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大部切除术后"心下痞"用泻心汤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心下痞”证病因、病机及证候、寒热、虚实等的性质。方法参阅经文进行辨证,用五种泻心汤分别治之。结果服药后无不良反应,一般患者服药1~2剂即效,3~5剂获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心下痞”证,辨证分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痞证是指心下痞窒,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其病机为气机阻塞,升降失常,此多由误治,热邪内陷所致,亦有脾胃素虚,饮食阻滞,痰气壅窒,或其它原因所致,《伤寒论》有邪热之痞,邪热有余,表阳不足之痞、少阳误下之痞;胃虚食滞之痞;多次误下,胃气重虚之痞;水气停蓄之痞,胃虚挟颌,浊气上逆之痞,邪热下利之痞,热结在里之痞;水饮冲斥胸胁之痞的不同。因此病因病理、症状,治法和煎服药物的方也有差异,笔者对《伤寒论》痞证论治探讨于后:  相似文献   

3.
旋复式代赭汤始见于《伤寒论》第166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觯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式代赭汤主之。”笔者在临床上易活用本方,每每取得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太阳病篇所载五泻心汤均为“痞”而设.本文试从痞证的形成机制,及某些泻心汤证所论之病机病症、方药配伍、辨证论治等方面出发,提出疑惑,试图解决,以求更好地理解泻心汤治痞之真谛。  相似文献   

5.
正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胃痞病位虽在中焦脾胃,但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肝疏泄失司,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通,  相似文献   

6.
周旎泓  王睿清  范小利 《大医生》2023,(10):141-144
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症患者多表现为重型“气营两燔”、危重型“内闭外脱证”。一般认为前者为邪热气分不解,深入营血分;后者为元气衰微,心包郁闭,后者即“逆传心包”的表现,而笔者提出了新的认识,即两者皆为逆传心包,温病之营血分病属“心包络病”。本文将从“逆传”的相对性和“心包络”的实质两方面阐述世人对心包络病的误解,同时阐述心包络病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浅谈“痞满”证候与治疗赵菊琴,戴祖汀,肖汉玺,戴红030012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隔满闷,触之无形不痛之证候。病位在胃腑,亦称“胃痞”,但亦可因肝、脾、胆、肠等病证累及而致病。如慢性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读,总结出"痞"在表现上有"满而不痛"的共性;除了有寒热错杂痞、痰气痞、水气痞、热痞、热痞兼阳虚或表证等差异性之外,还有他病兼痞:阳明兼痞、少阳兼痞、饮兼痞、胸中痰食兼痞、胸痹兼痞等.在治疗上有行气消痞、平调气机的共性;差异性除了有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和胃降逆、益气化浊,利水渗湿、温化阳气,泻热开结除痞,温中解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攻逐水饮,涌吐痰食,通阳散结、降逆平冲等内服汤药方法之外,亦有针刺等外治法等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论》原文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关于半夏泻心汤的病机,自清代医家柯韵柏在《伤寒来苏集》中提出"寒热之气互结心下"的观点后,后世医家大多没有脱离柯氏之说,故现行的高等中医院校《方剂学》、《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教材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不仅是论治温热病大家,而且在内伤杂病方面亦颇有贡献.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卷二>"痞"中有病案26例,观其论述痞证的病因、病机、病位和临床表现相当全面,治法和用药很有特色,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值得借鉴.现不揣浅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痞满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症状,《伤寒论》中多指胃脘部或胃脘以下部位满闷痞塞不通而言,一般多无疼痛。但有虚实之分:“有物有滞者为实痞,无物无滞者为虚痞。”结胸证《伤寒论》中多指“心下至少腹”(仲景原文137条)部位,但以硬满、“按之石硬”,疼痛、拒按、“痛不可近”为其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胃痞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胃痞病人200例,对病人给予辨证施护干预措施,以胃痞病人报告结局量表简短版(GS-SF)、中华脾胃系疾病病人报告结局量表(GED-PRO)为评价工具,了解病人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辨证施护后GS-SF的胃痞症状、胃痞影响两个领域分数均有下降,较辨证施护前有显著改善(P<0.01),GED-PRO的总分、4个领域(生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心理领域、社会环境)及8个方面(精力与形色、疼痛与不适、消化功能、大便情况、独立性、心理方面、社会关系、医疗)分数均有升高,较辨证施护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辨证施护对提高胃痞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将张仲景和叶天士诊治痞证的思想作一浅显总结和对比,观其论述痞证的病因、病机、病所、证治特点和遣方用药等方面以冀全面认识痞证,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旋覆代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原方由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法半夏、大枣7味药组成。方中旋覆花苦辛咸,微温,能下气消痰、降逆除噫;代赭石味苦寒体重沉降、善镇冲逆;半夏味辛,祛痰降逆,化饮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心与胃在功能上关系紧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部位上,心与胃相邻;在经络中,心与胃相通;在五行里,心与胃相关;“心胃相关”理论是基于心神与胃肠功能的相互影响,通过调畅心神达到治疗胃肠疾病的目的;在胃癌患者中,约40%到70%的病人会产生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继而会产生一系列生理性应激反应,从而减弱治疗效果,影响生存期及预后;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从心胃论治,以调心安神和胃为法,达到调养心神,顾护脾胃,舒畅情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颇不一致,以上腹部疼痛、胸腹胀满为主要症状,此外还表现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及舌苔增厚等。确诊各型胃病需采取胃镜检查或病理检查,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纳运失职、以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郁而化火、火郁伤阴,初病在气,久病人络,故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湿热痰瘀互结,升降失常,成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笔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运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采用辛苦降,辅以活血理气,治疗胃脘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五年来共治疗100多例,现将记录比较完整59例整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有关“痞”的记载,早见于《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心下(胃脘部)……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的概念。随着时代推移,“痞”渐至成为杂病中的一个病证名,称作“痞证”或“痞满”。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部自觉痞闷、胀满,但无疼痛,外亦无胀急之形。患者往往觉得胃脘部“好象有东西堵在那  相似文献   

18.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别见于《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  相似文献   

19.
赵春兰  郭良所  王兴 《系统医学》2023,(24):172-174+185
目的 探究推拿点穴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北京裕和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收治的100例胃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推拿点穴组,每组50例,推拿点穴组行推拿点穴治疗,联合组在推拿点穴组基础上增加半夏泻心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各项得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100.00%)明显优于推拿点穴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0,P<0.05)。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推拿点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推拿点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点穴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病明显有效,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康复情况。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属中医“吐酸”“梅核气”“胃痛”“胸痛”“呕吐”等范畴,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酸和反胃等症状且反复发作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储浩然教授从事临床及基础研究30余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他认为GERD的发病之本为脾胃虚弱,痰湿中阻为其重要病理因素,胆胃不和为其临床常见证型。脾胃虚弱则脾升胃降功能失常,尤以胃失和降为主;脾升胃降功能失常,中焦失衡,则水液代谢失常,痰湿聚集,阻碍中气,则脾陷胃逆;脾胃虚则土壅木郁,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胆汁随胃气上逆而致胸骨后烧灼不适感、吐酸、嗳气诸症。故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以和胃降逆,化痰理气为原则,以健脾胃复运纳、调中焦祛痰湿、和土木理气机为法。作者通过整理研究储浩然教授大量的原始医案,总结储浩然教授运用加味温胆汤治疗GERD的临床经验,并举验案一则为佐证,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