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负荷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给予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并将其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结果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72.22%、准确性68.52%,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其敏感为88.8%、特异性50%、准确性75.93%。结论多巴酚丁胺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分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者结合进行更佳,而且二者与冠脉造影相比费用低,在基层医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踏车负荷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中的价值。方法112例患者接受标准方案踏车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和踏车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相隔时间小于1个月。其中33例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6~29个月接受以上检查。踏车负荷超声心动图阳性标准是原有的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加重或出现新的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踏车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双盲原则,由两位独立的诊断者进行评价,比较以上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踏车负荷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3%,准确性为75%: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79%,准确性为76%。结论踏车负荷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无创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并且方法简单,费用低廉,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叶桂芬  周德莲  巨天赋 《内科》2014,(3):289-291
目的对比分析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AECG)、心脏超声、核素心肌断层显像(SPECT)4种无创伤诊断与有创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拟诊断的230例患者进行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超声检查,放射核素心肌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诊断检查,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最高为82.2%,超声心动图最低为43.8%;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特异性最高为71.4%,超声心动图最低为52.8%;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准确性最高为78.3%,动态心动图为75.7%,核素心肌断层显像为59.1%,超声心动图最低为46.9%。结论 4种对冠心病无创检查中,心电图负荷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高,在没有造影条件的情况下可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尽管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报道很多,但运动时心肌缺血同胸痛、ST段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没有资料。~(201)铊显像反映心肌灌注,而不是缺血。负荷超声心动图与心肌灌注显象相比,主要研究运动引起的缺血性功能障碍。仰卧位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估冠状动脉疾病高度准确,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确定运动引起的缺血量和胸痛、ST段压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LDDE)和负荷心电图ST段抬高评价梗塞心肌节段于血管重建术前后的存活心肌.方法心肌梗死患者35例,于术前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和负荷心电图检查,术后一个月重复基础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16节段和4分法评估左室功能,在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有1个或1个以上节段室壁运动评分≥1为功能改善.结果 35例心肌梗死患者, 术后有18例室壁运动改善.有14例患者在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试验时出现ST段抬高,其中术后有11例室壁运动改善, ST段抬高预测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和82%.同样,在术前LDDE心肌收缩力储备阳性的16例患者中,术后有14例功能改善,则LDDE对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和88%.结合术前负荷试验ST段抬高和LDDE心肌收缩力储备阳性,对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和94%.结论负荷试验ST段抬高和LDDE均是检测存活心肌安全、易行及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改变的导联与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关系。方法对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V1-V4sT抬高伴Ⅱ、Ⅲ、aVFST段下移的罪犯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LAD),少数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壁sT段抬高;Ⅱ、Ⅲ、aVFST抬高伴V1-V4 ST段下移的主要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少部分为左回旋支(LCX),极少部分为LAD;胸前导联T高尖与ST抬高导联不一致可排除LAD;高侧壁Ⅰ、AVLST段抬高多数罪犯血管为LCX。结论心电图ST改变的导联对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能进行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心电图ST段持续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AMI患者共30例,比较PTCA前及术后1h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A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AMI发病早期基础状态和负荷状态及发病后第1、2、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均明显大于B组。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主动脉峰值血流加速度、每搏输出量及每搏指数A组明显大于B组。基于状态和负荷状态下总室壁运动积分指数(GWMSI)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积分指数(IWMSI)A组均明显小于B组,AMI发病后1、2、3个月GWMSI A组均明显小于B组。发病第1、2个月IWMSI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第3个月IWMSI A组明显小于B组。AMI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储备功能以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低于ST段迅速下降者。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6岁.因急性胸痛1 h后行心电图检查提示de Winter综合征:ST段成上斜性下移,随后出现T波高尖,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闭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左胸导联ST段下移与临床预后及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收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72例 ,依据入院时心电图有无左胸导联ST段下移分为两组 ,无下移或下移 <0 1mV者为Ⅰ组 ,有下移且≥ 0 1mV者为Ⅱ组。结果 Ⅰ组 45例占 6 2 5 % ,Ⅱ组2 7例占 37 5 % ,Ⅱ组男性高龄者多 ,CK Mb峰值水平高 ,临床上合并低血压、Ⅱ°或Ⅲ°AVB、室颤、房颤、房扑、左心衰竭(Killip分级Ⅲ~Ⅳ级 )者较Ⅰ组高 ,P <0 0 5。住院病死率Ⅱ组高 ,P <0 0 5。冠状动脉造影Ⅱ组病人多支病变及合并前降支病变者显著增多 ,P <0 0 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入院时心电图左胸导联ST段下移者临床合并症多 ,预后差 ,住院病死率高 ,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及合并严重前降支病变 ,该类患者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0.
