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清补体C3在慢性乙型肝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实验室信息,满足临床对患者的诊治需求。方法对临床已确诊的120例慢性乙肝患者使用罗氏Lightcycle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仪检测其血清病毒拷贝数,并以HBV载量为标准,分为低、中、高3组进行研究;用免疫比浊法借助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补体C3。结果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病毒拷贝数,据此可将患者血清HBV-DNA检测结果分为A、B、C 3个组,其中A组:103~104copy/mL,B组:105~106copy/mL,C组:≥107copy/mL;每组检测补体C3指标,结果显示,A、B、C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补体C3均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毒载量(A组、B组、C组)检测补体C3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补体C3指标降低,提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有肝脏功能的损伤,故血清补体C3指标的检测将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不同病毒载量组间血清补体C3指标比较,降低程度不明显,提示可能是不同病毒载量的高低不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功能的损伤程度,同时也为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2.
血清补体C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体C3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防治提供应用基础、实验依据。方法:选择2003-09/2004-12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的胸痛患者178例,男110例,女68例,平均年龄(65±10)岁。纳入标准: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血管狭窄程度,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严重感染、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①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病变血管分为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4支,同一血管多处病变以狭窄最严重处计算。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级根据国外文献的标准,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小于50%视为正常,评分为0分,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评为1分,依次如果有2支、3支或4支冠状动脉内径狭窄大于或等于50%则评为2分、3分或4分。②所有患者于住院后3d内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采用免疫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补体C3浓度,同时调查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根据本院正常值水平补体C3>1.20g/L视为高补体C3。根据血清补体C3的水平分为高C3组和正常C3组,其中高C3组56例,正常C3组122例。③计量资料如果符合正态分布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M、max、min表示,采用秩和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将两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视为严重病变,赋值为1,将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赋值为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度分析,计算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结果:胸痛患者17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补体C3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值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均显著低于正常补体C3患者。②相关分析显示:补体C3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补体C3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补体C3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比值比为0.197,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吸烟、年龄和C反应蛋白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比值比分别为21.301、1.211和1.112,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体C3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但可能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老年人血清补体C3、C4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b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0例,据患者血清中HBV 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水平,将其分为6组:A组(HBeAg阳性,ALT正常)、B组(HBeAg阴性,ALT正常)、C组(HBeAg阳性,ALT轻、中度升高)、D组(HBeAg阳性,ALT高度升高)、E组(HBeAg阴性,ALT轻、中度升高)、F组(HBeAg阴性,ALT高度或重度升高)。另将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HBe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HBV-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ALT采用速率法,补体C3b采用ELISA-生物素亲和素抗体夹心法测定。结果 D组与F组患者血清C3b、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高于A、B、C、E组(P〈0.05);而D组与F组比较,患者血清C3b、AS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受检者血清C3b水平显著低于A、B、C、D、E、F组(P〈0.05)。C3b水平与ALT、AST、HBsAg存在正相关(P〈0.05),而与HBeAg和HBV-DNA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补体C3b水平与HBV的感染及肝细胞损伤程度有关,而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无关,可作为感染和预后的辅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C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陕西中医肝肾病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病理学检验结果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共分为G1、G2、G3、G4;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C3、C4、ALT、AST、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中C3、C4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辅助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中C3、C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LT、AST及HBV-D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4、G3患者血清中C3、C4水平均低于G2、