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糖核酸对家兔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病理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家兔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在不同阶段进行了肝内核糖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光镜,电镜观察肝组织相应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血吸虫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减少,光镜下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与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增多,经核糖核酸治疗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增加的同期,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电镜观察在核糖核酸减少时,贮脂细胞,枯否氏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分布广泛,经核糖核酸治疗后,上述细胞及胶原纤维相应减少,提示核糖核酸对血吸虫性肝纤维  相似文献   

2.
应用家兔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在不同阶段进行肝内核糖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光镜、电镜观察肝组织相应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血吸虫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减少。光镜下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与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增多。经核糖核酸治疗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增加的同期,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电镜观察在核糖核酸减少时,贮脂细胞、枯否氏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分布广泛,经核糖核酸治疗后,上述细胞及胶原纤维相应减少。提示核糖核酸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核糖核酸可以减轻病变程度,阻抑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核糖核酸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应用核糖核酸(RNA)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以改善肝脏组织学指标,恢复肝功能。方法:用RNA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83例,与辅酶Q_(10)治疗的43例对照,疗程3个月。结果:RNA提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2次肝活检光镜和电镜检查对比观察,RNA治疗后肝脏炎症、坏死程度和胶原纤维定量所反映的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减轻,对照组则无变化,其纤维化程度反而加重。统计学上两组有明显差异。临床与病理结果一致。结论:RNA确有保护肝细胞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桃仁合剂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阐明桃仁对肝纤维化病变的治疗机理提供形态依据。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病肝内虫卵肉芽肿生物学参数、网状纤维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桃仁等对已形成的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有明显的逆转作用。经中药治疗后血吸虫病肝内已形成的虫肉芽肿周长最大径及最小径缩小,病灶内网状纤维减少,纤维组织所占面积下降。结论:桃仁等参与了肝内纤维的降解和吸收过程,显示其有较好的抗血吸虫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核糖核酸(RNA)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已有报道[1],本文观察了吡喹酮加RNA对感染血吸虫家兔血浆TNF-α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核糖核酸(RNA)对肝炎肝硬变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实验动物肝细胞的保护和抗纤维化作用。方法:用RNA治疗肝炎肝硬变患者60例,与辅酶Q_(10)治疗60例对照,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对肝功能及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透明质酸(HA)的影响;并用光镜和电镜观察RNA对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造模大鼠肝组织的  相似文献   

7.
