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色念珠菌是能感染人类皮肤和粘膜的真菌.当宿主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时,可导致念珠菌病.建立动物实验模型对研究不同类型的人类念珠菌病非常必要,如系统性和皮肤粘膜的念珠菌感染模型.目前,最为常见的是系统性念珠菌动物模型.而能准确反映人类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的动物模型仍未稳定建立.值得庆幸的是,特异性基因剔除小鼠(Specific-gene knock out mice)的出现为研究念珠菌与宿主的免疫应答提供了更为直接和准确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白色念珠菌(C.albicans)经口感染ICR小鼠建立系统性感染模型,观察C.albicans经黏膜感染后在小鼠体内组织增殖及分布规律。方法 46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n=20)、模型组B(n=20)、对照组(n=6)。模型组采用棉签法口腔接种C.albicans(7×106cfu/mL),对照组同方法接种等容积生理盐水。模型组A小鼠用于临床、生存、剖检观察试验;模型组B接种后第3、5、7天随机解剖5只小鼠用于组织载菌量和病理检验(对照组每个时间点解剖2只),活菌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组织载菌量,光镜观察小鼠舌、胃、肝、肾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接种后第3天舌面出现明显白斑并随时间加重引起死亡,第5天小鼠死亡率超过50%,第7天死亡率达100%,并能从舌(87.5%)、胃(87.5%)及内脏组织肝(54.5%)、肾(50.5%)、肺(20%)和心脏(4%)中分离到C.albicans,显微镜观察在舌、食道、胃、肝、肾存在菌丝的增殖,对照组未见C.albicans生长,提示模型组小鼠因C.albicans黏膜感染引起小鼠播散性的系统性感染。结论 C.albicans可在一定条件下突破黏膜免疫屏障引起小鼠机会性系统性感染,从而加重感染死亡。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对感染白色念珠菌的小鼠脾细胞在体外产生细胞因子IL-2的情况进行了观察,现将实验结果报导如下。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实验免疫学角度观察龟芪胶囊的扶正作用。方法:通过检测S180荷瘤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MФ吞噬功能,lewis肺癌荷瘤小鼠NK细胞活性、T淋转功能及IFN-γ和TNF-α含量等,观察龟芪胶囊三个剂量组及正常动物组、肿瘤模型组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龟芪胶囊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细胞因子。结论:龟芪胶囊可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白念珠菌基因多样性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最近开展的CAI微卫星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VVC患者白念珠菌的基因型,采用E-test法对检出的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从VVC患者分离出89株白念珠菌,鉴定出26种基因型.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酮康唑和氟康唑敏感.主要基因型(A、B、C、D)占69.7%(62/89),白念珠菌B基因型菌株及非B基因型菌株对伊曲康唑(ITR)的耐药率分别为66.7%(14/21)和4.4%(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P-SSCP技术有利于研究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白念珠菌B基因型菌株对ITR有更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病因、临床诊断、分型、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涂片法或Sabouraud培养基培养法结合临床表现对86例患者进行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断、分型,分析其病因,并采用制霉菌素或氟康唑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86例患者中急性假膜型、急慢性萎缩型、慢性增生型分别占10.5%、87.2%和2.3%。综合治疗后各型短期疗效有效率分别为100%、96%和100%。结论: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全身或局部因素诱导下容易发病,制霉菌素和氟康唑可有效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8.
