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去势治疗是治疗进展期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可有效减轻肿瘤负荷,提高生活质量[1]。然而,去势治疗预后较差,几乎所有患者都会逐渐演变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临床上公认的治疗CRPC的有效方案是以多西他赛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而对于多西他赛治疗失败的CRPC(DP-CRPC),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2]。本研究中,作者采用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龙治疗多西他赛治疗失败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取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RPC)患者应用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治疗早期出现不良反应(AE),分析患者部分基线值情况对不良反应出现概率的影响,并与COU-AA-302实验进行比较。方法统计分析用药12周以上的55例患者的疾病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基线值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与基线值本身并无显著关联。结论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治疗CRPC,其年龄、前列腺将异性抗原(PSA)基线值、Gleason评分与患者出现AE、PSA Flare现象无明确关联,出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闪烁(PSA Flare)并不能说明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前列腺癌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已成为威胁我国男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晚期前列腺癌尤其是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仍是目前前列腺癌治疗的难点。随着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发病和进展机制的认识加深,晚期患者的治疗已在发生变化,如早期开始使用紫杉醇类化疗及近几年国内上市的新型内分泌治疗CYP17抑制剂阿比特龙等。结合传统一线及二线内分泌治疗,合理地序贯或联合治疗能较显著地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的临床经验,介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全身药物治疗规范,为同行提供参考,以期救治更多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和比较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和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在治疗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78例nm-CRPC患者资料,其中接受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方案治疗的39例患者为治疗组、接受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方案治疗的39例患者为对照组。以病灶影像学出现转移为主要研究终点,Kaplan-Meier法分析2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情况,同时监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变化,计算2组PSA反应率,并以原发病灶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作为次要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期间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18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3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2个月,对照组无进展生存率为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9个月,治疗组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PSA水平均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治疗组血清PSA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 0.05)。治疗组的PSA反应率为69%,高于对照组的46% (P < 0.05)。治疗后,治疗组ORR为79%、DCR为92%,对照组相应为56%、74%,治疗组的ORR和DCR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均无发生需停药情况, 2组患者3级及以上主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治疗nm-CRPC的效果优于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可考虑作为国人nm-CRPC治疗策略的其中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病人参加醋酸阿比特龙药物临床试验后出现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将28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受试者在服用醋酸阿比特龙后常规进行护理;研究组受试者在用药前1周给予护理干预,其余措施同对照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用药后乏力、骨痛、高血压、低血钾、尿路感染、水肿和液体潴留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参加醋酸阿比特龙药物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护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使受试者获得了最大受益,而且对新药醋酸阿比特龙在中国上市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以比卡鲁胺作为二线抗雄激素药物,联合多西紫杉醇加泼尼松化疗治疗26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26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25例有效,有效率为96.15%。最常见的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可耐受。结论比卡鲁胺作为二线抗雄激素药物联合多西紫杉醇加泼尼松化疗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明显,毒副反应轻,可作为晚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西他塞联合甲地孕酮治疗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21例经雄激素阻断治疗失败的雄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采用多西他塞联合甲地孕酮治疗,多西他塞75mg/m2静脉滴注d1,8,甲地孕酮160 mg/d,连续口服,28 d为1周期。直至病情进展或毒副反应患者无法耐受。结果21例平均随访15个月,PSA缓解率61.9%,有效持续时间平均12.6个月,9例可测量病灶,有效率66.7%,CR44.4%,PR22.2%,疼痛缓解率47.6%,其中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16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期13个月,1年生存率47.6%。