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SE)被广泛用于诊断是否存在冠心病及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文章评估了在DSE期间,同时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是否可提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和长期预后情况。方法:对53例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AHCM患者,进行病史回顾、体格检查、心电图和CAG检查,并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了解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HCM患者病史不典型,但心电图有特征性变化,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尤其以V4导联显著,伴有ST段下移,常被误诊为冠心病。30例行CAG者中28例示左冠状动脉明显增粗;3例发现器质性狭窄,并成功置入支架;7例发现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经0·4~7·5年的随访,仅1例死于癌症。结论:AHCM有比较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左冠状动脉内径增粗,常并发肌桥和冠心病,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心电图抬高的ST段迅速下降,CPK-MB峰值提前出现,Q波在1年内消失及室壁运动在1月内改善>15%,提示IRA再通,后者对左心室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SE)和平板运动心电图(TET)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4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DSE及TET检查,以CAG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比较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及平板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结果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和平板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是86.2%vs 62.1%(P<0.05),特异性是88.2%vs 76.5%(P>0.05),准确性是87.0%vs 67.4%(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对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0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接受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 分析.结果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ST段下移维持时间、ST段下移幅度检查情况相比(P>0.05).结论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更好将好患者的疾病检出,且可对其疾病发作时间观察,为患者疾病的确诊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塞后出现心肌缺血与预后不良有关。近年来,一些研究集中在Ho1ter监测时ST段变化的预后意义上,但均系研究经选择的人群。本文旨在对第一次梗塞后连续病人的出院前Holter监测,评价心肌缺血的存在,证实哪种临床和超声心动图变数,与心肌缺血的发生有最好相关,以其评价其它临床变数对缺血性ST段变化的预后意义。对270例连续心肌梗塞后病人(男214、女56,平均年龄59.7±1岁)作了研究。结果,270例中64例(24%)有缺血性ST段变化,均为无症状性并伴有ST段下移,在非波Q型梗塞中有较高发生率(P<0.01)。大多数ST段变化的病人有室性早搏,在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心电图是检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手段之一。多数患者症状与心电图表现成正比,而少数病例中静息心电图ST段下移,T波倒置。心绞痛发作时ST—T则出现“正常化”,ST段回到等电位线或略高,T波由倒  相似文献   

17.
16例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患者长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进一步了解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 选取因不典型胸痛伴有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患者 16例 ,随访观察 5~ 15年 ,常规观察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片、临床症状、心功能状态。结果 最后诊断肥厚型心肌病 9例 ( 5 6 3 % )、扩张型心肌病 2例 ( 12 5 % )、缩窄性心包炎 1例 ( 6 3 % )、糖尿病 2例 ( 12 5 % )、原因不明T波深倒者 2例( 12 5 % )。结论 左室肥厚是引起ST段下移与T波倒置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是又一原因。患者预后与T波倒置深度无关 ,主要取决于基础疾病的发展、恶性状态及伴发心律失常情况。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28岁。因晨起活动中胸闷、胸痛2月余来我院就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为正常心电图,拟做活动平板运动检查。患者运动至9min时终止运动试验,心率153次/min,心电图表现Ⅱ、Ⅲ、aVF、V3~V6的ST段下移图1>0.1mV,终止运动后观察8min(图1),Ⅱ、Ⅲ、aVF、V3~V6ST段下移在0.1~0.24mV,持续3min以上。临床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讨论运动试验是通过增加运动负荷来加大身体运动器官的血液供应,而间接加大心脏的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加大。当冠状动脉病变时,心肌供血相应减少,出现心肌供血不足。本例ST段下移明显,活动平板试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腺苷负荷心电图(ECG)呈缺血性改变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正常的女性患者,MPI和冠状动脉CT(CTCA)结果对冠心病(CAD)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疑诊冠心病行腺苷负荷/静息MPI的4 142例女性患者资料,将其中35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5.74±9.43)岁〕腺苷负荷ECG呈缺血改变,但MPI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35例患者均利用SPECT/CT行MPI和同机CTCA检查,其中1例患者在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35例患者静息状态ECG均正常,腺苷负荷ECG则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1 mV,停止负荷1 min后ECG恢复正常,提示心肌缺血改变,随后的负荷/静息MPI均未见心肌缺血改变。同机CTCA结果示:27例冠状动脉正常(27/35,77.1%),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7/35,20.0%),1例(2.9%)为3支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程度均≥50%,其CAG显示:LAD近段狭窄75%,LCX中段狭窄90%,RCA近中段狭窄95%。结果提示:此组患者中97.1%的冠状动脉是正常或仅呈硬化性改变,而无心肌缺血存在。结论:女性患者易出现负荷ECG"假阳性";负荷MPI是评价此类患者有无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同机CTCA则是避免冠状动脉3支病变而MPI"假阴性"的弥补手段,因此,利用SPECT/CT施行同机MPI/CTCA是对此类患者进行冠心病筛查的准确性较高的无创性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20.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下移与临床预后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5 9例 ,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左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的关系分成两组 , 组 36例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前 , 组 2 3例病变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后。结果  组 36例占 6 1.0 1% , 组 2 3例占 38.98%。 组病人多数合并下壁导联 ST段下移≥ 1mm ,在 、 、a VF导联分别为 81% ,92 % ,79%。 组多数 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 ST段下移 <1m m,在 、 、a VF导联分别为 6 0 % ,6 1% ,5 3%。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下移可以预测“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近端 ,而 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 ST段下移 <1mm预示病变部位位于前降支远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