核糖核酸对肝脏移植后受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糖核酸对肝脏移植后患者肝功能恢复、HBV DNA滴度下降,γ-球蛋白值复常的作用。方法:将病人分为Control组、HGF组、RNA组,分别采用基础治疗、基础治疗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础治疗 核糖核酸3种治疗方法。观察术后2周和1月时患者肝功能(ALT、TBil、Alb、PT)、HBV DNA滴度、γ-球蛋白比例。结果:RNA组和HGF组在降低ALT、TBil等方面基本相同、但HGF组在改善血清白蛋白水平和促进凝血因子合成方面较RNA组稍差。RNA组γ-球蛋白比例下降与Control组无差异,但有下降较多的趋势。RNA组术后1月内的病毒复制指标较Contor组和HGF组降低,但不存在统计学上差异。结论:核糖核酸可促进肝脏移植后患者肝功能恢复、降低HBV DNA滴度和γ-球蛋白比例,在肝脏移植后应用它能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核糖核酸(RNA)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用RNA治疗CPH100例、CAH 203例及CAH伴LC 5例,用HCTF治疗CPH 50例及CAH100例作对照,观察其对乏力、纳差、腹胀及肝区痛4项主要症状及肝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两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肝脏Ⅵ型前胶原m RNA表达和胶原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Northern核酸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小鼠感染后8 wk 时,肝内α1(Ⅵ)前胶原m 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10 w k时,其表达值达高峰,12~16 w k,略有下降,但直至20 wk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内Ⅵ型胶原在感染后8 wk 时出现于中央静脉周围和肝窦壁,10 w k 时,在肝组织内继续增多,12 w k 时虫卵肉芽肿内明显着色,16 w k 时,其含量达高峰,20 wk 时,广泛分布于汇管区、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并形成致密的网络间隔。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脏α1(Ⅵ)前胶原m RNA 表达和胶原含量均有显著增加,表明Ⅵ型胶原的检测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评估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肝脏Ⅵ型前胶原m RNA表达和胶原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Northern核酸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小鼠感染后8 wk 时,肝内α1(Ⅵ)前胶原m 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10 w k时,其表达值达高峰,12~16 w k,略有下降,但直至20 wk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内Ⅵ型胶原在感染后8 wk 时出现于中央静脉周围和肝窦壁,10 w k 时,在肝组织内继续增多,12 w k 时虫卵肉芽肿内明显着色,16 w k 时,其含量达高峰,20 wk 时,广泛分布于汇管区、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并形成致密的网络间隔。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脏α1(Ⅵ)前胶原m RNA 表达和胶原含量均有显著增加,表明Ⅵ型胶原的检测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评估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适宜宿主和非适宜宿主在感染后血清NO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肝、肺组织感染后的病变情况,以比较不同宿主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反应。方法东方田鼠和小鼠分别感染尾蚴1000条和40条,每2d分别剖杀2只,观察两宿主肝、肺变化,同时分别检测各宿主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小鼠和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肺部出现程度不同的出血现象。感染10d后出血现象均自行消失。其中,小鼠肝表观正常,但30d后肝中出现卵引起的内芽肿。东方田鼠在感染后6d肝中开始出现童虫所致病变,感染后第12~14d时逐渐减少,20d后病变消失。其间,小鼠和东方田鼠血清NO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东方田鼠感染后血清NO水平由正常的100μmol/L降到16μmol/L,18~20d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完成一个完整和规律的循环。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NO水平变化较大,第36d后,血清NO水平基本上维持在0~10μmol/L之间较低的、非正常水平。结论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病变特征以及NO水平变化与日本血吸虫适宜宿主小鼠不同,提示东方田鼠感染后体内存在一个敏感和系统的抗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后肝组织内可溶性虫卵抗原 ( SEA)及抗体水平和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5wk,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减虫率为 98.3% ,平均肝重量和体积均显著减小 ,治愈小鼠的肝表面结节明显减少 ,组织内沉积的虫卵已钙化 ,部分虫卵肉芽肿已呈纤维疤痕样改变 ,对照组肝内仍可见慢性和少量急性虫卵肉芽肿。治疗组肝组织内抗原水平下降 ,而其抗体水平不受影响 ,肝内虫卵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和面积均较对照组显著缩小 ( P<0 .0 1)。结论 :吡喹酮治疗可使肝组织内 SEA水平下降 ,从而抑制了虫卵肉芽肿的病变 ,但不能逆转已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病变。  相似文献   

13.