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中ALT、AST水平随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高于G2、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C3、C4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呈负相关,ALT、AS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无关(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C3、C4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均在0.63以上,C3、C4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0.901,特异度为0.63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C3、C4、ALT、AST及HBV-DNA水平异常表达,且C3、C4、ALT、AST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有关,可通过检测上述指标来辅助评估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补体C3、C4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诊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接受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并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同时分析所有患者C3和C4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分期的相关性。结果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程度高的患者其C3和C4水平明显低于病情较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3以及C4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4水平与患者肝炎分级程度以及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定补体C3和C4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分期具有一定的判别意义,进而对该患者的诊治以及预后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不同肝功能情况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C3、C4与HBV-DNA。方法选取136例CHB患者,根据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C3、C4和HBV-DNA。结果好转组72例,恶化组64例,恶化组患者与好转组患者CD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患者与好转组患者比较,CD4+明显减少,而CD8+明显增加,同时CD4+/CD8+比值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患者补体C3、C4水平相较于好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4、P=0.003,t=4.041、P=0.010)。好转组患者和恶化组患者HBV-D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98、P=0.793)。结论相比于补体C4、T细胞亚群和HBV-DNA,补体C3水平更能反映CHB患者肝功能损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家犬脑出血(ICH)模型补体C3、C4与血肿周围脑水肿的关系。方法:30只家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影像组和血肿组3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影像组和血肿组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制备ICH模型。正常对照组和影像组分别于术后6 h、24 h、72 h、5 d、7 d检测外周静脉血C3、C4含量,各时间点行头颅CT扫描并计算水肿比值。血肿组分别于术后6 h、24 h、72 h、5 d、7 d检测血肿液C3、C4含量。各时间点采用Purdy PD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结果:影像组和血肿组外周血、血肿液补体C3、C4含量术后6 h开始升高,72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影像组、血肿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后6 h外周血C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CH后Purdy PD评分即有所下降,72 h下降为最低,之后逐渐升高。结论:ICH后补体C3、C4激活可能参与血肿周围脑水肿形成和继发性脑损害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与血清补体C3、C4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B组;另外选取同期到本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清补体C3、C4、甲胎蛋白(AFP)水平,分析血清补体C3、C4、AFP鉴别诊断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细胞癌效能。结果三组中,B组补体C3、C4水平最低,AFP水平最高,其次是A组,最后为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肝细胞癌中AFP的AUC为0.815,灵敏度为0.911,特异度为0.926;补体C3的AUC为0.914,灵敏度为0.823,特异度为0.841;补体C4的AUC为0.803,灵敏度为0.798,特异度为0.810;原发性肝细胞癌中AFP的AUC为0.864,灵敏度为0.923,特异度为0.919;补体C3的AUC为0.920,灵敏度为0.847,特异度为0.826;补体C4的AUC为0.835,灵敏度为0.884,特异度为0.922。结论 AFP及血清补体C3、C4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细胞癌中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在肝肾综合征(HR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肝硬化患者60例和健康体健者20例的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及其肾功能,分析C3和C4与肌酐清除率(Ccr)的关系。结果C3和C4在肝硬化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患者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均〈0.05),且随着肾功能衰竭的加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与Ccr成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3和C4水平可反映肝硬化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并有助于判断HRS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反应造成机体细胞损伤有关。补体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补体C3、C4在补体激活中起重要作用。现对274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其与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补体C3、C4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检测意义,并探讨其与骨髓瘤骨病(MB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定量分析69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采用双能骨密度仪(DXA)测量69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正位L1-4椎体、双侧股骨颈、双侧髋关节的骨密度值。