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临床应用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8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100%,起搏参数达到起搏标准。结论临床应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方法 将68例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随即分成2组,应用主动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电极植入心尖部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数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植入即刻起搏阈值比被动电极组要偏高,无显著差异.主动电极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有显著差异.两组感知阈值无明显差异.随访1个月,两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明显差异.结论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106例行DDD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男86例,女20例,年龄45~86岁,平均76岁,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组(RVIS起搏组)56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起搏组)50例。2组心房电极均植入右心耳梳状肌内,RVIS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A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观察2组在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肽(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含量;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结果 RVA起搏组治疗后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恶化,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趋于明显,而RVIS起搏组,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改变,较起搏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改善的越明显,与RVA起搏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IS起搏优于RVA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纠正神经内分泌激素失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不同部位起搏即刻体液因子的改变来说明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 40例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分成4组,选择不同的起搏部位,1组:右心房起搏(AAI组):心房电极放置在高位右房;2组:右室心尖起搏(RVP组);3组: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P组);4组:双室起搏(BVP组),起博20分钟测定心钠素(ANP)、内皮素(ET)、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II(AII)水平。结果不同部位起搏20min后只有右室心尖起搏后ANP水平升高,其他三个起搏部位对ANP、ET、ALD、AII水平均无影响 结论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最差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并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DDD)患者58例,分为心功能Ⅲ级组25例,其中13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12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心功能Ⅰ~Ⅱ级组33例,19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14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分别比较两组以及各亚组术后3个月心功能各指标以及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组间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QRS时限,B型钠尿肽(BNP),二尖瓣口反流面积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心力衰竭患者4例,其中心房纤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纤颤并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替代双室同步起搏的方法,寻求心室再同步。结果:双部位起搏较单纯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输出量增加(P<0.05);3~10个月随访发现其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右室双部位起搏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易于临床掌握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入道起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心功能恶化,故临床医师在不断寻找更合理的右室起搏部位。目前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及间隔部起搏的研究较多,关于右室流人道起搏的研究罕见,本研究对24例患者采用右室流人道起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心动过缓患者分为RVOTS起搏观察组(38例)和RVA起搏对照组(30例),起搏植入后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心电图QRS波宽度,比较心室收缩同步性.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做功指数(Tei指数),评价对心室功能的影响.结果:起搏植入后观察组QRS波宽度为0.14±0.04 s,对照组QRS波宽度为0.17±0.03 s,较植入前均有所增加,但观察组QRS波宽度比对照组窄(P<0.01).随访6个月后2组LVEDD及LVESD均无显著变化;第6月时LVEF对照组较观察组低(P<0.05);Tei指数在术后随访的第1月、第3月、第6月时对照组均较观察组高(P<0.01);对照组Tei指数第6个月与第1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VOTS起搏对维持心室收缩同步性及保护心室功能有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置入VVI/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RVOT组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A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的宽度,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的差异。结果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明显长于RVOT组〔(0.20±0.01):(0.12±0.02),P〈0.01〕;术前2组LVEF、FS、CI、SV和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RVA组3个月随访的LVEF、FS、CI、SV和E/A均有所降低〔(61.4±6.5):(54.2±4.3)%,(30.5±3.1):(26.5±2.8)%,(2.69±0.31):(2.34±0.24),(83.6±9.7):(68.3±11.3),(1.76±0.47):(1.29±0.38),均P〈0.05〕,RVOT组无明显变化〔(58.6±7.2):(57.7±6.8)%,(29.5±2.4):(28.7±2.1)%,(2.62±0.29):(2.59±0.28),(80.3±9.4):(79.6±9.1),(1.68±0.49):(1.66±0.48),均P〉0.05〕。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较RVA起搏能保证心室正常的激动和收缩顺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8例病窦或Ⅱ°AVB、Ⅲ°AVB行RVOT间隔部埋藏式起搏术患者,26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患者术后7~10d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54例行RVA埋藏式起搏术患者(其中42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进行对比;同时对上述2组患者行RQS间期(QRSd)测试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充盈时间(LVFT)、6MWT均有明显的提高,QRSd有显著的减少。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能获得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2.
郭玲  李晓梅  钟宏 《江西医药》2011,46(1):50-52
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异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异常以ST-T段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和异常Q波多见(P〈0.05)。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狭窄,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Q波深度与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ST段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呈正相关,而T波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但与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差呈正相关。左房内径大小与平均室壁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中的许多异常指标均相关连,两者结合可提高本病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以其电极容易固定和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被公认为是传统而经典的起搏部位。近年来,随着生理性起搏研究的深入,RVA起搏弊端显示出来,RVA改变了心脏正常的激动传导顺序,造成左右心室收缩失同步,长期的RVA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均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超声心动图、脑钠肽(BNP)等,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OVT)间隔部起搏与RVA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总结2种不同部位起搏的优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3,17(3):408-41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丁坤  王和平 《首都医药》2005,12(1):25-26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6例患者进行了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术。结果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丁坤  王和平 《淮海医药》2004,22(6):454-455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6例患进行了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术。结果 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 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因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DDD起搏器的96例患者,男52例,女44例,年龄(64.2±9.5)(41~83)岁。其中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右室间隔部起搏46例。两组植入起搏器前基本状况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成功植入,无并发症发生。分别观察基础情况下、植入起搏器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心电图。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①右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脏超声的EF值分别为:室间隔起搏术前(58.2±5.4)%,术后(60.2±4.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起搏术前(59.57±3.27)%,术后(55.15±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室间隔起搏术前(61.36±4.12)mm,术后(60.21±3.84)mm;心尖起搏术前(62.35±4.17)mm,术后(63.02±4.8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前与术后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宽度: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无明显变化(0.11±0.02s vs 0.12±0.01s);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增宽(0.11±0.03s vs 0.20±0.04s)。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明显窄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结论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室同步性好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平均EF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7,(15):245-247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33例作为观察对象,33例患者分别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探讨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3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中静息心电图显示,24例(72.73%)患者电轴右偏,QRS波增宽>110ms者22例(66.67%),T波倒置21例(63.64%),Epsilon波12例(36.36%);超声心动图ARVC患者主要表现为右室增大占90.91%,右室肌小梁紊乱占75.76%,右室流出道增宽占66.67%,右室壁弥漫性变薄占66.67%,右房增大占51.52%,其次表现为束回声增强占30.30%,室壁瘤形成占15.15%,右室壁局限性变薄占11.11%。结论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提高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