刘秀红  付萍  邓丹琪 《医学综述》2008,14(23):3574-3576
白念珠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宿主对白念珠菌的识别和免疫应答是其免疫系统与白念珠菌相互作用的结果。树突状细胞在抗白念珠菌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诱导CD4+T细胞向不同类型的Th细胞分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免疫应答,最终影响白念珠菌感染的结局。本文对白色念珠菌的易感性、免疫应答机制及树突状细胞与白念珠菌的联系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白念珠菌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核型和药敏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分析14株白色假丝酵母菌DNA染色体核型;采用ATB FUNGUS2 INT检测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低抑菌浓度(MIC);菌种鉴定采用MicroScanWalkAway96 RY-ID快速生化鉴定板。结果:从11例患者的不同标本、不同时期分离出14株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核型分析,共具有9种不同核型。14株白色假丝酵母菌中有2株对氟康唑耐药(MIC>128μg.mL-1),其他12株对氟康唑均敏感(MIC<8μg.mL-1)。结论:在本研究中,基因核型相同或不同的白色假丝酵母菌菌株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表明对氟康唑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基因核型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白假丝酵母菌不同菌株荚膜的对比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CCCMC1a、ATCC 14053)与临床分离菌株(C1-1、C1-2、C1-3、C1-4)于不同条件下荚膜层的厚度变化。方法:(1)将实验菌种沙保氏琼脂36小时培养物用生理盐水配成约含1×109个/ml的菌悬液,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ml/只,同时用BALB/c小鼠腹腔注射,0.5ml/只;待实验动物发病后解剖动物,分别取家兔肾组织印片及小鼠腹腔液涂片进行Hiss荚膜染色镜检,用显微测微计测量荚膜层的厚度,各菌株随机计数40个酵母细胞的荚膜层的厚度值,取各菌株荚膜层厚度的均值进行比较。(2)实验菌株沙保氏液体培养物与同一菌株的抗血清作荚膜肿胀实验及血清交叉实验,Hiss荚膜染色镜检。荚膜层厚度的测量与计算方法同前。结果:(1)标准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在家兔及小白鼠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不同菌种(株)和不同环境而有差异(均值在0.25~0.58μm不等;P<0.01或<0.05),边界明显。(2)用全菌抗血清作荚膜肿胀实验,可见菌细胞的荚膜明显加宽,且菌株之间可出现交叉阳性。结论:白假丝酵母菌的荚膜厚度可因不同菌种(株)和不同环境而有差异;荚膜肿胀实验显示各菌株除与相应抗血清作用出现荚膜肿胀实验阳性外菌株之间还可出现血清交叉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小鼠为模型,探讨雌激素诱发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观察阴道内应用消炎痛对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设雌激素化小鼠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模型组(EI)和模型用药(消炎痛)组(Indo),另设单一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组(I)、单一雌激素化组(E)和空白对照组(C).在接种后4、7、14 d动态观察小鼠阴道灌洗液中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生长情况,并进行阴道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小鼠阴道组织TGF-II、IL-2水平.结果 Indo组小鼠未见菌丝,仅见孢子,EI组见大量菌丝生长.雌激素可上调小鼠阴道组织TGF-βl表达及下调IL-2水平(E组比C组,均P<0.05),EI组和I组的TGF-βl水平显著高于C组(均P<0.01),而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后IL-2水平未见升高(均P>0.05).与EI组比较,Indo组在第4、7天阴道组织TGF-βl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IL-2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P<0.01).结论 雌激素能降低小鼠阴道局部免疫能力.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小鼠阴道缺乏防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消炎痛具有既能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生长,又能调节阴道局部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免疫功能的双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新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免疫状态下,白念珠菌在小鼠肠增殖及播散的情况。方法 给经口饲白念珠菌液的小鼠口服庆大霉素,甲硝唑,腹腔注射环磷酸胺,氨甲蝶呤等处理。持续3~4周,此间每隔1周处死数只小鼠,检查其盲肠及内脏器官的白念珠菌落数。结果 某些抗生素的免疫抑制剂处理能增加小鼠肠道内白念珠菌定居数量(P〈0.01);两类药物联合应用时,作用更为显著,并可使白念珠菌向内脏播散,甚或致死。结论 宿主肠道白念珠菌数量  相似文献   

13.
白色念珠菌总RNA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取白色念珠菌总RNA的方法。方法: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经SDA培养基培养后,采用改良的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总RNA。以此为基础,进行反转录PCR反应。结果:得到的RNA经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浓度达到0.7g •L-1以上;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为完整、均一的总RNA;将此法提取的RNA反转录成cDNA后经过PCR扩增,可获得清晰的目的条带。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提取的总RNA可以用于进一步基因克隆、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