毒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结论多西他塞联合甲地孕酮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加雌二醇氮芥治疗去势抵抗性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22例去势抵抗性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全部经手术去势及不同程度的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后病情缓解,之后病情再进展,经全身骨扫描证实均有多发性骨转移灶,其中17例伴不同程度的骨转移灶疼痛。治疗方法:多西他赛75mg/m^2,第1天使用,雌二醇氮芥为420mg/d,第1~5天使用,每21天为一个疗程。结果5例患者的血PSA值降至正常水平(PsA〈4ng/L),12例PSA值下降超过50%,5例PSA值变化不明显。17例伴有骨转移灶疼痛的患者中有10例疼痛消失,7例疼痛患者按VRS分级分为I级4例、Ⅱ级3例。随访时间为8~26个月,平均17.3个月。8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4.7个月,平均疼痛缓解期为12.5个月;PSA值降低的稳定期平均为11.8个月。本组病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及血小板减少等,但均在可耐受的范围。结论雌二醇氮芥加多西他赛全身化疗治疗去势抵抗性晚期前列腺癌的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CE-MRI参数对比改良Gleason评分、PSA在预测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风险性所发挥的作用,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93例,记录其年龄、DCE-MRI参数、改良Gleason评分、PSA、BMI、TNM分期。所有患者的随访期为2年,单因素分析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Cox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对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程度;运用t检验显示前列腺癌影响因素在两组间分布的差异; ROC曲线分析K^(trans)值和PSA水平在预测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发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风险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改良Gleason评分、PSA、DCE-MRI参数、以及TNM分期均能影响患者预后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结果提示患者的DCE-MRI参数K^(trans)值(P=0.027)、PSA值(P=0.028)对CRPC风险有显著影响,且K^(trans)值影响程度明显高于PSA(RR=2.413 vs RR=2.012)。t检验提示预后不良组K^(trans)值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预后不良组中PS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24);ROC曲线下K^(trans)值的AUC为0.843(95%置信区间:0.769~0.91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14%,71.43%;PSA水平的AUC为0.752(95%置信区间:0.657~0.847),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92%,63.42%。结论:DCE-MRI参数K^(trans)水平在评估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CRPC风险方面表现出较好的预测能力,有望作为前列腺癌患者的常规评估指标,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65%~75%的高分级前列腺癌伴骨转移(metastaticbone disease,MBD),5年存活率仅为25%,中位生存期近40个月[1]。去势治疗(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ADT)前列腺癌18~20个月后,可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该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沙利度胺,治疗至少4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4个月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下降率、肿瘤缓解率、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PSA下降率、肿瘤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行为状态(KP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体力活动状态(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多西他赛可改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睡眠状况和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长期进行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LHRH-A)去势治疗的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出现生化进展后,转换为其他LHRH拟似剂治疗后的有效性。方法 37例采用戈舍瑞林或亮丙瑞林进行去势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出现生化进展后,依据其药物转换前注射的LHRH-A的种类进行LHRH拟似剂的转换。26例既往行戈舍瑞林3.6 mg治疗者转换为亮丙瑞林3.75 mg,每28天皮下注射(GA-LA组);11例既往亮丙瑞林治疗者转换为戈舍瑞林3.6 mg,每28天注射(LA-GA组)。每月复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血清睾酮水平,并进行简明疼痛评分表调查。结果 GA-LA组16例(61.54%)转换后出现PSA下降,最大PSA下降比率50.81%。LA-GA组转换后7例(63.64%)出现PSA下降,最大PSA下降比率48.22%。相同时间点两组间PSA下降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转换前2例血清睾酮水平大于40 ng/dl,转换后血清睾酮均降至40 ng/dl以下。相同时间点GA-LA组与LA-GA组之平均睾酮水平亦无统计学差异。研究期间无患者出现疼痛进展/缓解。结论对于正在长期进行LHRH-A治疗的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出现PSA升高时,对现用的LHRH拟似剂进行种类的转换,可使部分患者PSA进展得到短期控制而获益,延缓进展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去势联合间断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100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使用手术去势和间断抗雄激素结合治疗患者,对照组选择抗雄激素治疗。