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用角膜塑型镜技术矫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残留屈光不正的效果。方法收集LASIK术后近视残留患者35例(52眼),入选标准:LASIK术前患眼的等效球镜度≤-5.50D,散光〈-2.00D[根据问诊和查阅之前病历(部分)所得],LASIK术后半年以上。其中17例(25眼)无提高裸眼视力要求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期间不做任何处理,定期复查。其余18例(27眼)有改善裸眼视力要求的患者为戴镜组,用角膜塑型镜试戴片进行配适,夜间配戴试镜片,白天取下,1周后和1个月复查,进行裸眼视力、残留屈光度数、角膜地形图及裂隙灯检查。对配戴角膜塑型镜前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对两组间结果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配戴角膜塑型镜前、1周后、1个月后戴镜组裸眼视力分别为4.76±0.12、4.97±0.12、4.98±0.14,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型镜前、1周后、1个月后的屈光度变化戴镜组为(-0.78±0.20)D、(-0.17±0.38)D、(-0.13±0.36)D,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型镜前、1周后、1个月后角膜地形图平均曲率变化,戴镜组为(39.58±1.88)D、(38.52±1.60)D、(38.48±1.63)D,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曲率变平坦,角膜得到重新塑型。结论角膜塑型镜矫正准分子激光术后残留近视,短期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后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简称OK镜)后早期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屈光度的变化. 方法:14例25眼中低度近视患者(平均屈光度-3.89±1.26D),随机分成二组分别配戴Dk值不同的角膜塑型镜:BE角膜塑型镜组(7例12眼,Dk≈140);E&E角膜塑型镜组(7例13眼,Dk≈58).采用夜戴方式,平均配戴时间10.76±1.27小时.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查配戴一晚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的改变.同时记录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改变. 结果:配戴一晚后所有患者的中央及周边的角膜均增厚(P<0.05).Orbscan角膜地形图Simk值在垂直轴及水平轴均变平(垂直轴△Simk:0.94±0.56D,P<0.001;水平轴△Simk:0.996±0.68D,P<0.001).裸眼视力平均提高0.4±0.24(P<0.001).屈光度平均减少-1.85±0.82D(P<0.001).Dk值不同的二组之间中央及颞上方位点角膜增厚程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后减低近视屈光度的效果明显.初次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可导致角膜厚度轻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0岁。配戴角膜塑型镜后双眼红痛伴视力下降1周,于2006年12月5日来我院就诊。配戴角膜塑型镜5年。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4,左眼为0.2,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双眼角膜放射状神经炎(精粹图片1)。实验室检查:双眼角膜刮片及阿米巴培养阳性,镜盒液阿米巴培养阳性。临床诊断:双眼阿米巴性角膜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型镜片(Orthokeratology,Ortho-K)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配戴Ortho-K镜1年以上近视眼患者85例,165眼;观察时间为24~33月,在裂隙灯下仔细检查配戴Ortho-K镜患者的角膜(有时需采用后照明法),可观察到角膜上皮铁线。结果在配戴Ortho-K镜的165眼中,有140眼可观察到角膜上皮铁线,占观察眼数的84.8%,其中视力达到1.0的有115眼(占82.14%);无上皮铁线的患者中,视力达到1.0的有15眼(占57.41%)。配戴Ortho-K镜后,患者角膜铁线形状为水平下半环形,多呈月牙状,其环形直径约为4~5 mm,宽约为0.6~1 mm。铁线位于角膜上皮细胞层,其颜色为棕色或淡棕色。结论近视眼患者配戴Ortho-K镜1年后,大部分患者有特异性角膜上皮铁线形成。该铁线位置恰与Ortho-K镜反转弧(RC弧)对应,位于瞳孔视区之外,未见其影响视力。而且有铁线形成的患者多是镜片居中、镜片稳定性好、视力佳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角膜塑型术相关性角膜感染的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简称OK镜)相关性感染性角膜并发症的病原体种类。方法:总结分析从2000年3月至2001年8月间发现的28例与配戴角膜塑型镜有关的角膜感染病例及其致病病原体的种类。结果:28例角膜微生物检查结果:细菌培养阳性11例,(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属8例、星形奴卡氏菌1例和革兰阴性杆菌2例);真菌2例;棘阿米巴属11例;培养阴性4例,培养阳性经为87.5%(24/28)。结论:配戴角膜塑型镜可导致角膜多种微生物的严重感染,应该引起眼科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6 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利用超声诊断仪、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和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和观察44例86眼7~17岁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前和配戴后6 mo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和相关性。结果: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6 mo后,白天裸眼视力稳定在1.0~1.2,无明显眼部并发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稍有减少,但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无明显变化。角膜中央厚度变薄及眼轴长度仍有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眼轴长度具有相关性(右眼:P=0.005,左眼:P=0.013),中央角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具有相关性(右眼:P=0.019,左眼:P=0.006)。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6mo,眼轴长度依然有增长,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中央角膜厚度变薄。  相似文献   

7.