【据《J Hepatol》2020年3月报道】题: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促进宿主肝纤维化(作者He X等)寄生虫甚至植物来源的miRNA已被证实可以在人类的体液中稳定存在,且能调控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吸虫来源的miRNA是否参与血吸虫感染后宿主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RNA测序检测感染的肝星状细胞中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将虫源miRNA类似物转染进入肝星状细胞筛选可能参与肝纤维化的虫源miRNA。通过尾静脉注射虫源miR-2162过表达或抑制表达的8型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以升高或降低小鼠肝脏中虫源miR-2162的水平,进而研究虫源miR-2162在宿主肝纤维化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家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8周,其肝内胶原含量增加至正常值的2倍,11周时为正常值的3倍;杀虫治疗后14周仍为正常值的2.5倍左右。血清MAO活性在第4周已显著增高,杀虫治疗后便回复到正常范围。肝组织胶原活性在第8周时,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11周时显著下降,18周(杀虫治疗后1周)对进一步低下,显著低于正常值(P<0.01)。肝组织胶原酶活性与肝内胶原含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647,P<0.01).表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内胶原代谢的异常,似与血吸虫卵引起的肉芽肿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提示对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除给予病原治疗外,尚须设法提高肝组织胶原酶活性,促进已沉积于肝内胶原的分解。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DDD株小鼠进行体内和体外试验,观察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卵的作用方式。每鼠接种60条血吸虫尾蚴,于7周后应用。吡喹酮悬浮于2%Cremophor水溶液中,每鼠经口给药100mg/kg,一日4次。对照组仅给Cremophor。每组均于给药的第2天及1、2、4和8周剖杀3鼠。用解剖镜观察在两块厚玻璃板间挤压后的整只鼠肝及肝门脉系血吸虫分布情况,发现100%血吸虫肝移。对照组肝移率分别为15.4、11.1、4.6、0和0%。每鼠计数肠壁内900只虫卵,按虫卵的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动态观察了吡喹酮(PQT)治疗对日本血吸虫与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家兔肝癌发生过程中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用PQT治疗的家兔,早、中、晚期,肝内的肥大细胞(MC)数量明显高于仅用日本血吸虫感染与DEN毒性作用后各期肝内的MC数量。提示用PQT治疗能促进家兔肝内MC的增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免疫小鼠后攻击感染皖鄂品系血吸虫尾蚴,是否也能诱导出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2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经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SIEA免疫后攻击感染皖鄂品系血吸虫尾蚴,感染后46 d观察减虫率、粪卵减少率、雌虫子宫内虫卵数、肝表面虫卵结节数、肝脏各期虫卵数及各期虫卵构成比。结果 SIEA免疫后粪卵及雌虫子宫内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4.45%,23.69%(P<0.05);肝表面虫卵结节密度下降29.03%(P<0.05);肝组织内虫卵减少29.07%(P<0.05),成熟虫卵减少48.41%(P<0.05)。肝组织内成熟虫卵比例下降,未成熟卵比例增加(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云南品系)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的抗原性较强,小鼠经云南品系SIEA免疫后攻击感染皖鄂品系血吸虫尾蚴也诱导小鼠产生了抗卵胚发育及抗雌虫生殖免疫力,结果提示将来在中国大陆使用SIEA疫苗时,似可不必考虑血吸虫品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感染日本血吸虫动物组织内不同时期免疫物质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兔和小鼠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周起,在肝、肠组织内即存有虫卵抗原;感染后8~16周抗原水平达高峰;16周后抗原水平渐趋下降。家兔和小鼠在感染后6周起,均于肝组织内测出了IgG抗体;感染后8~16周抗体达高峰;20周后抗体水平下降,肝组织内虫卵肉芽肿病变也减弱。组织内虫卵抗原和抗体的动态变化与组织内虫卵肉芽肿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表明血吸虫卵抗原是肝组织虫卵肉芽肿病变的致病因子。肝组织内抗体水平的消长,也与感染动物组织内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9.
应用醋酸可的松(ACT)腹腔注射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后观察其对肝、肠组织内虫卵抗原、特异性抗体的影响及对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注射ACT后,组Ⅰ(1mng/d)感染小鼠肝、肠组织内不同时期的虫卵抗原及抗体GMRT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肝、肠组织内肉芽肿的平均直径(μm)也明显地小于对照组。认为ACT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组织内虫卵肉芽肿病变、特异性抗原和抗体反应均显示抑制作用。本项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感染宿主虫卵肉芽肿病变机理,可为今后寻找控制虫卵肉芽肿病变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核糖核酸(RNA)对肝脏创伤后患者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本院救治的具有肝脏创伤患者153例,按AAST-OIS标准将肝损伤程度进行分级;治疗组(78例)加用大剂量RNA静脉滴注,与未用RNA治疗(NRNA)的患者(75例)作对照比较,观察伤后2周和1个月时的ALT、AST、乳酸脱氢酶(LDH)、TBil、Alb,以及PT等肝功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NA组降低ALT、AST、LDH及TBil等项指标较NRNA组患者明显;Alb、PT升高或缩短的趋势明显,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核糖核酸可对肝脏创伤后患者的肝细胞提供保护作用,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防治创伤后肝功能不全或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