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荣 《实用医技杂志》1997,4(12):913-914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关系,观察了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与Q—Td、J—Td的关系,结果显示Q—Td、J—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98.45±19.25,96.88±20.55;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68.21±13.35,62.26±14.48;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47.89±28.89,42.91±21.90。3组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认为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梗塞早期Q—Td(J—Td)值增大>60ms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89例患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2例 ) QTd为 (92± 31) 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7例 )为 (6 2± 19) ms,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 ,随 QTd增大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增加 (高 )。结论 :QT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区域性Q -T间期差 (Q -Trd)能否作为某些心血管病的鉴别诊断指标 ,并为临床提供一组正常参考值。方法 对 64 4例正常成人的 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 ,按心肌梗死 (MI)的定位诊断划分为I ,avL ;Ⅱ ,Ⅲ ,avF ;V1~ 3;V2~ 4;V5,6 五个区域 ,统计各区域的Q -Trd,同时统计 12导联心电图的Q -T离散度 (Q -Td) ,并按不同性别、年龄、心率进行分组分析比较。结果 正常成人 12导联心电图平均Q -Td 为 (35 1± 9 5 )ms ,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不同性别、心率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正常成人Q -Trd在Ⅰ ,avL区域为 (15 4± 11 6)ms ,在Ⅱ ,Ⅲ ,avF为 (8 5± 8 3)ms ,V1~ 3为 (2 0 8± 14 5 )ms ,V2~ 4为 (8 2± 7 7)ms ,V5,6 为 (4 3± 6 1)ms ;不同性别、年龄、心率各组比较大多数差异无显著性。各区域中Q -Trd≥ 40ms的在Ⅰ ,av1区域中为 6 6% ;V1~ 3区域为 7 1% ,V2~ 4和Ⅱ ,Ⅲ ,avF区域为0 6% ,V5~ 6 区域无一例大于 40ms。结论 在Ⅱ ,Ⅲ ,avF ;V2~ 4,V5,6 这 3个区域中的Q -Trd绝大多数小于 40ms ,可把小于 40ms作为这 3个区域Q -Trd的正常参考值。冠心病时因冠状动脉某一部位病变 ,引起相应区域心肌缺血 ,该区域各导联Q -T间期可延长 ,使 12导联心电图Q -Td增大。而该区域因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QT离散度 (QTd)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肥厚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2 5例 ,正常对照组 2 4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计算左室重量 (LVM ) ,记录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同步 1 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的QT间期计算QTd、QTcd ,比较QTd、QTcd与左室重量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①肥厚型心肌病组LVM、QTd、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30 5 .2± 94.1 g与 1 50 .6± 32 .8g ;80 .2± 1 6 .5ms与 35 .6± 7.6ms ;86 .4±1 7.5ms与 40 .7± 9.1ms,P均 <0 .0 1 )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LVM、QTd、QTcd明显高于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分别为 375 .4± 91 .6g与 2 72 .2± 77.3g ;93 .8± 1 5 .8ms与 73 .8± 1 2 .8ms,P均 <0 .0 1 ,98.1± 1 7.7ms与 80 .8± 1 4 .9ms,P <0 .0 5) ;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LVM与QTd、QTcd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72 4 7和 0 .6450。结论 :肥厚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是导致QTd、QTcd增大的主要原因 ,可作为反映心肌复极弥散程度的指标 ,QTd、QTcd的增加可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程序刺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选择 4 0例接受心脏导管手术的患者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2 0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2 0例。术前测定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术中在右心室起搏刺激以诱发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2 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有 6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2 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 1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明显增大 (85 .7± 2 4 .6msvs 34.8± 11.3ms,P <0 .0 1) ;冠心病患者中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 ,其QT间期离散度较未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亦明显增大 (98.7± 5 6 .2msvs 70 .4± 2 8.5ms,P <0 .0 5 )。取QT间期离散度≥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有一定价值。结论 :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相关性 ,取QTd≥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4例 )和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变化。结果 :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及QTcd相比较均有显著增大 ,分别为 77 6± 2 3 4msVS30 8± 2 8 6ms ,6 0 4± 2 7 2msVS2 8 6± 2 2 8ms ,具显著差异性 ,(P <0 0 1)。