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中度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收治中度肩袖撕裂的患者68例,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缝线桥组(实验组38例)与双排缝合组(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肩关节镜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时的VAS、UCLA、ASES评分,以及术后患者满意度与随访期间肩袖再次撕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UCLA、A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桥术组患者术后1周、1、3个月VAS评分明显小于双排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个月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UCLA、A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再次肩袖撕裂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中度肩袖撕裂患者临床效果与双排缝合组的相似,但术后疼痛明显小于双排缝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肩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修复技术对肩袖撕裂患者疼痛、关节功能及再撕裂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5例肩袖撕裂,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对比2组肩关节前屈及外旋活动度、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功能[美国加州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6,(22):175-179
目的通过随访临床病例总结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的疗效,探讨手术技巧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10月间诊断为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80例,其中对照组38例为缝合锚双排固定,观察组42例为缝线桥技术双排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及MRI检查。术中所有病例均进行肩峰下减压以及肩峰成形,观察组使用直径5mm金属双线缝合锚作为内排固定,可吸收Push-lock螺钉作为外排固定。对照组内、外排均以直径5mm金属双线缝合锚固定。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终末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并进行对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静息状态下和活动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体侧外旋、前屈、外展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缝线桥技术组术后外展角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SES功能评分、UCLA功能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间术后ASES功能评分、UCLA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手术疗效确切,是可靠的选择方案。正确的适应证选择、熟练的镜下操作技术和严格的术后康复锻炼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铭  李海滨  苗军 《天津医药》2023,51(2):180-185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L”形转位上关节囊与肩袖索联合增强重建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均采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镜下将肱二头肌长头腱“L”形转位进行上关节囊与肩袖索联合增强重建,随后再修复残存的肩袖组织。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采用肩关节主动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复旦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FUSS)进行肩关节功能和疼痛评价;肩关节正位X线片和三维CT评估肩关节退变程度、肱骨近端移位距离(PHM);MRI评估重建组织结构完整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21例(58%)行全层肩袖修复单排或双排缝合桥固定;15例(42%)行部分肩袖修复。25例肩胛下肌腱撕裂者使用单排技术修复。术中使用锚钉2~5枚,平均(3.8±1.4)枚。14例行肩峰有限成形术;12例行肱骨大结节成形术;10例同时行肩峰、肱骨大结节成形术。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83.21±21.57)min。穿刺口均甲级愈合,未呈现感染、脂肪液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6、12个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老年肩袖损伤治疗中采用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依据病历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1组与研究2组,各40例。研究1组予以单排固定治疗,研究2组实施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再撕裂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2组VAS评分(2.73±0.92)分显著低于研究1组的(4.25±0.7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表(UCLA)、康斯坦特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及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2组UCLA、Constant及ASES评分分别为(33.02±1.47)、(85.13±4.02)、(86.23±7.34)分,均高于研究1组的(29.86±2.59)、(80.25±5.73)、(80.51±5.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2组再撕裂发生率7.50%低于研究1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 P=0.034<0.05)。结论在老年肩袖损伤的治疗中采用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减少再撕裂情况的发生,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悬吊缝线桥技术治疗1例高龄巨大肩袖撕裂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临床方法。方法 通过收治1例高龄巨大肩袖撕裂同时合并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术中采取悬吊缝线桥技术修补重建肩袖。结果 手术治疗后3个月随访,患者CONSTANT评分由术前29分提高至67分;VAS由术前8分降至2分;OSS由术前22分提高至48分;ASES由术前30分提高至78分;前屈上举角度由术前75°增加至110°。结论 悬吊缝线桥技术治疗高龄巨大肩袖撕裂合并重度骨质疏松安全有效,但仍需长期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比较老年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0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在肩关节镜下实施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单排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UCLA)评分、疼痛感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ASES评分、UCLA评分、疼痛评分分别为(95.34±3.64)、(33.14±2.23)、(2.14±0.47)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6.34±3.18)、(29.13±2.30)、(4.20±0.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患者,效果较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相关病情,让患者的相关功能改善,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觉,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对伴有骨质疏松老年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进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治疗的260例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关节镜下修复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排组与双排组,各130例。单排组采用单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双排组采用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恢复优良率、手术前后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前后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肩袖再撕裂发生率。结果 双排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肩关节恢复优良率分别为76.15%、87.69%、94.62%,高于单排组的64.62%、70.00%、78.46%(P<0.05)。术前,两组患者ASES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ASES评分均比术前明显升高,且双排组患者ASES评分分别为(77.64±5.37)、(84.73±5.24)、(90.16±4.75)分,明显高于单排组的(72.82±4.93)、(79.38±5.01)、(82.04±4.98)分(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于肩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术,对照组于肩关节镜下行清创减压术,记录患者手术一般资料及恢复运动时间,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比较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SES)评分。