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艾滋病目前临床所处困境提示现行的临床思维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针对其病程中HIV的毒株转型,本文就艾滋病潜伏期疫苗治疗的必要性及HIV感染的免疫学特征,对其疫苗研制、设计的途径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 ,HIV)感染人体后 ,造成T4 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 ,损害细胞免疫功能 ,最后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即艾滋病 (AIDS) [1] 。先前的研究表明 ,这种免疫功能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 ,但最新研究证明 ,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 (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 ,HAART)不仅能有效地控制HIV 1的复制 ,并能使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现就近年来有关艾滋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重建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一、HIV的…  相似文献   

3.
银屑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增生性皮肤病。病因不清,发病率高,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O.123%;治疗棘手,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对银屑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从1981年美国报告第1例艾滋病(AIDS)以来,艾滋病的蔓延犹如洪水猛兽,全世界至今感染人数达3006万人之多,涉及210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艾滋病的发生呈急增状态,是21世纪我国主要的传染病之一。了解AIDS的发病机理,将有助干各级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本就有关本病发病机制的有关近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与法国某研究所的合作成果《树状突细胞疫苗治疗艾滋病》在国外引起了同行的极大关注。该研究制备出了一种有效抑制SIV病毒复制的疫苗。这种疫苗是将化学灭活的SIV病毒结合到树状突细胞上制备而成,该疫苗可激发SIV感染的猴模型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注射2周后,猴模型外周血中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及胶原半固体培养法对56例再障患者的骨髓CFU-GM、CFU-E、BFU-E及CFU-MK、BFU-MK进行培养;采用APAAP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清sIL-2R进行检测.结果:再障患者CFU-GM、CFU-E、BFU-E及CFU-MK、BFU-MK集落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严重型再障CFU-GM、CFU-E、BFU-E及CFU-MK、BFU-MK集落数减少程度较慢性再障更明显;再障患者CD3亚群细胞无变化,CD4亚群细胞减低,CD8亚群细胞增高,CD4/CD8降低,重型再障患者血清sIL-2R中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 结论:骨髓造血祖细胞数量减少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因素,其减少程度与再障的病情有关;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造血负调控因子可能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猴艾滋病模型评价艾可清治疗艾滋病的效果.[方法]以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感染12只恒河猴,复制猴艾滋病模型后分为3组:SIV对照组,艾可清高、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445.5、148.5 mg·kg-1·d-1),感染l0周后开始给药.给药8周后停药观察8周.每4周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外周血CD4+...  相似文献   

8.
有关HIV感染引起CD4’T淋巴细胞耗竭最终导致艾滋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最多的仍是细胞凋亡理论,本文就细胞凋亡在艾滋病发病中的作用,凋亡的可能机制两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猴艾滋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研究人类艾滋病的理想动物模型有猩猩和猕猴。在我国应用猕猴艾滋病模型进行艾滋病的实验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用逆转D病毒Ⅰ型(SRV-1美国加州灵长类研究中心Marx博士赠送)感染的Raji细胞培养液,经5000r/min40分钟离心去除细胞,复用100000g超速离心90分钟,取沉淀物混匀于生理盐水,即作静脉注射。感染2岁以下恒河猴4只,每只猴感染剂量为7×10~5融合单位,3天后再感染一次。猴感染前体检进行血液学和免疫学检查,感染后每周查体并作SRV-1病毒分离和抗体测  相似文献   

10.
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国际艾滋病学会(IAS)HIV 发病机制和治疗年会第3届于2005年7月24-27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是今年规模最大的艾滋病大会。艾滋病方面的领先科学家、公共健康专家和临床医务人员通过此次聚会,共同探讨了HIV相关科学发展和如何将最新研究应用于临床来抗击艾滋病在全球范围的肆虐。艾滋病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具破坏力的疾病。自从艾滋病被发现伊始,已有超过6000万人感染上了艾滋病。每天,全球有大约14 000名新增病例出现。其中,95%的艾滋病感染者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人国家;14 000人的新增病例中,大约2000 人是15岁以下儿童;超过40%的患者是妇女;超过40%的人年龄在15-24之间。从全球角度来看, 撒哈拉沙漠以南之中部非洲地区是艾滋病最肆虐的地区。那里76%的年轻艾滋病患者是年龄在15- 24岁之间的女性。在中国虽然现存艾滋病感染者总人数(65万-102万)少于艾滋病肆虐的非洲和南美地区,但目前也经历着艾滋病迅速增长的困扰。现在全国的人群感染率为0.07%,但孕产妇感染率超过1%。因此,在研究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的同时,加强对妇女和儿童的健康保护,控制艾滋病在这些弱势人群中的蔓延,是人类与艾滋病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大会关于艾滋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孕妇和儿童的健康保护等方面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guired Ira-munodeficiemcy Syndrome)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相似文献   