结论 :早期心肌梗塞者QTd延长反映心肌复极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QTd越大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早期QTd的延长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及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指标的意义.方法对7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3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及30例健康者的QTd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痛组的QTd值(61.34±20.17)ms明显大于正常组,P<0.001.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值(76.94±22.19)ms明显高于冠心病组,P<0.005.当QTd≥60ms时,心律失常组的阳性率明显大于冠心痛组.结论Q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朱小荣  黄毓芬  龙明智 《河北医学》2000,6(12):1061-106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和 QTd的关系。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和4 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 QTd为 62 .9± 17.1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4 5.63%。对照组的 QTd为 2 6.1± 14.3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2 0 % ,两者有明显差异 ( P<0 .0 1)。结论 :QTd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血钾浓度与校正QT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AMI的患者 82例 ,于入院即刻抽血测血清钾浓度 ,记录体表心电图 ,测量QTcd ,同时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82例AMI患者血钾浓度平均为 (3.5 1± 0 .6 5 )mmol/L ,低血钾共 36例 ,占 43.9%。低血钾组QTcd平均为 (6 1.3± 15 .1)ms,正常血钾组QTcd平均为 (34 .1± 15 .3)ms。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低血钾组为 80 .5 6 % ,正常血钾组为 19.5 7%。结论 AMI后早期血钾浓度降低者QTcd明显增大 ,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不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电图 (ECG)ST段呈‘墓碑形’改变的意义。方法 动态分析 16 4例AMI早期ECG和心电监护图 ,按ST段抬高形式分“墓碑形”改变组 5 2例 ,通常组 112例 ,并进行多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1)ST段“墓碑形”改变组出现对应导联ST段下移 4 0例 (76 .92 % ) ,通常组 2 8例 (2 5 % ) (P <0 .0 1) ;(2 )室性心律失常“墓碑形”改变组 2 2例 (42 .31% ) ,通常组 19例 (16 .6 9% ) (P <0 .0 1) ;(3)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墓碑形”改变组分别为 (72 .6 9± 2 3.5 2 )ms、(6 8.6 5± 2 4 .34)ms,通常组分别为 (5 9.2 0± 16 .39)ms、(5 4 .6 4± 17.13)ms(P <0 .0 1)。结论 “墓碑形”ST段改变是严重的心肌损伤、坏死形式 ,易发生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应早期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健康人(50例)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56例)的QT离散度变化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测定两组对象的QTd.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70.8±17.2ms、16.4±6.2ms)均明显较健康对照组(52.4±15.3ms、9.8±4.3ms)延长,两组P值均《0.01.结论QTd的测量简单易行有效,可实用于基层医院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估计.  相似文献   

13.
黄焰  张爱伦  杨毅宁 《新疆医学》2001,31(2):161-164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QTd、影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量入院时QTc、QTd,治疗组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观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天QTc,QTd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QTc、QTd无显著性差异(417.4±14.3ms vs 413.2±14.6ms P>0.05,66.2±11.6ms vs 67.4±14.3ms P>0.05);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治疗组于2天时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QTd明显缩短(437.8±17.7ms vs 429.6±16.4ms P<0.05;68.9±11.7ms vs 78.1±21.1ms P<0.05),并于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QTd差异最显著(48.2±14.7ms vs 59.1±13ms P<0.01);两组60例AMI患者中有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92.2±19.2ms vs 65.2±19.4P<0.01);索他洛尔干预2周内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 vs 43.3%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AMI后早期使用索他洛尔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并明确降低AM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表明了索他洛尔能够有效的缩小缺血后心肌复极化的高散度,有利于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从而降低AMI猝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美西律 ( 34例 )和胺碘酮 ( 2 7例 )分别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方法 ,测定两组病人用药前及用药 2W后的QTd。结果 :①胺碘酮组用药后QT明显延长 ,但QTd反而降低 ( 4 3.8± 1 5 .1 )ms与 ( 33.8± 1 5 .9)ms,P <0 .0 5 ;美西律组用药前后QT及QTd无显著变化 (P >0 .0 5 )。②胺碘酮组与美西律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86.2 %和 83.1 %(P >0 .0 5 ) ;停药后一月内的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 1 8.5 %和 5 0 % (P <0 .0 5 ) ,美西律组复发者较未复发者的QTd明显延长 ( 4 9.1± 1 4.9)ms与 ( 4 0± 1 2 .6)ms ,P<0 .0 1。