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缺血后适应对糖尿病小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在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C57/BL小鼠随机分为6组:(1)空白对照组(N组);(2)缺血再灌注组(I/R组);(3)缺血后适应组(Post组);(4)糖尿病小鼠空白组(DN组);(5)糖尿病小鼠缺血再灌注组(D I/R组);(6)糖尿病小鼠后适应组(D post组)。观察后适应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梗死心肌范围的影响及与ERK1/2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与I/R组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DP)、左心室压力变化最大速率和最小速率(+dp/dtmax和-dp/dtmax)恢复率明显增加(P<0.05)。而D Post组与DI/R组比较上述变化均不明显(P>0.05)。Post组心肌梗死范围较I/R组显著减小(P<0.01),D Post与D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体重、心重指数无明显差异。各组体外心脏组织中ERK1/2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I/R组比较,Post组心肌磷酸化ERK1/2水平明显增加(P<0.01)。D Post组的心肌磷酸化ERK1/2水平与DI/R组比较未见明显增加(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有效地减轻离体小鼠心肌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而在糖尿病小鼠中,这种保护作用并不明显。糖尿病小鼠缺血后适应保护作用减弱可能与其不能明显激活ERK1/2有关。  相似文献   

2.
吴松  吴熹 《铁道医学》1999,27(6):376-378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0在结合低温高钾时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大鼠心脏非工作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comtrol)为实验对照组;B组(IPC),37℃下行单次5min停灌注加5min再灌注,建立IPC;C组(腺苷受体非造反阻断剂葳茶碱加IPC)建立IPC前预灌苯茶碱(100μmol·L^-1)5min;D组(腺苷),预灌腺苷(10μmo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为临床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发生后的心肌保护措施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成年6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缺血后适应、I/R、假手术3组,每组20只。后适应组采用开胸手术结扎左冠状动脉缺血45min,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完全再灌注早期给予反复短暂再通/闭塞的后适应;I/R组为同期开胸完成I/R,在结扎冠状动脉前后不做任何特殊处理;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采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和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的方法确定缺血心肌范围[缺血心肌重量(AI)/左室重量(LV)]以及梗死心肌范围[梗死心肌重量(AN)/AI],并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心室压力变化最大、最小速率(dp/dtmax、dp/dtmin)。结果:缺血后适应组与I/R组小鼠AI/LV、AN/AI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AN/AI明显小于I/R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血清CK、LDH、AST水平均明显低于I/R组(P〈0.05);与I/R组比较,缺血后适应组MAP、LVSP、dp/dtmax、dp/dtmin明显升高而LVEDP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恢复冠脉血流的早期施行缺血后适应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鼠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心肌酶的水平,并改善心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4.
缺血后适应是组织、器官缺血后,在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给予一次或多次反复短暂的再灌注停灌注,以期达到减轻组织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对其发现过程、可能机制及在肠道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生在下肢骨骼肌的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心肌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缺血再灌注组(I/R)和缺血预适应组(IPC I/R)。测定心肌组织XO、SOD和MDA含量;检测血浆CK、CK-MB及心肌组织MPO水平;检测心肌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LIR后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MDA、XO含量增加(P<0.01或P<0.05),心肌组织MPO及血浆CK、CK-MB水平均较C组明显升高(P<0.01)。Bcl-2和Bax蛋白表达增多,但Bcl-2/Bax比值降低。镜下可见心肌细胞水肿等组织损伤的征象;在IPC I/R组,心肌组织SOD的减少和MDA、XO及MPO含量的增加受到一定程度抑制,血浆CK、CK-MB水平有所下降(P<0.01),Bcl-2表达增强而Bax表达减少,Bcl-2/Bax比值升高(P<0.01)。光镜下心肌组织的形态学表现也有所改善。结论大鼠骨骼肌缺血预适应可能通过抗氧化、抑制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远端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6.
后适应是在缺血后再灌注早期机械地阻断血流从而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现象.本文对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位缺血后适应与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原位缺血后适应(local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IPC)组、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rem...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适应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 (IPC)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以进一步探讨 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保护作用。 2方法 实验用纯种青紫蓝兔 2 4只 ,随机分成对照 (Control)组 ,缺血再灌注 (IR)组和缺血预适应 (IPC)组 ,每组 8只 ,用BL -4 10生理记录仪测量心功能指标 ,并测定心肌酶含量变化及丙二醛水平。 3结果 发现 IPC可以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左室舒缩功能的降低 ,并且能降低血中心肌酶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含量。 4结论  IPC对兔肢体 IR后心肌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 在结合低温高钾时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大鼠心脏非工作模型。将48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4 组( 每组12 只) 。A 组(control) 为实验对照组;B 组(IPC) ,37 ℃下行单次5 min 停灌注加5 min 再灌注,建立IPC;C 组( 腺苷受体非选择阻断剂苯茶碱加IPC) 建立IPC 前预灌苯茶碱(100 μmol·L-1)5 min ;D组( 腺苷) ,预灌腺苷(10 μmol·L-1)5 min 。4 组心脏全心缺血90 min 再灌注30 min ,记录缺血前及再灌注期的左心功能指标,辅以心肌酶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B 组于再灌注期左心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其他各组( P< 0 .05) ,C、D 两组优于A 组( P< 0 .05) 。酶学及超微结构检查示B 组损伤最轻。结论 IPC 在结合低温高钾停搏条件下,能明显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功能恢复,腺苷是参与IPC 效应的介质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对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再灌注治疗也会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大、心律失常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缺血后适应(IPost C)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通过对病变血管、远隔血管床或药物进行短暂的缺血再灌注治疗,从而降低再灌注损伤,根据作用的部位分为原位IPost C、远隔IPost C以及药物IPost C。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IPost C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但IPost C的作用机制以及最佳作用血管以及药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MC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MCA后处理组(MCA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仅行左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套线而不阻断150 min,I/R组阻断30 min、再灌注120 min,IPO组在再灌注初短暂缺血10 s,再灌注10 s、反复6次、处理后同I/R组,MCA组在再灌注前10 min经静脉给予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5 mg.kg-1,其他处理同I/R组。再灌注120 min后,测各组血清SOD活性及血清MDA含量、心肌ATP酶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I/R组比,IPO组和MCA组血清SOD活性增高,血清MDA含量降低,ATP酶活性增高,AI减少显著,细胞结构损伤减轻。结论 MC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2.
