面调理、易于吸收、便于携带、药力和缓、药效持久等特殊优势。因众医家对绝经前后诸证的认识各有侧重,故膏方的遣方用药亦各有千秋。膏方在临床治疗绝经前后诸证多通过燮理阴阳,使女性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共奏扶羸补虚、治病纠偏之功。  相似文献   

11.
孙鲁闽 《陕西中医》2000,21(5):239-240
<正> 中医辨证认为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衰,天癸渐弱,易使阴阳二气不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因而表现一系列异常证候。特别是肾阴偏虚,颇为多见,天癸属阴精,天癸渐竭,肾阴便见不足,出现肾阴亏虚,阳失潜藏之证。阴虚不能潜阳,虚阳上亢则头目眩晕,面部洪热,汗出,五心烦燥,肾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则心悸,失眠多梦,便秘、尿黄为心肾不交之证。肾阴虚,精血虚则不能填精益髓,故见腰背酸痛,甚至易骨折。肝失涵养则情志不畅,烦躁易怒。阴虚血燥生风故皮肤干燥或搔痒。由于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损伤血络,任带二脉失调,月经先期或先后不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在绝经前后,多因肾气渐衰,冲任亏损,阴阳失调而致绝经前后诸证。其病情因人而异,错综复杂,可持续2~4年之久,日前国内外学者对此虽已关注,但疗效尚不确切,现将我院门诊近2年来用中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123例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年龄最小40岁,最大53岁,40~45岁67例占54.47%,46~50岁50例占40.65%,51~53岁6例占4.8%。证见心烦易怒,头昏耳鸣,五心烦熟、口苦咽干,腰背酸痛,失眠多梦,烘热汗出,神疲乏力,纳差便溏等,其中月经紊乱占1/3,还有身痒肢麻,阴痒灼痛、足跟痛、喜怒失常等共29种症之多。病程可持续半年至4年之久。其中以脉细、舌红苔少或舌淡苔薄白为多见,约占70%以上,血压高14例、子宫肌瘤6例。  相似文献   

13.
陈霞教授认为,绝经前后诸证以肾阴不足为基本病机,临床上常表现为心火亢盛或肝火偏旺,由于病情迁延或体质等因素,可导致他脏病变及病理产物痰瘀、水湿蕴结体内。治疗上以滋肾养阴为主,重在治本,兼以治标,灵活运用。益坤饮补水降火,调和阴阳,标本兼顾,结合心理治疗,使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可达身心同治之功。  相似文献   

14.
文章总结罗铨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的临证经验,罗铨教授推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观点,临证重视脾、肾,对于绝经前后诸症的诊疗,形成补肾为主,心肝脾同调的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15.
绝经前后诸证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558-559
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或面目下肢浮肿,纳呆,便溏;或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以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来看,本病可以包括郁症、眩晕、脏躁、月经病及崩漏等证。近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肾虚,  相似文献   

16.
绝经前后诸证是绝经前后妇女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病症。西医治疗以激素替代疗法为主,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潜在致癌危险性增加,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使用范围。中医药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易于被患者广为接受,有着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文章总结介绍了魏绍斌教授中医辨证论治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7.
介绍王娟教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经验。王教授认为绝经前后诸证的基本病机为肾阴不足,治疗上滋肾养阴,兼顾宁心安神、疏肝解郁,以六味地黄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临床获得满意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绝经前后诸证肾虚为致病之本;其治当以补肾气、调冲任为首务。临床治分四型,肝肾阴虚型治以左归饮合大补阴丸化裁;脾肾阳虚型治以异功散合右归丸化裁;心脾血虚型治以归脾汤加减;肝气郁结型治以四逆散合二至丸化裁。  相似文献   

19.
绝经前后诸证发病机理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绝经前后,是指月经停闭前后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实际上包括有近绝经期月经紊乱、绝经期月经停止及绝经后进入老年期以前的整个时期,通常指45岁至55岁的这段时间。但亦有个别妇女的绝经期早在40岁以前  相似文献   

20.
部分妇女在绝经前后会出现一些与证候 ,如眩晕、耳鸣、潮热汗出、烦躁易怒、月经紊乱、心悸失眠、头痛忧郁、骨痛尿频、便溏等。在临床上中医主张从肝肾论治 ,西医则采用性激素替代疗法 (HRT) [1]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报道如下。1 对绝经前后诸证的生理病理认识1 1 中医认识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 ,面皆焦 ,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中医认为妇女七七天癸竭 ,地道不通 ,出现绝经 ,是正常的生理变化 ;然而部分妇女不能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