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复制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的动物模型是进行结核病研究的基础。本文分别对小鼠、豚鼠、兔和非人灵长类结核(TB)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进行综述,由于潜伏性感染是结核病的重要特征,因此慢性持续性感染模型是TB动物模型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减毒结核分枝杆菌(M. tb)H37Ra 感染小鼠模型及其病理损伤的机制。方法:将清洁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和M. tb模型组,各3只。将H37Ra按照每只小鼠1×106 CFU的剂量,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分别于感染7、14和21 d后,无菌操作取小鼠肺和脾脏组织,测量肺和脾脏的脏器系数,匀浆后行活菌培养;肺和脾脏组织冷冻切片,行HE染色观察病理损伤情况。结果:小鼠感染M. tb 14和21 d后,脾脏脏器系数均较感染7 d后显著升高(P<0.01和P<0.05)。感染7 d后,肺和脾脏组织匀浆均可检出活菌,脾脏组织H37Ra活菌量明显高于肺脏,并随感染时间逐渐增加;感染14 d后,肺组织病理观察可见明显感染性病变损伤。结论:M. tb H37Ra 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模型可造成部分结核病样病理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小鼠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株静脉感染小鼠模型。方法 30只BALB/c雌性小鼠经尾静脉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株每只106CFU,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并分别在感染后6周、10周、14周处死小鼠,进行脾、肺组织病理切片、抗酸染色、计脏器荷菌数。结果感染后小鼠体重呈逐渐上升趋势,脏器病理变化随时间推移由急性炎症逐渐转为慢性炎症反应,抗酸染色均为阳性,脏器荷菌数与感染剂量相对应,并至少可持续14周。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株静脉感染动物模型,为其进一步用于结核病防治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型、牛型、非洲、坎纳和田鼠分枝杆菌)及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NTM常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迄今为止已发现有150余种[1],多数为腐生菌,其中少数可使人和动物致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免疫受损状态下并发肺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感染率、菌种构成、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对结核内科分枝杆菌培养(+)的免疫受损患者,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NTM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免疫受损患者从痰、支气管冲洗液中检出可确定的NTM感染18例(17.1%),分离出NTM菌株40株,其中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5例,MAC +玛尔摩1例,龟-脓肿分枝杆菌3例,龟-偶发分枝杆菌1例,苏尔加+脓肿分枝杆菌1例,堪萨斯分枝杆菌2例,玛尔摩分枝杆菌1例,耻垢分枝杆菌2例,胃分枝杆菌1例,次要分枝杆菌1例.耐药性高,治疗8例,好转5例,未治或弃治10例,死亡4例.结论 免疫受损状态下并发NTM的感染率较为严重,其菌种比较集中在MAC及快生长群(RGM),存在复合群感染、混合感染的特点.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肺部病变分布广泛,呈多形态改变,呈高度耐药性,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治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6.
结核病仍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据估计全世界有1/3人群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在其一生中,有2%-23%的携带者可能发病。人接触、感染结核菌后,可能产生3种不同的结果,第一种情况是寄主立即将细菌杀死,但对寄主这种内在保护机制特征还不清楚。第二种是发病,一般会在感染后的一段时间内(1-3年)发病。最后一种较为常见.这些人感染了结核菌后,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也不具有传染性。但是PPD反应呈阳性,这种状态称为持续感染状态,有人称其潜伏感染状态。结核分枝杆菌长期处于持续感染状态已成为消灭结核病的最大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状况。方法:分析分离培养出并使用噻吩-2羧基肼(TCH)和对硝基苯甲酸(PNB)进行分型确认的127株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包括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力克肺疾(D)、氧氟沙星(O)、丙硫乙烟胺(TH)、卷曲霉素(C)、对氨基水杨酸钠(P)、丁胺卡那(AK)。11种药物采用绝对浓度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127株结核分枝杆菌中,R耐药率最高,高浓度药物耐药达74%、C耐药率最低,高浓度药物耐药率为3.9%;HR联合耐药率为67.7%,HRS联合耐药率为52%,CThZ联合耐药率为9.4%,同时对7种药物耐药的耐药率为39.4%,同时对11种药物的耐药率为11%。结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已很严重,需要更严格的执行结核病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miRN A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9~22个核苷酸、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的单链非编码RNA[1]。1993年起,Lee等[2]和Reinhart等[3]先后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发现lin‐4和let‐7可以负向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迄今,已有24000多个miRNA被收录并注释,而且数量逐年递增。研究表明, miRNA在细胞死亡与增殖、癌症发生与发展和疾病转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现代医学和诊断技术不断进步,结核病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最新统计,目前,全球结核感染者约占总人口的1/3,每年有800多万人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并有140多万人死于该病。虽然结核分枝杆菌和宿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已广泛研究,但对相关RNA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阐明miRNA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更透彻地了解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为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文对用于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及菌株鉴定的基因标记和序列作一综述。这些基因标记和序列包括插入序列、串联重复序列、存在于质粒pTBNl2中的多态性GC丰富的重复序列、36bp顺向重复序列、间隔子寡核苷酸等。 相似文献
10.
结核分枝杆菌动物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WHO2009年全球结核控制报告的发布,结核病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传统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世界结核病形势的需要,诸如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理想的结核分枝杆菌(MTB)动物模型,对研究结核病的免疫发病机理,评估抗结核新药、疫苗和诊断试剂效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应用,现仅就已建立的各种结核分枝杆菌动物模型及其评价展开综述,并对结核动物模型的未来与发展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1.
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是从各种体液中分离得到结核分枝杆菌,然而有时要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是很困难的。结核病在临床上可以没有特异性表现,胸部影像也可能缺乏相对特征性改变,故两者常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因此,临床上需要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的方法来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随着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理解,新的诊断技术不断出现。本文分析全血干扰素γ测定、胸水中细胞因子检测、聚合酶链反应、血清学方法等技术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是从各种体液中分离得到结核分枝杆菌,然而有时要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是很困难的.结核病在临床上可以没有特异性表现,胸部影像也可能缺乏相对特征性改变,故两者常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因此,临床上需要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的方法来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随着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理解,新的诊断技术不断出现.本文分析全血干扰素γ测定、胸水中细胞因子检测、聚合酶链反应、血清学方法等技术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机体抗结核的保护性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后者以特异性细胞免疫为主。αβ、γδT细胞的激活、增殖在机体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现对宿主抵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现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最大的"瓶颈"在于没有胜任动物模型。建立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基础上的模型,虽然可以部分复制人类疾病特征,但其经济性欠佳且与动物权益的保护有所冲突;而啮齿类动物对新现病毒的易感性往往较低,也不能很好地复制人类疾病。本文对营养、免疫及疾病易感性关系研究的进展进行文献回顾,以发现解决当前难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结核病是一种全球十分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患者体内而导致患者发病.结核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生理上的痛苦,还给了患者心理上的压力.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性感染的患者人数在我国逐年增多,因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性感染的预防性治疗便变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病的结核病患者多达100万例,而目前已经确认发病的肺结核病患者就已经超过750万例.但由于我国结核病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提高,我国近几年的结核病发病率也在不断降低.我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性感染的预防性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规的治疗方法为疗程九个月的异烟肼治疗.我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性感染的患病人数极为巨大,并且我国患者的耐药性问题也在逐渐扩大,因此,在我国大力开展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性感染的预防性治疗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17.
结核病患者体内由CD4+T细胞分化而来的Th1、Th2和Th17细胞亚群失衡。Th1表达降低,Th2增加。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水平升高,为结核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Th1、Th2和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可能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