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的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眼部、镜片及护理用品的微生物状况,了解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眼部感染的可能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配戴角膜塑型镜者结膜囊、常规清洗消毒前后镜片、镜盒及护理液取材进行细菌、真菌及阿米巴培养,并按常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细菌检查阳性率结膜囊为66.3%;清洗消毒前后镜片分别为72.4%和11.2%(P<0.01);镜盒同清洗消毒前镜片;多功能护理液为8%(4/50).眼部感染者均检出有细菌生长.结论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镜片及护理用品有微生物污染,常规的护理操作可明显减少镜片上污染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8.
朱江  黄振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6):1090-1094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采用反转几何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具有更高透氧性、安全性,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压平角膜中央部表面,特异性地降低角膜中央曲率,增加周边曲率,快速降低患者的屈光度,通过一段时间的配戴后可以让患者白天脱镜并能获得良好的视力,坚持配戴能防控近视眼的发展.角膜塑形镜正日益广泛用于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因此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视觉质量评价体系来衡量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视学质量.我们对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的评价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评价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对角膜曲率的影响及视力的变化。方法对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127名(250只眼)进行配戴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角膜曲率、屈光度及视力的变化。结果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角膜曲率、屈光度及视力发生显著变化。结论地形图既可观察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角膜表面形态变化,也是作为验配角膜塑形镜不可或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配戴角膜塑型镜(OK镜)是近期兴起的矫正近视的方法之一,它对角膜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少.我科遇一例戴OK镜致真菌性角膜溃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彭××,男,22岁。住院号48884。主诉:左眼红痛,视物模糊月余,加重4天。现病史:患者于1988年在本市某眼镜店配戴国产周戴型软性角膜镜1年余,半年来未按配戴规则配戴,有时1个月不清洗消毒镜片,近1月左眼视物模糊、异物感。4天前感左眼红痛、畏光流泪、视力明显下降,来我科就诊,以“左眼角膜炎”收入院。入院查视力:右0.2-3.50DS→1.0。左:指数/20cm,左眼睑裂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表面逆几何形特殊设计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DRGPCL,近似角膜塑型镜设计)矫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术后屈光不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角膜屈光手术后视力不良、残留明显屈光不正的29例患者(51眼)配戴RGDRGPCL,观察其配适状态、矫正视力、患者满意度、角膜形态变化、波前像差改变以及眼表健康状况。术后50眼球镜度-1.00—18.75D,散光度0.75~4.50D,裸眼视力3.0~4.8:1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又受外伤致术后无晶状体眼,+8.00D/+6.00D×10°,视力3.0°所有病例戴框架镜矫正视力不满意,或存在屈光参差。同时选择30只配戴角膜塑型镜的中低度近视眼作为对照组。采用TomeyⅣ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表面30个投照环,计算每6环的平均曲率,共5区,将角膜屈光手术后和角膜塑型术后两组角膜地形图中各区的平均曲率进行比较。评价戴镜3个月后的适配状态、患者满意度以及视力和波前像差的变化。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屈光手术后与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型镜后,角膜地形图中各区参数相近[(39.24±2.09)DVS(39.27+-1.23)D,(39.24+-2.46)DVS(39.88+-1.19)D,(40.34+-2.48)DVS(41.39+-1.43)D,(41.23+-2.43)DUS(41.21±1.45)D.(41.02+-2.36)DVS(40.50+-0.79)D],两组之间各区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RGDRGPCL后,35眼视力可达5.0或更高。配适状态基本良好,患者自觉清晰、舒适的满意度均较高,部分显示波前像差明显降低。戴镜期间末出现明显角、结膜并发症,部分长期戴镜后可出现角膜规则塑型效果。结论针对角膜屈光手术后视力低下.角膜中央区平坦而旁周边区陡峭的显著形变,而且利用普通框架眼镜和球面或非球面设计的RGPCL矫正困难的病例,配戴设计适宜的RGDRGPCL进行视力再矫正是一个合理、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调节参数及隐斜度的变化,探讨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及近视发病病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进行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调节参数资料完整的患者51例(102眼),比较角膜塑形镜配戴前、配戴后1、12个月或以上的正负相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矫形镜(OK)的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102例(204只眼)近视患者,平均屈光度(-3.36±0.07)D(等效球镜),用临床问诊、一般检查、裂隙灯及角膜厚度检查等方式,观察治疗2年后患者角膜厚度变化及出现的并发症,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戴镜后半年、1年及2年与戴镜前相比,角膜厚度无显著差异,戴镜半年68.1%(139只眼),戴镜1年45.6%(93只眼)。戴镜2年25.5%(52只眼)发生上皮点状着色,其中90%以上为〈Ⅱ级角膜上皮损伤,经停戴及应用促角膜上皮修复眼液后均可消失。37只眼(18.1%)出现角膜镜片压痕,17.6%患者发生重影,26.0%患者发生眩光,可随戴镜时间延长逐渐缓解或经合理用药调整镜片后消失。结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向阳  刘斌 《临床眼科杂志》2006,14(2):141-141
患者男,25岁。双眼反复红、异物感、视物模糊3年,加重半月。既往“双眼屈光不正”病史,软性角膜接触眼镜配戴史。患者于3年前因屈光不正曾在当地眼镜店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后无不适感,每天睡前未取出软性角膜接触镜,约半年左右患者感双眼红、分泌物增多,在当地医院就诊,欲想取出软性角膜接触镜,软性角膜镜与角膜相嵌顿难以取出,故给予“抗生素滴眼液点眼治疗,双眼红、分泌物增多症状明显减轻后未作处理,至今就诊曾有4次双眼红、异  相似文献   

16.
