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系1 先证者(Ⅲ8)女,15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作四肢抽搐,跌倒,两眼上翻,口吐白沫,发作持续10分钟左右,发作时意识丧失,醒后不能回忆发作经过,但倒地时颜面擦伤感觉疼痛,同时口述心里难受。一个月后再发,症状类似。检查:智力、发育正常,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脑电图显示a节律失调,过度换气出现2.5—3.5C/S高波幅尖、棘慢波,以额、颞为甚,持续20s左右。  相似文献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6型一家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证者 男 ,37岁 ,汉族。因走路不稳 2年就诊。患者 2年前逐渐出现走路不稳 ,症状逐渐加重 ,并伴言语欠流利 ,视物模糊。无头痛、头晕 ,无明显恶心、呕吐。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查体 :颈软 ,发育正常 ,神志清楚。记忆力、计算力和定向力未见异常 ,说话声音欠清晰和流利 ,双眼球活动自如 ,可见水平性眼球震颤 ,快慢相不明显 ,无明显复视 ,双眼闭目有力 ,鼻唇沟对称 ,悬雍垂居中 ,咽反射存在 ,伸舌居中。四肢肌力 5级 ,肌张力略减低 ,无肌肉萎缩 ,双上肢快速轮替略笨拙 ,指鼻欠准确 ,双上肢有意向性震颤 ,Romberg's征不稳 (睁闭眼一样 ) ,…  相似文献   

3.
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约有1/3是遗传性的,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X连锁遗传3种,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ADCC)最为常见。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分子机制已取得较人的进展。迄今为止,已发现至少有20多个位点的突变能导致ADCC的发生,其中有17个基因被完全克隆出米。在所有已确定突变基因的家系中,有1/2以上是晶状体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约有1/4是缝隙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其余包括MIP26,BFSP2,FTL以及转录调节因子基因MAF,PITX3,HSF4,PAX6等。本文主要就上述基因在AD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HBSY-012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异常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HBSY-012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耳聋表型、遗传方式,并绘制家系图。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利用耳聋相关基因靶向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寻找致病基因,采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突变位点。结果 HBSY-012家系现存四代共19人,9人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聋,耳聋表型特点为语后聋,发病早期呈现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双耳对称,随着疾病进展出现渐进性听力下降,且快速下降,并转变成全频受累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该家系的9例患者均在5~7岁开始出现听力下降,患者中年龄最大68岁,最小10岁。HBSY-012家系系谱分析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检测显示EVI5基因NM_005665:c.2399C>T变异、ANKMY2基因NM_020319:c.822_826del变异以及CCDC50基因c.363C>T(p.Leu121Phe)杂合突变,其中CCDC50基因c.363C>T...  相似文献   

5.
先证者男,汉族,50岁。双眼视力进行性减退10年,视力为0.01,不能矫正。色觉轻微异常。眼底黄斑区2×2视盘直径金箔样反光,散在色素沉着,中心凹光发射消失,伴黄色斑点。外周视网膜可见骨针样色素沉着,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视网膜变薄。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黄斑区强荧光,未见脉络膜湮没。视网膜电图检查可见波形形成,但振幅降低,低于正常型。根据眼底检查、荧光血管造影,显示缺乏暗脉络膜。诊断为Stargardt病Ⅲ型。家系调查:本家系共5代53人,患者10人(男6、女4),其中第2代1人,第3代5人,第4代4人(图1)。患者发病年龄都在40…  相似文献   

6.
先证者(Ⅲ6) 男,13岁,5岁开始反复惊厥发作,表现为眨眼、面肌抽动、流涎、手中物体落地、神志清楚,但不能说话,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每日发作3 5次,以晨6时将醒时发作较多,曾发作严重出现全身抽搐3次,常规脑电图无异常发现,蝶骨电极过度换气双额、颞叶诱发出尖 慢波;头颅核磁共振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检查无异常发现,卡马西平、鲁米钠、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硝基安定、托吡酯等治疗8年,仍时有发作。家系调查:Ⅰ1自15岁开始发作性抽搐,发作时倒地,意识丧失、口吐泡沫、四肢抽动,发作较频繁,持续时间不详。46岁死于意外。Ⅱ83 7岁,病程3 0…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一类眼底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 2 0 %~ 2 5 %,已克隆至少 1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本文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分型、基因定位、克隆和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腓骨肌萎缩症(CMT)亦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遗传。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一般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鞘型)和CMT2型(轴突型),另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CMTDI型。CMT1和CMT2及CMTDI都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到目前为止已定位12型,其中9型的疾病基因已被克隆。本文主要对各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T的分子遗传学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先证者(V6)女,32岁。3岁开始发现夜晚不能辨别物体,渐进性视力下降20多年,自述生第2个孩子后发现视力严重下降。1年前入院检查,发现双眼视力均为0.06,不能矫正,视野缩小。眼底检查:视盘色泽呈蜡黄色,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网膜上有菱形黑色素沉着,广泛的分布于视网膜周围,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未看出视神经有萎缩现象,黄斑反光比正常人的暗些,但不严重,表现为黄斑中心小凹,反光点弥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和类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结合DNA测序技术,对来自同一家系的4例RP患者及4名正常人外周血DNA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筛查3个候选基因共8个外显子。结果:来自同一家系的4例RP患者均发现有视紫红质基因(rhodopsin,RHO)第1外显子第52密码子存在TTC→TAC的点突变(Phe52Tyr),而4名正常人未发现这种突变。结论:在这个中国ADRP大家系中,发现RHO基因的致病突变,表明ADRP存在明显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一个可能与PKD2基因连锁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家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在中国人中的遗传异质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了1个ADPKD家系各成员中与PKD1基因连锁的4种和与PKD2连锁的4种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然后以软件辅助构建单倍型,并推测疾病单倍型。结果 发现该ADPKD家系中,与PKD1紧密连锁的4个微卫星KG8、SM6、CW4和CW2是有信息的;与PKD2基因紧密连锁的3种微卫星DNAIMS1563、D4S414和D4S423是有信息的。推定的单倍型提示,在这个家系中疾病可能与PKD2连锁,而不与PKD1连锁。结论 在此家系中,受累成员间存在表型异质性,并且有一个早发的儿童患者。与PKD2连锁的家系较少,这个家系的报道表明中国人中存在ADPKD的遗传异质性,PKD2的异常也可能会引起中国人ADPKD的发生。另外,发现有遗传早现现象存在,且疾病通过母亲传递。这提示在与PKD1不连锁的家系中后代可能早发病。  相似文献   