布托啡诺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后处理是否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开放120 min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健康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分别10只).A组:假手术组;B组:I/R组;C组:布托啡诺后处理组;D组:布托啡诺联合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wiStar大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复制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参附注射液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及假手术组。动物缺血90min再灌4h采集标本,检测门静脉血清TNF—α、IL-10及血浆ALT水平,肝叶组织常规固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肝脏缺血90min再灌注4h后参附注射液组的鼠血清IL-10水平比对照组增高,而血清TNF—OL及ALT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以通过提高IL-10、抑制TNF-α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离体大鼠心脏经低压(1.47kPa)、无氧灌流30min后,用正常K-H液复灌30min,可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复合酶可明显减轻心肌损伤,表现为能明显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心脏复灌时的心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MDA的含量。提示复合酶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景天水煎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红景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探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等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生理盐水2ml/d)、I/R模型组(B组)(生理盐水2ml/d)、I/R模型 红景天组(C组)(5g/kg/d)。连续灌胃5d后,A组完成模型全部操作,只穿线不结扎冠脉;B、C组完成模型全部操作,穿线并结扎冠脉,缺血60min,再灌注60min后处死。各组均取全血离心检测血中TNF-α、IL-6、ET;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C组与B组相比:显著降低血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ET水平: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B组与A组比较其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C组与B组比较,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红景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部分与其降低细胞因子及E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缺血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Langendorff灌流模型,研究离体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IPC)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功能指标及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IPC可使缺血再灌期心肌收缩和舒张性能显著改善,心肌细胞受损明显减轻,心肌MDA含量也明显降低。结果表明:I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减轻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双下肢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在体条件下 ,非创伤性双下肢缺血后处理 (N WIPTC)是否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 (I/R)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心肌I/R模型 ,应用Evan蓝、TTC染色 ,观察N WIPTC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并应用生化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研究N WIPTC、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对大鼠心肌I/R损伤的作用。结果 :与I/R组比较 ,N WIPTC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减少 ,MDA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1 ) ,而SOD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结论 :N WIPTC能有效降低心肌I/R梗塞面积 ,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自由基损伤和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臭氧后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RI组、缺血后处理组、臭氧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臭氧后处理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均在麻醉后打开腹壁,切除右肾,然后进行如下实验:(1)假手术组:切除右肾后缝合腹壁;(2)IRI组:用无创伤血管夹夹闭左肾动、静脉45min进行缺血后打开血管夹再灌注24h;缺血后处理组:手术步骤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但在缺血后、再灌注之前,对肾动静脉进行开放10s、夹闭10s的6个循环后,再灌注24h。臭氧后处理组:手术步骤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但在术后10d内,每天对该组大鼠经直肠吹入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2.5-3.0ml[臭氧浓度为50mg/L,0.5mg/(kg·d)]。缺血后处理+臭氧后处理组:手术步骤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但在缺血后、再灌注之前,先进行缺血后处理,然后进行臭氧后处理。比较各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观察大鼠肾组织的病理改变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PARP-1表达,PCR检测各组大鼠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臭氧后处理组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显著降低,而缺血后处理联合臭氧后处理可以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功能水平。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和炎性因子水平,而与缺血后处理、臭氧后处理组相比,其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结论:臭氧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均可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其联合应用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吴慧颖  唐丽君  张英杰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8):1348-1349,1360
目的:观察离体状态下,苯那普利后处理与缺血后处理是否均其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angendroff离体灌流装置,采用完全停灌-复灌的方法制作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2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缺血冉灌注组(Ⅰ),缺血预处理组(Ⅱ),缺血后处理组(Ⅲ)和苯那酱利后处理组(Ⅳ).测定备组再灌注60 min时的心脏流出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改良亮绿变色酸法(GCA)观察心肌损害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结果:Ⅱ、Ⅲ和Ⅳ三组再灌注60min时心脏流出液中NO含量分别为(102.8±6.9)ml/min、(102.5±6.1)ml/min、(101.7±8.3)ml/min,均明显商于Ⅰ组[(27.8±5.9)ml/min,P<0.01);Ⅱ、Ⅲ和Ⅳ三组的心肌损害阳性面积分别为(13.1±7.1)%、(17.4%±9.1)%、(14.0±7.2)%,均明显低于Ⅰ组[(40.4±16.9)%,P<0.01];Ⅱ、Ⅲ和Ⅳ三组的NF-κ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53±12.19)%、(32.78±5.57)%、(34.77±4.66)%,均明显低子Ⅰ组(49.35±9.74)%,P<0.01];Ⅰ组的TNF-α表达呈强阳性,而Ⅱ、Ⅲ和Ⅳ三组的TNF-α表达均为弱阳性;Ⅱ、Ⅲ和Ⅳ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后处理与缺血后处理均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NO含量,抑制NF-κB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吡格列酮对离体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为吡格列酮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乳鼠心室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比色法检测各组培养基中SOD活力和MDA的含量;采用碘化丙啶标记流式细胞术和Hochest33258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吡格列酮使培养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培养基中的MDA含量降低;SOD活力升高(P<0.05);凋亡指数显著降低。结论吡格列酮减轻离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