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ERG)对视网膜脱离(retina detachment,RD)术前、术后的视功能客观评价意义。方法:应用Retiscan图像系统对101例RD患者的101只患眼及未网脱眼术前和术后的视功能进行MERG检测。测试野水平视角为±30°,垂直视角为±30°,采用ERG-jet电极,在8min(分8段)记录64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结果:视网膜脱离区域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对侧眼相应值均明显降低(P<0.001),P1波和N1波潜伏期较对侧眼相应区域的潜伏期明显延迟(P<0.001):视网膜脱离区域术后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术前同一区域均有明显提高(P<0.001),P1波和N1波潜伏期较术前同一区域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01);视网膜脱离区域术后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对侧眼对应区域均有明显降低(P<0.001),P1波和N1波潜伏期较对侧眼相应区域的潜伏期明显延迟(P<0.001)。结论:多焦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 术前、术后的视功能;视网膜脱离手术虽然能达到解剖复位,却不能完全达到功能复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对视网膜脱离(RD)术前、术后的黄斑区客观评价意义。方法:应用Retiscan图像系统对12例RD患者的12只患眼及未网脱眼术前和术后黄斑区进行MERG检测。结果:视网膜脱离术前黄斑区域第1环MERG值与对侧眼对应区域比较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对侧眼相应值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黄斑区域第1环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侧眼对应区域比较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明显降低(P<0.01)。结论:多焦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术前、术后黄斑区的视功能;视网膜解剖复位后黄斑区视功能不能完全恢复;P1波和N1波潜伏期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Wu D  Gao R  Zhang G  Wu L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10):1560-1563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前和术后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 ,mfERG)的改变及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3例 ( 2 3只眼 )患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了mfERG检查。于脱离区 ,非脱离区 ,中心凹及整个测试区 ,对手术前和手术后mfERG的N1波和P1波的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前脱离区的N1波和P1波的平均反应密度明显小于非脱离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3 68,t4 2 6,P <0 .0 1 ) ,脱离区的N1波和P1波潜伏期时明显比非脱离区延长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3 .0 7,t=3 .89,P <0 .0 1 )。手术后于脱离区 ,中心凹和整个测试区的N1波和P1波平均反应密度较术前明显增大 (P <0 .0 5) ,但N1波和P1波的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 (P >0 .0 5)。结论 mfERG是评价术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有用工具 ,对视网膜功能测试反应密度较潜伏期为更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移植分化完成而发育不完全的新生猪全层视网膜组织,探讨此种供体改善光变性猪视功能的可能性.方法 选1~6 d新生小猪为供体,用准分子激光微切削脉络膜制备神经上皮-RPE联合移植片,并通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将联合移植片移植进光变性猪视网膜下腔.在视网膜移植术后1周、1~5个月,通过检眼镜、眼底彩照、荧光造影,观察移植物的存活状况及宿主视网膜有无排斥反应迹象;用mfERG检测并比较不同时相间N1、P1波振幅和潜伏期,综合评价移植术后视网膜功能的变化.结果 对8只光变性猪15眼实施视网膜移植手术,移植物植入视网膜下腔11眼,手术成功率为84.6%.移植术后1~2个月可见与宿主视网膜有清楚界限的移植床及其内灰黑色移植物, FFA检查可见移植物有荧光渗漏.光变性猪视网膜移植术后1~5个月, mfERG检测N1波、P1波幅值和潜伏期并在不同时相点间比较,发现N1波、P1波幅值随存活时间延长而增高,反应活跃区在第2、3环;而各环N1波、P1波潜伏期较手术前均明显缩短,存活后期更显著.结论 功能检测结合活体形态的同步观察,综合评价视网膜移植术后光变性猪视网膜功能改善的效果,从而证实了分化成熟的新生猪视网膜移植确实改善了光变性猪的视网膜功能.  相似文献   

5.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危害视力的疾病,随着技术的发展,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逐渐提高,但术后视功能恢复有待进一步提高。术前的黄斑脱离时间及高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手术方式、术后视网膜下积液、术后视网膜感光细胞的丢失及并发症等被认为是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技术的发展,为术前、术后评估视功能预后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利水活血经验方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功能改变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95例(95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经验方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视网膜电流图观察术后第1月视网膜功能和形态的改变.结果 经验方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ERG振幅增加,潜伏期缩短.结论 益气利水活血经验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对视诱发电位影响。方法:将8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500μg静脉推注,1次/d;治疗组α-硫辛酸600 mg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用药2周。选定视诱发电位P100波幅作为视力量化评价指标,两组治疗前后P100进行对照研究分析。结果:治疗前治疗组视诱发电位P100波振幅及潜伏期分别为(0.198±0.031)μV、(100.197±7.354)ms,对照组视诱发电位P100波振幅及潜伏期分别为(0.198±0.035)μV、(100.191±7.665)ms,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P100波振幅及潜伏期分别为(0.209±0.016)μV、(100.104±9.003)ms,治疗组P100波振幅及潜伏期分别为(0.236±0.015)μV、(97.668±6.783)m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辛酸早期应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期视诱发电位P100波潜时及振幅有影响,提示对视力、视神经传导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惊恐障碍(PD)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听觉(AEP)、视觉(VEP)及体感(SEP)诱发电位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PD患者于初诊及药物治疗12周时,分别进行AEP、VEP和SEP检查,并以33例健康人(NC组)作对照.结果 (1)与NC组比较,PD组AEP及VEP-N1P2波幅降低[(4.81±1.41)μV vs(7.56±2.22)μV,P<0.01和(5.35±2.86)μV vs(8.26±2.20)μV,P<0.01],AEP及VEP-P2N2波幅降低;VEP-N1及SEP-N1、P2、N2潜伏期延长[(146.99±18.65)ms vs(133.83±6.84)ms,P<0.01和(195.08±28.76)μV vs(165.47±22.32)ms,P<0.01],SEP-N1、P2潜伏期延长.(2)治疗12周时:AEP及VEP-N1P2波幅逐渐升高,VEP-N1及SEP/N2潜伏期逐渐缩短,均恢复至正常范围;AEP及VEP-P2N2波幅和SEP/P2潜伏期无明显改善;SEP-N1潜伏期延长.结论 PD存在视、听、触多方面的信息加工过程障碍;其中AEP及VEP-N1P2波幅,VEP-N1、SEP-N2潜伏期随临床症状缓解恢复正常,可能成为临床疗效评定的辅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激光治疗后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多焦视网膜电图(m fERG)特点。方法对25例研究对象进行双眼m fERG随访测定,61个六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5个环,测定31°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rnel),分别进行双眼比较。结果N1波、P1波潜伏期比较各环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N1波幅值在环1、环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P1波幅值在环1、环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双眼无差别组N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各环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P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仅在环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双眼有差别组N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在环1、环2差异有显著性(P<0.05),P1波幅值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在环1、环2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在环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激光治疗后的CSC患眼m fERG幅值仍低于正常对侧眼。