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生活质量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6年,对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PSA水平[(3.18±1.17)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7.32±10.32) ng/ml],生活质量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性欲缺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质疏松、贫血率、潮热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和抗雄激素结合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效果明显,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不同区间内超声造影、增强MRI及其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32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增强MRI检查,并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证实。根据不同PSA分为3组:4.0 ng/ml≤PSA10.0 ng/ml组54例,10.0 ng/ml≤PSA20.0 ng/ml组40例,PSA≥20.0 ng/ml组38例,比较各组两种诊断方法及其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4.0 ng/ml≤PSA10.0 ng/ml组中,超声造影、增强MRI及其联合应用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分别为82.00%、96.00%及80.00%,增强MRI与超声造影和联合应用的特异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 ng/ml≤PSA20.0 ng/ml组中,超声造影、增强MRI及其联合应用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42.86%、52.38%及80.95%,特异性分别为73.68%、68.42%及63.16%,二者联合应用与单一方法的诊断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A≥20.0 ng/ml组中,32例前列腺癌,三种方法均准确诊断。结论前列腺癌患者为4.0 ng/ml≤PSA10.0 ng/m时,增强MRI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有诊断优势;为10.0 ng/ml≤PSA20.0 ng/ml区间,超声造影和增强MRI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具有诊断优势;PSA≥20.0 ng/ml时,超声造影检查简便,可提高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定位准确性,具有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癌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雄激素去除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法,虽然初期疗效肯定,但经过18~20个月,疾病即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prostatecancer,CRPC),中位生存期只有1~2年。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患者经过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治疗,前列腺癌细胞适应低雄激素环境后,病情将不可避免地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独或联合二甲双胍(MF)治疗有可能延缓中老年前列腺癌的发展。本文就MF对前列腺癌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广东省前列腺癌发病及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前列腺穿刺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的126例患者,对患者就诊情况和诊疗方法进行对比,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72.5±9.37)岁,75.4%的患者年龄大于70岁,73%患者因尿路症状就诊,因骨痛就诊者为10.3%,仅15.1%患者因为PSA升高就诊.平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38.65ng/ml,73%的患者就诊时血清PSA大于10ng/ml,57.1%的患者Gleason评分为7~10分.有淋巴结转移26例(20.6%),骨转移21例(16.7%).56例(44.4%)患者体重指数BMI值超过正常标准.分别有12%、39.1%和35.7%的患者采用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双侧睾丸切除或者内分泌治疗.平均随访(12.3±4.25)个月,有30例(23.8%)患者疾病进展,6例(4.8%)患者因疾病进展而死亡.伴有转移和肿瘤分期较晚、Gleason评分较高、BMI值较高以及采用内分泌治疗的患者肿瘤进展率高.结论 广东省前列腺癌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多数患者因为尿路症状就诊,并且以中晚期患者为主,睾丸切除去势或者药物内分泌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采用内分泌治疗的疾病进展率显著高于前列腺癌根治术.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指数有助于减缓前列腺癌进展.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老年男性最常见恶性肿瘤,早期或局限性前列腺癌可通过根治性手术达到治愈。但随着病程发展,几乎所有初始对雄激素剥夺治疗敏感的前列腺癌患者都将产生激素抵抗,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近年,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的治疗方案对多种实体瘤效果显著,治疗CRPC也取得初步疗效。本综述旨在总结帕博利珠单抗在CRPC临床试验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化疗加生物免疫治疗对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85例转移性前列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纯化疗组(38例)和化疗加生物免疫治疗组(47例),对比分析单纯化疗和化疗加生物免疫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免疫组织细胞反应、化疗副反应以及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单纯化疗组的客观缓解率为60.5%,化疗加生物免疫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为8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总T淋巴细胞、T辅助细胞、T抑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百分率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化疗加生物免疫治疗组均高于单纯化疗组(P均<0.05)。单纯化疗组患者化疗后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疼痛感和虚汗失眠发生率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化疗加生物免疫治疗组化疗后上述情况均较治疗前以及单纯化疗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化疗加生物免疫治疗能明显提高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缓解率,有效提升免疫功能细胞活性,降低化疗副反应,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前列腺癌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雄激素去除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法,虽然初期疗效肯定,但经过18~20个月,疾病即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剩余的中位生存期只有1~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