1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垂体性尿崩症(ADNDI)临床上罕见,我们发现一个家系,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家系调查:该家系四代17人,9人患病,男6例,女3例,为外地迁入,其兄弟姐妹发病情况不详。Ⅱ代及Ⅲ代患者发病年龄均为1岁6个月左右,智力正常,体格检查无异常。患者禁水试验及垂体加压索试验阳性(见家系图)。2、临床表现:典型病例:先症者,男,1岁6个月,多饮多尿1年,日饮水量3-4L,日尿量3-4L,智力正常,无头痛及呕吐。查体:发育良好,无浮肿,心、肺、肝、脾无异常,视力、听力正常,眼底无异常。神经系统天阳性体征。尿比重1…  相似文献   

13.
家系1 先证者(Ⅳ9),女,4岁。出生2个月后发病,首先面部和腹部出现皮肤干燥、粗糙、轻度脱屑,6个月时在四肢、背部等处出现上述现象,继而多处皮肤出现鱼鳞状及蛇皮样状。鳞屑为多角形,灰褐色,紧附着于皮肤上,边缘游离翘起。经多年治疗无改善,夏季虽有减轻,但和正常儿童相比,皮肤仍显粗糙;冬季症状比较明显,容易瘙痒;其父母非近亲结婚。  相似文献   

14.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也是国际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ADPKD在分子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一类眼底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20%~25%,已克隆至少1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本文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分型、基因定位、克隆和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一个延续 4代具有珊瑚状表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基因缺陷。方法 家系成员的基因组 DNA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 ;利用 L INKAGE5 .1软件计算两点 L OD值 ;用直接测序法对候选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38个家系成员中有 13个患有遗传性白内障。基因组扫描发现 ,D2 S32 5引物在最大重组率为 0 .1时 ,其两点最大 L OD值 >3,提示与该家系连锁。对人类γ-晶状体蛋白基因簇的 4个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发现 ,此家系患者 γ- D晶状体蛋白 (γ- D crystallin,CRYGD)基因第 2外显子有 1个 C→A突变 ,此突变导致蛋白第 2 3位的脯氨酸被苏氨酸取代 (P2 3T)。结论 珊瑚状白内障表型与C→ A错义突变的 CRYGD基因密切相关 ,且此突变完全相同于最近报道的与一层状白内障表型共分离的突变。发现相同的基因缺陷引起的白内障浑浊可位于晶状体截然不同的部位 ,其病理机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L GMD1)是一组遗传模式和临床症状高度不均一的肌病 ,人们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对其进行分型 ,目前至少已发现 5个相关的基因位点 ,其中一个基因已被克隆 ,对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这些研究将揭示 L GMD1的分子遗传机制和致病机理 ,也将对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1)是一组遗传模式和临床症状高度不均一的肌病,人们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对其进行分型,目前至少已发现5个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一个基因已被克隆,对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这些研究将揭示LGMD1的分子遗传机制和致病机理,也将对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一个家系分析,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疾病的病因学、病理学、遗传学因素。方法通过对一个多囊肾家系三代20例家庭成员进行调查,并对六例患者进行B超、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多发性囊肿,部分患者合并肝脏多发性囊肿,多于35岁以后起病,伴有腹胀,高血压,血尿等症状,部分患者行囊肿去顶开窗手术,有一例患者合并多囊脾。家系遗传分析表明该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疾病,其中多囊肝为肾外表现。结论本病发病机制与基因缺陷相关,尤其是PKD1、多囊蛋白-1、PKD2、多囊蛋白-2、PKD3等,家系中如果亲代发病,子代中亦会有发病,年龄在35岁以后为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一个中国人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克隆研究。方法 选取候选基因附近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对提示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内的候选基因测序,寻找突变。结果 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在17q11.1-12约11.78cM的范围内,并在候选基因晶体蛋白βA1基因(CRYBA1)的外显子4发现一个密码子缺失(△G91)与家系患者共分离,在正常人群中没有检测到。结论 该家系的核性先天性白内障系由CRYBA基因外显子4的缺失突变△G91引起.这是首次报道由CRYBA1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核性自内障表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