角膜塑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及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配戴角膜塑型镜 (Orthokeratology)后 1年的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观察随访了 1年的OK镜治疗者 43例 83眼 ,根据近视屈光度分为 2组 ,Ⅰ组 ( <5 0D) 2 2例 46眼 ;Ⅱ组 (≥ 5 0D) 2 1例 37眼。运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角膜测厚仪分别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及厚度的变化 ;同时运用Eyesys角膜地形图及A超分别检查角膜曲率及眼轴的变化并记录视力及屈光度的改变。结果 :戴镜后 1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增加、屈光度减少、角膜中央曲率变平 (P <0 0 0 1)。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均有轻度减少 (P<0 0 5 ) ,两组内皮细胞损失量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角膜中央区厚度均轻度变薄 (P <0 0 5 ) ,而两组厚度变化量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角膜塑型术对降低近视屈光度效果明显 ,但长期配戴有可能造成角膜内皮细胞及厚度轻度减少 ,必须作严格全面的临床检查以及时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 研究。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中低度近 视患者55例(109眼),男28例,女27例,年龄(12.1±3.7)岁,等效球镜度(SE)为(-2.97±1.56)D。 在配戴前及戴镜后1 d、1周、1个月,采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检查患者角膜生 物力学相关参数,如变形幅度比(DAR)、综合半径(IR)、水平方向Ambrosio相关厚度(ARTh)、硬 度参数(SP-A1)以及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Pentacam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中央角膜厚度(CCT)和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E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 点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屈光度和角膜形态的变化;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各生物力学指标间的相关分 析。结果:所有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裸眼视力(UCVA)明显提高,1个月时均达到0 LogMAR。 CBI在配戴后1个月内逐渐上升,1个月时最高,配戴后1 d、1周、1个月较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52, P<0.001)。IR在配戴后上升,1周时处于最高值,配戴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 P=0.027)。ARTh在配戴后下降,1周时最低,配戴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2, P<0.001)。CBI 与SE呈正相关(r=0.21, P=0.003),与CET呈负相关(r=-0.16,P=0.041);与CC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个月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有下降趋势,主要的变化指标为CBI。SE越低, CET越厚;CBI改变越小,角膜的安全性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之间开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2例,年龄8~16(11.2±2.2)岁,随访时间2年。双眼等效球镜屈光度差值≥1.00 D,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等效球镜度范围为-0.75~-6.00 D。患者分为高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高眼)和低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低眼),每组32眼,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双眼戴镜前以及戴镜后半年、1年、1.5年,2年的眼轴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双眼眼轴差值由戴镜前(0.46±0.24 mm) 下降到戴镜2年后(0.33±0.2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8,P<0.001),高屈光度眼组戴镜2年后眼轴变化量(0.38±0.21)mm小于低屈光度眼组眼轴变化量(0.51±0.2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结论: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减小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之间的眼轴差值,减少屈光参差量,可以更有效减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的眼轴增长,配戴角膜塑形镜是改善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106例患者(212眼),平均等效球镜度(-3.85±1.4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过夜配戴形式,平均配戴3年后停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测量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并与本院同样条件的渐进镜、框架镜屈光度、角膜曲率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结果戴镜3年后停戴1个月时,等效球镜度为(-4.34±1.43)D,等效屈光度增幅(0.49±0.68)D,平均每年增幅0.1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P〈0.01)。戴镜3年后停戴1个月,平均角膜曲率为(43.30±1.42)D,较配戴前扁平(0.09±0.34)D,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每年近视加深约0.15D,角膜塑形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近视加深,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门诊就诊45例(90只眼)中低度近视青少年并配戴角膜塑形镜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时期45例(90只眼)中低度近视使用框架眼镜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配戴框架眼镜及角膜塑形镜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的屈光力增长的情况,检测并分析研究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的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计量质量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戴镜前视力、屈光度的基线水平比较上,均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戴镜后3个月时屈光度增长的比较上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使用框架眼镜及角膜塑形镜后6个月、12个月的屈光度增长上,两组结果比较均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配戴3个月、6个月、12个月角膜内皮及中央角膜厚度检测上,均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中央角膜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