结论 :QTd的降低可能是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两组。治疗组 (n =2 1 )给予静脉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对照组(n=2 3 )不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取入院时、入院后 2 4h及 1周的心电图 ,测量QT离散度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QT离散度在入院后 2 4h分别为 61 .62±7.3 5ms和 71 .0 6±1 4.0 1ms(P <0 .0 5 ) ,1周时分别为 5 3 .0 7± 5 .64ms和 66.0 0± 1 0 .5 1ms(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2 3 .8%和 5 6.5 % (P <0 .0 5 )。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减少QT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QT离散度 (QTd)的演变及其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 34例AMI后患者不同时期和伴室性心律失常时的QTd ,并与健康对照组 (90名 )相比。结果 AMI后患者的QTd在急性期 (72± 18ms)明显大于亚急性期 (5 8± 17ms,P <0 .0 1) ,亚急性期大于陈旧期 (49± 2 1ms,P <0 .0 1)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36± 10ms,P <0 .0 1)。陈旧期内心功能Ⅰ级、Ⅱ级者的QTd(36± 14ms,41± 15m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Ⅲ~Ⅳ级者的QTd(6 6± 2 0ms)明显延长 (P <0 .0 1)。 9例AMI伴室速 /室颤 (VT/VF)者的QTd(91± 18ms)显著长于急性期不伴VT/VF者 (70± 14ms,P <0 .0 1)。结论 AMI后 0~ 3天QTd显著延长 ,随梗塞愈合渐趋正常 ,QTd显著延长是预示危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之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Q Tc间期的延长值 ,评估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患者的预后。方法 将 6 5例AMI患者与 4 6例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 (Coronaryheartdisease ,CHD)患者作对照分析 ,并根据AMI患者是否发生室速、室颤或心脏猝死 ,将其分成严重心律失常组及无严重心律失常组 ,观察Q Tc间期。结果 AMI组与CHD组的Q Tc间期分别为 0 .4 4± 0 .0 4s与 0 .4 2± 0 .0 3s,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Q Tc≥ 0 .4 4s的发生率分别为6 0 % (39/ 6 5 )与 30 % ,(14 / 4 6 )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严重心律失常组及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 Tc间期分别为 0 .4 6± 0 .0 5s与 0 .4 3± 0 .0 4s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Q Tc≥ 0 .4 4s的发生率分别为 84 % (16 / 19)与 36 % (17/4 6 )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AMI患者Q Tc明显延长时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超速起搏预适应保护缺血心肌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超速起搏预适应 (PP)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塞范围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2 4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IR组 )和超速起搏预适应组 (PP组 ) ;测定两组梗塞区、危险区的心室重量 ,计算梗塞范围 ,并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评分。 结果  (1)心脏 IR组和 PP组梗塞区检测结果 :梗塞区心室重量为 44 1.3± 31.0 3m g比 175 .7± 41.8m g,梗塞范围为 42 .4%± 3.6 %比 16 .7%± 1.2 % ,差异有显著性(P<0 .0 1)。 (2 ) IR组和 PP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评分为 3.6 7± 0 .89比 1.83± 0 .72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结论  (1) PP降低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时梗塞范围 ;(2 ) PP降低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梁华文 《西部医学》2005,17(3):215-215
目的 比较不稳定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差异。方法 应用1 2导联心电图检查,随机测量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2 4小时内及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的QT离散度各30例。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QT离散度为(6 0 .4 1±4 .6 6 ) ms,急性心肌梗塞组2 4小时内QT离散度为(6 5 .87±7.1 3) ms,陈旧性心肌梗塞组QT离散度为(48.35±4 .73) ms。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塞组QT离散度不同,前者低于后者,二者明显大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提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者一致。  相似文献   

20.
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塞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QTd对预测 A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 2 64例 AMI患者及1 0 0例正常人 QTd、JTd及 QTcd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QTd、JTd及 QTcd在 AMI组显著延长 ,分别为 63 .8± 1 7.4ms、5 9.4± 1 8.1 ms及 68.1± 2 0 .3 m s,明显高于对照组 2 4.7± 8.6ms、2 0 .3± 1 0 .1 ms及 2 8.1± 1 1 .3 ms;在有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 71 .6± 2 1 .9ms、67.5±2 2 .1 m s及 75 .3± 2 3 .7m s,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5 3 .3± 1 9.2 ms、49.1± 1 7.6ms及5 4.2± 2 4.0 m s;在死亡组分别为 82 .6± 1 8.4ms、76.3± 1 7.6ms及 86.9± 1 9.6m s,亦明显高于生存组 5 6.5± 1 6.0 ms、5 3 .7± 1 6.5 ms及 61 .1± 2 0 .2 ms。结论 :QTd可作为识别 AMI后高危患者临床心电学的敏感指标之一 ,对判断 AMI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