m fERG检查能反映其黄斑区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A型行为问卷评分、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视网膜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SC患者40例(40只眼)。应用A型行为问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进行检查。对上述数据作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CSC患者A型行为问卷评分(33.80±6.36)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呈负相关(r=-0.515,P<0.01),A型行为问卷评分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302.42±71.62)μm呈正相关(r=0.378,P<0.05),BCVA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负相关(r=-0.738,P<0.001),mfERG P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A型行为问卷评分呈负相关(P<0.05),mfERG P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BCVA呈正相关(P<0.01),mfERG P1波1环潜伏期与BCVA呈负相关(P<0.01),mfERG P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负相关(P<0.01),mfERG P1波1环潜伏期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A型行为与CSC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矫正A型行为者的不良行为特征对CSC的预防甚至治疗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精益视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0眼).治疗组从视网膜脱离术后第2 d开始,连续服用补精益视片及银杏叶片2月;对照组只在术后2天开始连续服用银杏叶片2月.通过对术后7 d、30 d、90 d视力...  相似文献   

1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影响视功能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6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路手术患者、术后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网膜下出血3例,玻璃体出血2例,玻璃体混浊加重18例,青光眼9例,白内障2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和加重23例。患者手术解剖复位率达92.3%,术后视力有所提高,但视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视网膜脱离巩膜外路手术术后视功能恢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年龄,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范围,PVR的程度,是否累及黄斑区及程度,术中冷凝的量,放液,屈光的改变,术后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3.
显微镜下最小量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显维镜下最小量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21眼)均行不放液的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观察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改善情况。结果:共有19眼一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成功率90.45%;视力提高19眼,提高率90.45%。结论:显维镜下最小量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简单可靠且创伤小、视网膜复位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和间接眼底镜直视下行外路手术治疗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40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显微镜下(显微组)和间接眼底镜下(经典组)行巩膜加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冷凝反应和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复位率、术后视力及冷凝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和间接眼底镜直视下行外路手术治疗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比较,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显微外路手术具有易掌握、效果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联合激光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于2002年1月-2004年6月,对24例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率及PVR变化。结果24例24眼,随访至少6月,平均7.5个月,经一次眼内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视网膜复住18例占75%(18/24),2例行多次眼内注气术视网膜完全复住,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总的视网膜复住率达83%(20/24)。4例需要再次手术,3例由于眼内注气术后出现视网膜新裂孔改行巩膜扣带术获得视网膜复位,1例因为PVR发展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复住。最终视网膜复住率达100%。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结论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是治疗某些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手术具有简便、易行、耗时少,费用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硅油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临床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共21例(2l眼)纳入研究。在非接触式广角镜下,患者均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及硅油填充,部分患者联合晶状体手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眼压变化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5眼(71.5%),多次手术最终视网膜复位19眼(90.5%)。最终视力〉0.1者7眼(33.3%),手术后视力提高者共17眼(80.9%)。术前眼压平均6.1mmHg,术后眼压平均14.8mmHg,术后眼压明显改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处理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Existing surgical modes for retinal detachment are elaborate and extremely complex. We have treated 20 cases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pneumatic retinopexy which is Iess time consuming and does not require hospitalization. After pneumatic retinopexy reattachment of retina was achieved in 15 (75%) eyes. In 2 eyes retinal reattachment was achieved after repeating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sulphur hexafluoride gas. Remaining 3 eyes were secondarily treated with scleral buckle surgery. One case needed vitreoretinal surgery. In pneumatic retinopexy there is minimum tissue handling and functional results are good.KEYWORDS: Retinal detachment, Sulphur hexafluoride, Vitreo retinopath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对2004年7月-2008年7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22例伴有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的患者术后网膜均复位,术后2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最佳视力0.05~0.1者4例(18.2 %),0.12~0.5者10例(45.5%),大于0.5者8例(33.3%). 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及时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减轻PVR,完全清除眼内积血,封闭所有视网膜裂孔,复位视网膜,尽早恢复患者的视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 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 d吸收,2眼术后15 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绪  万平 《海南医学》2008,19(8):55-56
目的探讨有关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间18例再次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再次手术后,15例(83.33%)成功,即裂孔封闭,视网膜完全复位,视力较术前增进;2例(11.11%)好转,即裂孔封闭,视网膜基本复位,视力同术前,1例(5.55%)失败,即裂孔未封闭,视网膜未复位,视力下降。结论在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视网膜复位术中,未使裂孔位于巩膜垫压嵴上,冷凝过度或不足;术后出现新的视网膜裂孔是导致手术失败而需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