结果观察组恢复运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和外旋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A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肩关节镜下行巨大肩袖撕裂行肩袖修补效果明显优于关节清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勇  庄全魁  白亮  李杨  孟勇  王叶密 《安徽医药》2024,28(2):330-334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对老年肩袖损伤病人疼痛、手臂与肩部功能障碍(DASH)评分及再撕裂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老年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划分成对照组(肩关节镜下单排铆钉固定)、治疗组(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分别为43例、46例。于术前、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肩疼痛度,采用手臂与肩部功能障碍(DASH)评分量表评定肩关节功能,测量患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度,并统计两组1年内再撕裂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病人术后再撕裂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1年两组不同撕裂程度病人VAS、DASH评分及患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度与同组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两组轻度撕裂病人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组中、重度撕裂病人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较对照组优(均P<0.05);治疗组再撕裂发生率4.35%明显较对照组的23.26%低(P<0.05);年龄、手术方式是病人术后再撕裂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方法。方法对36例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给予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功能锻炼等,观察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9个月。36例肩袖损伤患者功能恢复良好,采取HSS肩关节功能评分法,优26例,良8例,可2例。结论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护理和功能锻炼是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保证,系统的标准化的护理是肩关节镜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肩袖损伤关节镜微创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技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肩关节镜微创治疗的26例肩袖损伤患者,以其中得到随访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肩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缝合,术前术后采用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17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4个月.患者术前肩关节的ASES评分为76.8(51~87),Constant-Murley评分为71.4(48~89);术后随访的ASES评分为93.6(81~98),Constant-Murley评分为91.6(76~98),ASES评分的优良率为88.2%,Constant-Murley评分的优良率94%,术前术后各项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等优点,同时三角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肩关节粘连减少,并发症减少.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和良好的术后康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分析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撕裂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6例肩袖撕裂患者,其中小切口组(12例)在关节镜辅助定位下做一3~4cm小切口,直视下修复肩袖:全关节镜组(14例)在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愈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变化和手术时间变化以判断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肩袖再撕裂等并发症。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3)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肩关节ASES和UCL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肩关节ASES和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全关节镜组明显缩短,平均缩短(21.00~2.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ASES、UCL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4.6%、80.8%。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损伤小、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但因随访时间有限,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需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48例,术后进行康复护理,并随访12个月,根据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分别评价术前和手术12个月后的肩关节功能。结果患者术前和手术12个月后肩关节功能优良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的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较快恢复,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质量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配方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在肩关节镜下行肩袖损伤修复术的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均加强术前、术后护理以及功能锻炼。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出院前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所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结论加强对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配合,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的病理特点和肩关节镜手术的疗效。方法 27例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及肩袖损伤患者,均行关节镜下钙化灶清除术和肩峰下滑囊切除术,同时行肩峰成形术和肩袖修补术。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27例患者均度过围手术期。术后粘连14例,于术后3个月行麻醉下手法松解,无一例再发粘连。术后6个月,肩关节基本正常。结论正确认识钙化性肌腱炎及肩袖损伤疾病的临床特点并准确把握手术时机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肩关节镜手术是治疗钙化性肌腱炎及肩袖损伤的安全、有效且微创的方法。对不同大小的钙化灶及肩袖撕裂术后损伤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龚喜雪  杜辉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15-116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伤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总结2008年6月-2010年9月进行的31例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伤的手术护理。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在肩关节镜下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伤的护理配合,强调医护的密切配合、充分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无菌操作以及护理方法的改进等,为手术成功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全肩关节镜与关节镜辅助下切开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肩袖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关节镜辅助组与全肩关节镜组,每组29例。全身麻醉后评估肩关节稳定性及肩部被动活动范围,并通过前侧入路将手术器械置入患者体内,将关节镜置入时通过后侧入路,了解肩袖损伤后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全肩关节镜组的治疗方案为关节镜下肩峰成形肩袖修补术。结果术后全肩关节镜组VAS评分及ASE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关节镜辅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肩关节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关节镜辅助手术,在治疗肩袖损伤时,可考虑行全肩关节镜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肱骨大结节撕脱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术后肩肘带悬吊固定,功能锻炼,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行肩关节Neer评分,定期复查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观察组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对照组患者中2例偶发肩部疼痛,功能锻炼后自行缓解,1例延迟愈合.观察组未出现异常.结论 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线桥技术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冻结肩及肩袖钙化症的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手术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62例原发性冻结肩及肩袖钙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手术治疗方法,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肩关节疼痛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功能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手术治疗冻结肩及肩袖钙化,具有操作精确、创伤较小、术后即可进行积极的康复锻炼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