结果:MM患者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P0.01);ISS临床分期中进展期患者的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在不同MBD分组中,分级C级的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A级和B级(P0.01);MM患者血清补体C3、C4表达水平与其L1-4椎体、左右股骨颈和左右髋关节整体的骨密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38,r=-0.659,r=-0.745,r=-0.748,r=-0.596和r=-0.908,r=-0.623,r=-0.710,r=-0.714,r=-0.595。结论:MM患者血清中补体C3、C4水平升高,与MM患者骨病严重程度及骨密度相关,这提示,补体C3、C4在MBD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清中C3、C4水平可能是MBD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C4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进展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清补体C3、C4、胱抑素C(CysC)和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值(ACR)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以ACR≥30mg/g分为糖尿病清蛋白尿组,其余为糖尿病无清蛋白尿组。以ACR30mg/g、30mg/g≤ACR300mg/g和ACR≥300mg/g分为无肾功能损伤组、中度肾功能损伤组和重度肾功能损伤组。结果糖尿病清蛋白尿组平均年龄、ACR水平、补体C4和CysC水平均高于糖尿病无清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比例和补体C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肾损伤的患者3组间C4和Cys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8和P0.001)。在与肾功能损伤相关指标的关联上,C3与CysC呈负相关关系(r=-0.274,P=0.006),C4与ACR呈正相关关系(r=0.448,P0.001)。另外,C3与性别和年龄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女性的C3水平更高(r=0.221,P=0.026),随着年龄的增加,C3水平出现下降(r=-0.364,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中,补体C3与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损伤成负相关关系,补体C4则呈正相关关系。持续监测血清补体C3、C4水平有助于及时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并和ACR、CysC联合检测可判断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补体水平下降,使机体溶解病毒抗原及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下降,从而加重患者肝细胞的免疫损伤。为此本文通过对治疗前后血清补体c3的检测,以探讨其与乙肝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预后等多方面的关系。笔者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分析血清补体C3、C4水平变化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观察B组(轻症组)85例及观察A组(重症组)75例,另取同期8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均行血清补体C3、C4水平检测,观察比较各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并分析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各组间血清补体C3、C4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A组及观察B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A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高于观察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1=0.340,P1=0.024;r2=0.378,P2=0.015);急性期患儿血清补体C3、C4水平高于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可降低血清补体C3、C4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C4及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各25例为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补体C3、C4及AFP水平,并分析3种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血清补体C3水平显著低于肝炎组、肝癌组,但高于肝硬化组(P<0.05);对照组补体C4水平与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肝硬化组,低于肝癌组(P<0.05);对照组AFP水平则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3种指标单独检测诊断肝癌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0.815、0.895,联合检测时为0.985,与单独检测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补体C3、C4及AFP在不同肝病患者中表达水平不同,与肝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且3种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补体C3、C4与桥本甲状腺炎(HT)的关系。方法 将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接诊的HT患者60纳入观察组(n=60),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29例(甲减亚组),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甲亢亚组)和甲状腺功能正常28例(甲状腺功能正常亚组);选取同时期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TGAb、TPOAb、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补体C3和C4水平,比较观察组各亚组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补体C3和C4水平。结果 观察组TGAb、TPOAb、TSAb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FT4、FT3水平:甲减亚组<甲状腺功能正常亚组<甲亢亚组(P<0.05);TSH水平:甲减亚组>甲状腺功能正常亚组>甲亢亚组(P<0.05);补体C3、C4水平甲减亚组明显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亚组和甲亢亚组(P<0.05)。结论 HT患者血清TPOAb、TGAb水平较高,补体C3、C4水平较低,而且甲减患者C3、C4水平最低,可通过以上指标的检测辅助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患儿进行交换输血治疗的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补体C3、C4,评估高胆患儿的补体系统免疫状态和换血后的变化情况,了解交换输血术对新生儿血清补体的影响。方法:对62例新生儿高胆患儿进行交换输血治疗,治疗的前后分别测定血中补体(C3、C4),并将高胆患儿依据病因分成ABO溶血病组、Rh溶血病组、脓毒症组、其他组4组进行分析。结果:(1)换血术前:补体C3、C4的水平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换血术后:补体C3:脓毒症组的水平较其他3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体C4:各组间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换血术后与术前比较:C3:各组均数在换血术后均有升高,但只有ABO溶血病组术后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ABO、Rh溶血病组较术前稍升高,其余两组稍降低,各组间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较术前各组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生儿高胆患儿血中补体C3、C4水平无明显差异,但水平偏低;(2)换血术能提升脓毒症患儿血中补体C3的水平,有助于免疫力增强;(3)换血术对补体C4的影响较小;(4)换血术对高胆新生儿补体免疫系统是有益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