12.
休克既往多作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临床诊断必不可少的依据。即使现在,仍为诊断急性重症胆管炎的重要条件。当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出现休克时,其病死率即显著增高。因此,防治休克是降低该病病死率的关键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资料,对胆道休克的发病和在休克状态下,胆道梗阻的治疗,作初步探讨。临床资料1982~1986年5年间,共收治急性重症胆管炎119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并发休克26例,占21.85±3.79%,女20例,男6例。年龄17~81岁,平均48.2岁。入院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永进  杜洪印 《河北医学》2010,16(5):631-633
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头痛之一,在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0%。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现在被认为是神经血管失调,其中三叉神经-脑血管系统通过释放有强力扩张脑血管作用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偏头痛的病理生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这种神经肽的释放与头痛相平行,并且其浓度与头痛的强度有很好的相关性。曲坦类药物可有效缓解偏头痛的发作,但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 偏头痛研究和治疗新进展。包括家族性偏头痛的相关基因发现,5羟色胺受体与偏头痛相关性机理的阐明,三叉神经血管假说和皮层抑制假说,并介绍了新型偏头痛治疗药物。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  相似文献   

15.
儿童哮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在哮喘的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其核心在于现在已认识到哮喘的病理基础是气道慢性变态性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炎症细胞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均参与其炎症过程。这些炎症细胞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白三烯 (LTS)、血小板活化因子、组胺、前列腺素、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碱基蛋白、阳离子蛋白等均可引起气道炎症 ,造成上皮细胞损伤 ,微血管渗漏 ,粘膜水肿 ,导致气道高反应及植物神经紊乱。另外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1(IL1)、白细胞介素 8(IL8)、…  相似文献   

16.
痤疮又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炎性皮肤病,多累及人体皮脂腺分泌较旺盛的部分,如面部、背部等。其发病机制较复杂多样性,常与雄激素和皮脂腺分泌异常、微生物感染、免疫力、精神状态、遗传等因素相关。因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痤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本文将从痤疮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 tis)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是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镜下以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为主要表现,90%以上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属于胃癌重要致病因之一。其次导致慢性胃炎的为免疫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加剧,导致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加、饮食习惯及生活规律改变。这些方面人们可调整自己的生活工作,改善病因,加以预防和改善慢性胃炎。萎缩性、浅表性、特殊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分类,随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甚至发生癌变。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和消化不良,胃黏膜病变程度与症状的轻重表现不一致,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针对病因以及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加以对症药物治疗和预防,以降低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的研究意义非常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当妇女正行经的时候或者在行经的前后发生少腹部疼痛,有的牵引腰胁甚至有的形成不能忍受的状态,即古人所谓“疼如刀割”。它随着月经周期而持续性的发作;这即是通常我们说的“痛经”。现就“痛经”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体验。一、病因与病机导致痛经因素比较复杂,根据临床体验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内在情志的冲激日常情志波动,忧思郁结,气滞不宣,或由水亏  相似文献   

19.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润红 《医学综述》2001,7(5):307-309
酒精进入体内主要在肝脏解毒 ,乙醇及其代谢产物 (主要是乙醛 )不仅引起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坏死 ,还促进肝纤维化。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的肝大、转氨酶增高、门脉高压等。其预后主要取决于重要器官的损伤程度及患者是否戒酒。现就酒精性肝病 (AL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 ,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1 1 乙醇的直接毒性 乙醇是脂溶性物质 ,它可使生物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分割 ,而影响膜的结构和功能 ,改变膜的顺应性及对Ca2 的通透性 ,同理也影响线粒体膜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乙醇使机体代谢加快 ,提高了肝脏的耗氧量 ,这与组织学上进展性肝炎和…  相似文献   

20.
刘平  季光 《肝博士》2009,(4):33-33
酒精性肝病是十大常见死因之一 酒精性肝病(简称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损害及其一系列病变。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ALD是西方国家导致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也是十大常见死因之一,近年来ALD的发病率在我国也呈逐年增高趋势,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ALD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倍受关注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